资源描述
二单元我们的地球1.地球的形状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收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并提出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能够通过计算对地球的大小做出解释知识与技能: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知道科学结论的得出可以来源于生活中的现象。难点:知道合理质疑是科学探究不可缺少的推动力。教学准备:地球仪、小船、相关图片、笔、纸、多媒体资源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效果分析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效果分析导入1 .出示地球课件,同学们这是什么?(地球)2 .谈话:这就是我们人类居住和生活地方,但是,地球的形 状是个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些知 识。板书课题:地球的形状。3 .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4 .出示宇航员拍摄的地球照片或其他反映地球实景的照片, 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5 .小组讨论:关于地球,你已经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 么?(注意提醒组长做好分类记录)6 .小组汇报。带领学生经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1.谈话:同学们对于地球的认识基本来自于书和电视,现在 科学技术发达了,人们对地球有了正确的认识,古代人又是怎 样认识地球的呢?出示图片,一种是古代印度人对地球的认识,一种是古代中国 人对地球的认识。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当补充。2、在高科技的今天,人类已经飞出地球通过卫星照片证实了地球是个球体,那么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没有飞进太空,怎样 证明地球是个球体呢?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所提问题进行假设。3、还有哪些现象能够说明地球是个球体?学生交流。4、看课本,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介绍古代人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既然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我国古代的张衡都在很早以前就 认为地球是圆形的,人们为什么不相信呢?学生讨论交流。谈话:后来,人们站在海岸边看远处的航船,发现进港的船只 总是先看见桅杆,在逐渐看见船身;出港的船只总是先不见船 身,然后桅杆才逐渐隐没在地平线下,据此,人们猜测 - 观察进港的帆船,论证地球的形状。提示:观察者眼睛要平视,“开船者”要控制船的速度,不要太快。6、介绍麦哲伦环球航行。7、提问:通过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你有何收获?认识地球的大小教学内容效果分析介绍利用科学技术观察到的地球。苏联的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神州五号宇宙g船2、谈话:根据收集到的资料,谁来说说地球有多大?3、学生介绍有关地球赤道周长、半径、表面积等相关数据,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这些数据展示出来。4、谈话:根据这些数据你们能想象出地球的大小吗?5、提问:我们知道中国的面积是 960万平方公里,那么你们能猜猜一个地球相当于多少中国面积吗?6、学生猜想7、教师展示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用类比的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地球的大小。在地球仪上找出中国的位置,看一看中国在地球仪上有多大。四、拓展活动:算一算,如果你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每天行走8小时,当 你绕行赤道一周后,你的年龄该有多大。板书设计:地球的形状月食 环球一周看远处的航船从太空看地球圆球体2.地球的表面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收集各种不同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能够制作地貌模型并交流地貌特点。能够描述家乡地貌特点。知识与技能: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动手制作的快乐,并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快乐。了解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家乡。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形态。难点:制作地表模型 教学准备:教学内容效果分析笔灰、网格纸、白纸、彩笔等,多媒体资料学生准备:有关各种地形的资源。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效果分析导入1 .出示很多风景图,让学生说说是哪里,老师简单介绍。这些美景就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除了这些美丽的山水,我们的地球上还启些什么呢?2 .谈话: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地球表面是什么样的。(结合学生的回答适时出示肩关大气、 水、岩石的图片,明确认识)3 .小结:地球表面有大气,大气是构成地球的气体;有岩石,岩石是构成地球的固体;还启水,水是构成地球的液体。还有就是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各种各样的生物。制作地表模型1.谈话:在地球形成的漫长历史中,地球表面不断在发生变化,使地球表面呈现出不同的地形。2 .提问:地球表面都有哪些地形呢?了解地形可分为平原、山脉、河流等3 .谈话:大家想不想把看到的地形呈现在自己的眼前, 即把它们做出来呢?4 .出示事先做好的一个模型,讨论可以用哪些材料来 完成。5 .分组讨论设计图。(小组之间协调分工,尽可能地呈现多种多样的地表类型。)6 .讲述布置要求:想好了再做,用多少拿多少,多的送回,允许各组去参 观。下面我们四个人一组,来制作一个你们喜欢的地方的模 型,材料都已经放在你们的实验桌里了,注意不要把东 西弄到地上,不要把地面桌面弄脏。7 .学生领取材料,开始制作。8 .学生制作活动,教师巡视指导。三、指导画模型1 .谈话:刚才我一直在各组“旅游”,你们设想的这些地 方真的很漂亮,(举例表扬表现出色的小组)。下面我 想请大家把你们设计的这些地方描在我的这张明胶片 上,这样我们就可以永久保存它们了,愿意吗?2 .讲解:这个明胶片上一面是有粘性的,大家用手指 一摸就知道了。我们把光滑的一面朝下盖在大家制作的 模型上,用水彩笔在上面描出地形的轮廓,然后根据不 同的地形涂上不同的颜色,比如小河可以用蓝色。描的 时候要利用这上面的网格把图画的更准确些。3 .学生描图,上色。(教师注意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 问题,及时提供帮助,如俯视图和平时看到物体的角度 不同)4 .谈话:现在,我们把画好的图后面放一张白纸,举 起来向大家展示一下,你们看我们画的是什么?(师生 讨论)5 .谈话:没错,我们画的就是地图啊,当然真正的地 图要画很大的地方,别说没有这么大的纸,就算有也是 不可能这样做的,测绘人员观测了地形以后还需要按照 比例缩小才能制成地图。我们把书翻开,你们看这里的 方格图就比我们的明胶片小了很多,你能把我们的地图 正确地画到这儿吗?该怎么画?6 .讨论交流。7 .在书上制作地图。8 .谈话:为了精确地、全景式地描绘地球地貌,摄影 师在飞机上进行航空拍摄。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 开始利用更先进的卫星在空中拍摄地球, 从而获得更清 晰、更准确的图片。9 .出示几张航空照片。引导学生比较这两种手段各有 哪些优点,并与过去的手段进行比较,突出它们的先进 性。10 .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现代手段,引导学生预测未来 描绘地貌的方法。了解世界地形1 .出示地形地球仪,提问:在这个地球仪上最多的颜 色是什么?它代表什么?2 .师生共同探讨地球仪上所表达的意义。认识各种颜色表示不同的地形。3 .出示世界地形图,提问:世界上有几大洲?几大洋? 哪些地方是海拔比较高的地方?南极应该在哪里?北 极应该在哪里?4 .学生回答。5 .小结:我们的世界一共有七大洲、四大洋,海洋在 地球上占到了大部分,陆地上又是高原多,平原少。我 们的家乡地处长江下游,这里属于平原,和世界上很多 大江大河的下游一样,这里也是美丽富饶的地方。希望 大家能努力学习,长大了让我们的家乡变得更美丽。教学内容效果分析五、认识地图1 .提问:今天,很多同学都带来了地图,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用到地图?(学生讨论交流)2 .出示几个图例,提问:你能看懂地图吗?这在地图上一般都表示什么?3 .讲解图例。(具体图例情况参见常见的地图)六、总结全课、拓展:有句俗话说“三山六水一分田”,就基本概括了地球表面的地形情况。结合今天所学的知识,你能解释这句话的意思吗?板书设计:2 .地球的表面水岩石大气层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图例:河流湖泊、沙漠、铁路、运河等3 .地球的内部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推测地球内部的构造能够制作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科学知识:知道地球内部的结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科学的自然观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能够选择制作地球构造的模型表述对地球构造的探究结果;难点:体会科学研究中建立地球模型的意义。教学准备:煮熟的鸡蛋、各色橡皮泥、火山爆发和地震的有关录像。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效果教学内容分析导入新课1 .猜谜语:桌上放了 3个盒子,里面装着水、细沙和小石头。2 .谈话:你们不打开盒子,用什么方法能够猜出盒子里有什么?学生交流。话:同学们知道了地球的形状,那么地球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呢?刚才猜物体的方法对研究地球内部有什么启发?学生讨论4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看看地球的内部。二、指导学生讨论地球内部构造1.引导学生按书后的活动记录对地球的内部情况做一个推测。相互交流。说说自己的构思,比比谁画的最有可能。2,请学生朗读书上的资料(注意“壳、锲”的读音)。3 .补充提问:地球内部可以分成几个层?出示图片,让学生了解地球内部构造和各部分的厚度, 学生说,教师板效果教学内容分析书。4 .请学生看图回答三者的厚度是多少,主要有什么构成。5 .请学生用熟鸡蛋作类比,帮助认识地球内部的构造。6 .讨论书上的问题:将铁水注入炸开的大裂缝是否可行 ?学生交流。三、制作地球内部构造模型1 .谈话:虽然我们无法亲眼看到地球的内部,但根据科学家对地球的 了解,我们可以用橡皮泥制作一个能“打开的地球”。各小组讨论一下, 可以怎样制作?2 .引导学生围绕如何区分地球内部各层次及怎样确定各层厚度等问题 展开讨论。如:(1)打算用什么材料制作模型,怎么做?(2)制作模型时用不同颜色的材料表示地球的内部构造;(3)制作地壳、地幔、地核的橡皮泥球的大小比例是多少?3 .交流汇报,确定方案。4 .分组制作。5 .各组展示后切开相互评价。内容:地球构造模型月 日今天我得了颗众教学内容分析评价项目下次努力1、外形美观2、内部比例与色彩3、组员的合作情况四、总结拓展1 .过渡谈话:人类是如何了解到地球的内部构造的?2 .小结:地壳、地幔、地核的划分是根据地震波发生折射的不同推测 出来的。地球内部还有很多秘密等着我们去研究。3.讨论:现在人们已经想到了钻孔的方法来研究地球。将来,假如让 你来研究,你会怎么做呢?4火山和地震过程与方法目标:1、能够收集有关火山与地震的资料。2、能够模拟火山的喷发和模拟地震的形成。3、能用擅长的方式表达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火山与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是自然现象。2、了解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及地震的预防措施。3、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地震的国家之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识自然界的力量是强大的,人为了生存可以战胜自然2、了解张衡及他的贡献,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3、热爱大自然,从小立志,勇于探索 教学重点:火山和地震的具体成因。教学难点:地球内部是运动的。教学准备:地震模拟器、水槽、火山喷发模拟器、气球、积木、录像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效果分析一、导入:1、复习:通过前几课的学习,我们对地球有了初步的了解,你能向大家介绍吗?(地球由哪几个部分组成?)2、过渡揭题:今天这两节课我们就来探索地球的两大自然现象火山喷发和地震的一些知识。板书课题。3、学生交流:关于火山和地震你知道些什么?4、视频欣赏:通过片段你又知道了些什么?学生交流。二、组织学生探究火山形成及喷发的原因1、过渡:大家去过科学宫,看过火山喷发,结合刚才的录象,请大家再看书说说火山形成及喷发的原因。教学内容效果分析2、学生交流:学生阅读提问,对答。3、过渡:为了更好得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进行模拟火山喷发实验。学生气球喷水实验(几名)教师模拟实验。(土豆泥实验)4、师生小结。火山喷发的原因?为什么地球上有的地方经常有火山爆放,有的地方却没有?从火山爆发的现象中,人们能获得哪些信息。5、拓展:学生介绍火山知识。三、组织学生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1、过渡:我们知道地震也是一种非常可怕的自然灾害,通过录象我们已经略知一二。2、研究地震形成的原因教师介绍地震的主要类型:火山、塌陷、构造地震构造地震的原因: 地球内部运动产生的力。(毛巾实验)3、研究地震的危害程度:学生活动一:水槽落子实验。P23学生活动二:纸箱地震模拟器实验,判断地震的中心与强弱学生活动三:画图(地震的中心与强弱)交流:4、小结。四、读故事说体会,谈谈安全教育:1、过渡:在人类不断认识、改造自然的历程中,许许多多的科 学家为之奉献一生,为人类的提供大量的科学数据和宝贵经验, 还有伟大的发明。2、听故事,谈体会:(科学家夫妇献身故事,张衡的研究。) 从这两个故事中,你能告诉大家什么呢?3、思考:人类为什么要研究这两种自然现象,或者其它现象?4、安全教育:地震来临时我们怎么办?印度洋海啸对你的启示?你在其它灾难面前我们怎么办?五、总结,拓展:1、总结:2、投影拓展辩论赛:地球是运动的吗?为什么我国台湾省是地震的频繁地区?板块之间的运动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教学内容效果分析我国古代对地震的研究还启何成果?现代还启哪些地震预测仪器?如果没有科学仪器,怎样预测地震?为什么地震前后征兆?板书设计:火山和地震形成原因预防措施5地表的变迁过程与方法目标:1、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2、能够对一些现象作出大胆的猜想。3、能够模拟风化对岩石的影响。4、能够对人类的一些行为作出合理的评判。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流水、冰川、风、气象会对地表产生影响2、知道人类的有些行为也使得地表发生了变化。3、知道地表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意识到要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解释。2、感叹自然的力量,欣赏自然的美。3、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教学重点:地球多种地表形成的具体原因。教学难点:风化和侵蚀的作用。教学准备:酒精灯、小石子、银子、水搬运模拟器、火柴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效果分析一、导入:过渡:大家看过化石吗?2、欣赏化石图片。3、思考:化石后什么作用? (了解地球的过去)4、录象:世界风光欣赏。5、揭题:多美的世界,从古到今地球的表面都是这样的吗?今天这节 课我们就试试来了解地球的过去,探究地球表面的变迁状况(板课题)二、研究喜马拉雅山的过去。1、过渡:有人说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在很久很久以前, 根本没有, 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教学内容效果分析2、学生讨论,汇报。3、交流:为什么说那里可能是海洋?有何证据?(化石,地球内部是运动的)4、小结:只有证据才能说明事实。三、组织学生初步探究是什么力量让地球的表面千姿百态1、过渡:有了化石等证据,科学家对才会对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有这 样的推测,既然世界最高峰有这样的变迁,那世界上那么多的地表形态是 谁,什么力量造就的呢?2、讨论交流:将你收集的材料,介绍给大家。请你将你的观点告诉大家。3、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27-P28内容4、小结:地球本身的能量,在太阳的照射和吸引经过风、流水、冰川、海 浪等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四、组织学生探究自然界的风化和侵蚀作用1、过渡:太阳、地球冰川、海浪、流水真有这么大的力量?2、学生交流:龙卷风、海啸、泥石流3、谈话:大家说得不错,这些确实能说明问题,那我们怎么通过小实验来 了解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呢?教学内容效果分析4、研究风化的作用。出示:沙子和泥土,说他们都是大岩石变成的?交流推测:你的理由?赞成的有?实验:石子变小实验。(分组提供器具、实验要求、填写报告、交流实验情况)推测:自然界的大岩石是怎样变成泥沙?(风吹、太阳的照射、雨水一物体热胀冷缩)交流小结:什么样的过程是风化。5、研究侵蚀作用。过渡: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滚滚河水夹着、裹着泥沙向东流去?请告诉大家流水有什么作用?演示实验。(水搬运P27)思考:P28问题谈话:大自然的岩石除了流水以外,还有哪些力量能够将岩石的碎屑带走呢?小结:什么样的过程叫侵蚀总结: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五、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1、提问:人类的活动在地球上已有几百万年, 那人类的活动对地表的变化有影响吗?如果有,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教学内容效果分析2、分组讨论。3、汇报交流。4、欣赏:人类的足迹六、拓展:1、古人常站在石头城上作诗吟文,感叹城下江水及水景的美妙,如今江水为什么没有呢?2、固城湖和石臼湖分属高淳和深水两县, 两湖相隔几百公里,为什么说她们是姐妹关系?板书设计:5地表的变迁风化侵蚀教学反思: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1 .我们周围的变化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知识与技能: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生成新的物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教学重难点重点:会利用实验材料做蜡烛燃烧的实验。2、难点:能仔细观察蜡烛加热和燃烧的现象,比较、判断并描述出两类物质变化的不同。教学准备:各色蜡烛、酒精灯、烧杯、抹布、蒸发皿、火柴、生鸡蛋、白醋、可乐罐、锤子、澄清石灰水、吸管、碱快、白糖。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效果分 教学内容析一、导入1 .出示生日蜡烛,谈话:同学们过生日时蛋糕上一定少不了蜡烛吧,这是我们生活中熟悉的物体,你们能说说蜡烛是种什么样的物体?2 .提问:生活中见过蜡烛的变化吗?有哪些变化?3 .学生讨论,回答。二、研究蜡烛的变化1、谈话:你们加热过蜡烛吗会发生什么变化?冷却后呢?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2、给学生提供实验材料:各色蜡烛、酒精灯、烧杯、抹布、蒸发皿、火柴。3、用这些材料设计实验,给蜡烛加热和冷却,并仔细观察现象记录下来?4、小组讨论组装实验。5、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记录。6、各组汇报,要求用自己的话描述观察到的现象。7、下面我们把蜡烛燃烧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1)指导学生观察30页燃烧蜡烛的三幅图的实验方法。(2)师操作示范,提出实验注意事项及要求。8 .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9 .汇报交流实验现象。10 .讨论:加热蜡烛和燃烧蜡烛都让蜡烛发生了变化,这两种变化相同吗?你有什效果分 教学内容析么证据可以证明你的说法?11 .小结:在自然界中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紧紧是外形和状态的变化,没有 生成新的物质;另一类是生成了新的物质,可以从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发光发 热等现象中找到证据。三、通过寻找证据,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属于哪一类变化1、谈话:生活中物质变化的现象很多,看看 31页都有哪些现象?2、讨论交流这些现象各属于哪一类。3、谈话:判断这种物质的变化属于哪类变化时要说出最充分的证据。4、小组讨论汇报。5、小结:在观察一种物质的变化是属于哪类变化时,最主要的是观察它有没有生 成新的物质,可以从变化中产生发光发热、沉淀、变色等现象中证明。四、巩固练习看书74页上图,每组任选两个实验做做,仔细观察现象并记录下来。交流汇报实验现象。讨论判断图上这些物质的变化是哪类变化,说出理由。板书设计:我们周围的变化 形态、状态变化产生新物质的变化2.铁钉生锈了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运用简单器材设计对比试验,能够持续观察铁钉生锈的过程,并认真记录实验现象,表达分析结果,提出防锈建议。知识与技能:知道钢铁生锈的原因是铁与水和空气接触。了解防止铁生锈的基本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坚持参加较长时间的探究活动,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关心与防锈有关的科技知识,乐于用所学知识改善生活。教学重难点重点:制定铁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的实验方案。2、难点:设计铁生锈条件实验方案材料的选择和实验步骤的安排。教学准备:无锈铁钉、试管、保鲜袋、干燥剂、细线、凉开水、油、砂纸、。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效果分析一、导入出示两种铁钉,生锈的和没有生锈的。谈话:这是些常见的铁钉,仔细看看他们有什么不同?提问:铁制品生锈在生活中很常见,看看书上的这些物品哪里生锈了?谈话:你还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生锈的物品?5.学生讨论,回答。二、比较铁与铁锈的/、同1 .谈话:你们也带了一些生了锈的铁制品, 与没有生锈的比较比较铁锈是什么样 的?它和铁有什么/、同?2 .看看书上的小朋友他们是从哪些方面进行观察比较的?3 .学生分组观察,记录。4 .学生交流并汇报。三、研究铁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1 .提问:这些铁制品是怎么会生锈的呢?根据你们的生活经验猜猜看铁在什么情 况卜最容易生锈?。2 .学生讨论交流3 .讨论:用什么方法能证明你们说的这些原因是止确的?4 .看看34贝士刚这个小组是怎么考虑的。5 .教师指导学生仿照书上设计实验方案。6 .请各组参照书上这个小组的研究方案也来设一份实验方案?教学内容效果分析7 .学生讨论设计方案,并记录。(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实验结果,证明学生的猜测结果)。8 .小结:铁制品容易生锈主要是应为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分,以及一些酸检盐。四、了解防锈的方法现在我们知道了铁生锈是由于表面沾了水,接触到空气中的氧气等原因造成的,而铁锈那么松软,容易酥松剥落,使铁/、再兼顾,那我们该怎样防止生锈呢?交流讨论汇报防锈方法。在我们生活中,或是你家里的一些铁制品都是用哪些方法防治生锈的啊?4.回家继续调查人们对家中铁制品的防锈措施。板书设计:2 .铁钉生锈了水空气酸、碱、盐3 .变色花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自制蔬菜(或花或植物汁)指示剂。能够用自制的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科学知识知道日常生活中有呈酸性、碱性和中性的各种物质。了解指示剂的作用是能够分辨物质的酸碱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探究变色花的秘密,意识到事物变化是有规律的 o领悟到化学世界的奇妙,产生进一步探究奥秘的愿望。体会到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二、教学重难点能够用自制的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知道日常生活中有呈酸性、碱性和中性的各种物质。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会变色的白色纸花(花朵用醋或柠檬汁浸过,叶子用面碱浸过;浸泡的时间不要提前太久,以免酸碱中和,使实验失败 卜喷壶、紫甘蓝、紫甘蓝汁、 碱水、白醋、检测物质用的果冻盒(贴上标签)、烧杯、滴管、银子、盐水、茶水、 洗衣粉水、肥皂水。学生准备:厚塑料袋、各种待检测物品、柠檬、梨、柚子各一块。四、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夕教学内容一、变魔术探奥秘。1 .谈话:看过魔术表演吗?有什么感觉?最近老师学会了一个小魔术,想表演给同学们,你们愿意看吗?2 .出示一支白色的纸花,用喷壶往纸花和纸叶上喷“水”。3 .提问:你有什么发现?能提出什么问题?4 . “花为什么变色了? 你们觉得是怎么回事?5 .引导同学猜想:如做花瓣和叶子的纸上是否做了 “手脚”,喷壶里的“水”是否有问题, 花瓣上可能涂了什么东西,叶子上可能喷了什么药水,喷壶里的“水”可能是什么药品等等,(这里可以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产生多种猜测。)6 .谈话:要想判断同学们猜想的是否正确,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7 .教师布置学生分组实验:(1)学生操作:在装有白醋和碱水的烧杯中。分别滴入五六滴紫包心菜汁,观察有什么现象?(紫包心菜汁会让白醋变红,让碱水变绿。)(2)谈话:像白醋一样,使紫包心菜汁变红的物质,叫做酸性物质;像碱水一样,使紫包心菜汁变绿的物质,叫做碱性物质。(3)提问:那么根据实验所看到的现象,你们能够解释花为什么变色吗?(4)提问:你还知道哪些物质是酸性物质?哪些物质是碱性物质?想想你们家里炒菜、教学内容做汤用的盐属于哪一类物质呢?(5)学生操作:将紫包心菜汁滴入盐水中五六滴,看看盐水是否变红或变绿。(6)谈话:像盐水一样,不能使紫包心菜汁变色的物质,叫做中性物质。类似紫包心 菜汁这样的物质,由于能够分辨物质的酸性和碱性,人们称它为指示剂。实验室里经 常用指示剂检验酸和碱,工厂在检验产品质量时、医院在某些化验中也经常用到它, 因为它使用非常方便。指示剂种类也很多,我们今天只认识了其中的一种,而且是我 们每个人都能制作出来的。二、自制指示剂。1 .教师介绍用紫包心菜压汁做指示剂的方法:第一步:将紫包心菜(约50克)撕碎,装入透明厚塑料袋中;第二步:往塑料袋中加入一杯温水(50 C60 C );第三步:一只手握住袋口,另一只手反复挤压菜叶35分钟,直到水变为紫色为止;第四步:用牙签在塑料袋的底部扎一个孔,将紫包心菜汁倒人小烧杯中;第五步:将条形过滤纸全部浸没在紫包心菜汁中,过一会儿,用银子夹出,搭晾在烧 杯壁上(或其他物品上)。2 .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四点:尽量选择紫包心菜的薄叶,少用梗;(2)紫包心菜撕的块要小一点;教学内容夕用手反复挤压菜叶时,/、要把塑料袋弄破了;挤压菜叶的时间以汁液变紫为准。3.学生制作指示剂三、检测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1 .学生操作:让学生把带来的各种液体装入洗净的果冻盒里或白色的瓶盖里,然后用自制的指示剂逐一滴入茶水、糖水、橘子汁、肥皂水、洗发水、自来水、小苏打水等各种各样的液体中,根据颜色的变化,判断物质的酸碱性,填写实验记录。2 .谈话:我们用紫包心菜汁做寸斤剂只能初步检验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要想准确检验物质的酸碱性,还要用其他的旨示剂,以后到中学化学课会学到。四、课后练习1.课后作业:(1)用自制的紫包心菜汁或检测纸检测秦淮河水的酸碱性。(2)查阅资料,研究水中的酸或碱过多时,对动物、植物、人类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以此进一步引起学生对水污染的关注。板书设计:3 .变色花碱性物质酸性物质指示剂4 .洗衣服的学问、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学会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实验。能够通过请教教师或家长、查阅资料等方法,掌握去除污迹的常用方法。科学知识知道洗涤用品可以使污物发生变化。知道不同的污物需要不同的洗涤用品清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控制变量的重要性。体验到利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提高生活质量的乐趣。二、教学重难点学会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实验。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烧杯、角勺、水、粉碎好的肥皂(或调制好的浓肥皂水卜洗衣粉、草酸、植物油、旧报纸(保持清洁,易于清理)。学生准备:多块质地相同的布料(浅色)、筷子、自备“污物”。四、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效果分析一、导入1 .教师可以拿着一件衣领沾有污垢、衣襟沾有油迹、衣袖沾有墨汁、衣教学内容效果分析角沾有血迹的衣服,沮丧地说:今天,老师打扫卫生,不小心把衣服弄脏了,你们瞧,这衣领沾有污垢,这衣襟沾有油迹,这衣袖沾有墨汁,这衣角沾有血迹,哎(大叹气),怎么办呢?二、实验探索1 .提问:哪一种污迹用哪一种洗涤用品效果好 ?并将猜测的结果填写在 表格中。IIIIIII肥皂粉I洗衣粉I草酸结晶IIIIIIIIIII猜测I结果I猜测I结果I猜测I结果IIIIIIIIII布条上(油污)的变化IIIIIIIIIIIIIIII布条上()的变化IIIIIIIIIIIIIIII布条上()的变化IIIIIII2 11111113 .讨论:如何控制实验条件?(如选择布条上污迹的大小、浸泡布条的 水量多少、倒入肥皂、洗衣粉、草酸的多少)4 .谈话:在这个实验中,其他条件都要一样,只有洗涤用品不一样。学 生只有明白了控制条件,实验才能做得科学规范。效果分析教学内容5 .学生操作:将观察到的现象填写在表格中,并将结果与猜测比较,从而认识一些科学事实。三、分组实验探索1 .小组选择不同的污物。(如圆珠笔油迹组、蓝墨水组、红墨水组、血迹组等等)2 .小组实验:按照上述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开展探究。3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把大家共同的意见填写在下面的表格中。111污物1效果最好的洗涤用品11污物效果最好的洗涤用品111油污111圆珠笔油111菜汁111水彩颜料111果汁111蓝黑墨水板书设计:4 .洗衣服的学问I肥皂粉I洗衣粉I草酸结晶I布条上(油污)的变化I布条上()的变化I布条上()的变化II猜测I结果I猜测I结果I猜测I结果I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