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注释,亦:也。欲:,喜爱。,得兼:两种东西都得到。,舍:舍弃。取:选取。甚:胜于。,于:,比。,故:,所以,因此。,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恶:厌恶。患:祸患,灾难。辟:,通“避”,躲避。,如使:假如,假使。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意,不译。,莫:,没有。,则:那么。凡:凡是,一切。,得生:保全生命。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用,采用。,为:做。而:但是。是故:这是因为。,非独:不仅,不只是 非:不 独:仅。贤者:有才德,有贤能的人。是心:这种心。,勿丧:不丧失。丧:,丧失。,注释亦:也。,注释,箪:古代盛饭用的一种圆形竹器。豆: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则:就。,弗:,不。,得:得到。呼尔:呼喝(轻蔑地,对人不尊重)。,呼尔而与之:呼喝着给他(吃喝)。尔,语气助词。礼记檀弓记载,有一年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施粥,有个饥饿的人用衣袖蒙着脸走来。黔敖吆喝着让他吃粥。他说:“我正因为不吃被轻蔑所给予得来的食物,才落得这个地步!,行道之人:(饥饿的)过路的行人。蹴:用脚踢。而:表修饰。,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万钟:优厚的俸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六斛四斗为一钟。,何加:有什么益处。何 介词结构,后置。宫室:住宅。奉:侍奉。,穷乏者:穷人。得我:感激我。得:,通“德”,感激。,与:,通“欤”,语气助词。,乡,,通“向”,先前,从前,已:,停止,放弃。,本心:指人固有的羞恶之心。,注释箪:古代盛饭用的一种圆形竹器。豆:古代盛食物的,鱼,是我所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还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所以有祸患(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没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没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情,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按照这种方法可以生存却不采用,按照这种方法可以躲避祸患却不去做。是因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就是义),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东西(那就是不义)。不仅仅是贤人有这种思想,每个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操守这种道德不丢失罢了。,译文,鱼,是我所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如果)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人(吃),就是过路的饥饿的人都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人家,即使是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位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道义就接受了,那么这种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是为了宫室的华美,为了妻妾的侍奉,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如今却为了所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不可以停止吗?(如果不停止的话,)这就是所说的丧失了人本来的思想,即羞恶之心。,译文,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一)作者简介,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战国初期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孔子的孙子的再传弟子,是儒家学派继孔子之后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在政治上,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反对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在人性问题上,孟子主张性善论。,(一)作者简介,(二)孟子,孟子为了实现他的政治主张,曾游说齐、魏、滕、宋等国。当时各国诸侯正以攻伐争霸为贤,视孟子的“行仁政”学说为,脱离实际,因而不予采纳。孟子退而讲学著述,其言行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孟子现存七篇。每篇都以第一句中的两个或三个字作为篇名。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和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宋朝朱熹把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成为儒家学者初学必读的书籍。,孟子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著。其文气势磅礴,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又长于比喻,用形象化的事物和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的发展影响很大。,(二)孟子,(三)性善论,孟子主张“性善论”,他认为人的本心是美好的,是善良的。它包括四种“本心”:,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三)性善论,三、整体感知,第一段文字用鱼比喻生,用熊掌比喻义,用舍鱼而取熊掌比喻舍生取义。文中还把生和死进行对比,指出人世间有比生更宝贵的东西,就是义;也有比死更可怕的东西,即不义。,第二段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三、整体感知,四、文言现象,一词多义,1而,呼尔,而,与之。修饰“与”,表修饰,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却,2于,所欲有甚,于,生者。比,万钟,于,我何加焉。对,3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种,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做法,四、文言现象,4 得,二者不可,得,兼。得,得到,拥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恩惠,这里是感谢的意思,故不为苟,得,也。取得,5为,向,为,身死而不受。情愿,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一个“为”:为了,表目的。第二个“为”:接受。,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采用,6.生,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获得生命,4 得,7.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语气词,呼尔而,与,之。给,8.加,万钟于我何,加,焉。增加,这里指带来的好处,牺牲玉帛,弗敢,加,也。虚报,通假字,1.,“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谢的意思。例句:“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2“乡”通“向”,从前。例句:“相为身死而不受”。,3“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例句:“所识贫乏者得我与”。,4.“辩”通“辨”,辨别。例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5.“辟”通“避”。躲避。,7.与,古今异义,1.可以 古:能够用来 今:能够,2.是 古:这 指示代词 今:判断动词,3.豆 古:古代盛食物的器具 今:豆子,4.钟 古:古代的量器 今:计时器具,5.加 古:益处 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古今异义,五、文意理解,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答案: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用“鱼”与“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比喻论证,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化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浅显,更加生动形象,简明自然。,2.“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答案:“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五、文意理解,3.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答案: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3.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4.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答案:用比喻论证法提出论点。文章一开头,就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显出两类不同的人,有的能保持本心,有的则失去本心。,5.我们该如何评价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内容?,答案: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身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但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6.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答案:在第1段里,作者用比喻的方式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并分别从正面和反面加以阐明。紧接着“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提出了新的命题:人人都有“是心”(即本心),只是“贤者”能够保有它。,第2段就是对这个命题的论说和阐明。作者用一般的人和乞丐都不肯接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证明人人都有“本心”,用“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概括失去“本心”的人的惯有行为,并对此进行批评和嘲讽。,4.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六、写作特色,1.议论严密,层层深入,文章围绕“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立论,从正面论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从反面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人的本心,从而再次重申文章论点。结构严谨,层层深化。,2.善用比喻,开篇以鱼和熊掌设喻,引出中心论点。第二段以“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比喻守义不辱,形象生动。,3.善用对比,第一段正反对比阐述“义”重于“生”的道理,从反面假设推理,又从正面事实说明人能不贪生,不避患。第二段举例论证,以正反两个事例进行对比,说明人们对待利欲引诱的不同态度,批判为追逐个人名利而丧失羞恶之心的人,重申中心论点。,六、写作特色,七总结,本文是一篇论述道德标准和政治节操的说理散文。作者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言语,阐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修养的人,应当为义而生,为义而死,在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而不能“见利忘义”。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足取的。,七总结,一、基础知识训练,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官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一、基础知识训练,1.解释句中词的含义(3分),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苟得:_),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