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五课 审美自律,第五课 审美自律,1,这种完全从个人的兴趣出发,,强调一种个性化的表达,同时,在作品的视觉形式方面也无需,屈从于公众的审美品位和美术,的风格发展及演变有着自己的,内在规律,,不受外界社会因素,的干扰,。我们称之为“,审美自律,”。,这种完全从个人的兴趣出发,,2,当时王羲之邀请了41位名士,作诗37首,有人提议将诗汇编成集兰亭集,众人又推王羲之为诗集写一篇序,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当时王羲之邀请了41位名士,作诗37首,有人提议将诗,3,王羲之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的门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王羲之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的门庭,他的伯父王翼,4,这件书法作品被后人尊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的“曲水流觞”也因此最为著名。,这件书法作品被后人尊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5,兰亭序书法作品共28行,324字,其中“之”字有20个之多,相同的文字却写出了不同的结构,无一雷同,兰亭序书法作品共28行,324字,其中“之”字有20,6,思考:在王羲之的兰亭序中有20个“之”字的书写,能不能将它们的位置进行交换呢?,找一找涂改的“之”字在哪,及前后的“之”字,我们试试进行交换,谈谈你的感受。,思考:在王羲之的兰亭序中有20个“之”字,7,书法讲究笔断意连,整篇疏密大小、墨色轻重会发生变化,不自然。,书法讲究笔断意连整篇疏密大小、墨色轻重会发生变化,不自然。,8,兰亭的“曲水流觞”留下的兰亭序给我们启示:,一次无意的率真酒后书写表现,却创作了王羲之自称为一生绝作的书法作品,这是王羲之依照个人兴趣的创作,20个之字的不同写法正是王羲之对汉字书写理解的极富个性化的表现。也使后来的书法家们意识到写毛笔字已不再是简单书写与记录的工具了,从中可以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并且有意将书法创作赋予个人的独特理解、书写技巧,以形成个人的风格。,兰亭的“曲水流觞”留下的兰亭序给我们启示:,9,从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开始,书法家的审美观念无意中从实用向个人兴趣的需要发展,而在绘画领域又是不是有相同的境地呢?,从东晋到北宋的大约600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代绘画呈现出发展成熟的局面,出现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的分类,中国山水画在北宋逐渐走向高峰。,北宋郭熙的早春图就是在此之前的中国山水画忠实客观地描写自然,追求形似的代表之一。,从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开始,书法家的审美观,10,北宋 郭熙早春图,(1)作品描写的内容是什么?,(2)画面构图布局有什么特点?,(3)作品是供谁欣赏的?,(4)作者能在作品中表现自己的兴趣所好吗?,北宋 郭熙早,11,恰恰就在北宋中期,许多修养高的文人、官员,他们有着琴棋书画的底蕴,凭着自己的喜好也加入到美术创作与收藏行列中来了。这将带来什么变化呢?我们来看看南宋书画收藏爱好者米友仁创作的潇湘奇观图。,恰恰就在北宋中期,许多修养高的文人、官员,他,12,找一找在笔墨运用、构图章法及表达意图的不同,找一找在笔墨运用、构图章法及表达意图的不同,13,比较,早春图与潇湘奇观图,早春图,潇湘奇观图,作者,绘画目的,服务对象,郭熙(北宋),米友仁(南宋),自己、普通人等,有感而作,真切的表达自,己的感受,不是为了赚钱,或是取悦别人而作。,皇帝、大臣,供皇帝政务之余,消遣观赏的,比较早春图与潇湘奇观图早春图潇湘奇观图作者绘,14,古代山水画的构图的民族形式,北宋郭熙在所著林泉高致一文中提出“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三远法是总结了构图学上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高远、,深远和平远的三远法,实际上是如何表现山水境界中的高、,宽、深三度空间的方法。,高远,,是从下面向上仰视,才觉得高远,,我们今天应用透视学的观点,即把物象放在,视平线上。,古代山水画的构图的民族形式 北宋郭熙在所著林泉高致,15,古代,山水,画的构图的民族形式,深远,由前面往里画出深奥之感觉叫深远。,画中进深大,造成一种具有深远空间的意,境。,古代山水画的构图的民族形式 深远由前面往里画出深奥之感觉,16,古代,山水画,的构图的民族形式,平远,平远景色要画出前后左右辽阔的空间。,平远画法大体上有两种:一种是矮山及丘陵的,平远山水;一种是只有田园河流的平原大地。,古代山水画的构图的民族形式 平远 平远景色要画出前后左右辽,17,对比赏析,鹊华秋色图在画面构成元素与形式感上有哪些新的变化?,诗、书、画、印四结合,对比赏析,鹊华秋色图在画面构成元素与形式感上有哪些新的变,18,高中美术第二单元-第5课-审美自律课件,19,画家为什么要有意识地去表现这些题材内容?说说你的看法。,“四君子”指什么?,梅、兰、竹、菊,画家为什么要有意识地去表现这些题材内容?说,20,美术作品“四君子”等题材其实就是画家本人的志向、态度及思想情感的写照。,美术作品“四君子”等题材其实就是画家本人的,21,令人遗憾的是,破坏了构图!,令人遗憾的是破坏了构图!,22,我们认识到在审美自律观念的影响下,元、明、清时期的中国绘画形成了一个共同的特点,,画面构成上,结合了诗、书、画、印等多种艺术形式,,创作手法上,强调笔墨趣味,,审美情趣上,注重个性表现与借物抒情,,并成为画坛的主流。,明朝书画家董其昌给这一风格流派取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什么呢?,文人画,我们认识到在审美自律观念的影响下,元、明、清,23,双禽图轴,八大山人,墨竹图,郑板桥,结合文人化特点对作品进行赏析,双禽图轴墨竹图结合文人化特点对作品进行赏析,24,中国文人画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极高,它不仅仅是形式美,而且在这种形式结构中传达出人的种种主观精神境界,我国近代著名的中国画家齐白石,就非常推崇文人画这一风格流派,并从中汲取了许多营养。,对近现代中国画画家影响极大,使得近现代中国画艺术能够很好地继承并发展创新。,中国文人画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极高,它不仅仅是形式美,而且在,25,陈洪绶(明),唏发图,葡萄图(明)徐渭,陈洪绶(明)葡萄图(明)徐渭,26,比较浪漫主义与新古典主义的对立,荷拉斯兄弟的誓言达维特(法国),自由引导人民 德拉克洛瓦(法),比较浪漫主义与新古典主义的对立 荷拉斯兄弟的誓言达维特(,27,荷拉斯兄弟的誓言达维特(法国),荷拉斯兄弟的誓言达维特(法国),28,自由引导人民 德拉克洛瓦(法),自由引导人民 德拉克洛瓦(法),29,拾穗 米勒(法),题材的变化(现实主义),拾穗 米勒(法)题材的变化(现实主义),30,第五课 审美自律,作品,荷拉丝兄弟的宣誓,自由引导人民,作者,达维特,德拉克洛瓦,风格流派,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流派特点,1.力求恢复古典主义(古希腊、古罗马)的传统,受理性主义美学支持,大量采用古代题材。,2.传达有关正义、荣誉、爱国主义等道德观念。,3.重视历史的精确性,试图重现当时的情景,追求细节的真实性。,1.体现与时代解放运动相联系的人民路的愿望和理想,关注人民在历史上的作用。,2.对正义和幸福未来的向往。,3.强调个性和情感的表现,偏爱幻想的主观世界,追求灿烂的色调。,题材,古罗马早期故事,1830的革命行动,构图,戏剧性构图,稳定的三角形,色彩,朴素而强烈,响亮,笔触,轮廓线描摹精细,厨房 旋动,内涵,表明画家立志投身大革命的决心,讴歌人民为自由和权利而战,第五课 审美自律作品荷拉丝兄弟的宣誓自由引导人民作者达,31,日出.印象(法国)1872 莫奈,19世纪6090年代印象派,也叫印象主义,日出.印象(法国)1872 莫奈19世纪609,32,印象派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兴盛与70、80年代,反对因循环守旧的古典主义和虚构臆造的浪漫主义,19世纪最后30年,他成为法国艺术的主流,并影响整个西方画坛。代表画家,马奈、雷诺阿和莫奈,等都把“光”和“色彩”作为绘画追求的主要目的,他们倡导走出画室,描绘自然景物,以迅速的手法把握瞬间的印象,使画面呈现出新鲜生动的感觉。因莫奈的,日出印象而得名,。,印象派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兴盛与,33,高中美术第二单元-第5课-审美自律课件,34,高中美术第二单元-第5课-审美自律课件,35,高更,凡高,塞尚,后印象派代表画家,高更凡高塞尚后印象派代表画家,36,保罗塞尚,静物,保罗塞尚,37,高中美术第二单元-第5课-审美自律课件,38,文森特梵高,文森特梵高,39,向日葵 凡 高(荷兰),向日葵 凡 高(荷兰),40,向日葵是凡高的崇拜物.在他眼里,向日葵不是寻常的花朵,而是太阳之光,是光和热的象征,是他内心翻腾的感情烈火的写照。正如凡高自己所说:这是爱的最强光,向日葵表现出了画家对生命的热爱。,向日葵,向日葵,41,保罗高更,保罗高更,42,保罗高更, 丰厚还娶了一位漂亮的丹麦姑娘梅特索菲亚加德为妻。可是高更在自己的绘画天赋召唤之下,35岁时辞去了银行的职务致力于绘画,38岁时与家庭断绝了关系,过着孤独的生活。,巴黎文明人的嘲弄又使他返回塔希提岛。这样,便有了今天广为人知的脱去了文明的衣服,独身一人赤裸裸地置身于伟大的自然之中的高更的传说。病魔和家庭丧女的不幸使他想到自杀,得救后画了一幅传世杰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于1903年5月1日辞世。,保罗高更 两位塔希提妇女 23岁当上了,43,高更的精神家园塔希提岛(大溪地),高更的精神家园塔希提岛(大溪地),44,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这幅画,用他的话来说,“其意义远远超过所有以前的作品;我再也画不出更好的、有同样价值的画来了。在我临终以前我已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人这幅画中了。这里有多少我在种种可怕的环境中所体验过的悲伤之情,这里我的眼睛看得多么真切而且未经校正,以致一切轻率仓促的痕迹荡然无存,它们看见的就是生活本身整整一个月,我一直处在一种难以形容的癫狂状态之中,昼夜不停地画着这幅画,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45,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