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主讲:诸暨市店口一小何铁勇,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主讲:诸暨市店口一小何铁勇,1,第一章研究背景,全日制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简称标准是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制定的,是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标准是整个基础教育教学课程改革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枢纽,它的内容涉及到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等各个具体领域,它的内容体现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第一章研究背景,2,(一)社会发展与数学课程改革,一、数学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1、数学与当代科学技术。,2、数学与当代人文社会科学。,3、数学与经济发展。,(一)社会发展与数学课程改革一、数学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1、,3,二、社会发展与数学课程,1、生活的变化对数学课程的影响。,数学的定量化特征越来越多的表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图形、图表,尤其是各种各样的统计图、统计表出现较多,它们以清楚明了,信息量大,对比度强等特点出现在报刊中。,与生活相关的报道及广告中的数学内容很多,也很丰富。,二、社会发展与数学课程1、生活的变化对数学课程的影响。,4,2、社会发展对公民数学素养的要求。,3、社会发展对数学课程改革的启示。,课程内容的设置要反映公民的数学要求。,课程内容的呈现要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的联系。,2、社会发展对公民数学素养的要求。3、社会发展对数学课程改革,5,(二)数学学习与学生身心发展,一、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1、数学知识的特点,(1)数学知识尽管表现为形式的符号,但它可视为具体生活经验和常识的系统化,它可以在学生的生活背景中找到实体模型。,(2)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结构,这种结构形成了数学知识所特有的逻辑性,它还可以表现为多样化的问题,以及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自然联结和转换,这样,数学知识系统就成为一个相互关联的、动态的活动系统。,(二)数学学习与学生身心发展一、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1、数学知,6,(3)多数知识都是有两种属性。即它们既表现为一种算法、操作过程,又表现为一种对象、结构。,(4)知识的抽象程度,概括程度表现出层次性-低抽象度元素,是高抽象度元素的具体模型。,2、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因素。,3、学生数学学习中认识情感的发展的阶段性特点。,(3)多数知识都是有两种属性。即它们既表现为一种算法、操作,7,二、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1、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2、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充满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3、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应当富有个性,体现多样学习需求的过程。,三、数学学习与学生身心发展关系的研究给我们的启示,二、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1、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建立在经验基础,8,(三)现代数学的进展与数学课程,一、现代数学的进展,1、数学得到了空前的应用,具有了“技术”的品质。,2、经典数学得到了蓬勃发展,形成了许多新成果和新思想。,3、数学研究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做数学”的过程更加突现。,(三)现代数学的进展与数学课程一、现代数学的进展1、数学得到,9,二、现代数学的进展,对数学教育的影响,1、数学科学的广泛应用,要求数学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2、数学科学独特的思考方式,要求数学教育重视培养学生数学地思考问题。,3、数学科学的发展,为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提供了依据。,数学处理、算法、优化、离散数学等内容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重视对数和符号的理解、应用和表达,削弱繁琐的计算。,发挥图形直观功能。,4、数学科学的发展要求数学做到“返璞归真”适度的非形式化。,二、现代数学的进展,对数学教育的影响1、数学科学的广泛应用,,10,(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现状与反思,一、我国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及经验。,二、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分析。,(1)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目标成为数学学习目标主体。,(2)课程目标难以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3)数学能力的发展不全面,尤其缺乏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注。,(4)在数学学习中缺乏良好的情感体验,以及对个性品质的关注。(学生欠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1、学习目标狭窄,难以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现状与反思一、我国学生数学学习,11,2、数学学习与社会实际脱离。,3、反映在学习内容上的问题。,(1)过分追求逻辑严谨和体系形成化。,(2)学习内容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繁、难、偏、旧”的状况。,(3)数学教材类型贫乏,选择余地很小。,2、数学学习与社会实际脱离。3、反映在学习内容上的问题。(1,12,4、学习方式上反映出来的问题。,(1)学生数学学习的方式以被动接受方式为主要特征。,(2)对主动获取知识以及学生学习能力、态度、习惯方式的培养重视不够。,(3)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数学实验和多样化探究学习,拓展自己的学习空间,仍是一个相当薄弱的方面。,4、学习方式上反映出来的问题。(1)学生数学学习的方式以被动,13,5、数学考试对数学学习的影响。,(1)学生对数学考试的态度值得我们反思。,(2)日常考试过频、过难、分量过重。,(3)考试的形式和内容有待改善。,(4)对考试结果的处理方式缺乏科学性。,(5)考试对整个教育过程的影响有待改善。,5、数学考试对数学学习的影响。(1)学生对数学考试的态度值得,14,(五)国际数学课程改革的特点与启示,一、国际数学课程改革的特点,(1)注重问题的解决。,(2)注重数学应用。,1、数学课程目标的改革,(3)注重数学交流。,(4)注重数学思想方法。,(5)注重培养学生的态度情感与自信心。,2、数学课程内容的改革,(五)国际数学课程改革的特点与启示一、国际数学课程改革的特点,15,二、国际数学课程改革给我们的启示,借鉴世界各国的在数学课程改革方面的特点,我们的数学课程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2、设计和实施最有价值的数学。,3、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4、提供现实而有吸引力的学习背景。,5、数学教学应注重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6、数学学习评价目标的多元与评价方法的多样化。,7、充分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课程中的作用。,二、国际数学课程改革给我们的启示借鉴世界各国的在数学课程,16,第二章数学课程标准的性质与基本理念,一、数学课程标准的性质,1、数学课程标准是对学生经过某一学段之后对数学学习结果的描述,而不是对数学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如数学教学大纲数学教科书)。,2、它是由课程专家研究,由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3、学生学习数学结果的行为描述应该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达到的、可评估的、而不是模糊不清的,可望不可及的。,4、它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即教师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5、数学课程标准涉及一个完整个体的发展的三个领域: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要求。,第二章数学课程标准的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数学课,17,二、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已作了清晰的描述,即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1、要教给学生需要而有价值的数学。,2、新的教育观念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3、“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可以从下几个方面得到理解。,(1)每一个人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特定的生活与社会氛围,这导致了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发展潜能。,二、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已作了清晰的描述,,18,(2)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将导致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数学学习倾向,而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3)数学教学活动必须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过程真正理解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4)尊重学生需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5)运用灵活的方法,适应学生的实际和内容要求。,(2)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将导致不同的,19,三、如何认识数学教学,1、数学教学活动要关注学生的个人知识和情感经验。,2、教师的角色作出相应的改变。,四、如何认识数学教学教育评价,1、要把过程纳入评价的视野。,2、拓展多样化的评价目标和方法。,3、促进教师改进教学。,三、如何认识数学教学1、数学教学活动要关注学生的个人知识和情,20,第三章数学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1、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2、初步学会应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它学科学习中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3、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第三章数学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1、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21,4、具有初步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1)学生通过义务教育分阶段数学的学习应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技能以及基本数学思想方法。,(2)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3)体会数学的地位和作用。,(4)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具有初步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22,二、学段目标,1、第一、二学段,(1)还“目标”以本质,促进人的发展。,(2)给“目标”以支点,承载社会理想。,(3)给“目标”以弹性,构建个性化天地。,(4)让“目标”更丰满,塑造自强的新人。,2、第三学段:(略),二、学段目标1、第一、二学段(1)还“目标”以本质,促进人的,23,让我们与时俱进,与新课程一起共同成长!,让我们与时俱进,24,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