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一、张之洞的教育思想,一张之洞的生平及政治思想,二张之洞的教育思想,武汉大学2023研;华中科技大2023研;天津师大2023研,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劝学篇分内外两篇,内篇务本,主要谈中学为体,宗旨是“正人心”;外篇务通,主要谈西学为用,宗旨是“开风”。张之洞系统论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观点,奠定了近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文教政策的根底。,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所谓“中学”,张之洞认为主要是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等,即传统的经史之学、典章制度和伦理道德等,这些学问是一切学问的根本和根底,应当放在首位。目的是要维护封建统治的根本制度框架。,“今日学者,必先通经以明我中国先圣先师立教之言,考史以通我中国历代之治乱、九州之风土,涉猎子集以通我中国之学术文章”,然后,“择西学之可以补吾阙者用之,西政之可以起吾疾者取之,斯有益而无害”张之洞:劝学篇内篇。循序第七。,所谓“西学”,张之洞将其归纳为“西政”、“西艺”和西史等方面,其具体内容是:“学校、地理、度支、赋税、武备、律例、劝工、通商,西政也;算、绘、矿、医、声、光、化、电,西艺也。”劝学篇外篇设学第三,“中体西用”思想就是在坚持封建专制及伦理纲常的前提下,适当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及某些社会治理制度措施,以为“我”所用。,评价:,中体西用思想是一种调和中学与西学、旧学与新学的文化观、教育观,,主旨在于维护清王朝的封建政治制度和儒家纲常名教,政治上的反动性显而,易见。但其翻开了封闭僵化的封建文化缺口,使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变为现,实,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解体,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是双重的:,1、启动了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步伐,催发了新式教育的产生、自然科学学问的传授、新式学堂的兴办、留学教育的开展,打破了儒学一统天下的传统教育格局;,2、使教育领域充分地引进西方近代学科、课程及制度、措施,对清末教育制度的改革既有思想层面的启发,又有实践层面的推动;,3、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教育的价值观,逐步转变了封建士大夫对于新式教育的看法,为新式教育的推广扫清了障碍;,4、中体西用思想固守中学为体,使新式教育始终受到忠君尊孔读经的封建信条的支配,延缓了新式教育的进展进程。,2、重视教育,兴办学堂,培育人才,张之洞认为“非育才不能图存,非兴学不能育才”张之洞,刘坤一:筹议变通政治人才为先折,引自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上册第59页。他考察西方各国强盛的缘由,也得出结论:“西国之强,强以学校”。,3、改书院为学堂,推行新学制,废科举,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上书清廷,提出改经心、两湖书院为学堂。书院改为学堂后,除经史外,增加了很多“西学”课程,涉及天文、地理、测量、化学、博物学、算学、格致、制造等门类。张之洞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参与主持制定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学制癸卯学制,这是他对于中国教育近代化的一大奉献。,对于科举制度的废除,张之洞也功不行没。张之洞也生疏到:“科举文字,每多剽窃;学堂功课,务在实修。科举止凭一日之短长,学堂必尽累年之争论;科举但取词章,其品谊无从考见;学堂兼重行检,其心术尤可灼知”。学堂虽好,然“科举一日不停,士人皆有幸运得第之心”,“学堂决无大兴之望”。学堂不兴,“民智复无由大开,求其进化日新也难矣”引自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上册第60-63页。,二、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一蔡元培的生平及哲学思想,蔡元培18681940,自幼聪颖好读书,17岁中秀才,1820岁曾在家乡做过塾师,其间博览群书,并开头接触西方文化。后连中举人、进士。1892年,以新科进士身份,参与朝考,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1894年授职翰林院编修。1898年9月,戊戌变法失败,蔡元培对清政府深感绝望,遂辞官回归故里从事教育。1901年蔡元培到上海,应聘为南洋公学之特班总教习,宣传革新,提倡民权,鼓舞学生自由读书。1902年4月,与章太炎等在上海发起组织了中国教育会,被推为会长。1905年,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同盟会。,1907年,蔡元培赴德,先在柏林学习德语,次年进入莱比锡大学学习,争论了教育学、心理学、美学、哲学等科。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蔡元培应国内电召回国。1912年1月,中华民国成立,蔡元培被孙中山委任为临时政府的教育总长。1912年7月,因不满袁世凯专制专制,辞去了教育总长职务,并于同年9月赴德留学,1913年9月,又前往法国从事学术争论,考察法国教育。1915年6月,与李石曾、吴稚晖、吴玉章等在法国创办勤工俭学会。1916年底,蔡元培回国,于次年1月出任北京大学校长。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蔡元培担当了国民政府委员及常务委员,教育委员会委员、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中心争论院院长、代理司法部长、监察院院长等职务。1928年8月,辞去其他各职,专任中心争论院院长,直至逝世。,二蔡元培的教育思想,1、“五育”并重,“养成人的共和健全之人格”,蔡元培在民国元年,就任教育总长时,就提出民国教育应以养成共和健全之人格为目标。为了实现对国民进展完全人格的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和谐进展,他提出了五育并举即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的教育方针,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一文中,他对上述五育作了详尽的论述。,2、“尚自然”、“展共性”的教育原则,民国元年7月,他在全国临时教育会议的开会词中指出,“封建旧教育以成人之自存成见强加于儿童,不顾儿童自身的特点,阻碍儿童共性的自由进展;民国之新教育,则立于儿童之地位,依据儿童的兴趣和特点,使儿童自然地自由地进展.,民国七年1918年,他又作了新教育与旧教育之歧点的演说,指出:教育要深知“儿童心身兴旺之程序,而择种种适当之方法以助之”。进而提出教育“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共性。,3、“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指导思想,在担当北大校长时,蔡元培认为大学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争论高深学问的地方,因此,提出了对于学说,将“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无论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有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由淘汰之命运者,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进展.,4、教育独立的主见,早在1922年,他就提倡“教育独立”,主见教育事业应当完全交给教育家,使教育保有独立的资格,不受各派政党和各派教会的影响。他认为,假设把教育权交给政党,在两党更迭的时候,教育方针也要跟着转变;假设把教育权交给教会,宗教是保守的,宗教教义和规定会限制科学的进展。因此,他主见教育应超然于党派和教会之外。,作为宏大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蔡元培的教育思想特别丰富,以上所谈的四点,并不能涵盖其全部。例如,他对平民教育的重视和提倡,对读书做官发财的封建旧习的批判,以及成立大学评议会和教授会以民主治校的思想等等,同样都是他的教育思想中的闪光点。总之,蔡元培教育思想的很多方面,不但在历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对于我们今日的教育事业的进展,也有重要的意义。,三、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一陶行知的生平与教育实践活动,陶行知1891-1946年,1906年入 教内地会所办的“崇一学堂”读书,在这里,陶行知承受了西方文化科学的教育。1908年进入杭州“广济医学堂”,半年后,因不满学校卑视不信教的学生而愤然退学。1910年,陶行知考入南京金陵大学文学系。由于信奉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而改名陶知行。1914年秋,他赴美留学,开头在伊利诺大学学市政,获政治学硕士学位,此后又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杜威和孟禄,争论教育,杜威的试验主义哲学和教育学说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17年秋,他在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都市学务总监资格凭”后,怀着“要使全中国人都受到教育”的宏愿回国。,回国后,陶行知应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之聘,担当教育学教员,后为教授。次年又担当教务主任兼教育科主任。1921年9月,南高师并入东南大学,他连续担当教育科主任。同年冬,中华教育改进社成立,陶行知担当了该社的主任干事,1923年与朱其慧、晏阳初等人发起成立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乐观地提倡和推动平民教育运动。1927年,他在南京和平门外晓庄,创办了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后改名晓庄师范学校。1930年4月12日,国民党反动政府下令查封晓庄师范学校,陶行知也受到通缉而被迫逃亡日本。1931年春,陶行知回到国内,在上海发起“科学下嫁”运动。1932年,陶行知在上海创办了“山海工学团”。他认为“工学团”是中华民族的救命圈,主见“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1933年9月,陶行知在上海发起组织“中华普及教育促成会”,并在1934年创办了生活教育半月刊,阐述其生活教育思想和普及教育的主见。,1938年夏,陶行知回到国内,10月到重庆,以国民参政员的身份出席国民参政会其次次会议。同年12月,“生活教育社”在桂林正式成立。1939年7月,他又在重庆创办了蜚声中外的育才学校,育才学校培育了大批革命战士和专业人才。1945年抗战成功前后,陶行知又适时提倡“民主教育”运动,批判国民党推行封建法西斯教育,提出“民主的、科学的、群众的、制造的”四大教育方针。1946年7月25日,因脑溢血而与世长辞,年仅55岁。,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1、普及民众教育的思想,普及民众教育,是陶行知一生中都在孜孜以求的抱负。早在1914年南京求学期间,陶行知就在其毕业论文共和精义中,强调指出,“今日当局者第一要务”,就是要给程度实有缺乏的众庶,“施以相当之教育,而养成其国家之仆人翁之资格焉”。在平民教育概论中,他认为今日之平民教育就是将来普及教育的先声。在陶行知的普及教育思想中,有很多在今日看来仍有其乐观意义的东西,能够为我们今日普及教育供给肯定的借鉴。,其一、他特别关注女子教育和老人教育问题,并想出了用“小先生制”的方法来解决。,其二、陶行知特别重视向劳动人民普及自然科学学问。,其三、陶行知特别重视教育时机的均等。,此外,陶行知将普及教育与掌握人口增长和教育立法联系起来的思想,在今日看来也是有意义的。,2、关于师范教育改造的思想 其一、关于师范教育改造必要性的生疏。师范教育在陶行知的心目中,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在他看来,师范教育实乃“国家所托命”,它“可以兴邦,也可以促国之亡”他说“有生活力的国民,是要靠着有生活力的教师培育的;有生活力的教师,又是靠着有生活力的师范学校训练的”。,其二、关于师范教育改造方向的生疏。,陶行知就在一次关于师范教育的讲话中指出:“现在的师范多设在城市,因之乡村受益少。因乡下学生入师范后,都不愿在乡下做事而愿在城市做事”,而“中国的农民占85%,设立师范学校,宜顾全农家子弟”。因此,他认为,应当将好多师范学校设在小镇上陶行知:对于师范教育的意见。,1926年1月,他发表了师范教育下乡运动一文,指出:“中国的师范学校多半设在城里,对于农村儿童的需要苦于不能适应。城里的师范生平日娇养惯了,自然是不愿到乡间去的。就是乡下招来的师范生,经过几年的城市化,也不愿回乡效劳了。所以师范学校虽多,乡村学校的教员照旧缺乏”新教育评论1卷6期1926年1月。,其三、关于艺友制师范教育。,陶行知认为,现行师范教育将学理和实习分为二事,“简直是以大书呆子教小书呆子”,所出人才和一般中学没有什么分别,也由于感觉各行各业 实行艺徒制之实效,于是提出了艺友制师范教育的方式。他指出,艺是艺术或手艺,友是朋友,凡用朋友之道教人学做艺术或手艺便是艺友制,教师的生活或职业也是一种艺术或手艺,学做教师有两种途径:从师或访友,凡用朋友之道教人学做教师,便是艺友制师范教育。他认为“凡学校有一艺之长的教师便可招收艺友”陶行知:艺友制师范教育答客问。,3、生活教育理论,1“生活即教育”,陶行知竭力反对传统教育,认为其脱离实际,脱离生活,“中国的教育太重书本,和生活没有联系”,“教育与生活分别”,“先生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在他看来,“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