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记录 (3)

上传人:精****料 文档编号:25195982 上传时间:2021-07-22 格式:DOC 页数:52 大小:2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听课记录 (3)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听课记录 (3)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听课记录 (3)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专辑 质疑、解惑,还教学本真落花生教学实录及评析 执教:甘肃省兰州大学职工子弟小学 张玉栋评析:甘肃省兰化四校 张丽红小学语文教师2011-01 导入:质疑笔名,引起疑问 师:“落花生”不仅仅是种农作物的名字,还是我国现代作家、学者许地山的笔名。有的孩子要问了:老师,我们的资料上写,他的笔名是“落华生”啊!因为那个年代人们常常把“花”写成“华”,所以“落华生”其实就是“落花生”。你对这个笔名有什么疑问吗? 生:好端端的一个人,干嘛起个落花生的笔名啊? 师:问得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许地山的散文名篇(板书课题)。咱们看看能不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了解许地山笔名的含义,同时还要看看,这篇著名的散文到底好在哪?检查预习:找准起点,夯实基础 师:课文都预习过了。有信心把课文读对读顺的,请举手。(学生举手示意)哟,都有信心,那我就考考你们。也不多考,就考两道题,请看第一题。(幻灯出示一组词语:分辨 尝尝 便宜 石榴)请你们四位起立,依次读这四个词语,其他同学注意听,看看他们读的这四个词,读音上有什么特点?(生读) 生:我发现这四个词语的第二个字都是轻声。 师:果真如此,我出示的这四个词的末一个字都是轻声。所以刚才有两个同学读得不太准,第二个字要读得轻一些,短一些。像这样(师范读。生再次齐读。) 师:好多了,第一关顺利通过,请看第二题(幻灯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谁来读读这段话?(一生读)你读得不错,这段话可不好读了。有几个多音字,他读对了其中的三个(幻灯片中“空地”“种花生”“买种”三个词语中的多音字变为红色),很不错!这个词(指“播种”)有点疑问,在这儿应该读什么? 生:是播种(zhong)。 (师引导学生弄清读音后齐读)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附加题,刚才这个字(指“园”)他也读错了,谁听见了?他读成什么了? 生:应该是“后园”,他读的是“后院”。 师:听得非常仔细。可是,为什么写“后园”而不是“后院”呢?这两字有什么区别?(师引导学生弄清两者区别)略读“种”“收”:引导发现,主动求知 师:还是第一自然段。老师想请大家再读读,读着读着,哪个标点符号,哪个词,突然就跳进你眼睛里了? 生:跳进我眼睛里的是那个“居然”。我觉得收获应该是很平常的事情,为什么要用“居然”这个词呢? 师:收获了,他的家人事先想到还是没想到? 生:没想到。 师:没想到,所以用居然。为什么就没想到呢?别着急回答,看你们能不能联系上下文找找答案。生:因为没过几个月就收获了。师:这个时间比他们想的 生:要短。 师:还有别的原因吗?看看母亲说的话,你能发现原因吗? 生:因为它本身是荒田。 生:这是我们姐弟几个第一次种花生。师:又是荒地,又是第一次种,没经验,结果种出来了。意外不意外?生:意外。师:心情如何?生:高兴。师:意外的高兴用个词叫什么? 生:激动。 生:喜出望外。 师:瞧,他说的词多好,喜出望外。那是惊喜啊!就让我们带着收获之后的惊喜来读读这段话。(生齐读) 师:看还能发现什么问题? 生:“买种,翻地,播种,浇水”它们之间应该是顿号,不应该是逗号。 师:他根据以前的学习经验判断,并列词语之间是顿号,这里却用的是逗号。问得好,为什么呢? 生:我想可能这些事情是间断的,所以才要用逗号。 师:你的意思是,每件事情都隔了一定的时间。那买种啊,翻地啊,播种啊,这几件事本身是一下就能完成的吗? 生:不是。也持续了一定的时间。 师:说得好,这么一猜就有答案了。其实标点符号的使用是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产生的。如果想要表达语气舒缓、时间较长的感觉,就用(生:逗号)是的。如果你们在写作文时有这样的需要,并列词语之间也可以用逗号,而不是顿号。恭喜大家,两关都通过了。 师:这一段话,寥寥数语,就交代了种花生、收花生两件事。接下来请大家打开书,快速浏览课文,看除了这两件,还围绕花生写了哪几件事? (生自由读文寻找答案) 生:还写了尝花生。 师:你们找找看,文中真正写“尝花生”是在哪儿? 生:“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的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 师:这会儿尝了没?(学生摇头)还没呢!真正写尝花生的,看看课文的结尾,就那么一句话。说花生做的食品都 生:吃完了。 师:是啊,就那么一句。还写了什么事? 生:还写了议花生。 师:是。其实那天晚上我们是边尝边议,可是经过刚才大家的寻找,发现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都是寥寥几笔,而议花生却用了那么多的笔墨。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呢? 生:因为议花生这件事,让作者获得了终身受益的启示。 师:这件事是这篇文章的重点。重点的部分作者写得详细、具体,而次要的部分写得简略。这是这篇著名散文的第一个特点,你看咱们已经看出来了,就是主次分明、详略得当。(板书:主次分明)这种写法对你们平时写作文有启发没有。咱们平时写文章也不能平均用力,也得分主次,主要的详写,次要的略写。精读重点:质疑问难,变教为学师:下面我们就直奔重点,看看那天晚上父亲和我们在一起围绕花生都谈论了些什么。请大家默读课文的第3-15自然段,有疑问的地方做上标记。 (生默读课文后自由质疑) 生:为什么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 师:父亲回家那不是应该的吗?问题在哪? 生:为什么父亲的到来实在很难得? 师:你问得多好,父亲跟孩子一起吃饭是很平常的事,对不对?可是作者却说父亲来了实在很难得。猜猜这是为什么? 生:因为父亲工作太忙了。 师:提示:快速地翻一翻课后的资料袋,看你能不能猜出来他忙些什么? 生:他的爸爸是一位爱国志士,可能在和台湾交流。 师:呵呵,那倒不是。因为大家不了解背景,我简单地介绍一下。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之后,许地山就跟随他的父亲来到了大陆,那个时候许地山的父亲在广东一带做知县,平时为老百姓的事情奔走忙碌,所以很难跟家人在一起团聚。而那天晚上天色还不大好,父亲也来了,所以说 生:实在难得。 师:是的,让我们带着对父亲的敬意来读一读这段话。 (生齐读) 师:是的,父亲和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的母亲样爱孩子。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这个可贵指什么? 师: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先得知道父亲说花生的什么最可贵?问题提出来了,靠谁解决? 生:靠自己。 师:我最欣赏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孩子。为了更好地读书思考,老师这儿有个(幻灯出示:友情提示,1、先围绕问题读课文,就读第10自然段,边读边勾画,再把自己的理解简单地批注在旁边。2、写完了可以和同学交流,说说自己的看法,听听别人的意见。) (生默读课文,勾画批注。) 生:我觉得花生的品格最可贵,父亲就是要我们像花生一样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不炫耀自己。 师:有两个词我特别喜欢:朴实无华、默默无闻。谁能读读这段原文? 生:“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师:老师有个问题不明白,你们也想想:父亲说花生就说花生吧,扯上桃子、石榴、苹果干什么呀? 生:因为桃子、石榴、苹果的果实都非常漂亮,而且是挂在高高的枝头上,如果像桃子、石榴、苹果这样张扬自我,我觉得很不好。 师:大家想一想,桃子、石榴、苹果高高地挂在那儿,就是在炫耀吗?摇头了。不是。那是它生长的特点呀,对不对?它就长在那儿!你说苹果要是长土里去那还叫苹果吗? 师:刚才这个孩子的发言有一点我很欣赏,就是她发现了父亲其实是在拿花生跟和它的生长特点截然不同的桃子、石榴、苹果比,干什么? 生:作比较。 师:聪明!对比啊!对比的结果就是让我们更加体会到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它像刚才那位孩子说的:朴实无华、默默奉献。外表不好看的花生却能默默地给人带来好处,真的是更可贵,更让人钦佩。让我们来读读这段话,读出花生的这份可贵。 (练习读,指名读,教师范读,齐读。) 点评:教师在这一环节中,改变教学的方式,变教为学,从问题入手,再次引导学生质疑,并将解答问题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孩子们边读书边思考,解答自己发现的问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深化主题:品词析句,深刻体悟师:课文读到这里,孩子们,父亲仅仅是在说花生吗? 生:不是。是在讲做人的道理。 师:哪句话明白地告诉我们,在讲做人? 生:“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师:真有眼光。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生:做人外表可以丑陋一些,但是要做个有用的人。 师:她的意思是说,外表丑一点没关系,但是要做个有用的人。少年许地山也正是这样理解父亲的话的,他说 (幻灯出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生齐读。)我发现齐读的时候我听不出你的理解。谁能带着你的理解来读读这句话? (一生读) 师:什么是体面? 生:体面就是 师:有点困难。看看我今天穿得体面吗?还行。穿得好看叫体面。长得帅那也叫体面。体面就是外表光鲜好看。讲体面有没有错? 生:没有。 师:比如说我今天穿得邋里邋遢地来是对你们的尊重吗?不是,所以讲体面并没有错,关键是不能 生:不能只讲体面。 师:是的,不能只讲体面。不能只讲究外表光鲜好看,只顾自己生活的舒适安逸,而要做有用的人。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 生: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师:什么是有用的人呢? 生:他得乐于帮助别人。 生:就是对别人、对社会有用的人。 师:能举个例子吗?哪些人是有用的人? 生:警察。 生:为人分忧的人。 生:还有义工。 生:就像玉树地震中那个阿福为了救人而牺牲了。 师:说得多好啊!谁能像他这样说说。 生:我觉得清洁工也是,每天早上起得很早在默默奉献。 生:我们要默默地做奉献,不图虚名。 生:我觉得老师就是这样默默奉献的人。 师:谢谢你,孩子。只要你们学有所获,我们的付出是心甘情愿的。刚刚大家说了不少,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人他们的工作看似不起眼,但是都对这个社会有用。我们做人就要做 生:有用的人。 师:不要做 生: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师:老师也想起了一个人。这个人,他留学西洋多年却从不穿西服,不抽烟不喝酒,大部分收入都用来买书;在香港大学任教时,他以系主任的身份每周还上20小时的课;抗日战争时期,他为抗战事业奔走呼号,终因劳累过度而病逝。著名作家郭沫若评价他说,他有献身精神,对于名利竞逐,极其恬淡。他就是本文的作者许地山。他曾说(幻灯出示) 生:我要做花生一样,踏踏实实的做一个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付出,为中华而奉献。 师:现在知道许地山为什么将“落花生”作为自己的笔名了吗? 生:因为他要提醒自己,时刻要做有落花生品格的人。 师:说的多好,他是把落花生的品格作为自己一生做人的追求。是的,这篇文章谈沦的是落花生,讲的却是做人的道理,这种写法叫 生:借物喻人。 点评:由花生联系到人这是本文的中心所在,教师紧紧抓住“只讲体面”和“有用的人”引导学生通过品词析句,结合生活进行体验,理解了课文深层的内涵,升华了文章的主题。布置作业:读写结合,读活用活 师:课文学到这儿,这节课快要结束了,老师最后有个小小的请求。在我兰州的班级里有个同学,他叫小鹏,大鹏展翅的鹏。这个孩子的父亲是我们兰大的保安,而其他孩子的父母亲大多都是大学教师,所以小鹏在班里常常抬不起头。学了这篇课文,我想请大家给小鹏写封信,用你们这节课学到的知识鼓励小鹏,让他抬起头来,和你们一样的自信、幸福。你们可以把写好的信发到我的邮箱里 (幻灯出示邮箱地址)。老师期待你们的信可以改变小鹏。 总评: 一、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课堂伊始,老师就让学生自己读书,发现问题,找到学生学习困难的地方,再将解决问题的权力大胆地交给学生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思考、合作、交流使问题得以解决,在这中间教师顺学而导,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想学、要学的欲望,真正做到了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二、直奔重点,读写结合 课上有两个结合:一是文章与习作的结合。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巧妙地帮助学生总结出“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和“借物喻人”两大写作特点,并提示大家今后的习作也这样做,真正使课文成为例文。二是主题与习作的结合。在学生品词析句,结合生活体验,升华了文章的主题后,创设了习作的情境,让学生给有自卑心理的小鹏写信,激发起学生的写作兴趣,达到了读写结合的目的。 赛课感言:最重要的,是“人张玉栋 这三个月我读许地山的文章、传记,读关于他的介绍、评论,还读他父亲的诗以及他为他父亲的文集写的序;我读许许多多我找得到的这堂课的实录,知名的、不知名的,新颖的、老套的,我统统都读,不但读还做笔记;我一遍又一遍地读课文,默读朗读诵读,逐字逐句地读,从读不懂到读明白,从没感觉到被感动。我就这么读啊,然后设计、实施、反思、修改,再实施、再反思、再修改。挺痛苦,挺熬人。可是,没有之前对书籍的钟爱,没有之前读的书做底子,我读不了许地山;没有之前自己阅读学习的经历,没有之前对阅读教学的真切认识和独特体会,我甄别不了优劣,做不出内容和方法的选择;甚至没有之前养成的思考习惯和一颗敏感的心,我都无法“披文以人情”,不能真正读懂课文、读出感觉。 备课已是如此,上课更非一时之功。如果没有平日里对孩子的亲近、喜爱,课堂上怎么能营间民主、平等的意识,课堂上怎么能放下老师的架子,领着学生一起学?如果没有平日里思维与表达的训练,课堂上又怎么能恰当引导、适当启发、适度评价? 美国作曲家科普兰说,当我们聆听一位作曲家的作品时应该记住,我们是在听一个人,一个具体的人连同他特有的个性。我以为我们在听一位老师的课时也应如此。我们当然要注意他教的内容、教的方法、教的效果,但我们更应该注意到这一切背后的那个人,而且是“具体的人连同他特有的个性”。我们的孩子需要的并不是一位得过特等奖或者这个奖那个奖的老师,他只需要一位好语文教师。这样一位好语文教师,他是喜欢读书的,没有停止学习、思考的;他是热爱生活的,还能够感受、希冀的;他是亲近孩子的,可以真诚地关注、倾听的。 听一堂课带给我们的兴奋总是有限,可如果我们能窥探到这课背后那执教的具体的人,能由此激励自己改变,或者说找回自己的生命力,那真是善莫大焉。 是的,如果您有机会见到我,您会觉得,我不只是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而已,还是一个快乐天真、从容淡定的小伙子;我也不是只会上落花生而已,我兴许还上得好语文课,兴许还是个“好语文教师”。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专辑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 以提升语文素养为魂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特等奖匆匆课堂实录赏析执教:福建省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二小学 何 捷赏析: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 特级教师 黄国才由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选送的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二小学何捷老师执教的匆匆(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在刚刚闭幕的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荣获特等奖。我细细研读匆匆课堂实录,细细品味其特等奖之意蕴,认为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以提升语文素养为魂是其获奖的理由。现把我的研读和品味心得写出来与读者分享。一、课前谈话,营造无拘无束的课堂气氛,同时渗透语言学习 此次比赛,老师事先不与学生接触,要熟悉学生、了解学情,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就在课前十分钟。这十分钟,对于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影响重大。赞科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象,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何老师深谙此道,驾轻就熟,幽默的语言、机智地引导,不仅活跃了气氛,而且不着痕迹的渗透语言学习和思想教育。请看师生谈话片段。 师:孩子们,课前十分钟,咱们要互相认识一下,要谈话。说到谈话,我们来玩一个小小的对话游戏,请大家造句,用“不一样”三个字造句。 生:这里的学习环境和平时的不一样。 生:现在的环境跟以前不一样。 师:好的,你感到现在的生活比以前要好了,不一样。说说我吧。(生:您)说到“您”,是个懂礼貌的孩子,给他掌声。(学生鼓掌) 生:我觉得您的穿着与其他老师的穿着不一样。 师:我是按照要求这么穿的(笑声),谢谢。你非常敏锐的观察到了我的不一样。再请你,你直勾勾的盯着我,又有什么新发现? 生:这里的环境和我们平时的不一样。 师:特别是这位老师,请接下去说我。 生:这位老师比我们的老师要慈祥些。 师:哇,不错,谢谢你给予我这么好的评价。 生:老师,你不一样,你特别帅。 生:我会不一样的乐器,会弹钢琴,还会吹葫芦丝。 师:一生下来就会吗? 生:不是,是音乐课学习的。 师:是呀,过去不会,现在会。真不一样,掌声鼓励。今天这节课呀,你觉得他说得好,就自发掌声鼓励,好吗?下一个同学要开始回答了,同学们用心地去听,还有哪些不一样?说说你的班上的“死党”,是谁? 生:小猴。 师:小猴同学,请你不要潜伏了(笑声)。请你站起来。(小猴同学站起) 生:他特别搞笑,有的时候感觉自己不一样,像个伟人。 师:小猴同学,你也说说她的不一样。 生:她比较善良。 师:请坐,会听吗?(学生自发鼓掌)都说同桌是冤家,说说你的同桌。 生:我的同桌有时候很烦。 师(问同桌):前面来个表扬,后面来个小小的批评,你承受得住吗?(生:我承受不住。)我来给你撑撑腰鼓鼓劲。来,你也来说说不一样的同桌。你承受得住吗?(生:承受得住。)你还能承受得住,你的承受感都比咱们强。(全场笑) 生:我的同桌不一样,他可爱唠叨了。 师:你有一个多好的同桌呀,是劳动委员吧? 生:不是,他从小爱唠叨。 师:长大后一定是个好妈妈,大家会听吗?(学生自发鼓掌)现在增加点难度,说说过去的你,现在的你,将来的你,这三个阶段会有什么不一样,会说吗? 生:我以前是小孩子,总被大哥哥大姐姐欺负,现在我长大了,也变成大哥哥了。(师:你也想欺负别人了?)不,我现在长大了,我特别想保护那些小同学。 师:为她的善良鼓掌,好样的。(生鼓掌) 生:我以前很不懂事,家长都宠着我,然后来到学校,我就认为别人也应宠着我。我在学校就很霸道。我经常欺负同桌,但他很包容我,很大度,用他自己的话说,有绅士风度。我现在不会欺负他了,我要像大姐姐一样爱护他。 师:(对同桌)你一定有话要说。 生:我谢谢她,至少他以后不会欺负我。 师:好,孩子们,今天就说到这。所有的不一样都是因为时间在悄悄的流逝,咱们今天学的课文也跟往常不一样。好,上课。 用“不一样”说话,对六年级的孩子来说,应该是“小菜一碟”;对老师来说,应该不算什么“高着”。但是,在说话的过程中,何老师以其特有的幽默和机智,在生成中拓宽话题、打开思路,引导学生敏锐地捕捉生活中(眼前)的“不一样”,由说学习环境到说新老师,由说同学到说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逐渐地与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匆匆暗合,使课前谈话看似“闲来之笔”成为有效的课程资源。这不能不说是何老师处理预设与生成的良策。这样的开局,为课堂教学的展开和深入奠定的良好的基础。“自由地呼吸”开始了。二、初读,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中来来回回、反反复复,披文会意 面对六年级的学生,面对学生第一次接触“大家”散文,怎么把学生“带到高速路入口”,让学生自己在“高速路”上奔驰?何老师牢牢把握“方向盘”读书、有思考地读书,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中“走几个来回”,在简洁的入题、了解作者之后,拎出“散文”、提出“对话”、要求“倾听”和“思考”,可谓独出心裁。请看教学片段。师(板书课题):今天咱们学习一篇文章,题目叫“匆匆”,注意写的时候不要匆匆忙忙而忘记了中间这个长点,请大家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课文讲的是什么匆匆呢? 生:讲的是时间在匆匆流逝。 师:你说得真好,小时候你们就知道,时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哪一个作者能够把它定格在文字中?(生:朱自清)关于他,能简单的说一说吗?(学生用简短的话说朱自清的简介。)来,请看大屏幕,他是著名的散文家,他的散文语言简练,情感丰富,被誉为现代散文的典范,他一生刻苦勤勉,共出版著作百余部,代表作有大家熟悉的荷塘月色背影等等。咱们今天学习的也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著名作家余秋雨说了,什么是散文呢?散文就是读者与作者的悄然对话与共同的思考(板书:散文,对话,思考),那么,既然是作者对话,就让我们先来倾听吧(板书:倾听)。现在就请同学们欣赏著名艺术家孙道临朗诵的匆匆。注意听的要求,大家拿起笔,一边听一边做记号,在凡是能让你感受到时间匆匆而逝的地方做上记号。看看谁最善于倾听。(播放朗诵音频)点评:播放著名艺术家孙道临的朗诵,既是一种氛围的营造,又是倾听能力的考察,所以何老师对听的要求非常明确,边听边做记号、边听边思考。善听者亦善读。 师:老师刚才看了一下,我们六年一班的孩子真善于倾听,每个孩子几乎在课本上做满了记号,交流一下。 生:我从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中“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这句话中感受到匆匆。作者用排比的手法告诉我们时间过得很快。 师:还有哪些地方?一个词一句话都可以。 生:“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 生:我从第二自然段(朗读第二自然段)。 生:我从问句:“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里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中感受到。 师:你从问句里可以感受出来,你关注了细节,了不起! 生:“我掩着面叹息,但是闪过了。” 师:还有谁要读 生:我想读第三自然段(朗读第三自然段)。 师:还有哪些同学能从别的段落里感受出来? 生:我从第四自然段。 生:我从第五自然段。 生:我从第二自然段。 师:共有五个自然段,段段有感觉。还从哪些字和词感受出来? 生: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这里的“头涔涔”和“泪潸潸”给我这样的感觉。 师:一个词就能让你有感受。 生:我想说的第一自然段三个“再”,能看出大自然万物的死而复生。 师:改成失而复得好不好?掌声鼓励,真不简单。 生:我想说第三自然段的“跨过、飞去”等词语,可以看出时间是看不到摸不着的,可以感觉出作者对时间的无奈。 生:我想说第四自然段的“逃去如飞”这个词可以看出时间流逝的飞快。点评:学生听完之后做什么?何老师很巧妙地把学生的“感受”与文章的语言文字紧密地联系起来,说感受读文章、读文章说感受;其次,通过老师恰如其分的点拨,让学生关注到字、词、句,力求把“感受”落实到具体的语言中,因文生感,而不是空发议论;第三,巧妙地“骗”学生读书,多读、读好。 师:好孩子。同学们非常了不起,善于倾听,能听出这么多道道来。老师发现你们听出了散文的特点。能够让你有感受的地方遍布全文,但又集中地表达一个意思,就是时间匆匆而过。瞧,这就是散文非常明显的特点:形散神聚。大家听出来了,把掌声送给自己。(鼓掌) 初读散文,要不要了解散文的特点、要不要认识散文的形式?如果要,怎么样体现“那个年段”特点?何老师这一笔虽不是“浓墨重彩”,但是“画龙点睛”,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有意无意地、朦胧而又具体地感受“形散神聚”。三、品读,静下心、凝聚力、潜入文,读思议练学语言 阅读教学,学生得静下心来,集中精力,潜入语言文字中,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即读书、思考、质疑、批注笔记等等,才能真有所得(包括有所疑、有所惑);非得抓住重点或关键词句、语段,反复琢磨、推敲,才能得得更扎实、更可迁移运用。个体有所得还不够,还要与同学分享、讨论;还要得到老师的点拨、指导,才能得得更深刻,化为自己的“血肉”。如此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方可提升语文素养。何老师在引导学生品读环节,铆足了劲,让学生牢牢锁定在语言学习上。请看教学片段。师:倾听之后,我请大家跟着作者一起思考,请大家沉下心来默读课文,特别关注刚才那些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一边读一边思考,争取读懂一到两处,如果有疑问,也可以整理出来一起交流。这个环节老师给大家三到五分钟,要求大家不装样子,真读。可以拿起笔快速写下一些批注。(学生默读课文,老师静静地关注)好孩子,抬起头,整整五分钟匆匆而过。当你经过认真思考之后,我相信你就能读懂作者要表达的意思,能和作者对话了。我们先以第一段为例,看看第一段,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从第一自然段看出作者很羡慕这些能失而复得的花草,它们的时光可以重新再来,而作者心中有无数的问号,为什么自己的时间匆匆而过? 师:是啊,在羡慕之余有无限感慨。你能带着自己的理解,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读出来吗?孩子们注意,如果他能读出这种感受就给他掌声。 生读第一自然段。(自发鼓掌)点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真“对话”是心灵相遇、相通、相知的。学生在沉入语言文字与作者(文本)心灵相遇、相通后,产生自己的感受,说出来,此为第一层;到此还不够,还要把这种感受“融入”语言文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因文生情、以声传情、声情并茂,便有“相知”的味道了,这才是阅读教学之“阅读”。 师:就这段,还有谁读出了不一样的感受? 生:世间万物都能重新来过,但是时间不可以,作者让我们好好珍惜时间。 生:“一去不复返”这个词我能看出时间不能回来了。 师:这个孩子了不起,他不但读出了味道,而且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读书方法,抓关键词来感受。(生读)每个孩子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课文,各读各的。(学生自由读文。)点评:课堂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生动活泼的个体、是一个个独特的“这个”,因此,我的感受不能代替你的理解、他的思考不能代替我的头脑。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前提是教师要为学生生成、表达“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供时间和空间。何老师在赞许第一位学生的感受之后,立即推进“还有谁读出了不一样的感受”,于是,不同的“朱自清”出现了。其次,何老师充分发挥“例子”的作用,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由品语段到品关键词,为学生进一步、自主品读提供借鉴。诚如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先生所期待的:阅读教学“要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由教课文变成用课文学语言、用语言;由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以及学习能力”。 师:好孩子,真会读书,当你用心倾听了作者的对话,和作者一起思考后,你突然发现,作者在和你对话了,你能听懂作者要说的话了,这就是一种品读散文的方法。咱们继续往下品吧。再用几分钟,每个人找准一个点先试着品一品,之后咱们再交流。(生自由读课文。) 师:你想品哪段就说那段。 生:我要品的是第二自然段,我想先读再谈感受。“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作者把八千多日子比作一滴水,这个比喻很夸张也很形象,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没有声音没有影子,人不可能做所有事情,所以很惆怅。 师:你姓周,我应该叫你周老师,你把我要说的全说啦。周老师,你给大家解释一下,这一滴水有什么特点?(生:很渺小。)可在作者看来,这一滴水大得让他害怕,让他心痛,周老师,你能读出来吗?(生读“八千多日子”)八千多日子就是二十多年,人生有多少个二十多年?所以这滴水非常大。可是尽管再大,也只能怎么滴呢?请读出相关部分。生齐读:“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师:不管是谁,感受到时间这样流逝,都会害怕,怕得冷汗直冒,热泪直流,请为我们读读作者的描写。 生齐读:“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点评:匆匆有许多含义深刻的句子,如,“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怎么理解、理解到什么程度?这种“理解”是靠教师分析、讲解还是靠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读自悟?反映不同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生成不同的教育效果。何老师给我们的答案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自读自悟,老师只相机点一下,促其提升,如毫不怜惜夸奖、如在关键处点一下“这滴水有什么特点”等等。只有学生“自读自悟”所得,才是真得。 师:品得好,这句话也是课后的第二道题要我们重点感受的。就这句话,谁还有别的感受,也为我们读读。这一回我们换个方法来读。请一个孩子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先读读,其他孩子听听,看看能否听出来文字中蕴含的情感,看看谁是他的知音。 生:读“在默默里泪潸潸。” 师:他是善读者,你们是善听者,谁是他的知音。 生:我听出了一种彷徨。 生:我听出了一种忧伤。 生:我听出一种矛盾。 师:所有愿意做小赵知音的孩子都请起立。小赵来领读,其他知音们一起跟着读。(学生站起来读。)掌声谢谢自己吧。特别感谢赵老师,孩子们请坐。再最后品一处吧。点评:刚刚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只有当学生真正成为发展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时,学生的眼睛才亮、脑子才灵、心灵才明、智慧火花才能迸发。教师是“幕后推手”,“心甘情愿地让学”。因为学生精彩才是真正的精彩、学生的发展才是教学之根本。 生:我想说说第三自然段“洗手的时候过去。” 师:有人说朱自清的散文有一个特点,就是能在不经意处着浓墨重彩描写,这段就是个例子。文中例举的这些事情每天都做吧,例如,洗手,还有么? 生:吃饭,睡觉,发呆 师:这些事我们每天都经历,你的时间也这样过去了吗?请向朱自清学语言,学着说几处。 生:做作业发呆时,时间过去。 生:玩游戏时,时间过去。 生:就像这节课一样,投入学习的时候时间也过去了。 师:这个时间用得值! 生:在我们看书的时候,时间也过去了。 师:看书可不是浪费时间。让我们再看看,朱自清笔下的时间可不是这样的过去,过去,相反,是逃去如飞的,找几个词来说说。 生:跨过。 生:闪过。 生:伶伶俐俐。 师:是啊,用词多么准确啊。孩子们,请带着自己的感受,好好读读这段话吧。(学生自由读文。) 阅读教学,就是以课程标准为标准,以课文为例子,指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学习语言”在用好课文这个例子,一是积累,靠熟读;二是吸纳,靠揣摩;“运用语言”在积累、吸纳的基础上,运用于口头、书面表达实践,如此循环往复,渐成渐进,谓之发展语言。除此没有捷径。何老师把这一理念变成可操作的语言实践,先读书,抓住重点琢磨;再练习,联系生活表达;最后总结,回到课文诵咏。何老师还是一个善听者,只有全心地倾听学生,才能对学生的表现作出即时的、自然的“教化”,如“看书可不是浪费时间”,把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自然统一于一个个教学环节、一个个教学细节。四、学思结合,以疑结课,意在把学习引向生活、把思考推向深入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为我们改革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如何实践?在何老师的点拨下,学生以行动做了很好的回答:即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在课堂中师生共同参与探究、讨论,尝试解决问题又产生新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广泛阅读、积极思索学习已然成为生活、生活就是学习,应该是教育的理想愿景。师:一篇文章永远不是一节课能品得完的,当你走到人生不同阶段,同一篇文章会留给你不同的感受,对话也好,倾听也好,思考也罢,你觉得读得越是深入,品读文章的落脚点应该在哪? 生:应该是思考 师:提出你的思考和疑问。 生:为什么要徘徊呢? 生:作者为什么说他赤裸裸的来到这世界,转眼间又赤裸裸回去呢? 生:现在又到了那里呢?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 师:这个问题贯穿始终,这是大家第二节课思考的内容。 今天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许显得稚嫩,今天十一、二岁的少年自然难以读懂匆匆、更难以读懂朱自清和那个时代,但是,有什么关系呢?思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成长是一个慢而长的过程,只要勇敢地迈出一步、坚持不懈地朝着理想目标前进,便是成功、便是胜利。 综观整节课,何老师始终把学生放在心中,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课程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引导学生潜心徜徉在朱自清先生的语言、思想和情感世界中,以学生独立思考或在老师启发下所能及为教学起点,读书、思考、感悟、表达,在这个年段的学生、在这个“例子”的学习中得意、得言、得法。我以为,这是阅读教学的根本和灵魂。教师感言:有人说这堂课上得很实,甚至有些平。的确如此,单看实录和设计,你似乎不能感受到一丁点儿教师的光彩,不能领略到些许设计的巧妙之处。但是我却对这“实”和“平”抱着满心的欢喜,实中见效,平中出奇。相信大家在师生课堂对话的言语中能分明地感受到孩子智慧的火花,发现孩子的思维是火热积极的,这正是有效课堂的最关键之所在。其实,这样独特的体验也正迎合着匆匆作者朱自清先生努力营造的氛围。文章就是一段段看似平淡的文字,是类似吃饭,洗手,发呆,睡觉等生活的碎片的组合。但是,在这样如同从水面上滑过的文字背后是朱自清追寻时间无痕踪迹的情绪流动,是他在无限惋惜之余的自我解嘲,更是发出生命呐喊的前奏,其犀利之笔触妙不可言,言而不尽。你多读几遍就会发现,几乎每一句都能牵动着读者的思绪飞逝,如一条流动的河,一首快节奏的曲,一串前赴后继的碎浪。无刻意雕琢,却有着音乐的律动之美,节奏的跳跃之美,诗人的情怀自然不受拘束地表现。文章正是作者在追寻自己生命的价值,对未来的严肃思考,对生活的执著追求时发出的最强音。品读这样的文字,你不能急躁,需静下心来细细品,慢慢嚼。我的课堂设计就是给孩子创造咀嚼文字的最佳气场。这样朴实的课同时又具备3个鲜明的特点。首先是返璞归真。我仅仅在作家简介和名家朗诵两个环节使用了多媒体,其他时间都留给师生共同品读文章所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就连本文的关键词、重点句也不用幻灯片出示,而是让学生在默读、自由读、有感情品读、听读的过程中自己动笔,动脑找出,品其用法,悟其蕴含的感情。这样的设计在当今的小学语文大型公开课上可谓大胆,不过其正体现着“不动笔墨不读书”的精髓,是一种原生态,无干扰的纯阅读过程。孩子们正是经历了这样的真读书过程才读出真味,品出真情。孩子在课堂上每一个读的活动都是用心参与的,学习活动频繁,思维紧张活跃,真正做到了用心会文,涵咏品味。其次是体现了还学,让学于学生的课改重要精神。本课设计中,我留出大量的时间给孩子读书、思考、倾听、批注、联系生活实际想象、回忆、口头表达,孩子学得格外充分,老师仅仅担当示范、引领的角色,没有侵占他们学习的时间。据统计,仅提供给孩子参与各种形式读书的时间就确保有十分钟,这十分钟是不受任何干扰,没有任何提示的自读自悟,切实保障他们能沉浸在文字中。第三是授之以渔,注重了学法迁移和运用。在师生共同品读的过程中,老师在潜移默化中传授品读文章的方法,那就是“倾听、思考、对话”三部曲,这是品读散文的3个“口”。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运用此法品读文章,随即又共同总结学法,形成认识后还能指导自己的读书实践,在品读中不断获得成功。这样一来,课堂教学变得扎实有效,下课后孩子能从课堂上带走具体可操作的方法,能体会读文的快乐,能在愉悦的学习过程中增强自信心,能在今后的阅读实践中有法可循。这一切,都是一堂语文课的价值所在,是留给孩子学习的“福音”。链接: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匆匆教学实录特等奖人教版六下附:人教版六下:匆匆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那里呢?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对育人为本的重新认识 有感于何捷老师匆匆磨课经历 福州教育学院二附小肖铭如果要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是什么,相信每个教师都会有自己的理解。笔者曾与不少的教师交流过,他们也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说法”:有注重文本研读的,因为这是教学的基础;有强调情境创设的,因为这可以交融情感;有重视教学设计的,因为这可以体现教师的智慧;有追求课堂效果的,毕竟这是教学的重要方面这些答案应该都是对的,但总觉得缺少了些什么。在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我省著名青年教师何捷执教了匆匆一课,作为备课团队的一员,全程参加了研讨,忽然发现阅读教学所不能忽略的关键,那就是我们教学的对象学生。刚刚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20字方针。对学生而言,“育人为本”是教师应该树立的重要教学理念。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一切,均将语文教学的落脚点确定在了学生身上,不论教材如何变化,课堂如何组织教学,教师要做到“心中有学生”,把促进学生的发展摆在第一,永远是课程改革要坚持的方向。在何捷老师的匆匆一课教学研讨过程中,笔者很庆幸的是对“育人为本”这一理念有了重新的认识。备课初期:乱花渐欲迷人眼 大连会议抽签确定教学比赛的内容后,我们就对匆匆一课做了仔细的研读,越读越觉得意味隽永。本文作者朱自清被誉为“现代散文典范”的大家,描绘了燕去燕来、草木枯荣的自然现象与时间悄然而逝的生活场景,触景生情,引发出作者本人对时间流逝的感叹与惋惜,并产生对生命价值的追问。文章中,作者精到地运用了比喻、排比等写作手法,以诗化的语言,让人仿佛触摸到无形的时间,留给人以回味与思考。基于对研读教材的认识,何捷老师教案的初稿产生了。【课前活动】 一刹那、一念、一瞬间、弹指一挥间、一须臾【教学过程】 一、 解题导入,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对课题的理解。 2、自读课文,思考:作者写这篇文章目的何在,他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二、细咀品评,积累感受。 1、品读第一自然段,想象燕去燕来、草木枯荣、花谢花开的诗意画面,感受时间匆匆。 2、品读第二自然段,在精彩比拟中感受时间匆匆。 (1)理解一滴水的精妙比喻。 (2)“头涔涔、泪潸潸”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3、品读第三自然段,在生活细节中感受时间匆匆 (1)说一说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2)作者拼接生活“碎片”,领会作者的感受。仿写: 的时候,日子从 过去。 4、品读第四、五自然段,在无尽的追问中感受时间匆匆 三、悉心回味,拓展延伸。 1、介绍朱自清生平,了解作者的惜时努力。 2、追问学生,得到感悟: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一去不复返,那该怎么办呢? 3、布置作业。 预教结束后,大家都不满意,课堂上,由于全文五个自然段均涉及并组织了教学,因此整节课显得纷繁复杂。应该说,本课的“教学点”是异常丰富的,有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有文体显著的特点,有独具特色的语言艺术,有适当的写作渗透,有作者个人的内心情感表白这众多的教学内容,一定要“挤”在一节40分钟的课堂里完成,那自然就过于饱满而达到臃肿的状态了。当初我们在设计时,为什么会舍不得所有的这些内容呢?静下心思考,我们忽然发现了一个“致命”的问题如此精妙的散文,我们太想把对匆匆一课研读的经典传达给学生了,以致于不想“放弃”其中的任何一点;往深层次去想,其实,我们的教学只是立足于教师对文本的理解,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情况。从全文来看,述说诗意画面、讲解精彩比拟、分解生活场景、解释无尽追问以及提供生平介绍等等,都是教师的活动,而学生却少了自己的感受与体验,当教师课堂上“牵着”学生在文本中走了一个来回,“塞给”学生的都是教师的见解。何捷老师坦言:这样教师教得累,学生也学得累!我们这才发现:我们被经典迷惑了双眼!磨课经历:千淘万漉皆辛苦 紧接着,何捷开始对教学改进。针对备课前期出现的问题,他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也考虑到课堂的容量,必须对原有的教学内容做大胆的取舍。取,要保留课文中的关键之处;舍,大胆舍弃多余的繁枝末节,即使是再经典的内容,也不能面面俱到,全盘传授。经过多次讨论,反复预教,几易其稿,形成了以“注重学法”为核心的教学设计。 一、 回顾。 谈话:在你看来怎样才算是学会一篇课文?(预设:知道写什么,表达什么思想感情,怎么表达,为什么这么表达) 指出:今天,我们就用这个标准来读匆匆一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 课文写什么匆匆呢?(时间匆匆)作者朱自清是怎样表达这个意思,为什么要这样表达呢?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三、细品。 1、指导品读第一段。 (1)理解由燕子、杨柳、桃花等春天的景物与作者的感受相结合。【板书:见感受】 (2)从作者对时间的直接发问引发作者的思考。【板书:思感受】 2、总结学法:所见与所思,只要融入个人的感受与理解,就能触摸到文字深层,就能和作者产生共鸣,这叫做用心去读。 3、迁移学法,品读第二自然段。 相机理解:(1)作者“所见到”的一滴水是微不足道的,而“感受到”滴落在大海里无声无息的无奈与恐慌;(2)作者“想到”二十多年的日子如同一滴水,“感受到”头涔涔而泪潸潸的惆怅与失落。 4、继续品读第三自然段。 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作者的所思是什么,他向我们呈现的所见又是什么呢?从中你有什么感受? 四、余音。 1、这节课我们一起用心去读课文,用心去品文字,请说说你的收获。 2、结合朱自清先生的生平,课后用所学的方法品读剩余的部分。 从教学内容上看,省略了最后的两个自然段,把时间集中起来有效地解决前三个自然段内容,让学生从读中总结出学习方法,当场运用方法再次品读新的内容,可以说,学法的指导有序而且有效。同时,课堂上采用了教师引读,学生跟读的方式,配上了音乐渲染出特有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一节课既能营造出散文的曼妙境界,与文本结合得丝丝入扣,又能读中导学,教给学生品读散文的方法,似乎比较完美了,但何捷在执教中却总感觉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的对文字的理解以及个人的感悟,不免有牵强之感。反思着磨课的过程,问题出在哪儿呢?最后的焦点集中在课堂上师生的反应上教师在“学法指导”的思路下,突出了教师在课堂的地位,而束缚了学生的学习。由此产生的结果只有一种注重了课的形式,忽略了课堂的实质,仍然将学习主体(即学生)排除在外了!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想更充分地去了解学生,教出能符合学生需要的真正的阅读教学。于是,何捷老师对福州不同小学的学生进行了调查,让他们直面文本阐述个人的理解及存在的困惑,然后再进行分析与汇总。这个过程枯燥而繁琐,却收集了许多来自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第一手资料,经过老师的筛选,新的教学方案重新浮出了水面。从整个磨课经历来看,这个环节对最终方案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回想曾与不同学生交谈心得,交流初读匆匆的体验,鼓励大胆表达,觉得幸亏花费了时间与精力去从事这有意义的工作,“千淘万漉虽辛苦”,但我们已经深入到了阅读教学的核心了!方案定稿:洗尽铅华方从容磨课的过程是痛苦的,磨课得到的收获却是快乐的。大家达成了一致的共识:第一,学生是阅读的主人,是教学的主体,必须重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学生本身有着一定的阅读基础,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学不能是“零起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