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安定城楼,李商隐,安定城楼李商隐,1,李商隐的一生,第一阶段:文宗开成二年(837),24岁以前,是他的青少年时期。,第二阶段:从开成三年到武宗会昌六年(846),33岁,是李商隐踏上仕途和开始卷入党争旋涡的中年时期。,第三阶段:宣宗大中元年(847)34岁以后,是李商隐三入幕府、天涯漂泊的后期。,李商隐的一生第一阶段:文宗开成二年(837),24岁以前,是,2,安定城楼,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鵷雏竟未休。,安定城楼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3,题 解,唐文宗开成三年(838),二十六岁的,李商隐参加博学鸿词科的考试,结果,落了,榜,,在泾原节度使王茂元(他的岳父)的,府中做幕僚。这首诗就是他客居中登安定,城楼,排遣忧愁,的名作。安定城楼,即泾州,城楼。泾州,今甘肃泾川县北。,题 解,4,首联:,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译文,:,高峻绵延的城墙上耸立着百尺高楼,站在,高高的城楼上放眼望去,只见婆娑的杨柳之外,是无尽的水边平地。,“迢递”:高远绵长。“汀洲”:水边平地。,首联二句诗人登楼即景,即景生情,胸中有无限感慨。,首联: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首联二句诗人登楼即景,,5,颔联:,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译文:,想当年,贾谊少年才俊,却只能空自垂泪,枉有满怀抱负;王粲才高,亦无用武之地,只能春日远游,写写登楼赋,在纸墨之间寄托忧思。,颔联: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6,“贾生”,即贾谊,西汉著名文学家。二十二岁就被汉文帝召为博士,可谓是少年英才。李商隐,借“垂涕”来指代贾谊的忧国忧时之情,。,可惜他的建议不仅没有被汉文帝采纳,而且还遭到排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三十三岁即抑郁而死,未得汉室重用,所以说是“虚垂涕”。,典故理解一,“贾生”,即贾谊,西汉著名文学家。二十二岁就被汉,7,王粲,“建安七子”之一。十七岁诏受黄门侍郎,因避三国战乱,离开长安到荆州去依附刘表,但一直未受重用。在一个春日,他登上城楼,写下传颂千古的,登楼赋,抒发内心的抑郁苦闷,正与李商隐胸怀挫折之情相通,。,贾谊献策之日,王粲作赋之年,都与诗人一般年轻。诗人应博学宏词科考试而落第,其心境与贾谊上书未一样,抑郁愁苦,。,典故理解二,王粲,“建安七子”之一。十七岁诏受黄门侍郎,因避三国战,8,由于王粲、贾谊的身世遭遇与作者有相似之处,作者抓住相似的典型事例贾生垂泪,王粲远游,来,比况自己的忧时羁旅之感,。,这是诗人借贾谊和王粲来暗示自己的人生遭遇。,虽,仕途受挫,但这丝毫不减他的豪情壮志。,颔联典故归纳,由于王粲、贾谊的身世遭遇与作者有相似之处,作者抓住相,9,颈联:,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译文:,常想白发年老时归隐江湖,披散头发,驾一叶扁舟,悠游于江湖之间,但需待自己扭转乾坤,回旋天地,建功立业之后。,颈联: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10,春秋时范蠡辅佐越王勾践成就霸王之业后,辞去爵位,乘一叶扁舟飘然而去,成为千古美谈。,李商隐借用这个典故,表明自己想学范蠡,,建功立业,,等到功成名就之后便,引身而退,。,典故理解三,春秋时范蠡辅佐越王勾践成就霸王之业后,辞去爵位,乘,11,译文:,不料死老鼠被当成美味,而秉性高洁的鹓雏竟然被猜疑个不休。“鹓雏”,凤凰一类的神鸟。,尾联: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译文:不料死老鼠被当成美味,而秉性高洁的鹓雏竟然被猜,12,典故理解四,这一典故出自庄子秋水。战国时惠施任梁国相,,庄子准备去探望他。有人对惠施说,庄子是想来谋夺你的相位,惠施于是百般防范。庄子听到这事后,就对惠施说:,南方有一种叫鹓雏的神鸟,从南海飞往北海。一路上非梧桐树不歇,非竹食不吃,非甘泉不饮。有只猫头鹰刚获得一只死老鼠,看到鹓雏飞过,怀疑它要来抢食,就仰头向它发出怒叫声。现在你也想用梁国这只死老鼠来“吓”我吗?,典故理解四 这一典故出自庄子秋水。战国时惠施,13,诗人巧妙地借用庄子的典故,把本来,很难用简短文字表达的意思说得委婉含,蓄,耐人寻味。诗中所用典故,正是对,这种猜忌与中伤的愤慨,,展露出自己,鄙,视功名、淡泊宁静的磊落胸襟,。,典故用意,诗人巧妙地借用庄子的典故,把本来典故用意,14,艺术手法,这首诗在,使用典故,方面非常成功。,(1)引用,范蠡,的典故,生动地表明了自己像范蠡一样既有宏伟的抱负,又有淡泊名利之心。,(2)由于王粲、贾谊的身世遭遇与作者有相似之处,抓住相似的典型事例贾生垂泪,王粲远游,比拟自己的忧时羁旅之感,若合一契,而使一位奋发有为又遭受压抑的少年志士形象跃然纸上。,(3)引用庄子的寓言,不但表露了他不汲汲于名利的品质,又反映了他睥睨一切的精神状态,还反击了政敌的恶意中伤。,艺术手法这首诗在使用典故方面非常成功。,15,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