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P及麻疹监测探素课件

上传人:陈** 文档编号:251924890 上传时间:2024-11-11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2.3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AFP及麻疹监测探素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AFP及麻疹监测探素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AFP及麻疹监测探素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甘肃省,CDC,免疫规划科,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甘肃省,CDC,免疫规划科,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甘肃省,CDC,免疫规划科,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甘肃省,CDC,免疫规划科,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甘肃省,CDC,免疫规划科,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甘肃省,CDC,免疫规划科,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甘肃省,CDC,免疫规划科,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甘肃省,CDC,免疫规划科,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甘肃省,CDC,免疫规划科,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甘肃省,CDC,免疫规划科,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甘肃省,CDC,免疫规划科,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甘肃省,CDC,免疫规划科,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甘肃省,CDC,免疫规划科,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甘肃省,CDC,免疫规划科,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甘肃省疾控中心,免疫规划科 张晓曙,麻疹及,AFP,监测,内容,主要内容,AFP,基础知识,消除麻疹策略措施,1,2,3,麻疹的基础知识,4,麻疹基础知识,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出疹性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只有一个血清型,传染性极强,易感者接触后,90%,以上发病,传染源:,麻疹病人是本病的唯一传染源,传播途径:,通过飞沫(咳嗽、打喷嚏、说话)传播给其它人,易感人群:,人类对麻疹病毒普遍易感,传染期:发病前,1-2,天,至出疹后,5,天,-,原则上隔离至出疹后,5,天,,伴有呼吸道并发症者隔离期,延长至出疹后,14,天,麻 疹,麻疹的临床过程,潜伏期:,7-18,天(平均,14,天),接种过疫苗者可延至,21,天,前驱期,2-4,天,高热(,体温可达,39-40,),、咳嗽、鼻炎、结膜炎、柯氏斑,传染性最强(排出病毒),出疹期,前驱症状开始后,2-5,天,斑丘疹,发生融合,从面部开始向躯干、四肢发展,持续,5-6,天,恢复期,按出现的顺序,2-3,周消退(当皮疹消退时,婴幼儿或体弱儿童如果持续发热,为发生并发症的征象),免疫策略,1965,年 液体麻疹减毒活疫苗,1978,年 纳入免疫规划,1986,年 冻干减毒活疫苗 两剂次免疫(,8M,,,7Y,),2005,年 免疫程序更改(,8M,,,18M,),2008,年 麻风、麻腮风代替麻疹疫苗,麻疹疫苗,减毒活疫苗,效力,:,月龄 血清阳转率,%,6 m50%,8 m(EPI)85%,12 m90%,15 m95%,免疫持久性:长期,免疫保护,易感者,感染者,麻疹的传播与人群易感者数量、密度(接触情况),免疫保护,易感者,感染者,麻疹的传播与人群易感者数量、密度(接触情况),近年全国麻疹疫情逐年降低,Source:NNDRS,2011,年全国麻疹病例总数为,9943,例,发病率,0.74/10,万,,,较,2008,年(,9.95/10,万)下降了,92.55%,历年甘肃省与全国麻疹发病率比较,发病率,2008:16.12/10,万,2009:3.03/10,万,2010:2.53/10,万,2011,:,3.11/10,万,发病数,2008,:,4219,2009,:,796,2010,:,668,2011,:,795,全省麻疹发病地图,2011,年,2010,年,临夏,甘南,甘肃省,2004-2011,年麻疹病例年龄构成,0,岁,:9.64%(2004)38.49%(2011),1-14,岁,:78.44%(2004)36.48%(2011),15,岁,:11.92%(2004)25.03%(2010,),消除麻疹策略措施,消除麻疹,降低疾病负担,麻疹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的第,5,位,全世界每年因麻疹死亡,-,使用疫苗前,260,万,-90,年代初,150,万,-2000,年,78,万,-2008,年,16,万,-2013,年最坏情况:,50,万,2005,年麻疹强化免疫接种超过,3.6,亿剂次,避免了,230,万因麻疹的死亡,我国近年来年平均报告发病,10,万例,死亡几十例。,通过消除麻疹促进我国免疫规划工作,中国政府已作出承诺,为什么要消除麻疹,消除麻疹的可行性,麻疹病毒只有,1,个血清型,抗原性稳定,病毒感染后可以产生持久的免疫力,人是该病毒的唯一宿主,有可靠、有效的疫苗可以预防,芬兰于,1994,年实现消除目标,韩国于,2001,年宣布实现消除目标,WHO,美洲区,2003,年实现消除麻疹目标,海南?,.,技术上,操作上,海南,2007,年,3.2/100,万、,2008,年,5.9/100,万、,2009,年,0.5/100,万、,2010,年截止目前,0.2/100,万,高质量,2,剂次,MCV,常规免疫,补充免疫:,强化免疫,查漏补种,应急接种,风疹控制,宣传动员,风险沟通,高质量麻疹监测,疫情处置,病例管理,/,院感控制,消除麻疹之综合策略措施,全国从,1959,年开始通过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NNDRS,)报告各省麻疹监测 汇总数据。,1998,年制定了全国统一的麻疹监测方案,开始逐步建立麻疹监测系统。,2004,年通过“中国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报告麻疹病例个案信息。,2009,年修订了麻疹监测方案,并将麻疹个案监测信息报告功能 与,NNDRS,合并,建立了麻疹专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麻疹监测系统的建立,2009 :,个案监测,+,实验室监测模式,全新建立“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统一了原两个报告系统,传染病报告卡为基础,扩展个案调查信息,自动统计监测指标功能,风疹个案报告功能,具备发热、出疹,并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症状之一者;或传染病责任疫情报告人怀疑为麻疹的病例,符合,WHO,推荐标准,与既往监测方案定义保持一致,“所有麻疹疑似病例”均作为监测对象,监测病例定义,麻疹监测报告流程,麻疹疑似病例分类,每一例麻疹疑似病例均应有最终“病例分类”,结合实验室检测结果、临床诊断和流调结果判断,排除病例 即为当前疾病名称非“麻疹”的病例,关于麻疹,/,风疹,IgM,抗体阴性病例分类的问题,出疹后,3,天内采集,无其他明确原因,临床诊断病例,有其他明确原因,排除病例,如与风疹实验室确诊病例有流行病学联系,可于出疹后,4-28,天再采集,2,份血标本,出疹后,4-28,天采集,有流行病学联系且无其他明确诊断,临床诊断病例,前提:符合疑似病例定义,考虑试剂问题,可再次复核,在暴发疫情中可能出现,无流行病学联系,或有其他明确诊断,排除病例,0,7,14,21,28,35,42,-7,-14,-21,0,2,4,6,8,10,Rash,Onse,出疹,t,Days after rash onset,出疹天数,IgG,IgM,Infection,感染,Relative levels of antibody,相对抗体水平,消除阶段:麻疹病例和接触者的隔离,virus excretion,排泄病毒,标本的采集,:,IgM:,单份血清,出疹0-28天,分离:,尿液,,N/S,,出疹0-5天,麻疹病毒感染人体后抗体动态和病毒的排泄,2011,年,1,月,11,日报告首例病例以来,截止,4,月,17,日,共报告麻疹病例,65,例,0-1,岁组共,58,例,,15,岁以上年龄组,7,例,,5,月龄,-8,月龄居多,37,例,有,58,例为张掖市人民医院报告,,32/58,病例有发病前在张掖市人民医院门诊输液大厅输液史,其中,8,例现患住院患儿中有,5,例在出疹前一周,曾在张掖市人民医院门诊输液大厅进行过治疗,其中,1,例曾在出疹后还仍在该院输液大厅内输液,3,天,该院儿科未对发热病例进行分诊,门诊输液大厅拥挤不堪,且通风状况较差,其中输液人群中儿童占多数,发热病人较多,多为上呼吸道症状。,张掖疫情,张掖疫情,AFP,基础知识,脊髓灰质炎疾病简介,脊灰病毒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脊灰病毒共,型、,型、,型,3,个血清型,病毒各血清,型间无交叉免疫,宿主,人是唯一宿主,临床表现,潜伏期,3,35,天,一般,7,14,天,90,以上的感染者表现为无症状,只有约,1,的病例可出现类似感冒症状,发热、咽痛、乏力或恶心、腹泻等,仅有少数感染者出现麻痹症状,病毒侵犯脊灰前角运动神经元后,导致肌肉,特别是肢体肌肉发生不对称弛缓性麻痹,并留下瘫痪后遗症。,脊髓灰质炎疾病简介,传染源,麻痹型患者,隐性感染者、无麻痹患者,不易被发现,在传播上起重要作用,传播途径,粪,口途径是主要传播途径,发病的早期咽部排毒可经飞沫传播,易感人群,人对脊灰病毒普遍易感。,4,月龄婴儿有来自母体的抗体,感人后能产生对同型病毒的持久免疫力,传染期,感染者大便排出病毒可达数周至数月,潜伏期末至发病后,3,4,周都有传染性,发病后,1,2,周排毒率最高,全球消灭脊灰历程,上世纪六十年代许多发达国家通过常规免疫消灭脊灰,1962,年古巴每年对,5,岁儿童口服脊灰疫苗(,OPV,)群体接种实现无脊灰,1980,年巴西在常规免疫失败,20,多年以后,采用了群体接种,1983,年墨西哥和哥斯达黎加紧跟其后,1985,年,PAHO,基于成功的群体,OPV,策略,决定在美洲区消灭脊灰,1988,年世界卫生大会决定全球消灭脊灰,消灭脊灰的目标在,2000,年,我国脊灰疫情回顾,60,年代初期,每年报告,20000,42000,余例,1988,年全国报告脊髓灰质炎,667,例,1989,、,1990,年连续两年全国出现较大范围流行,两年发病人数近万例,1994,年,10,月以来未发现本土野病毒病例,1995,年和,1996,年云南省发现,4,例缅甸入境就诊的输入性脊灰病例,1999,年青海循化发生,1,例输入性野病毒病例,2000,年我国通过无脊灰证实,2011,年,7,月新疆和田等地相继发生输入性野病毒引起的病例,共,21,例,2011,年全球,WPV,病例分布,(截至,2-21,),非洲区部分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巴基斯坦,阿富汗,印度,中国周边国家病例占全球病例,43%,(,279/650,),脊灰野病毒病例地图分布,AFP,监测,AFP,监测系统发展史,1988,年我国确定消灭脊灰目标;,1991,年我国就实现消灭脊灰目标做出承诺:,1991,年开始建立脊灰疫情专报系统;,1992,年制定脊灰疫情专门报告系统工作规范;,1994,年改为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监测系统;,1995,年全国非脊灰,AFP,报告率首次达到,1/10,万;,2000,年完成无脊灰证实;,2000,年以来,我国一直保持着高水平的,AFP,监测,2012,年实现大疫情网络直报,病例定义与分类,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所有,15,岁以下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灰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AFP,病例的诊断要点,急性起病,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腱反射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