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百家争鸣

上传人:清*** 文档编号:251922144 上传时间:2024-11-11 格式:PPT 页数:16 大小:12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讲百家争鸣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第1讲百家争鸣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1讲百家争鸣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2012,年高考历史专题课程,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背景,主讲老师:苏 生 河南省历史高级教师,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在人脑中的反映。,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生产力的发展,旧的政治、经济制度解体,新的政治、经济制度正在酝酿和形成,社会的大变革推动了思想文化的空前繁荣,百家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春秋战国,学术思想空前发达。学派很多:三教九流,-,。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儒家:,代表奴隶主和新兴地主,孔子、孟子、荀子。,道家:,代表没落奴隶主,老子、庄子。,墨家:,代表小手工业者,墨子。,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商鞅、韩非等。,“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经济,上:,农耕文明的继续发展,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耕作技术的进步。旧的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出现。推动由奴隶集体耕作(原始的大农经济)向(一家一户)小农经济发展。,政治上,:,周天子东迁后,失去了昔日的威严,各诸侯国连年混战,统一的国家及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纷纷瓦解。到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已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新的基于小农经济之上的政治经济制度正在酝酿和形成之中。这一时期的大变革之中,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争,如何求达富国强兵、长治久安成为,各阶级(阶层)的共同要求。,阶级关系上,:,新的经济产生,形成了新旧阶级(阶层)共存的局面。其中“士”分属于各个阶级,可以经人推荐而担任官职。“士”最初是从奴隶主贵族游离出来的,有一些是属于平民阶级,也有一些是属于新兴地主阶级,以及获得解放的奴隶上升为士的。士阶层的形成,为当时战国时期社会文化、军事、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增添了无穷的活力。,思想文化上,:,周王朝官府文化的衰微,官学衰落,“学在官府”局面打破的同时,由没落贵族或平民中有识之士创导,私人聚众讲学之风逐渐兴起,使得入学条件得到大力改善。这样就是有学问的人多了起来,扩大了受教育者即知识分子的范围。这些人就是所谓的“士”。,科学技术上,:,春秋战国时期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如天文学、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医学等方面在当时均达到较高水平。这些科技成果标志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典例精析,(,2012,年山东文综历史,,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解析,】,法家作为新兴地主阶级代表,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特别重视农业,倡导重农抑商,以增强国力。因此法家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商人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答案,】D,典例精析,墨子说:,“,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变相利。,”,又说:,“,(,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就上引言论,指出其思想核心,说明其社会根源,并分析其积极意义。,【,答案,】,这些言论的思想核心是:,“,兼爱,”,、,“,非攻,”,。墨子生活在战国初期。当时,社会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封建经济初步形成,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小生产者的队伍不断扩大。他们深受剥削和压迫,要求摆脱贫困,渴望温饱富裕。同时,各诸侯国为掠夺土地和人口混战不已,生灵涂炭,生产破坏。广大小生产者厌恶战乱,渴望安定。,典例精析,(,2012,年天津文综历史,,12,)(,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1,)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7,分),【,答案,】,(,1,)主张: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3,分),背景: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发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破坏。(,4,分),总结:,“,百家争鸣,”,思想文化的特点,主要基于农耕经济(自然经济)之上。,目的是为富国强兵,维护统治为主即以,“,入仕,”,为主要目的。,注重社会的整体管理,如人与人、民于治、人与自然。忽视了商品经济之上的人的个性(人的学问)的研究。,“,诸子百家,”,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儒、墨之于鲁,道源于楚,,法布于三晋,等等。,“,百家争鸣,”,后世思想文化的影响,战国的“百家争鸣”,以思想的活跃和解放而著称于史。近代的思想巨子梁启超曾经以充满激情的笔调予以赞颂:“如春雷一声,万绿齐茁于广野;如火山乍裂,热石竞飞于天外。壮哉,盛哉,非特中华学术之大观,仰亦世界学史之伟迹也。”,-,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百家争鸣,”,后世思想文化的影响,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从思想文化史的角度),,在很大程度上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本精神。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儒家: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仁)和道德准则(礼),-,万世师表,仁政德治,道家: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无为),-,清静无为,逍遥自然,法家:变革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思想武器,-,与时俱进,严刑峻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疑难解析:,1.,政治局势的动荡多变、统治思想的新旧交替,在“士”与统治集团之间形成了以“治国之道”为中心的思想理论的“供需关系”,这是百家争鸣得以形成的重要社会原因。,秦王政读到韩非的著作竟然感叹:“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史记,韩非传,),典型表达了统治者对新的治世理论的渴望和追求。而那些对改造社会各执己见的士人,为了实现其以道救世的宏愿,也希望统治者能够欣赏、推行自己的学说,因而诸子大多具有于求世主的色彩。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百家争鸣中的学术中心总与当政者的支持密不可分。战国前期的魏国能够成为名士汇聚之地、儒学与法学并存的学术中心,是因为“最为好古”、“好学”的魏文侯礼贤下士。,。,疑难解析:,2.,列国对峙下的“多君制”,为士人提供了从容择主的条件,提高了士人的政治地位。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人才的去留,可以直接关系国家的盛衰,迫使君主不得不礼贤下士,甚至于士人可以在君主面前大谈“士贵王不贵”的道理。如果学者没有独立的人格,没有随意流动的人身自由,而必须依附于政治权势,那么,就不可能造就一批有个性色彩的思想家,更不可能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疑难解析:,3.,战国的百家争鸣本来就不是单纯的学术问题,而是与政治密切相关的。在争鸣中真正引发社会关注的命题,几乎都是与国计民生有关的现实问题。当然,当时的学者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勇于坚持理念而不肯卖论求官的优良学风,也是百家争鸣不可缺少的内在依据。,对“百家争鸣”的文化认识,人道精神和人格理想,重视现实、关注社会、主张经世致用的理性态度,乐观进取,舍我其谁、勇于奉献的牺牲精神等等,都曾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感染、教育和激励过无数仁人志士,是值得珍视的文化瑰宝。,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地位,也不免带有专制主义、禁欲主义、等级主义的色彩。至于不偏不倚、明哲保身、怨而不怒、逆来顺受等在中国人中常见的的心理特征和处世之道,更是长期受到传统文化熏陶的产物,过于强调入世现实,便相对地忽视、轻视甚至反对科学的抽象思辩,这对中国科学和思维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迟滞作用,精微酷,KE,高效学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