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课件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251916604 上传时间:2024-11-11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8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四章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节 心理健康教育概述,一、心理健康的概念,一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情况良好,而且与社会契合和谐;,二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狭义的心理健康主要目的在于预防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广义的心理健康,则是以促进人们心理调节,发展更大的心理效能为目标,即人们在环境中健康生活,保持并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有效地为人类作出贡献。,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一)智力发展正常(是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是指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和操作能力的综合。,群体学前儿童的智力呈常态分布,即天才与智力低下者是少数,大多数学前儿童处于中间状态,IQ在85115之间。,(二)情绪稳定乐观,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心理健康者与不健康者的主要区别,不在于是否产生消极情绪,而在于这种消极情绪持续的时间的长短,以及它在人的整个情绪生活中所占的比重是否恰当。,心理健康的儿童积极情绪多余消极情绪,并且能主动调控自己的不良情绪以适应外界环境。,(三)意志品质健全与行为协调适度,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内外困难的心理过程。,意志是通过行为表现出来,意志健全表现在意志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和顽强性上。,心理健康者在活动中有明确的目的性,并能适时做出决定而且自觉去执行,还能保持长时间专注的行动去实现既定目标。,意志不健全的儿童挫折承受能力差、怕困难。做事三心二意、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控力。,行为协调是指人的思想与行为统一协调,人的行为像是心理的镜子,通过它可以反映出人的心理是否正常。,心理健康者行为有条不紊、做事按部就班,行为反应与刺激的程度与性质相配,心理不健康的儿童在行为表现上前后矛盾,思维混乱,语言支离破碎,做事有头无尾,行为反应变化无常,为一点小事可以大发脾气,或是对强烈的刺激反应淡漠。,因此,要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的健康意志品质,提高他们的自制能力,并训练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与习惯,学会对生活环境中各类刺激正确应对与反应。,(四)性格特征良好,性格是人的个性中最本质、最核心的表现。,学前儿童的性格可塑性很大,要注意从小培养,尤其自我意识方面,要让他们学会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多给他们成功的机会,以表扬为主,对挫折与失败不要过分求全责备,以增进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五)人际交往和谐,是指能与人友好相处,关系协调,共享欢乐。,学前儿童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指学前儿童与家长、教师以及同伴之间的关系,从这些人际交往中可以反映出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状态。,家长要鼓励孩子多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让孩子们在共同的游戏活动过程中交流思想与情感,遵守活动规则,学会一定的交往技能。,三、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一)外部压力,是指外界环境中存在着不良的应激源,形成一种压力,对学前儿童心理产生影响,它包括生理性、心理性以及社会性的应激源。,在心理性应激源方面,不良的人际交往是最重要的应激源。,社会性应激源也对学前儿童产生作用,如家庭的突然变故、亲人的去世、父母的离异和再婚、经济状况的改变等都会使学前儿童难以适应社会环境,产生不良的情绪体验。,(二)内部压力,是指学前儿童的身心需要未能满足,产生了挫折感,形成一种内部压力,影响到情绪和行为。,在生理需要上,学前儿童需要一定时间的睡眠和休息,需要合理营养,需要适当的运动。,在心理需要上,学前儿童需要一定的安全感,需要成人的保护;,在情感上,需要亲情和友爱,需要自尊,需要独立,需要独立。,(三)自我强度,是指个体应对内外压力的能力,这种能力与学前儿童的身心素质有关。,如有的学前儿童动作灵活,行动果断,对周围环境刺激敏感,并能很快做出反应;另一些学前儿童行动迟缓,反应慢,沉默寡言,或是注意广度和持久度低,易分心,很难适应环境。,四、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一)关注心理健康状况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实际需要,(三)心理健康是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第二节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一、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学习适当表达情绪情感的思想方法;培养对他人的积极情感;敢删与人交往的技能;形成与人合作、分享和商量的品质;增强积极的自我意识;发展自尊、自信、自主和自我控制;养成良好的习惯以及培养对问题的决策能力,自觉抵制有损于心理健康的行为。,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一)教会学前儿童正确表达情绪情感的方法,1.调整认识,对于同一情境或刺激,不同的学前儿童可以产生很不一样的情绪反应。,2.合理疏泄,学前儿童在生活中积累的不良情绪应该以适当的方式加以宣泄,而不应采取压抑的方法。,3.教给对策,(1)学习运用转移的方式消除不良情绪。,(2)以支持的方式应付心理压力。,4.培养积极的情绪,(二)学习社会交往的技能,1.感知和理解他人的情感,年幼的儿童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而儿童语他人相处的过程就是学习克服自我中心、学习考虑别人的思想和情感的过程。,2.分享与合作,儿童的利他行为可以通过学习获得。教师可以通过言语评论赞扬儿童的利他行为,也可以通过树立榜样促进儿童的利他行为,但是主要不要依靠外部力量迫使儿童这样做,而要主要激发儿童内部的行为动机,还要为儿童安排尽可能多的玩具和材料,避免儿童为了使用这些材料而等待。,儿童的亲密行为会导致儿童语他人亲密关系的形成。,3.乐于助人,培养学前儿童乐于帮助他人的精神对于改善儿童的人际关系、增进学前儿童社会交往能力有很大益处。,4.认识自己,接受自己,帮助学前儿童认识自己和接受自己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三)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1.有规律的日常生活,2.良好的卫生习惯,(四)学前儿童的性教育,1.性认同和性角色,3岁以前的儿童已经开始对自我性别实现认同了,5岁的儿童则能以自己的性别角色适应社会生活,以后儿童的自我性别意识逐渐强烈。,2.性知识的传播,3.性活动的处理,(五)预防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第三节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一、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一)正式的途径,1.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2.专家的心理咨询,3.一般的行为指导,(二)非正式的途径,托幼机构、家庭、社区,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法,(一)榜样示范,具有决定影响作用的是父母和教师的行为。,(二)情景演示,是指让儿童以表演的方式,思考和表现在不同的社会情景中做出行为对策的教育方法。,(三)行为练习,(四)讲解说理,(五)讨论评议,第四节 学前儿童一般行为偏异的矫治方法,一、行为治疗,是指应用学习原理以改变或消除不良行为或症状,并教以顺应社会的良好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内容:,第一,帮助儿童学会某些技能,指导他们做得更好一些,如教会他们控制大小便、穿衣服、系鞋带、用餐等;,第二,增加儿童的某些行为,如对于不爱说话的儿童,应增加他与别人交谈的机会,对于孤僻不合群的儿童则要增加他与同伴一起玩的时间;,第三,减少儿童的某些行为,如通过训练减少儿童胆怯、尖叫、说谎、攻击性行为等,第四,改变儿童的某些行为,使之切合时间、地点等不同情景,如纠正儿童随地扔纸屑、吃饭时打闹等不适合的行为。,二、游戏治疗,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儿童在游戏中可以自然地发泄其内在的心理冲突以及用语言所不能表达的情绪情感。,在游戏治疗时,治疗者为儿童创设游戏环境,让儿童去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没有人评价他行为的对错,没有人强制他做这做那,也没有人与他争夺玩具,他想玩就怎样玩,不用遵守任何游戏的规则。,在这种情景中,他们把真实的自我完全放开,尽情发泄心中的各种抑郁,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释放紧张的情绪。,这样,儿童在现实情境中被压抑的、不能满足的欲望和需要得到了补偿,儿童减少了焦虑和抑郁,获得了情绪上的松弛,发展了自我的力量,提高了自制力。逐步地实现了自我控制,从而能较好地适应社会。,在实施游戏治疗时治疗者必须遵循以下八项原则:,第一,治疗者必须与儿童建立亲近、友善的关系,第二,治疗者必须接纳儿童真实的一面,第三,治疗者应宽容儿童使儿童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第四,治疗者要善于识别儿童所表达的感受,并以能让儿童领悟自己行为的方式把这些感受反馈给儿童;,第五,治疗者要尊重儿童解决自己自己问题的能力以及做出选择和着手改变的行为;,第六,治疗者不要知道儿童的行为或谈话;,第七,治疗者不要急于治疗的进度;,第八,治疗者只能规定一些必要的限制,这些限制为的是治疗符合真实生活,以及让儿童认识自己在治疗过程中应付的责任。,三、家庭治疗,治疗的对象是整个家庭,而不仅仅是儿童本人。,第五节 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障碍与行为问题的预防和教育,一、学前儿童心理卫生问题的特点,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儿童出现某一种或少数几种问题行为的现象是十分普遍的。,在实际生活中,正常行为与异常行为很难截然分开。,但是,只要我们稍加留意也会发现不少学前儿童的不良行为习惯和不正常的行为举动。,二、学前儿童常见的各种问题行为及其预防,(一)情绪障碍,1.儿童期恐惧,案例4-2,玲玲四岁半,上幼儿园中班。她的妈妈出差一个礼拜,每天由她的爸爸照顾她,但由于爸爸工作很忙,总是很晚才到幼儿园接孩子。玲玲感到孤单、害怕,总是担心爸爸忘了她,加上晚上玲玲又在电视上看到一些死亡的镜头,令她万分恐惧。后来妈妈回来了,玲玲总是要妈妈陪着,不敢离开妈妈半步,也拒绝到幼儿园上学,一听到去幼儿园就大哭大闹,晚上睡觉也不安稳,有时会从梦中惊醒,哭闹不止。,玲玲患的是儿童恐惧症,儿童期恐惧,是学前儿童中常见的一种情绪障碍。,恐惧的对象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某些具体的事物,另一类是某些抽象的概念。,年龄越小的儿童,越容易对具体事物产生恐惧。,对儿童恐惧症常用的方法是示范治疗法和行为脱敏法,采用这些方法可以消除或减轻儿童的某些过分的恐惧情绪。,(,1,)鼓励儿童观察和认识自然现象。,防治:,(,2,)禁止恐吓威胁儿童,禁止看恐怖影视、图片。,(,3,)培养儿童不畏困难,勇敢坚强的意志。,(,4,)采用模拟示范法和系统脱敏法矫治。,情绪障碍,2.分离焦虑,指有的学前儿童,特别是婴儿,当与亲人特别是与母亲分离时,会出现明显的焦虑情绪,如烦躁不安、害怕想象中的危险,哭泣,脾气大等,有的还伴有做恶梦、讲梦话、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心跳、多汗、尿频,便秘等症状。,主要采取游戏治疗,行为治疗的方式,(,1,)改善环境和教育方式。合理要求,既不溺爱,也不苛求。,(,2,)培养儿童坚强的意志和开朗的性格。,(,3,)教师要特别关心、与之交谈,鼓励与他人交往。,3.拒绝上幼儿园,案例4-3,小红今年3岁半,刚刚上幼儿园。从个第一天入园起,她的情绪就特别不稳定,经常哭闹,开始是一进班就哭,后来是一进园就哭,几天后,甚至在离园几十米处,就开始四处乱跑、躲藏、耍赖、哭叫,脸上充满了慌张和恐惧,不肯上幼儿园的态度之坚决令大人吃惊,已近乎歇斯底里。,造成小红这种行为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和娇惯,形成过分强烈的亲子依存关系,一旦离开父母,就有了害怕的情感体验,而回到父母身边,则减少了害怕情绪,增加了安全感。也有可能是因为刚入园,就碰上了一个过分严厉的教师,进而发展成不愿意上幼儿园。,(二)品行障碍,表现为说谎、偷窃、打架、逃学、攻击性行为等。,攻击性行为是指有意想要伤害他人心理或身体的行为,表现为儿童在遭受挫折时采取打人、咬人、踢、抓、扔东西等方式引起别人的对立或争斗。多见于男孩,在学前期和学龄初期比较常见,学龄后期日渐减少。,案例4-4,小刚,上幼儿园大班,个子长得很高、身体很结实,出手有力,攻击性强。在幼儿园里,他好强霸道,经常欺负其他小朋友:不是用手推、抓身边的同学,就是用东西扔别,要么就用彩色笔涂脏他人的书本画册。老师批评后,暂时有所收敛,但很快又旧态复萌,继续有意无意地碰、撞、踩、踢他人,小朋友很讨厌他,老师也感头痛。,小刚的行为属于攻击性行为。产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