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糖尿病,(2课时),-主讲:徐娣娣,课时目标:,1.,掌握糖尿病的概念,分类.,2.了解1型与2型糖尿病两型间区别.,3.了解糖尿病病因及影响因素.,4.掌握其,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的,临床意义.,5.依据评估资料列出病人的主要,护理诊断,和预期护,理目标,制定,护理措施.,6.针对糖尿病病例展开自由讨论,做病历分析,7.详细阐述糖尿病病人的常见护理问题,及对应的护理措施.,8.态度要严肃认真,对病人要耐心,细心,关心,爱心.,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日趋紧张的生活节奏以及少动多坐的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全球糖尿病发病率增长迅速,糖尿病已经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病变之后第三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超过12亿人,我国患者人群居世界第二,1994年就已达2000万。据世界卫生组织预计,到2025年,全球成人糖尿病患者人数将增至3亿,而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将达到4000万,未来50年内糖尿病仍将是中国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糖尿病作为一种当今世界流行病,其患病率正逐年上升。20年来,国内外多数学者1证实:型糖尿病的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且以60岁70岁组为多,高峰见于60岁以上。由于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和人均寿命的延长2,世界各国都在经历着老龄化过程,我国也不例外。糖尿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概念:,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胰岛素分泌或作用的缺陷,或者两者同时存在而引起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糖尿病按病因分为,四大类:,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1型与2型糖尿病区别,1型,2型,发病率,95%,家族史,不明显,明显占40-60%,发病年龄,0-25岁,40岁,体重,通常消瘦,有肥胖倾向或超重,症状,明显,多数无明显症状或仅有乏力,发病情况,一般急性,偶有缓慢,逐渐发病,稳定性,不稳定,波动性大,相对稳定,缓慢,只有蜜月期可缓解,超重者体重下降可缓解,缓慢很难确定何时发病,胰岛素分泌,几乎为零,减少或相对不足,有关抗体,阳性90%,阴性90%,病因及影响因素:,(1),遗传,(2),肥胖,(3),活动不足,(4),饮食结构,(5)精神神经因素,(6)病毒感染,(7)自身免疫,(8)化学物质和药物,机制,糖尿病病因与发病机制复杂,至今医学界尚未完全阐明,目前公认糖尿病不是唯一病因所致的单一疾病,而是复合病因的综合征,与遗传,自身免疫和环境因素有关.,临床表现,1.代谢紊乱综合征多尿,烦渴,多饮善饥多食消瘦,疲乏无力,体重减轻(即,三多一少,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皮肤瘙痒其他症状:有四肢酸痛麻木,腰痛,月经失调,便秘等.也有部分病人并无明显”三多一少”症状.,2.糖尿病急性并发症,(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2)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高渗性昏迷),(3)感染 皮肤化脓性感染,最常见,3.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可遍及全身器官,这些并发症可单独出现,也可不同组合同时出现.,(1)心血管病变 是糖尿病最严重而突出的并发症.(,死亡的主要病因,),(2)肾性病变,(3)神经病变,(4)眼部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病人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5)糖尿病足 糖尿病病人因末梢N病变,下肢动脉供血不足,以及细菌感染等各种因素,引起足部疼痛,皮肤深溃疡,肢端坏疽等病变,统称为糖尿病足.,实验室及其他检查,1.尿糖测定,2.血糖测定,空腹及餐后2h血糖升高,是,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依据,血糖测定又是判断糖尿病病情和控制情况的主要指标,空腹血糖,:至少h没有热量摄入,葡萄糖耐量试验(),当血糖高于正常范围而又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者,需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观察空腹及葡萄糖负荷后各时间点血糖的动态变化,了解机体对葡萄糖的利用和耐受情况,方法:,过夜空腹h以上,于清晨:抽血后即饮用含g葡萄糖的溶液(将g葡萄糖溶于ml,温开水中,min内饮完),服后 min,min,min,min再抽血测静脉血浆葡萄糖,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浆清蛋白测定,糖化血红蛋白(bA1)测定可反映取前 血糖的总水平有a,b,c三种以,bA1c,为主常写成bc正常值为其量与血糖浓度呈正相关,糖尿病,诊断标准,;,症状随机血浆葡萄糖mmol/L,或空腹血浆葡萄糖 mmol/L,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服糖后h血浆葡萄糖mmol/L症状不典型者,需另一天再次证实随机是指一天当中的任意时间而不管上次进餐的时间,治疗:,治疗原则,早期,,,长期,,,综合治疗,及,治疗措施个体化,综合治疗的策略包含五方面内容即“,五驾马车,“,(),健康教育,(),病情监测,(),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药物治疗,糖尿病病人,血糖控制指标,据国际糖尿病联盟西太区()型糖尿病政策组制定的目标,血浆葡萄糖/mmol/L,理想 尚可 差,空腹,4.46.1 7.0 7.0,非空腹,4.4 8.0 10.0 10.0,护理评估:,()病史 既往史 现病史 过敏史 家族史,()身体评估一般状态,营养状况,皮肤黏膜,眼部,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和肌肉系统,()实验室及其他检查,思考:糖尿病病人,常见护理诊断,与,护理措施,有那些?,谢谢,护理病例,林某男55岁 汉族 浙江苍南县人 患糖尿病12年,自88年4月患者出现多饮(每日饮水约5暖水瓶),多尿(每日小便约20次),体重下降15公斤。幷有自汗,便秘,手、脚麻木,疼痛等症状,去当地医院化验检查FBS:16.9mmol/L,PBS:21.5mmol/L,尿糖(+)。诊断为糖尿病,服用消渴丸,每次10粒,每日3次。,多年治疗,病情不但没有好转,而且逐步加重,三个月前又患脑血栓。患者于2001年4月8日来我院住院治疗。入院时患者行走困难,手持拐棍,陪人扶着走入病房。查体发现患者言语不清,独自站立困难,右上肢麻木、发抖,右下肢麻木、疼痛,两小腿瘀斑多处。化验FBS:20.3mmol/L,PBS:28.5mmol/L。进一步检测糖耐量、胰岛素释放试验、C-肽兴奋试验、肾系列、血脂系列。化验结果诊断1型糖尿病,肾功能中度受损,高血脂症,脑血栓。经综合疗法治疗,病情明显好转。出院时化验FBS:8.9mmol/L,PBS:12.3 mmol/L。自汗、便秘症状消失,两小腿瘀斑基本消失。病人扔掉拐棍,行走自如。,2隋某女60岁汉族干部 吉林市人 五年前患者不明原因出现乏力、口渴、皮肤痒、视力模糊、消瘦等症状。去当地医院检查,空腹血糖:17.8 mmol/L,尿糖(+),诊断为糖尿病。服优降糖等药品治疗后,住院50天,病情有所好转。但出院后,病情又逐步加重。半月前,视力突然明显下降。检查发现双眼视网膜病变,右眼有视网膜瘤5个,左眼有视网膜瘤多个。测视力右眼0.5,左眼0.4。眼玻璃体轻度混浊。同时伴有虚汗、失眠、手足发冷、麻木、便秘等症状。患者于99年3月24日急来我院住院诊治。化验检查糖耐量、胰岛素释放试验、C-肽兴奋试验等项目,诊断为2型糖尿病。,经“多维全息综合疗法”治疗后,病人精神好,入睡好,自感有力气,体重增加2公斤。手足发冷症状消失,麻木消失,虚汗症状也消失了,大小便正常。视力恢复正常,测视力左眼1.5,右眼1.5。出院时化验空腹血糖:6.6 mmol/L,餐后血糖:8.9mmol/L。,护理诊断,:(Problem),有感染的危险、,知识缺乏、,便秘、,睡眠型态紊乱、,舒适的改变:,下肢麻木疼痛、,潜在并发症:低血糖、有受伤的危险、组织完整性受损。,提示应从以上8个方面加强对老年糖尿病病人的护理。,护理措施及依据,?,心理护理,饮食护理(,最基本措施,),(1)制定总热量 理想体重,KG=身高(CM)-105,(2)碳水化合物 占总热量50%60%,(3)每餐热量合理分配 三餐,1/5,2/5,2/5,或,1/3,1/3,1/3,四餐,1/7,2/7,2/7,2/7,(4)饮食注意事项:严格定时进食;控制总热量;严格限制甜食;不宜空腹进行锻炼;保持大便通畅,多食含纤维食物;每周定期测量体重一次,衣服重要相同;固定磅秤.,休息与运动,适当运动有利于减轻体重,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血糖和脂代谢紊乱,还可以减轻病人压力和紧张情绪,使人心情舒畅.,(1)运动锻炼 最好,有氧,运动,运动注意事项,:,(,1)选择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每周至少3次,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为最大氧耗量(V02max)的,(2)运动宜在餐后h进行,(3)每次运动持续时间为min,运动前后各做 min热身及放松运动,(4)运动过程中加强监测,(5)血糖高于mmol/L时,有急性并发症及严重心肾眼部并发症不宜运动,(6)避免在外源性胰岛素作用高峰期运动,以免发生低血糖,(7)运动前后注意足部护理,(8)运动中给予充足饮水,避免出汗过多引起脱水,(9)运动时随身携带糖尿病急救卡以备急需,口服降糖药护理,一,分类:()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双胍类口服降糖药,()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二,治疗护理:,()护士了解药物作用,副作用,指导用药,()观察血糖,尿糖,尿量及体重变化,评价药物疗效,()指导病人按时进餐,切勿提前或推后,()胰岛素治疗护理准确执行医嘱;注射时间,部位,方法;胰岛素不良反应的观察处理,足部护理,()足部观察与检查,()促进肢体血液循环,()选择合适的鞋袜,避免足部受压,()保持清洁,避免感染,()预防外伤,保健指导,()指导病人提高自我监测和自我护理的能力,()帮助糖尿病病人家属了解有关糖尿病的知识,()指导病人定期复查,()教导病人外出时随身携带识别卡,以便发生紧急情况时处理,糖尿病,三级预防,:,初级预防:减少发病率,二级预防:早发现和有效治疗,三级预防:防止和缓解并发症 及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