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三期末考复习课件

上传人:1ta3****9ta1 文档编号:251847749 上传时间:2024-11-10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6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必修三期末考复习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地理必修三期末考复习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地理必修三期末考复习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A:热带季风气候 B:温带季风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D:温带大陆性气候 E:高原高山气候,A:热带季风气候 B:温带季风气候 C:亚热带,1,温度带,划分依据:积温(10持续期内每天日均温之和)。,寒温带,:,8000,高原气候区,2000,温度带 划分依据:积温(10持续期内每天日均温之和)。,2,温度带 范围 作物熟制 主要农作物,热带,琼全部和台、粤、滇南部,一年三熟,水稻、甘蔗、,天然橡胶等,亚热带,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一年两熟,到三熟,双季稻、油菜、甘蔗、柑橘、茶叶等,暖温带,黄河中下游大部、南疆,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冬小表、棉花、玉米、花生、苹果等,中温带,东北和内蒙古大部、北疆,一年一熟,春小麦、甜菜、,玉米、大豆、亚麻等,寒温带,黑、内蒙古的最北部,一年一熟,春小麦、大麦、马铃薯等,高原,气候区,青藏高原,一年一熟,青稞等,温度带 范围 作物熟制,3,比较我国三大自然区地理环境差异,比较我国三大自然区地理环境差异,4,区域的含义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地理单位),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具备的特征:,一定面积、形状和边界,(自然、经济、社会或综合等),(,行政区,边界,明显,自然区不明显),区域的含义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地理单位),是人们在地理,5,例:比较我国三大自然区地理环境差异,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青藏高寒区,地形、地势,海拔较,、地形以,为主,东部,广阔,海拔较,、地形以,为主,海拔高(平均4000米以上)、地形以,为主,气候,气候明显、,同期,气候、,侵蚀为主,气候,水文,多属,流河、,是主要的水源补给、流量,、季节变化明显、河湖密布、,侵蚀为主,多属,流河、,水是主要的水源补给、流量少、流量随,变化明显,众多河流的发育地、内、外流均有、,水是主要的水源补给,土壤、植被,植被,:.,肥,(东北)、,土(四川盆地)、,土(长江中下游平原);,土(黄土高原、华北,)、(,江南丘陵),植被,:.,植被少、以,为主(由东到西:,植被少,,不发育,多,土。,区域特征形成的主要因素,变化,变化,变化,(垂直地带性为主),低,平原、丘陵,平原,高,高原、山地、盆地,高原、盆地,季风,雨热,干旱半干旱,风力,高寒,外,降水,大,流水,内,冰雪融,气温,冰雪融,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海陆位置及纬度位置,距海远近,海拔高度,草原草原荒漠荒漠,土壤,冻,荒漠,黑土,紫色,水稻,黄,红壤,图,例:比较我国三大自然区地理环境差异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6,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1.数字地球: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_来管理的技术系统。,2.“3S”技术与数字地球的关系(,核心技术,),计算机网络,获取,空间分析,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计算机网络获取空间分析,7,产生荒漠化的因素,自然因素:,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过度樵采 过度放牧 过度开垦,产生荒漠化的因素,8,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对策:,合理利用,水资源,(合理分配河游上、中、下游水资源;,减少水井数目;发展喷灌、滴灌等节水农业)。,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建,防护林,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退耕还草还林,,,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能源,问题(营造薪炭林、,利用沼气、风能、太阳能,推广省柴灶),控制人口,增长,(实施,生态移民),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对策:,9,三、雨林生态的脆弱性,1.雨林生态的优势,全年高温多雨形成雨林群落_生物循环旺盛,_群落生产力高。,2.雨林生态的脆弱性的表现,(1)土壤贫瘠: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再加上_,_,土壤一般很贫瘠。,(2)生态难以恢复: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而地上植被_。,光合作用强烈,生物生长迅速,高温多,雨的淋洗作用,最容易遭到破坏,三、雨林生态的脆弱性光合作用强烈生物生长迅速高温多雨的淋洗作,10,4.雨林保护措施,(1)鼓励保护性开发方式,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2)_,(3)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4)_,(5)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雨林区的机,会。,(6)_,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4.雨林保护措施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森林选择性采,11,能源的分类,、按形成和来源,源于,辐射,源于,引力,源于,内部,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矿物能(石油、煤炭、天然气),潮汐能,地热、核能,、按性质,非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才能形成,用一点少一点。(矿物能源),能循环利用、不断更新。,太阳,日、月,地球,能源的分类、按形成和来源源于 辐射太阳能、,12,资源开发条件,区域的能源资源开发条件,区域的资源状况,市场条件,交通条件,因地制宜开发利用,(以煤炭资源开发为例),资源开发条件区域的能源资源开发条件区域的资源状况市场条件交通,13,一般资源型地区(城市)开发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问题:,、资源逐渐枯竭。,、产业结构单一,易受冲击,缺乏增长动力。,、环境污染严重。,措施:,、提高利用技术。,、调整产业结构,建立新的经济增长点。,、做好环境污染的治理(工业三废“),一般资源型地区(城市)开发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问题:措施,14,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利用,方式,和开发,方向,),决定河流,流域区的自然背景的分析要点:,地形、气候、水系、矿产,等方面,落差大,水流急,水能丰富(大坝、修船闸、水库、水电站)改善航道、发电,水流慢,利于航运,地形,山区:,平原:,气候:,影响流量、汛期(旱涝灾害),水系、水文:,流域面积、河流长度、河网密度、支流多少、流量、汛期、落差等影响航运价值,矿产资源:,工业发展的方向,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利用方式和开发方向)决定河流流域区的自然,15,流域的综合开发,流域开发的核心,河流的,利用,和,治理,开发,利用,的内容,水资源的利用(供水、灌溉),水能,资源,航运,旅游,生物、土地、矿产资源,田纳西河的开发核心:,梯级开发,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利用,方式,和开发,方向,),决定河流,上游,下游,流域的综合开发流域开发的核心河流的利用和治理开发利用的内,16,一、影响农业的地理条件(区位条件),、气候条件(热量、光照、降水),()气候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是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气候条件制约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地形、土壤条件(土地条件),地形条件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平原,山地、高原,种植业,林牧业,3、水源,河流、地下水、湖泊等的情况,(二)社会经济条件,(一)自然地理条件,工业基础、交通、市场需求、人口、国家政策、技术,第四章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一、影响农业的地理条件(区位条件)、气候条件(热量、光照、,17,二、农业布局特点,根据气候、地貌、植被、土壤的差异,形成三大农业区,农业生产区域,主要分布区,耕作农业区,林业、特产区,畜牧业区,平原地区,山地、丘陵,高原地区,二、农业布局特点根据气候、地貌、植被、土壤的差异,形成三大农,18,三、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治理,、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人口激增(,根源,),高强度的农林牧开发(,直接原因,),生态环境退化,(耕作区)土壤退化、,水土流失、,(半干旱、干旱区)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自然灾害频繁,环境污染,三、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治理、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人口激,19,2 治理措施,(1)控制人口数量,(2)调整农业结构,合理调配农、林、牧、渔等的关系,(3)退耕还林、还草,退田还湖(湿地),恢复植被,畜牧业区:退牧还草,控制(减少)草场载畜量,减少打井数量,划区轮牧,集约经营,林区:伐育结合,发展特色农业,(4)节约用水,合理灌溉(喷灌、滴灌),(5)提高农业生产技术,2 治理措施(1)控制人口数量,20,地区,特色农业,条件,珠三角,出口创汇农业,水热充足,临近港澳台,交通便利,市场广阔,技术好,南疆,棉花生产基地,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高山冰雪融水灌溉,沙质土,市场广阔,海南岛,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热带地区,水热充足,市场需求大,昆明,花卉种植基地,四季如春,市场需求大,我国部分地区的特色农业:,四、农业主要发展方向(结合区位条件、发展的现状及问题来思考),地区特色农业条件珠三角出口创汇农业水热充足,临近港澳台,交通,21,第四章第二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区域工业发展的分析思路,1 区域工业化条件分析,2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现状,3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区域工业化条件分析:,(一)自然条件:地理位置、资源(能源)、地形、水源,(二)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政策、农业基础、,环境质量,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城市化促进工业化,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第四章第二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区域工业发展的分析思路,22,问题与对策,、问题,产业升级面临困难,城市建设相对落后,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对策,产业结构调整,构建城市群,加强规划与管理,问题与对策、问题产业升级面临困难城市建设相对落后生,23,、区域间的,水平不平衡。,、,的区域分布不均。,一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经济发展及能源消费,自然资源,资源调出区,(1)资源储量丰富。,(2)资源生产量巨大。,(3)区内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资源消费量远小于资源,生产量,能够满足输出。,资源调入区,(1)经济发达,资源消费量大。(2)区内资源储量小或资源产量难以满足资源消费需求。(3)资源问题制约了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第五章第一节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区域间的水平不平衡。、的区,24,二、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对资源跨区域调配意义的分析要从,资源调入地区和资源调出地区的资源、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入手。分析如下:,意义,方面,对调入地区,对调出地区,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缓解资源短缺问题,促进资源开发,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资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增加就业机会,形成资源相关产业链,增加经济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和设施的完善,带动地区城市化发展,提高生活水平,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利于生态环境保护,三 我国跨资源调配的四大工程,二、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 意义对调入地区对调出地,25,一、产业转移,、概念,、产业转移的类型,国内,跨国,区域产业转移,国际产业转移,、国际产业转移的规律,转移的顺序,转移的方向,先转移劳动密集型及轻工业,后转移资金和技术密集型及重工业,由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第五章第二节 产业转移,一、产业转移、产业转移的类型国内区域产业转移国际产业转,26,二、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劳动力因素,具有丰富、高素质、廉价劳动力的地区,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发达国家社会消费水平高,内部交易成本上升,发展中国家改善投资环境,内部交易成本下降,企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发达国家产业转移,推动,吸引,、市场因素,、其他影响因素,二、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劳动力因素具有丰富、高素质、廉价,27,二、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出地,产业转入地,、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改变了区域的地理景观(乡村城市),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城市乡镇),、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发展新的主导产业,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时间,二、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出,2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