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慢性心衰合并房颤的诊治,天津市胸科医院心内科 任凯,(一)定义和分类,(二)流行病学,(三)发生机制,(四)临床症状和危害,(五)诊断与评估,(六)治疗,(一)定义和分类,心房颤动(房颤)是慢性心衰患者最常见的房性心律失常,以心房活动不协调,继而心房功能恶化、丧失为特点。心电图表现为正常,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及时限不等的快速震荡波或颤动波。如果房室传导正常,常出现不规则的快速心室反应,加重心衰。房颤可以单独出现或与其他心律失常合并出现,如心房扑动。房颤分为以下,4,类:,阵发性房颤:房颤发作,2,次以上,持续时间,7,天,一般,7,天的房颤,一般不能自行转复。可以是房颤的首发的表现,也可以是阵发性房颤反复发作的结果。药物或,/,和电转复能终止房颤。,永久性房颤:即使复律治疗也不能终止房颤的发作或复律后,24h,内复发,或未曾复律。,初发房颤:首次发现房颤,既往没有房颤病史,没有症状或症状轻微。,慢性心衰常合并持续性房颤或永久性房颤。,(二)流行病学,临床上,10%35%,慢性心衰患者伴有房颤,是充血性心力衰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随着心脏疾病严重程度和心功能恶化,房颤发病率也不断增加。国外研究显示心功能,I,级房颤发病率约为,4%,,心功能,IIIII,级房颤发病率为,1026%,,,IIIIV,级发病率,2029%,,而心功能,IV,级患者房颤发病率增加到,50%,。,我国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房颤患病率约为,0.77%,,标准化率为,0.61%,。按此计算,我国目前房颤患者超过,800,万。其中,1/3,为阵发性房颤,,2/3,为持续或永久性房颤。部分地区房颤住院病例调查发现,在房颤相关因素中,老年为,58.1%,,高血压病,40.3,、冠心病,34.8%,、,心力衰竭,33.1%,、风湿性瓣膜病,23.9,。心衰合并房颤占有相当大比例,按此比例,我国目前心衰合并房颤患者超过,264,万。,国内外流行病学调查均显示房颤患病率有随年龄增加的趋势,随着人口老龄化,房颤、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发病逐年增加,而各种心血管疾病最终进展为心力衰竭,心衰合并房颤患者将进一步增加。,(三)发生机制,临床观察发现心肌肥厚、心脏扩大的患者容易发生心律失常,而且心脏射血分数的高低影响着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表明心脏存在机械,-,电反馈作用。慢性心衰时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增加,心房内血流淤积,压力升高,心房逐渐扩大,心房不应期缩短,传导减慢,增加触发活动。心房纤维化,心房传导性和兴奋性不均一,增大除极和复极离散,容易产生折返。促使房颤发生和维持。,心衰过程中过度激活的神经内分泌变化也在房颤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增加血管紧张素II,促进细胞外基质纤维化,导致缓慢传导,心房复极不均一;动物实验显示心衰还可导致离子通道重构,其中最有意义的是Na+-Ca2+交换增加,导致延迟后除极和触发活动。此外,L-Ca2+电流、瞬时外向钾电流Ito、延迟整流钾通道电流Iks减少,都可引起心房传导速度和不应期改变,从而诱发房颤发生。,合并房颤的慢性心衰患者每搏量、心输出量、峰值耗氧量均较窦律时进一步下降。房颤导致的快速、不规则心室率使心肌缺血,心肌顿抑,基质重构、心肌溶解进一步降低心肌功能,可引起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因此,,慢性心衰和房颤之间互为促进,形成恶性循环,。,(四)临床症状和危害,1,临床症状,房颤的临床表现多样。多数患者出现心悸、气短,出现和加重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端坐呼吸、乏力、头晕和黑矇、浮肿、咳嗽、咳痰、咳血、少尿等症状。冠心病患者还可能出现胸痛。部分房颤患者也可无任何症状,仅在发生房颤严重并发症如卒中、栓塞或严重心力衰竭时才被发现。房颤患者的症状与发作时心室率、心功能、基础心脏病、房颤持续时间以及患者感知症状的敏感性等多种因素有关。,2,危害,慢性心衰合并房颤,特别是快速性房颤,使得心房丧失有效收缩功能,可使心排血量减少达25%左右,使得原已存在的心房血流淤滞更加明显,心房内压力进一步升高,心房逐渐扩大,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房辅助泵功能丧失使心室充盈减少,使心室排血量进一步减少,心功能进一步恶化,影响工作和生活质量。房颤也是因心衰再次住院和死亡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发生房颤的心衰患者死亡率明显高于窦性心律患者。,房颤更为严重的危害是栓塞。,慢性或持续性房颤的每年脑卒中的发生率为3.3%。我国的两项大规模回顾性研究中,住院房颤患者的脑卒中患病率分别高达24.81%和17.5%,80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高达32.86%,与Framingham研究的结果相似。慢性心衰合并房颤,进一步促进左心房血栓形成和脑栓塞的发生;同时房颤使左心室收缩功能进一步减退,脑血流量减低,也会促进非栓塞性卒中的发生。在房颤中风预防研究中,房颤病人发生中风的危险在明确心衰病人中为10.3,在近期发生心衰病人中为17.7,明显高于无房颤心衰患者。,(五)诊断与评估,1,诊断,充分了解包括基础心脏病、心衰和房颤病史,详细进行体格检查。需要至少一张单导心电图或,Holter,记录证实房颤。特别是对于无症状或阵发性房颤,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查更为重要。一旦明确房颤诊断,应寻找与房颤有关的心脏和心脏以外因素,是否存在高血压、冠心病、瓣膜病等心脏病和甲状腺疾病。进行,X,线胸片、心脏彩超检查,明确心脏大小、结构和功能。,2,评估,对慢性心衰合并房颤的评估包括房颤类型、持续时间、心室率、有无长间歇、对血流动力学影响,是否有明确原因,既往诊治情况,基础心脏病和心衰的分期分级。所有患者需要接受心脏超声检查,评价左房和左室内径以及室壁厚度,评估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明确有无心腔内血栓,指导抗心律失常和抗凝治疗方案。,(六)治疗,1,一般原则,2,控制节律,3,控制心室率,4,抗凝治疗,1,一般原则,寻找和祛除各种引起心律失常的原因,重视病因治疗,如治疗基本疾病、控制心衰、改善心功能。如无禁忌症,,应用,受体阻滞剂和,ACEI/ARB,、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纠正神经,-,内分泌过度激活,。注意寻求和纠正心衰的可能诱发因素,如感染、电解质紊乱(低血钾、低血镁、高血钾)、心肌缺血、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等。合理应用利尿剂、血管活性药物改善心衰症状,2,控制节律,节律控制也一直是人类追求的目标。理论上讲,,节律控制优于室率控制。,虽然大多数研究显示节律控制在改善生存率方面并不优于室率控制,但节律控制可恢复房室同步,提高心衰患者射血分数、运动耐量、生活质量,并可能逆转房颤所致的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和改善心功能。小样本研究显示节律控制可改善左室功能,并有降低住院率和死亡率,提示节律控制潜在的可能获益。,如果患者症状明显,基础心脏病较轻,左房扩大不显著,房颤持续时间相对较短,预计转复和窦律维持成功率较高,应至少给予一次转复机会。,目前转复方法有以下三种:药物转复;电复律;导管消融。慢性心衰多合并持续性房颤,转律后在一定时间口服药物可提高窦律维持成功率。,(,1,)药物转律和维持窦律,对于持续时间短于,7,天房颤患者,应用药物转复效果最佳。对心功能相对稳定的房颤患者,可首先选择药物复律。,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虽对房颤转律有效,但,CAST,研究显示可增加死亡率,故已不用于转律治疗。,钙离子拮抗剂因其负性肌力作用也不适用于慢性心衰合并房颤的转律治疗。,多个临床研究(,RACE,,,CHF-STAT,研究)显示慢性心衰合并房颤患者,应用胺碘酮转律和维持窦律安全有效。新一代,II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决奈达隆转复房颤成功率较高,但,ANDROMEDA,研究显示,NYHA IIIV,级的慢性心衰患者应用决奈达隆会增加因心衰恶化住院率和死亡率。因此不推荐用于慢性心衰合并房颤患者的治疗。索他洛尔可增加心衰患者死亡率,不宜用于心衰患者治疗。多菲利特虽可有效转复心衰患者房颤,但可增加发生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TdP,)风险。故不再推荐多菲利特转复和维持窦律治疗。,因此,对于慢性心衰合并房颤患者转复和维持窦律的药物治疗,目前仅推荐胺碘酮;对于合并反复发作、症状明显的阵发性房颤的慢性心衰患者,可应用胺碘酮维持窦律。但需注意监测胺碘酮对器官的毒性作用。,一些非传统抗心律失常药物可通过抗炎、改善心房电重构和机械重构,提高心衰患者房颤转律和窦律维持成功率。荟萃分析显示依那普利、培哚普利、厄贝沙坦、洛沙坦可明显提高合并慢性心衰的房颤患者药物和电复律成功率,这可能与,ACEI/ARB,降低心脏后负荷,降低左房压力,室壁压力,改善心肌重塑和电重构有关。但在其它研究中,赖诺普利、缬沙坦和坎地沙坦等仅表现为中性结果,提示并非所有,ACEI/ARB,均存在此类效应。他汀类药物也可通过抗炎降低心衰患者房颤发生率,但对转律及窦律维持作用还不清楚。目前研究显示,ACEI/ARB/,他汀不能提高心衰患者房颤导管消融术成功率,需要大规模前瞻研究进一步证实。,如果无禁忌症,对于慢性心衰合并房颤患者,推荐应用,ACEI/ARB,,改善心衰预后。对于需药物或电转律患者,,ACEI/ARB,有可能提高转律和窦律维持成功率。首先推荐临床试验证实有效的药物,如依那普利、培哚普利、厄贝沙坦、洛沙坦等。,(,2,)电复律,慢性心衰患者常合并持续性房颤,由于存在基础心脏疾患和电重构,药物转律疗效常常欠佳,药物转律失败后选择电复律。房颤消融术中如消融不能转复窦律,也可行同步电复律转复。,对于症状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伴房室旁路前传的房颤患者,应尽早电复律。,单纯药物转复或电复律,房颤复发率较高,需要应用胺碘酮提高慢性心衰患者窦律维持率。,(,3,)导管消融,导管消融已成为慢性心衰患者房颤治疗的重要途径之一。多个临床研究显示合并收缩功能受损的房颤患者导管消融可显著改善,6,分钟步行距离、左室射血分数和生活质量,并可能逆转心室重构。,PABA-CHF,是一项前瞻、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合并心衰的房颤患者导管消融较“房室结消融,+,双室起搏”能更好地改善心功能;亚组分析显示,与阵发性房颤相比,非阵发性房颤患者从肺静脉隔离中获益(包括射血分数、,6,分钟步行时间、生活质量评分和左房内径)更多。上述研究提示合并心衰的房颤患者进行导管消融安全有效,特别是左室射血分数下降的心衰患者,导管消融可显著提高射血分数,改善生活质量,并可能逆转心房重构,治疗心动过速心肌病,可能优于房室结消融,+,起搏治疗。由于目前的研究样本数量有限,随访时间尚短,故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导管消融治疗心衰合并房颤推荐在经验丰富的中心进行。,对于反复发作的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或房颤心室率过快、药物治疗无效或者副作用难以忍受,,NYHA II-III,级的心衰患者,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变,可在有经验的电生理中心进行导管消融治疗房颤。术中消融如不能转律,可行电复律。术前术后应用胺碘酮可能提高转律和窦律维持成功率。,消融前必须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伴随疾病、左房大小和房颤持续时间,评价左房有无血栓,结合患者意愿,慎重选择患者。对于严重心衰,左房明显增大的患者,手术风险增加,成功率下降,术后窦律不易维持,故不适宜导管消融治疗房颤。,3,控制心室率,多数临床研究显示控制心室率不逊于心律控制,而且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心衰合并房颤的患者控制心室率可延长心室舒张期,提高射血分数,降低心肌耗氧量,提高运动耐量,改善生活质量,减少快速心室率造成的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可能,减轻快速心室率引起的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控率目标较容易达到,药物副作用低。花费,/,效益分析显示控制心室率的治疗策略住院时间更短,费用更低,特别是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控制心室率可作为慢性心衰合并房颤患者的一线治疗,(,1,)心室率控制目标,心室率控制目标是:,静息状态下心室率控制在,80,90,次,/,分以下,;中度运动时心室率控制在,110,130,次,/,分以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