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中医基础理论,初级篇,我们经常不愿甚至不懂思索,只知信手拈来,却又随手丢弃,然后再去渴望多多。,许亚榕 .11.30,1,中医基础理论初级篇,第1页,1,,中医理论和治疗方法发展历史,第一章:中医发展历史概述,时期,代表现象,对中医发展影响,备注,原始公社时期,伏曦制九针、神农尝百草,奠定中医应用基础,如针灸、药品,夏商至西周以前,含有文字记载内、外、妇、儿、五官和流行病病例,初级临床资料,春秋战国早期,扁鹊:擅长望诊和脉诊,掌握了各种治疗方法,如砭(bian1)石(石针、刀)、针灸、烫贴(热敷)、汤液、按摩、手术等,得到普遍认可,冶炼技术创造,生产力发展,春秋战国中后期,黄帝内经:依据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与自然以及人体内部脏腑间关系,奠定了中医应用整体观点来叙述相关病理、诊疗、养生(预防)、治疗等基本理论。,始于战国成于秦汉,东汉,张仲景:依据内经著有伤寒论、金匮要略,依据外感疾病按照病情发展不一样阶段,分成六种症候类型,订出了一套辨证论治医疗规律,丰富了临床医学,对后世启示了辨证、立法、处方路径,2,中医基础理论初级篇,第2页,1,,中医理论和治疗方法发展历史,第一章:中医发展历史概述,时期,代表现象,对中医发展影响,备注,东汉,华佗外科教授,针对针药不能抵达内脏疾病,实施剖腹手术。创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理论。建立了五禽戏(虎、鹿、熊、猿、鸟)用以预防疾病,晋代,王叔和:脉经,系统地总结了脉学理论和方法,隋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搜集唐代以前记载文件和民间流传单方、验方。基本总结了唐代以前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千金意思是人命至重,王焘:外台秘要,古今方书资料聚集,“外台”是指国家藏书处,“秘要”出于较为秘密枢要文件,宋代,我国首先发觉了人痘接种法来预防天花,比英国人琴纳创造牛痘接种要早250年,3,中医基础理论初级篇,第3页,1,,中医理论和治疗方法发展历史,第一章:中医发展历史概述,时期,代表现象,对中医发展影响,备注,金元,刘完素:主张一切疾病后期都会从火而化,都会发烧,所以多用凉药来治,后世称他为“寒凉派”,各自发表自己特有看法,促进了中医理论发展,后人称颂“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奠定了太医基础,其子刘纯开创了太医变革,张子和:主张治病重在驱除邪气,所以多用攻下药来治,后世称他为“攻下派”,李东垣(yuan2):主张人以脾胃为本,土为万物之母,能生长万物,所以治病以补脾胃为主,后世称他为“补土派”,朱丹溪:认为人体阴常不足阳常有余,所以多用滋阴药来治,后世称他为“滋阴派”,敖氏伤寒金镜录,舌诊,清代,叶天士:温热论,吴鞠通、王孟英后期推进。,面对南方多热病,4,中医基础理论初级篇,第4页,2,,中医药品发展历史,第一章:中医发展历史概述,时期,代表现象,对中医发展影响,备注,汉代以前直至远古,(公元23世纪),神农本草经,共例药品365种,依据药品效能适当用目标不一样,分为上中下三品,梁代,(公元56世纪),陶弘竟:在神农本草经基础上编写了本草经集注,增加药品365种,累计730种,唐代,唐高宗命苏恭等人修订本草,编成新修本草包含药图、图经、本草三部,再增药品114种,共计载药品844种,该书是以君主权利编订和推行,是我国第一部药典,明代,(1578),李时珍:本草纲目,共计载药品1892种,把药品作了一次前所未有整理,总结了中华16世纪以前用药经验和理论知识,对世界药品学传布和影响含有卓越贡献,清代,(1765),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又增药品716种,共计载药品2608种,5,中医基础理论初级篇,第5页,第二章:阴阳五行,一,阴阳学说:,从下表内容来看,阴阳所代表,有详细物质,有抽象概念,其含义和范围是很广泛。,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基础理论之一(哲学理论),含有,朴素辨证思想,。这是人们把各种自然现象观察结果加以综合分析和归纳,利用阴阳和五行学说作了最简练概括和说明,用以阐述自然界一切现象以及事物间关系,并应用到医学中,以说明人体生理和病理现象,作为诊疗和治疗依据。,属性,空间(方位),时间,季节,温度,湿度,重量,状态,亮度,事物运动状态,阳,上,外,左,南,天,昼,春夏,温热,干燥,轻,清,明亮,气化,动,上,兴奋,亢进,阴,下,内,右,北,地,夜,秋冬,寒凉,湿润,重,浊,晦暗,成形,静,升,抑制,衰退,6,中医基础理论初级篇,第6页,第二章:阴阳五行,阴阳两个方面不不过相互对立,又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络,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阴阳二方各自以对方存在作为自己存在条件,没有阴,就没有阳;没有阳,就没有阴。这就是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阳互根。如在自然界,地面上水(阴),经过蒸发能够变成气体(阳);天上水蒸气(阳),碰到冷凝结成水(阴),又降到地面上,这就是阴阳相互转化。,阴阳二者并不是处于静止不变,而是不停运动中维持着动态平衡。,阴阳在人体生理上应用:内外、前后、上下、脏腑等;,阴阳在疾病诊疗上应用:尽管临床病症现象千变万化,但总能够用阴证和阳证两大证型来进行概括和分析它基本性质。临床上常惯用八纲辨证,就是阴阳为总纲:表证、热证、实证属阳;里证、寒证、虚证属阴。故内经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阴阳在疾病治疗方面应用:内经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阴阳在治疗所用中药味性和功效上应用:寒凉、滋润药品属阴,温热、燥烈药品属阳;药味酸苦咸药品属阴,药味辛甘淡药品属阳;药品含有收敛、下降作用属阴,含有上升、发散作用属阳。,7,中医基础理论初级篇,第7页,第二章:阴阳五行,二,五行学说:,木、火、土、金、水为五行。,五行含有相生相克规律:又演化出“我生”和“生我”、“我克”和“克我”、“所胜”和“所不胜”;,五行还含有相乘和相侮关系;,五行在医学理论上应用:把人体组织与自然界联络起来,并经过脏腑五行关系来区分病症。,五行,五方,五季,五气,五化,五色,五味,五脏,腑,五官,五体,五德,五志,木,东,春,风,生,青,酸,肝,胆,目,筋,仁,怒,火,南,夏,暑,长,赤,苦,心,小肠,舌,脉,义,喜,土,中,长夏,湿,化,黄,甘,脾,胃,口,肉,礼,思,金,西,秋,燥,收,白,辛,肺,大肠,鼻,皮毛,智,悲,水,北,冬,寒,藏,黑,咸,肾,膀胱,耳,骨,信,恐,8,中医基础理论初级篇,第8页,第二章:阴阳五行,三,阴阳五行关系:,阴阳学说含有较高标准性,它说明事物矛盾对立和统一;五行学说含有较大特殊性,它说明事物内部内在关系,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把问题说明清楚。,9,中医基础理论初级篇,第9页,第三章:藏象,藏象学说是讨论人体解剖、生理和病理知识。一部分和当代医学解剖、生理和病理相同,但大部分不一样。“藏”也作脏,就是人体脏器;“象”是某种现象反应,能够为人所觉知。藏象就是人体脏器生理或病理活动,反应在体表现象。中医藏象主要内容,是研究正常和异常情况下人体五脏六腑生理功效和它们特点。,一,脏腑,1,,何谓脏腑,脏腑是五脏六腑总称。“藏”有隐藏之意,如矿藏、库藏等;“府”是聚意思,凡东西聚集之地就叫作府。中医认为五脏功效最主要,它作用是储备精气;六腑功效次之,是出纳传输。五脏指是心、肝、脾、肺、肾,六腑指是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另外还有一个心包络,在功效和病变上与心脏想一致。,10,中医基础理论初级篇,第10页,第三章:藏象,2,五脏生理功效,心,,内经曰:“心者,生之本”;心藏神总管人体一切脏腑和四肢百骸,以及精神意识活动;推进全身血液行;心开窍于舌;,肝,,为将军之官,有防御外侮,考虑对策,抵抗疾病侵犯功效;肝藏血,解毒;肝主筋;肝开窍于目;,脾,,主运化,统血,后天之本,主肌肉;,肺,,理一身之气(真气:呼吸之空气+脾运化水谷之气,无真气则死);开窍于鼻;主皮毛;,肾,,藏精,精有二,一为脾运化之食物精后天之精,二为先天之精,有两种功效:生育和生长发育衰老;肾主骨;开窍于耳;,心包,,代君受过。,五脏之间关系依五行之律。,3,六腑生理功效,胃,,腐化食物、,小肠,,纳清排浊、,大肠,,排浊、,膀胱,,贮藏津液、,三焦,,流通气血使得来自食物精华如气血津液周流于肌肉和脏腑之间,疏通水道将多出水液输送到膀胱、,胆,,主决断。,一样六腑之间关系也依五行之律。,五脏六腑相互关系互为表里。,11,中医基础理论初级篇,第11页,第三章:藏象,二,奇恒之腑,奇恒之腑是:脑、骨、髓、脉、胆、女子包六项之总和。内经.五藏别论称:“脑、骨、髓、脉、胆、女子包,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奇恒之腑形态似腑,多为中空管腔或囊性器官,而功效似脏,主藏精气而不泻。其中除了胆以外,其余皆无表里配合,也无五行配属,但与奇经八脉相关。,12,中医基础理论初级篇,第12页,第四章:经络,一,经络含义,“经”有径意思,是一个气血通行道路;“络”有网意思,象网络错综联络,遍布人体全身,是经与经之间联络通道。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完整有机体,在人体各部分组织、器官之间有紧密联络,这种联络径路就是经络。经络分布全身,内部发源于五脏六腑,外部通联着五官、四肢及肌肤、体表。在人体形成一张网络,将不一样组织器官联络在一起,并经过经络运行气血“灌输”全身,以维持人体生理活动。,二,经络作用,生理方面:除了运行气血,以维持人体生理活动外,还有一个“卫气”在体表经络运行,抵抗外部侵害;,病理方面:经络是内部脏腑状态和病变表达;,13,中医基础理论初级篇,第13页,第四章:经络,人,体,经,络,十,二,正,经,手三阴,手太阴肺经,十,四,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阴,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三阳,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奇,经,八,脉,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14,中医基础理论初级篇,第14页,第五章:精、气、血、津液,精、气、血、津液,是组成人体基本物质,是脏腑、经络、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基础。是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基本物质。而这些物质生成及其在体内代谢,有都依赖于脏腑、经络、形体、官窍正常生理活动。所以,不论在生理还是病理情况下,这些基本物质与脏腑经络、形体官窍之间,一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关系。,一,精,精:是禀承于父母生命物质和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一个精华 物质,是人体生命本原。,从精华、精微之意看,人体之内血、津液、髓以及水谷精微等一切精微物质,均属于精广义范围;但从物质生成与功效看,精与血、津液、髓概念是有区分。精概念范围,仅限于先天之精、水谷之精、生殖之精以及脏腑之精,并不包含血、津液、髓。精相对于气而言,精属阴而有形,气属阳而无形。,精代谢:基本分为生成、贮(zhu4)藏和施泄三阶段。就精生成起源而言,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精贮藏人体之精分藏于五脏,主藏于肾(老大);精施泄,分2种,一分藏于全身各个脏腑之中,濡养脏腑,并化气以推进和调控各脏腑功效,二化为生殖之精而有度排泄以繁衍生命。,精功效:精主闭藏而静谧(mi4)于内,与气之运行不息相较,其性属阴。除了繁殖主要作用外,还含有濡养、化血、化气、化神等功效。,15,中医基础理论初级篇,第15页,第五章:精、气、血、津液,二,气,中医学气学说,是研究人体之气概念、生成、分布、功效以及其与脏腑、精、血、津液之间关系系统理论,与古代哲学气学说有显著区分。,1,人体之气基本概念:,是人体内活动很强运行不息极精物质,是组成人体和维护人体生命基本物质之一。气与精在中医学中有严格区分:精为脏腑功效活动物质基础,气是推进和调控脏腑生理活动动力。,2,人体之气生成:,人体之气起源于先天之精所化先天之气(即元气)、水谷之精所化水谷之气和自然界清气,后二者又合称为后天之气(即宗气),三者结合而成一身之气,内经称为“人气”。,相关脏腑与人体之气关系肾为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