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上传人:精****料 文档编号:250998457 上传时间:2024-11-05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76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主讲:,黄惠敏,一、测量,(,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本单元共安排了个例题。,例,1,测量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时引入毫米,发现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与,1,毫米厚度的实物作比照,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例,2,在测量课桌的长度时引入分米,发现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例,3,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千米,明确千米与米的关系,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例,4,通过实际测量、走一走等活动感受,1,千米的长度,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例,5,千米与米的单位换算,例,6,围绕能否同时过桥的问题,认识质量单位吨,同时明确吨与千克的关系。通过讨论,1,吨有多重,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例,7,吨与千克的单位换算。,一、对于千米和吨这样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怎样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本册教材中的千米和吨,虽然学生在生活中能经常见到这样的单位,但无法直接通过用手比一比、用尺量一量、掂一掂等方式来建立相应的表象。因此,要建立这样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需要运用间接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想像来加以培养。,具体来说,可以有以下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让学生通过对千米和吨的间接感受来建立相应的观念。例如,让学生实际步行,1,千米,数一数走了多少步,看看用了多少时间,体会一下走,1000,米的疲劳程度。也可以先走,100,米,再去想像如果走,10,个,100,米,会是怎样的一种感觉。,教学吨的时候,可以让几个学生尝试着抬一袋,50,千克的大米,再想像如果有,20,袋这样的大米会有多重,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1,吨大米、,1,吨棉花大约占多大的体积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第二种方式是借助生活中的实际素材帮助学生建立相关观念。例如,告诉学生从学校到附近某一地点的距离是多少千米,从,A,城市到,B,城市大约是多少千米,告诉学生一辆卡车的载重量大约是多少吨,告诉学生像鲸鱼、大象这些大型动物的体重大约是多少吨。,需要说明的是,长度观念、质量观念的建立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任务,也不必仅仅局限于数学课堂,更需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观察、体验、感受,逐步地培养。,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3,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检验和验算的习惯。,4,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主要是三位数加、减三位数,加减法的验算。,以前这部分内容与万以内的加减法(一)共同编排在第四册。,和九义教材相比,有以下变化:,1,原来把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的问题编排在这一单元。现在这部分内容在三册已经出现。,2,原来按不连续进位,连续进位、不连续退位,连续退位的顺序编排,现在基本不教学不连续进位和不连续退位,改革的步子更大。,3,原来把加法验算、减法验算分别编排在加法和减法部分,并且验算的方法单一(加法只能用交换加数的方法验算,减法只能用差加减数的方法验算)。现在把加减法验算结合编排,更突出加减法的互逆关系,并且验算的策略更加多样化。,4,根据课标要求,万以内的加减法限于三位数以内的加减。更多位数的可以用计算器计算。,5,对于算理,不再借助直观图,也不再用动态的竖式计算过程来帮助学生理解。,三、编排特点,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计算。,(,1,)加法:计算中国部分野生动物的种数。,(,2,)减法:云南旅游。,(,3,)加减法验算:购物。,2,加强估算。,加法和减法都是先估算再精确计算。,3,体现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1,)计算,500,185,时体现算法多样化。,(,2,)加减法验算策略的多样性。,(,3,)加减法的法则归纳不再给出现成的结论,而是让学生讨论得出。,4,让学生运用迁移类推能力进行计算。,教学中注意:,*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不进位加、不退位减不单独出现例题。,*三位数加三位数,和是四位数的情况也不单独出例题,只在练习中出现。,*三位数减三位数,被减数中间有,0,的计算过程,让学生利用前面的计算方法自己完成。,二、教材第,15,页主题图表格中的相关概念离学生生活太远,学生不易理解,如何更好地利用此表格?,让学生在实际问题情境中学习计算内容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也一直是教材编写所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教材第,15,页的主题图以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的题材引入,为后面几个例题的计算问题提供现实素材,主要也是基于以上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为学生介绍动物种数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从小树立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意识,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根据现实素材提出各种各样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提问题和根据问题列式的能力。,但是,在教学中也发现,小学生确实不能很好地理解“已知种数”“中国特有种数”“濒危和受威胁种数”等概念,对于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不能清楚地辨析,以至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不符合逻辑,没有实际意义,一方面,教师可以用通俗的语言对这些概念加以解释,引导学生提出合适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根据教学的进度将表格的三列数据分别呈现,而不是放在同一个统计表中加以呈现。例如,教学例,1,时,只呈现“中国特有种数”一列,引导学生提问题,列算式。教学例,2,时,只呈现“已知种数”一列。这样就可避免学生的思维混乱,学生也不至于提出前文所述的无实际意义的问题。,三、四边形,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2,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4,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估算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本单元分三段编排,第一段主要教学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第二段主要教学周长的含义及计算。,第三段主要讲一些物体长度的估量,.,三、为什么教材中要编入不规则图形周长的内容?,过去对于周长、面积、体积的教学,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特殊图形的周长、面积和体积的公式推导以及利用公式计算这两方面。因此,学生没有形成对这些概念的一般性理解,以至于在教学中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学生虽然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却不会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以及一般多边形的周长,理由是老师没有教过这些图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学生对“周长即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这个概念没有形成一般意义上的理解。因此,实验教材在编排上使学生先充分理解周长的一般含义,知道平面上任一封闭图形都有周长,并可以用绳子、直尺等工具来测量一个一般封闭图形的周长,知道任一多边形的周长即是各边长度之和。在此基础上再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就只是一个从一般到特殊(对边相等或四边相等)的过程,具体的方法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索。,同样的道理,在后面学习面积、体积时,也应加强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的一般性理解。,四、有余数的除法,(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2,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和笔算有余数的除法。,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教材内容安排如下表:,四、如何把握“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的教学层次?,本单元的内容从大的方面来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借助分实物的过程,学习除法竖式的写法,掌握余数比除数小的原理。第二层次是脱离实物,计算一个抽象的有余数除法式题。第三层次是利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下面作一具体说明。,第一层次,利用平均分的概念,让学生在分实物的过程中理解什么是有余数除法。重点教学除法竖式的写法,余数是怎样产生的,余数和除数的关系。,1,如果平均分后正好分完,利用已学知识“表内除法”写出横式,再把横式改写成竖式,由于是第一次接触除法竖式,教师需要介绍竖式中各部分的来源与写法。,2,如果平均分后还有多余的,根据分的过程写出有余数除法的横式和竖式,重点掌握余数的含义,即分到不能再分时剩下的数量。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此处横式中的商和余数都是通过“分”得到的,而不是计算出来的,而竖式也只是横式的一种改写,还不涉及到计算的层面。,3,保持总数不变,改变每份数(或保持每份数不变,改变总数),使学生发现分到不能再分时,剩下的数量总是比每份数少,即余数比除数小。,第二层次,不再借助分实物,而是给出一个抽象的除法算式进行计算。在此过程中,需要学生学会如何定商,而定商的原则就是除数和商的积必须小于(或等于)被除数,但同时又必须满足“余数小于除数”这一条件。与第一层次不同,这儿的商和余数不是分实物的结果,而是利用定商原则通过抽象的计算得到的。这一层次的内容在教材编写中体现得不是很充分,在教学时应作适当补充。,第三层次,利用所学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这一层次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结合商和余数在实际情境中的含义正确写出相应的单位名称。,五、时、分、秒,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2,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具体内容的编排顺序如下表。,在具体情境中感悟时间单位“秒”观察钟表,得出,1,分,60,秒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五、“时间的计算”中要求换算,但还没有学习整十数乘一位数,怎么处理?,在进行类似于“,3,时等于多少分”“,5,分等于多少秒”的换算时,由于还没有学习整十数乘一位数,学生还不会计算,603,、,605,。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用连加的方法进行计算,并注意出题时数据不要太大。此外,还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先教学第六单元,再教学第五单元,这样,学生可以灵活地运用连加和乘法这两种方法进行换算。,六、多位数乘一位数,(,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2,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学会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3,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如下表:,七、教材第,70,页的,298,估算成,308,,正好可以解决问题,如果改成,328,,仍然估算成,308,,如果仍用估算值来判断,就会发生错误,怎么处理?,:与原通用教材相比,实验教材在估算内容的编排上作了一些改变。,首先,估算的内容大大增加,估算的地位大大提高。从许多角度来讲,估算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计算策略,我们可以将它作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工具,也可以作为精确计算的重要基础,还可用于检验计算结果是否大致合理。例如,我们在购物时,经常只需用估算就可以解决问,题。,其次,估算的教学重点由单纯的技巧性训练转变到估算意识的培养。过去,我们教给学生的是相对固定的估算方法,即先用“四舍五入”法求出算式中各项的近似值,再对近似值进行运算。实际上,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根据不同的需要,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估算策略,只要能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即可。用“四舍五入”法先求近似值再进行计算,固然是一种重要的估算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在估算的教学中,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形成估算的意识,根据不同的问题情境选择适当的估算策略,并能加以解释。在平时的计算过程中也要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估算方法对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