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2021/5/21,#,农业经济学,第一节 统筹城乡发展,一、城乡分割的基本国情,中国的城乡分割,或者说城乡差异是多年积累的经济社会问题,也是未来长期存在的主要社会经济问题。这个问题的主要表现是:,第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长期过大。,根据1978-2012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的统计结果显示(图13-1):农村地区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一直大于城市居民,显示出城乡居民收入存在的差距。农村居民收入整体低于城镇居民,且存在严重的区域不平衡现象。不过,近年来城乡恩格尔系数呈现趋同的趋势。,第二,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偏低。,在科技、医疗、教育和文化等方面,城乡之间存在很大的区域差距,尤其是在医疗资源和医疗卫生从业人员方面,城乡之间存在很大差距。乡村医疗从业人员仅占全国从业人员的10%左右。其它领域城乡之间也存在很大差异,本书第17章对此进行专门分析。,第三,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长期滞后,。从经济总量看,农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例逐渐降低,且存在风险及不确定性。从消费看,农民消费长期低于城市居民,正如前文所分析的那样。从固定资产投资看,农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低于城市固定资产投资。从贫困人口数量和分布来看,贫困人口重要分布在农村地区,且多数在边远山区。,第四,农村治理水平不能适应新形势要求。,农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长期由乡村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进行,这种模式是农村聚落分散分布情景下的一种非正式制度安排,和城市社区相对正规化治理结构相比,村民委员会存在诸多不能适应农村发展的问题,主要是:一是社会服务和经济管理职能界定不清晰。二是村民民主权利发挥不充分。三是专业化社会服务缺失严重。特别是健康护理、心理咨询、技术服务等专业化服务缺乏,对民众生活质量造成一定影响。四是乡村治理能力效率较低。乡村治安服务、环境服务等能不能满足民众需要,对于实现城乡融合发展造成很大阻力。,二、统筹城乡发展的必要性,统筹城乡发展,是我国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这个选择一方面是基本国情导致的,一方面是未来发展的约束条件决定的,因此,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具有内在必要性。,第一,解决城乡发展资源环境集约利用的需要。,由于农村聚落自发分布、农民随意占用耕地和其它土地修建宅基地及其它设施,造成了土地资源的粗放式利用。此外,农村地区的粗放式农业,造成了较为严重的面源污染,农村土地等资源的环境污染情况较为严重。统筹城乡发展能够促进资源集约化利用,提高资源及要素的产出效率。,第二,提升农村居民生存水平和环境质量的需要。,统筹城乡发展,能够提升农村居民的文化和物质生活水平,满足多元化需求并实现人的相对全面发展。尤其是能够通过交通等建设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促进要素流动性,增强城市基础设施服务农民的能力。,第三,优化财政等公共资源配置的需要。,在财政收入增长缓慢及存在资金耗散等情景下,需要优化资金配置,提高财政资金在解决重大民生问题方面的服务能力。而统筹城乡发展则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比如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环境监测网络就有助于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等。,第四,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可持续能力的需要。,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城乡之间互动的结果,而不同的互动模式导致不同的结果,尤其是影响到子孙后代可持续发展的不同结果。统筹城乡发展,有助于降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风险,尤其是农村环境恶化或者城市环境污染扩散对可持续发展的风险,从而提升城乡整体可持续发展能力。,第五,推进城乡公共治理能力的需要。,城乡公共治理能力,是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由于农村经济要素分散等原因,经济社会状态处于自发演化的状态,现代治理模式没有深入到农村地区,造成了诸多约束农村地区发展的问题。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有助于实施更加严格规范的治理结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提高,有助于降低社会治理的成本,提高农村治理整体水平。,三、统筹城乡发展的具体措施,统筹城乡发展,核心抓手是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具体措施是实现各类要素适度集中和优化配置,根本目标是实现提高城乡居民生存质量和环境的整体性改善和优化。为此,需要根据各地实际采取一些具体措施,:,(一)强化顶层设计,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服务包括交通、医疗、环境、教育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实际上,短期内实现均等化是不可能的,长期实现均等化的成本也是很高的,因此,现实的选择就是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尤其是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目前,尤其是要缩小城乡在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差距,让农村地区更快融入信息社会,增强信息对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能力。,(二)推进科学规划、系统提升城乡融合发展能力,。城乡融合发展,最终需要通过一批符合实际发展需要的项目来支撑。在城乡结合部规划建设一批项目,既能够吸收农民工就业,又能促进城市居民消费,比如郑州地区建设的绿博园项目就是一个例子。该项目位于郑州和开封交界地段,具有联通城市和周边乡村的区位优势,在儿童游乐、成人休闲等方面具有很大市场空间,发挥了促进就业和带动经济发展的作用。,(三)合理调控要素流动,优化要素空间配置。,要素的自发流动和组合可能是导致城乡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推出一揽子城乡融合发展政策组合,能够调控要素流动性特别是人力资源流动性。通过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要素流动性,实现城乡之间良性互动的发展模式。特别是,金融资本资源要适度向农村地区流动,或者金融服务适度向农村地区流动,以便降低农业项目的融资成本等,实现金融资本和实物资本的协同。,(四)加强科学评估,正确评估政策实施效果。,城乡融合发展需要通过要素集中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等进行科学评估,以便对财政政策等实施的效果做出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城乡发展政策进行调整,以便有效地配置各类资源和技术等要素,进一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四、理性科学地认识城乡发展差距,城乡差距是客观事实和基本国情,缩小城乡差距有必要性,但要实现那种城乡完全同质化的发展是不可能或不现实的。因此,要理性科学地认识城乡发展差距问题,并根据区域发展实际情况及有关各方意愿和承受能力来谋划城乡融合发展及农村地区的城镇化建设。一是城乡差距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各类差异具有时间的长期性;二是各类差异是政府区域发展政策等影响下形成的,但政府如果实施区域发展完全均衡的政策,则可能导致公共财政资金等使用效率降低,因此,政府在有限财力情景下需要将公共资源配置到一定范围内,特别是在工业化初期更是如此;三是城乡差距的解决要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及扶贫开发等解决,重要的是将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而不是盲目制定消除城乡差距这些并不符合实际或者不能完全做到的政策。,第二节农村地区的城镇化,一、农村地区乡镇的基本状况,总体来看,经过多年调整和改革,我国乡级单位的数量减少较多,而镇的数量则有缓慢增加,街道呈现较多的增长(表13-1)。其中,乡和镇是农村地区人口和各类要素相对集中的地区,是中国农村城镇化的主要区域,在产业集聚、要素集中和持续发展方面具有基础性条件。,二、县域范围的城镇化进程,基于以上对乡、镇情况的分析可知,,农村地区的城镇化进程,主要是县域范围内的城镇化,包括县城和具备基本条件的乡,、,镇。乡,、,镇主要包含在县域范围或县级行政区划内,因此,县域范围内的城镇化是农村地区城镇化的主要区域。我国县级市、县和县级区划的数量结构如图13-2所示。,经验事实显示,县级行政区内的乡镇是人口适度集中的地区,也是其它经济社会要素适度集中的地区,农村地区的城镇化进程应该紧紧扭住乡镇这个重要关节点,实现要素优化配置,满足民众持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实现逐渐缩小城乡差距的目标。目前,特别是要将贫困地区的人口等要素适度向经济条件好的地区集中,尤其是向乡镇和县城等区域集中,实现优化配置,提高要素使用效率,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三、农村地区城镇化的测度,农村地区的城镇化测度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它直接体现城镇化的水平和质量。虽然这些年提出“人的城镇化”的概念,体现了城镇化发展思路和模式的变化,但就城镇化测度还没有统一的标准。有些研究中用城市化水平来衡量城镇化水平,这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等方面是存在差异的。这里,构造城镇化指数来测度城镇化水平(表13-2)。该指数通过一些指标数据计算,在测度城镇化方面和城市化存在一定差异。具体来说,根据农村地区实际情况,增加一些指标来体现城乡在城镇化方面的差异。该指数包含生活水平、经济发展、社会管理、人居环境、文化建设等一些反映民生问题的指标,能够比较全面地体现农村地区城镇化的水平和质量。,四、农村地区城镇化的经济和社会效应,(一)就业规模和结构的变化,。经验事实表明,城镇化带来的要素集聚有助于增加就业机会。有研究表明:城市规模每扩大1%,个人的就业概率平均提高0.039-0.041个百分点。此外,城市规模扩大的就业增加效应对于不同受教育水平的劳动者并不相同。总的来说,较高技能和较低技能组别的劳动力均从城市规模的扩大中得到了好处,其中较低技能组别劳动力的受益程度最高,城市规模的扩大并没有影响中等技能水平劳动力的就业概率,。,因此,有理由推断,农村地区的城镇化也将会适度提高就业规模和优化就业结构。,(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变化。,城镇化带来的一个显著产业结构效应就是第三产业的发展,而这是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标志。事实上,城镇化发生的一个目标就是农业从业人口的降低,从而进一步增强农村劳动力流动性,转移富余劳动力资源,实现劳动力和土地等资源之间的优化配置,从而整体提高农业竞争力以及区域产业结构竞争力。,(三)公共服务能力的变化。,城镇化进程带来的公共服务,主要在交通、教育、医疗和公共治理方面。由于规模优势的存在,一些企业会在竞争中提供更加高效率的教育、交通等服务,这有助于打破一些公共服务的垄断格局,从而降低社会服务的系统性成本。,此外,要素集聚也会给政府带来财力增长,从而增加公共服务投资的经济效应。,(四)公共管理和治理水平的变化。,要素集中需要更强大的公共管理能力和水平,而事实证明要素集中和城镇化进程的确也造成了公共治理能力的提升。比如,乡镇比行政村有较强的治理能力和水平,而传统村落事务受家族势力干扰比较严重。总之,要素集中和城镇化对于对推进治理能力和制度变迁,都是具有正向作用的有益选择。,第三节 农民工市民化问题,一、农民工市民化的背景,农民工市民化,需要放在中国城乡发展的大格局中考察。经过三十多年的开放政策,城乡要素流动大力推进了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客观上已经形成了更多要素从乡村流入城市的态势和城市要素集中度较高的发展格局。这些重要背景环境表现在:,(,1,),各类改革推进了要素自由流动。,目前正在推进的户籍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改革等对要素自由流动发挥促进作用,特别是社会保障政策的融合和一体化进程将对劳动力要素流动有很大促进作用,这也刺激农民工在区域和城乡之间的流动,是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背景条件。,(,2,),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最显著的就是城市面积的扩大和城市要素的集聚程度增强,尤其是中小城市的扩张为农民工市民化提供了空间基础。客观来讲,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积逐步增加,2010年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接近3万KM2,表明城市面积呈现较快的增长趋势。,城市内部土地等资源的优化利用能够为农民进城提供必要支撑。,(,3,),产业多元化的发展。,城市经济具有更大更显著的产业分化特征和过程。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一些新的服务行业,比如外卖快递等专业服务,这导致了从业人员的多元化,也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总之,产业多元化程度越高,吸引农民就业和城市市民的可能性就越大。一些大城市之所以有数量庞大的农民工就业,就是因为其产业具有多元化特征。,(,4,),劳动力资源素质提升。,一些农民工在城市边工作边培训,而且只有城市能够提供这些培训服务,因此,出于提高劳动力素质的需要,一些农民进城务工或者流入城市。而城市环境的确提供了诸多劳动培训的机会,包括企业给农民工提供了诸多培训的机会。这也是促进劳动力素质的重要途径。,(,5,),区域发展战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