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0,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学ppt课件,1,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学ppt课件,2,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学ppt课件,3,新课导入,三峡,连绵的高山,像雄伟的屏障,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美丽的倒影,苍翠的怪柏,飞旋的瀑布,哀转的猿啼,悲凉的渔歌三峡风光,美不胜收,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三峡,体验不一样的三峡之旅。,新课导入 三峡 连绵的高山,像雄伟的屏,4,9.,三峡,郦道元,9.三峡郦道元,5,作者简介,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县人,南北朝时北魏的地理学家。他一生好学不倦,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对祖国河山十分热爱,对地理风物精切钻研。他的著作很多,最有名的是水经注。,作者简介郦道元,6,学习目标,1.了解郦道元、水经注的相关知识,识记、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2.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感知课文内容。,3.感受祖国山川的雄奇壮美,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学习目标1.了解郦道元、水经注的相关知识,识记、积累常用,7,作品简介,水经注是郦道元给一部记载全国水道的地理书水经作的注,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全面、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述,这部书文字优美生动,描写委婉曲折,文学上也有较高成就,也可以说是一部文学著作。,作品简介 水经注是郦道元给一部记载全国水道的地理,8,相关链接,三峡,长江三峡是万里长江一段山水壮丽的大峡谷,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区之一。它西起重庆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市的南津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全长193千米。三峡两岸悬崖绝壁,江中滩峡相间,水流湍急,它是中国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相关链接三峡,9,通假字,略无,阙,处,同“缺”,空隙、 缺口,三峡,知识梳理,通假字略无阙处三峡知识梳理,10,三峡,知识梳理,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 ),沿溯阻,绝,( ),绝,多生怪柏,( ),回,清,倒影( ),哀转久,绝,( ),从,由,极高的,清波,一词多义,假如,如果,断,消失,清,荣峻茂( ),清澈,三峡知识梳理自三峡七百里中()自,11,古今异义,三峡,知识梳理,虽,或,良,古:表假设的连词,即使。,今:表转折的连词,虽然。,古:有时。,今:或者。,古:的确,确实。,今:良好。,古今异义三峡知识梳理古:表假设的连词,即使。今:表转折的,12,词类活用,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三峡,知识梳理,响,动词用作名词,回声。,湍,形容词用作名词,急流的水。,霜,名词用作动词,降霜,结霜。,清,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词类活用奔 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三峡知识梳理,13,三峡,词语集注,重岩叠嶂,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夏水襄陵,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乘奔御风,骑着飞奔的快马,驾着风。,素湍绿潭,白色的急流,绿色的潭水。,绝,极高的山峰。,飞漱,急流冲荡。,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茂。,三峡词语集注重岩叠嶂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夏水襄陵夏天水涨,14,找一找,请找出三峡中带“山”字旁的字和带“水”字旁的字,并弄清楚它们的意思。,找一找 请找出三峡中带“山”字旁的字和带,15,读一读,巴东三峡,峡:,两山夹水的地方。,重岩叠嶂,嶂:,高耸如屏障的山峰。,岩:,巨石凸起形成的山峰。,绝 多生怪柏 :,山峰。,清荣峻茂,峻:,高而陡峭。,带,“,山,”,旁的字,读一读巴东三峡 峡:两山夹水的地方。,16,读一读,巴东三峡,峡:,两山夹水的地方。,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素湍绿潭,湍:,急流的水。,悬泉瀑布,瀑:,从河床陡坡或悬崖倾泻而下的水流。,飞漱其间,漱:,冲荡。,林寒涧肃,涧:,此指峡谷。,猿鸣三声泪沾裳,沾:,浸湿。,带,“,水,”,旁的字,读一读巴东三峡 峡:两山夹水,17,三峡,整体感知,作者通过描写三峡的哪两个景观来表现三峡的壮丽风光的?,三峡的山、水,三峡整体感知作者通过描写三峡的哪两个景观来表现三峡的壮丽,18,三峡,观,“三峡”之山,1.三峡的山有怎样的特点?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回答。,连绵,高峻,(七百里,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观“三峡”之山1.三峡的山有怎样的特点?从文中找出相,19,三峡,观,“三峡”之山,2.这一层作者采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三峡山的特点?,夸张修辞,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三峡观“三峡”之山2.这一层作者采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三峡山,20,三峡,观,“三峡”之山,3.哪些句子属于正面描写?哪些句子属于侧面描写?,“自三峡隐天蔽日。”正面写山的连绵高峻。,“自非不见曦月。”侧面写山高峻。,三峡观“三峡”之山3.哪些句子属于正面描写?哪些句子属于,21,三峡,课文精讲,第一段:写三峡的山势。,山,势,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连绵不断,高耸,三峡课文精讲第一段:写三峡的山势。山两岸连山,略无阙处。,22,三峡,观,“三峡”之水,1.三峡的夏水有何特点?结合文中的语句说说。,凶险、奔放,迅疾、湍急,(襄陵,沿溯阻绝),(朝发白帝不以疾也),三峡观“三峡”之水1.三峡的夏水有何特点?结合文中的语句,23,三峡,观,“三峡”之水,2.这一层作者采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三峡夏水的特点?,对比、夸张手法,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三峡观“三峡”之水2.这一层作者采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三峡夏,24,三峡,观,“三峡”之水,3.写三峡山的“高峻”与写夏水的“迅疾”有什么关系?,写山峰的高峻、江面的狭窄为写夏水的迅疾做铺垫。,三峡观“三峡”之水3.写三峡山的“高峻”与写夏水的“迅疾,25,夏,水,襄,陵,夏,26,三峡,课文精讲,第一段:写三峡的水势。,水,势,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水之盛,水之速,烘托水之盛与水之速,三峡课文精讲第一段:写三峡的水势。水夏水襄陵,沿溯阻绝。,27,三峡,赏,“三峡”春冬之景,三峡的春冬有何景物?结合文中的语句说说各自特点。,湍:,素,潭,:,绿,清:,回,影:,倒,:,绝,柏:,怪,泉:,悬,瀑布:,飞,漱,水:,清,树:,荣,山:,高,草:,盛,三峡赏“三峡”春冬之景三峡的春冬有何景物?结合文中的语句,28,素湍,素湍,29,绿潭,绿潭,30,回清倒影,回清倒影,31,第三段写三峡的春冬景色。气氛由紧张变得轻松,向人们展现了一幅有动有静的山水画卷。,“,”是作者由衷的感叹。,良多趣味,第三段写三峡的春冬景色。气氛由紧张变得轻松,向,32,三峡,课文精讲,第三段:写三峡春冬之景。,春冬景色,俯视,仰视,色彩,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一字一景,绝 多生怪柏飞漱其间,白,浪、,绿,潭、,青,山,清、荣、峻、茂,三峡课文精讲第三段:写三峡春冬之景。春冬景色俯视仰视色彩,33,三峡,赏,“三峡之秋景”,1.作者描写“猿声”的作用是什么?,渲染三峡秋景的凄凉。,2.作者引用渔歌的作用是什么?,引用渔者的歌谣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季肃杀、凄凉气氛。,三峡赏“三峡之秋景”1.作者描写“猿声”的作用是什么?渲,34,林寒涧肃 高猿长啸,林寒涧肃 高猿长啸,35,第四段写三峡的秋天的景象,和上层欢快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比,到处笼罩着,的气氛。,最后用渔歌作结尾,从侧描写了三峡的,。,悲寂、凄凉,凄凉、空旷,第四段写三峡的秋天的景象,和上层欢快的气氛形成,36,三峡,课文精讲,第四段:写三峡,“晴初霜旦”的气氛,。,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高猿长啸,三峡秋景,当地渔歌,悲寂凄凉,三峡课文精讲第四段:写三峡“晴初霜旦”的气氛。晴初霜旦林,37,三峡,理清思路,先写三峡山势,山高峡深,连绵不断,次写夏水迅猛,江水大而急,继写春冬美景,良多趣味,1,2,3,4,末写寒秋肃杀,林寒涧肃,高猿长啸,三峡理清思路先写三峡山势次写夏水迅猛继写春冬美景1234,38,三峡,概括中心,本文描写了三峡无比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三峡概括中心 本文描写了三峡无比雄伟壮丽的自,39,三峡,小结,作者先写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了,三峡最,有特点的时间夏天、春冬、晴初霜旦,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写出了三峡独特的美雄奇美,奔放美,清幽美和凄婉美。,三峡小结 作者先写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了,40,三峡,先写山,连绵 高峻,后写水,大水猛涨 江流湍急,夏,奔放美,雄壮美,春冬,色“素”“绿”,形“怪”“悬”,总特点,清荣峻茂,清,秀,美,秋,林寒涧肃,声:长啸,哀猿凄清,情:凄异、哀转,凄异,美,有山、有水;有色、有形、有声、有情,三峡先写山连绵 高峻 后写水大水猛涨 江流湍急夏奔,41,谢谢欣赏,谢谢欣赏,42,答谢中书书,答谢中书书,43,泰山之雄伟,泰山之雄伟,44,黄山之幽奇,黄山之幽奇,45,峨眉之清凉,峨眉之清凉,46,长江之浩渺,长江之浩渺,47,西湖之妩媚,西湖之妩媚,48,洱海之绚丽,洱海之绚丽,49,孔子曾经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更有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答谢中书书,。,孔子曾经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50,你了解题目的含义吗?,答复,谢征,作者的朋友。中书,是谢征的官职。,书信,答谢中书书,你了解题目的含义吗?答复谢征,作者的朋友。中书,是谢征的官职,51,。,题目解说,“书” 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答谢中书书,是作者写给谢中书的一封谈山水的信。书,书信。谢中书即谢征,字玄度,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故称“谢中书”。本文是作者给谢中书复信中的一部分内容,是作者写景的名篇。,。题目解说 “书” 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52,学习目标,学习目标,一,.,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背诵并默写全文。,二,.,领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文章精练的语言。,三,.,感知山川之美,激发热爱祖国山河之情。,学习目标学习目标一.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53,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隐居茅山。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走进作者,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54,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文的名作。,写作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55,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其奇者。,朗读课文,答谢中书书 朗读课文,56,重点字词,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原文,:,译文,:,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论,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见底。,河流两岸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的,交相辉映,四季,重点字词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原文:译文: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57,重点字词,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每当早晨,晨雾将要消歇,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原文,:,译文,:,消散,人间仙境,参与,坠落,重点字词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每当早晨,晨雾将要消歇,可听到猿,58,1.,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问题探究,1.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59,问题探究,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总起句,以感慨发端。,三、感慨自然之美景。,结束全文,呼应前文。,二、分写山水景物的美。,问题探究 答谢中书书 一、总起句,以感慨发端。三、感慨,60,2.,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问题探究,明确:,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写“晨昏”,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2.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问题探究明确:先仰视“高,61,3.,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问题探究,明确:,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3.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问题探究明确:一是形,62,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问题探究,明确:,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 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试用形象的语,63,5.,作者描写的景物有山、水、石壁、鱼、树木、猿鸟、夕阳、雾。这些景物是杂乱无章的吗?作者是按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问题探究,明确:,不是。由仰视到俯视再到平视,由早到晚。作者依次向读者展现了山川四时的美景,和一天中晨昏景色的变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活灵活现、趣味盎然的山林世界。,5.作者描写的景物有山、水、石壁、鱼、树木、猿鸟、夕阳、雾。,64,6.,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说说最后一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问题探究,明确:,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6.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说说最后一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65,7.,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问题探究,明确:,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语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7.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66,课堂总结,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课堂总结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67,山川之美,山川之美,68,高峰入云,高峰入云,69,清流见底,清流见底,70,青竹翠林,青竹翠林,71,夕阳欲颓,夕阳欲颓,72,谢,谢,您,的,观,看,谢谢您的观看,7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学ppt课件,74,记承天寺夜游,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寺夜游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寺夜游,75,走进作者,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被贬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走进作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76,走进作者,才华横溢的苏轼,文,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苏轼,苏,辙 曾巩 王安石,词,苏辛:(豪放派),苏轼,辛弃疾,诗,苏,黄,:,苏轼 黄庭坚,书画,宋,四家,:,苏轼 蔡襄,黄庭坚 米,芾,走进作者才华横溢的苏轼文唐宋八大家:韩愈 柳宗元 欧阳,77,写作背景,记承天寺夜游,写,于元丰六年(,1083,),,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做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小片段。,写作背景记承天寺夜游写于元丰六年(1083),当时,,78,1.,疏通文意,识记常用的文言词语。,2.,欣赏文中清幽宁静的意境,背诵全文。,3.,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学习目标,1.疏通文意,识记常用的文言词语。2.欣赏文中清幽宁静的意境,79,题目解说,“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记承天寺夜游”点明文章的写作内容。,题目解说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80,题目解说,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题目解说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81,朗读课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朗读课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82,疏通文意,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欲:,想,要,准备。,户:,这里指门。,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注释:,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衫,准备,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疏通文意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83,疏通文意,原文:,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念:,考虑,想到。,者,:,的,人。,遂:,于是,就。,至:,到。,相与:,共同,一起,。,中庭:,院子里,。,注释:,译文:,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疏通文意原文: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84,疏通文意,原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空明:,形容水的澄澈。,盖,:,大概,是,。,注释:,译文:,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的藻、荇相互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疏通文意原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空,85,疏通文意,原文:,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耳:,语气词,“,罢了”。,注释:,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译文,:,疏通文意原文: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86,问题探究,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明确:,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寂寞无聊,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问题探究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明确:一方面,87,问题探究,2.,“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明确:,“寻”,字有一种急欲找到东西的失落感,写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问题探究2. “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88,问题探究,3.,作者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来写月色?写出了一个怎样的境界?,明确:,运用比喻,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澄澈清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影子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问题探究3. 作者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来写月色?写出了一个怎样,89,问题探究,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闲人的言外之意是什么?,明确:,“闲”字是本文的文眼,“闲人” 是本文的点睛之笔。“闲人”的言外之意是:反映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慨叹世人忙于名利而无闲顾及良辰美景。,问题探究4.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闲人的言外之意是,90,问题探究,5.,文章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你认为哪些语句与“闲”字有关?,明确:,文章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月色入户”透露其门庭冷落,“念无与为乐者”透露其交游之稀,“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更是透露其闲。,问题探究5.文章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你认为哪些语句与,91,课文主旨,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做了极其生动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课文主旨 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做了,92,全文小结,记承天寺夜游,记叙,描写,抒情,寻伴夜游,庭,中月色,月,下感叹,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随,缘 自,适,自,我 排,遣,积 极 乐 观,全文小结记承天寺夜游记叙描写抒情寻伴夜游庭中月色,93,你知道其他描写月亮的诗句吗?,你知道其他描写月亮的诗句吗?,94,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95,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96,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明月松间照,,97,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98,谢,谢,您,的,观,看,谢谢您的观看,99,11.,与朱元思书,吴均,11.与朱元思书吴均,100,与朱元思书,与朱元思书,101,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作者吴均,南朝梁文学家,山中杂诗,102,。,课文导入,文人墨客留恋于大川名胜,寄情于小桥幽径,写下了无数动人的篇章和优美的佳句。你还记得哪些描写山水的诗句或古文片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吴均所写的,与朱元思书,,相信你会看到很多熟悉的山水美景。,。课文导入文人墨客留恋于大川名胜,寄情于小桥幽径,写下了无数,103,学习目标,学习目标,3.,体会作者由观赏自然景物而引发的内心感触。,1.,疏通文意并熟练地背诵课文。,2.,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学习目标学习目标3.体会作者由观赏自然景物而引发的内心感触。,104,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好学,有俊才。诗文风格清拔而有古气,称为“吴均体”。梁武帝天监初年,为郡主簿。后又被任命为奉朝请。他曾私撰,齐春秋,,武帝恶其实录,“以其书不实”,命焚毁。后奉诏撰写,通史,,未及成书即去世。,走进作者,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105,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一些士人便遁迹山林,避世隐居。吴均一生仕途不如意,因而,他只能通过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他曾在,与顾章书,中说“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表明自己辞官后,将要到石门山中去隐居。因此,这篇文章也不单纯是写景,而是寓情于景,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寄情山水、向往自然的志趣;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世间追求利禄之徒的讽刺之意。,背景资料,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一些士人便遁迹,106,信在古代是一种重要的传递信息的方式,中国古代书信有别,“书” 指函札,“信” 指信使。换句话说,现代所说的书信古代通称为“书”。为表示不同的种类,古人使用了不同的称谓。,函,:如“便函”就是便信,“公函”就是公文。,书,:如“家书”就是家信,“手书”就是亲笔信。,札,:原指写字用的木片,引申为书信。,相关资料,古人对信的称呼,信在古代是一种重要的传递信息的方式,中国古代书信有别,“书”,107,简,:原指写字用的竹片,引申为书信。,笺,:供题诗、写信用的纸张,引申为书信,如“便笺”“锦笺”“华笺”。,尺牍,:牍,古代书写用的竹木简,狭长形,长约一尺,故称“尺牍”,后引申为书信。,尺素,:素,纸未发明前,富贵人家常用绢帛书写,通常长一尺。后来引申为书信。,鸿雁,:文学作品中常用“鸿雁”来代书信,成,语有“鸿雁传书”。,相关资料,古人对信的称呼,简:原指写字用的竹片,引申为书信。相关资料古人对信的称呼,108,疏通文意,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同样的颜色,表约数,,相当于“左右”,独一无二,(乘船)随着江流飘荡。从,,跟、,随,全,都,名词活用为动词,向东向西,原文,:,疏通文意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109,疏通文意,风停雾散,晴空已是一片明净。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漂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尽是奇山异水,天下独一无二。,译文:,疏通文意 风停雾散,晴空已是一片明净。天空和群,110,疏通文意,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原文:,青白色,可以看到底,,,毫无障碍,,形容,江水非常,清澈,动词活用为名词,飞,奔的马,湍急的江流。,湍,流急,疏通文意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原文:,111,疏通文意,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那惊涛骇浪像飞奔的马。,译文:,疏通文意 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112,疏通文意,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原文:,常绿的树,名词,作动词,向上,形容词用作动词,向高处和远处伸展,冲击,撞击,互相和,鸣,同“啭”,鸟鸣,这里指蝉鸣,不绝,疏通文意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113,疏通文意,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互相之间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嘤嘤地叫着,十分和谐。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译文:,疏通文意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114,疏通文意,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至,平息名利之心,筹划、治理,同,“返”,名词,作,状语,,在,上面。,好像,如同,互相掩映,看,原文:,疏通文意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115,疏通文意,那些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见到阳光。,译文:,疏通文意 那些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116,1,.,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问题探究,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本文所写景色的总体特征,全文都围绕着“奇”和“异”这两个字在做文章。,1.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 问题探究明确:,117,2,.,第一段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问题探究,明确:,先是“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远景着笔,作静态描写;其次“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不仅写出了江流宛转,随山形而变,更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景的悠然自得之感,是动态描写;最后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个字概括了一百余里游览途中所见之美,领起全篇。,2.第一段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问题探究,118,3.,文章是如何抓住“异”和“奇”两字来写水和山的,?,问题探究,3.文章是如何抓住“异”和“奇”两字来写水和山的? 问题探究,119,问题探究,异水,奇山,水,色,山,势,山,声,山,色,水,态,缥碧,静(,清,),动(,急,),高山寒树轩邈成峰,水激 鸟鸣,蝉转 猿叫,横柯上蔽 疏条交映,夸张、侧面描写,比喻、夸张,比拟,(秀丽、高峻),(幽静),以声衬静,以动写静,(林茂荫浓),对偶,问题探究异水奇山水色山势山声山色水态缥碧,120,问题探究,4,.,作者用“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写山,这样写好在哪里?,明确:,以,动写静,使静止的景物富有动感,更能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两岸山势的陡峭与壮美,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问题探究4.作者用“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121,问题探究,5.,“,鸢飞戾天者”和 “经纶世务者”分别指什么人,?,明确:,指追逐名利的人和热衷于官场的人。,问题探究5.“鸢飞戾天者”和 “经纶世务者”分别指什么人?,122,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123,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从流飘荡,任意东西,124,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水皆缥碧,千丈见底,125,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游鱼细石,直视无碍,126,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急湍甚箭,猛浪若奔,127,泉水激石,泠泠作响,泉水激石,泠泠作响,128,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好鸟相鸣,嘤嘤成韵,129,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柯上蔽,在昼犹昏,130,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疏条交映,有时见日,131,课堂总结,小结:,本文构思别具一格,描写形神兼备,动静互见,虚实相生,行文骈散相间,实为一篇优美隽永的写景散文,不仅给我们美的享受,还为我们学习景物描写提供了范本。,课堂总结小结:本文构思别具一格,描写形神兼备,动静互见,虚实,132,文言知识积累,蝉则千,转,不穷,(,“转”同“啭”,鸟鸣。,文中,指蝉鸣,),2.,窥谷忘,反,(“反”同“返”,返回),(一)通假字,文言知识积累蝉则千转不穷 (“转”同“啭”,鸟鸣。文中指蝉鸣,133,文言知识积累,(二),古今异义,1.,任意,东西,古义:向东或向西;,今义:泛指各种具体的或抽象的事物,2.,鸢飞,戾,天者,古义:至;,今义:罪过,乖张,文言知识积累(二)古今异义,134,文言知识积累,(三),一词多义,1.,绝,天下独,绝,独一无二的,形容词,猿则百叫无,绝,停止,动词,2.,上,负势竞,上,向上,动词,横柯,上,蔽,在上面,名词作状语,文言知识积累(三)一词多义,135,文言知识积累,(四)词类活用,1.,任意,东西,东西:名词作动词,向东或向西,2.,猛浪若,奔,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3.,负势竞,上,上:名词用作动词,向上,4.,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5.,横柯,上,蔽,上:名词作状语,在上面,文言知识积累(四)词类活用,136,文言知识积累,(五)特殊句式,省略句,1.,急湍,甚,箭(“甚”字的后面省略了介词“于”,即“急湍甚于箭”),2.,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省略了主语“高山”,即“高山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文言知识积累(五)特殊句式,137,拓展延伸,动静结合,以声衬静的诗句,1.,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王籍),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3.,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陶渊明),4.,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常建),拓展延伸动静结合,以声衬静的诗句,138,谢,谢,您,的,观,看,谢谢您的观看,139,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荆门送别李白,140,学习目标,壹,贰,叁,反复诵读,体会本诗的节奏美。,领悟本诗的意境美和语言美。,感悟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留恋故乡的情感。,学习目标壹贰叁反复诵读,体会本诗的节奏美。领悟本诗的意境美和,141,走进作者,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他是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挞权贵。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走进作者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142,背景资料,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李白在,724,年辞亲远游。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直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此次李白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背景资料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143,题目解说,诗歌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是设想故乡的山水送别自己。,题目解说 诗歌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144,朗读欣赏,听老师范读诗歌,注意字音、节奏、轻重、感情。自由朗读,感知诗歌的主要内容。,渡荆门送别,李 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朗读欣赏听老师范读诗歌,注意字音、节奏、轻重、感情。自由朗读,145,整体感知,壹,贰,荆门:,荆门山,在现在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形势险要。,楚国:,楚地。,原文,:,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整体感知壹贰荆门:荆门山,在现在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146,整体感知,叁,肆,平野:,平旷的原野,。,大荒:,辽远无际的原野。,原文,:,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整体感知叁肆平野:平旷的原野。大荒:辽远无际的原野。原文:,147,整体感知,山随着平旷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奔入广阔无际的原野后,依旧涛涛东流。,译文,整体感知 山随着平旷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奔,148,整体感知,壹,贰,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怜:,爱。一本作“连”,。,原文,:,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叁,万里:,形容行程之远,整体感知壹贰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怜:,149,整体感知,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空中云霞如同绮丽的海市蜃楼。我更加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辞万里为我送行,。,译文,整体感知 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空中云霞如,150,问题探究,1.,渡荆门送别,中哪一联最能呼应题目中“送别”二字?为什么?,明确:,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最能呼应题目中的“送别”二字。这一联写悠悠故乡水,不辞万里送别诗人,暗含了送别之意。,问题探究1.渡荆门送别中哪一联最能呼应题目中“送别”二字,151,问题探究,2.,请描写出“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描绘的画面。,明确:,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摹写出活动的状态来。,问题探究2.请描写出“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描绘的画面,152,问题探究,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一联 。,明确:,这一联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将明月映入江水的状态比作飞下的明镜。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江水的平静和美丽。,问题探究3.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153,问题探究,4.,分析“怜”字的表达效果及“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一联蕴含的思想感情。,明确:,尾联中的“怜”是喜爱的意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诗人思念故乡的感情。,问题探究4.分析“怜”字的表达效果及“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154,问题探究,5.,渡荆门送别,中诗人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明确:,诗歌从乘舟远游写起,第一、二句点题:诗人远离蜀地,乘船沿江游览楚地。中间四句描写景物,描绘长江之水出山之后的宏大、壮阔气象:长江出山,水面宽广,景象雄奇,使人顿感前程开阔。山峦追随原野,渐渐消失,长江奔赴旷野,滔滔不绝。月亮倒映在江水中,就像天上飞来一面镜子,云气簇拥,就像海上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问题探究5.渡荆门送别中诗人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明确,155,问题探究,这四句写景层次分明,且景中寓情,反映出年轻的李白离开蜀地追求理想的喜悦与热情。结尾两句,诗人发出心声:这长江是故乡的水啊,所以它才不远万里来为我送行,抒发了诗人爱自然、爱故乡的深挚感情。诗中写的长江之水,是来自故乡的水,它在蜀楚交界的荆门山送别诗人,把诗人送入了更加广阔的天地之中。这一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依恋和思念。,问题探究 这四句写景层次分明,且景中寓情,反映出年轻的,156,小 结,这首诗的首联从直接叙述入手,介绍诗人离蜀到楚的漫游行踪。颔联、颈联描写途中所见的景色,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美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尾联表达了他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本诗可从叙事、绘景、抒情三个环节来认识和理解。,小 结 这首诗的首联从直接叙述入手,介绍诗人离蜀到楚的,157,板书设计,渡荆门,送别,写景,送别,尾联:思乡、惜别,渡荆门,颔联,颈联,激动,喜悦,首联:叙事,板书设计渡荆门送别写景送别尾联:思乡、惜别渡荆门颔联 激,158,送别诗欣赏,别董大,高 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送别诗欣赏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159,送别诗欣赏,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 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送别诗欣赏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160,送别诗欣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 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送别诗欣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161,送别诗欣赏,淮上与友人别,郑 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送别诗欣赏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16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徐志摩,再别康桥,“别,”,番滋味,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别”番滋味,163,谢谢,谢谢,164,黄鹤楼,崔颢,黄鹤楼崔颢,165,课文导入,宋代严羽,沧浪诗话,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后人为了赞美这首诗,不惜杜撰诗仙李白打油诗来造势:“,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品味这首优美的诗歌,黄鹤楼,。,课文导入 宋代严羽沧浪诗话说:“唐人七言律诗,当,166,学习目标,壹,贰,叁,了解诗人及诗歌写作背景,背诵全诗并默写。,品味诗歌自然洒脱的语言特色,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体会诗人抒发的人生失意和思乡的情感。,学习目标壹贰叁了解诗人及诗歌写作背景,背诵全诗并默写。品味诗,167,走进作者,崔颢,(ho),(?,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走进作者 崔颢(ho)(?754),汴州(今,168,背景资料,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崔颢站在黄鹤楼上,暮色渐浓,看着眼前滔滔东去的长江,看着烟霭笼罩的鹦鹉洲,想着自己少年登第的得意,回首自己这些年四处奔波的艰辛,想着自己多年未归的故乡,崔颢的满怀愁绪顿时化作五十六个字从嘴里喷涌而出。,背景资料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169,黄鹤楼的来历,古代武昌蛇山上有一座酒楼,老板姓辛。此人很慷慨。某日有道士来饮酒,辛老板不收其酒钱。道士为了感谢辛老板的盛情,临别时,用橘子皮在墙上画了一只仙鹤,谁知这仙鹤在客人来饮酒时,会跳舞助兴。从此酒楼生意红火,辛老板也因此发了财。十年后道士重来,歌笛一曲,只见白云朵朵空中来,仙鹤随之起舞,道士也骑鹤而去。辛老板为纪念此事,就在蛇山上兴工动土,建高楼一幢,取名黄鹤楼。,黄鹤楼的来历 古代武昌蛇山上有一座酒楼,老板姓辛,170,江南三大名楼,滕王阁始建于唐永徽四年(,653,),为唐高祖李渊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创建。唐朝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描写了滕王阁附近美丽景色。,滕王阁,江南三大名楼 滕王阁始建于唐永徽四年(653),171,江南三大名楼,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市古城西门城墙之上,下瞰洞庭,前望君山,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北宋范仲淹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更使岳阳楼著称于世。,岳阳楼,江南三大名楼 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市古城西门城墙之,172,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位于湖北武汉市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巅。自古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和“天下绝景”之称。黄鹤楼是武汉市标志性建筑,与晴川阁、古琴台并称“武汉三大名胜”。,黄鹤楼,江南三大名楼 黄鹤楼位于湖北武汉市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173,初读感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从眼前的黄鹤楼阐发联想、想象。昔日仙人乘黄鹤过此,如今人去楼空,令人惆怅。借传说落笔,感叹物是人非。,为黄鹤楼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初读感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从眼前,174,初读感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仙人乘鹤一去不复返,只余下白云朵朵漂浮不定。作者多想像仙人一样能骑上黄鹤,腾云驾雾,即刻回故乡。承上联进一步写岁月不再,以白云悠悠反衬人生短促,世事茫茫。,初读感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仙人乘鹤,175,初读感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此联描绘了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到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在黄鹤楼上放眼望去,灿烂的阳光照耀着汉水平原,对岸四周的树木显得格外分明。再看江中的鹦鹉洲绿油油的草儿长得极其茂盛。,眼前的风景如此迷人,但作者觉得“人是家乡好,月是故乡明”,自己家乡此时比这还美,为下文的抒情做了铺垫。,初读感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此联描绘,176,初读感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此联描绘了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到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在黄鹤楼上放眼望去,灿烂的阳光照耀着汉水平原,对岸四周的树木显得格外分明。再看江中的鹦鹉洲绿油油的草儿长得极其茂盛。,眼前的风景如此迷人,但作者觉得“人是家乡好,月是故乡明”,自己家乡此时比这还美,为下文的抒情做了铺垫。,初读感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此联描绘,177,问题探究,1.,诗歌开头有什么特色?,明确:,诗的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让人觉得黄鹤楼是仙人遗留下来的,起笔就让黄鹤楼充满了神秘的色彩。,问题探究1.诗歌开头有什么特色?明确:诗的首联巧用典故,由仙,178,问题探究,2.,首联中的“空”字有何妙处?,明确:,“空”即空空荡荡,仰望天空,千载以来只有悠悠飘荡的白云,抒发了物是人非、世事苍茫的感慨,给人一种孤寂惆怅之感。,问题探究2. 首联中的“空”字有何妙处?明确:“空”即空空荡,179,问题探究,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明确:,晴天里,汉阳一带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也长满茂盛的芳草。描述了美好的憧憬与动情的追忆,极富人情味。,问题探究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一幅怎样,180,问题探究,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是如何表现诗人的思乡之情的?,明确:,“烟”描绘出一种朦胧、迷漫、飘忽的景象。诗人用一“烟波”就把水波渺茫、暮霭沉沉的景象形象、自然地表现出来。与“日暮”一起构成一幅灰暗的背景图,烘托出诗人的怀乡之情。,问题探究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是如何表现,181,问题探究,5.,全诗以“愁”字收篇,有什么作用?,明确:,全诗以一“愁”字作结,点出了全篇的主旨。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意境相照应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