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环境保护》课程内容要点

上传人:缘*** 文档编号:24738286 上传时间:2021-07-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8.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环境保护》课程内容要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农村环境保护》课程内容要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农村环境保护》课程内容要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环境保护课程内容第一章 绪论一、农村农业与环境识记: 1 、环境的概念; 广义的环境概念:除生物圈之外的其他圈层 水圈、岩石圈、土壤圈和大气圈、所组成的广大生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狭义的环境概念:以人类为中心,人周围的大气、水、土壤、岩石、动植物等自然环境。2、农业环境的概念; 农业环境是指影响农业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3、农业环境的各个要素; 农业环境是以农作物为主体的周围环境的各种要素的总和,主要组成要素有:大气环境、水体环境、土地资源环境、聚落环境。4 、聚落环境。 聚落环境是人类聚居和活动场所的周围环境,是与人类的工作和生活关系最密切、最直接的环境。理解: 农业生产与环境的关系。农业生产的好坏直接受制于农业环境的优劣。农业生产与农业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二者之间构成一个良好的农业生态系统, 并保持着物质和能量迁移、 转化的良好的循环过程。 当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时, 会影响到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的正常平衡和物质、 能量的转化。 要想进行农业理想的农业生产, 获得具有优质同时保证产量的农业生产产品,就必须创造优质的农业环境。二、农业环境污染与农业环境问题理解: 1 、我国农业环境的主要问题;目前我国的农业环境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P8 、 :污水灌溉、土壤退化、农药污染、畜禽粪便、生活垃圾、焚烧秸秆、社区庭院垃圾、大量施用化肥造成蔬菜硝酸盐积累、乡镇企业污染、地膜对土壤的危害、非农业占地5 、改变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现状的重要方法。农业专家指出,要改变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的现状,减少化肥施用量是重要方法。第二章农业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保护一、自然资源与农业资源识记: 1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一般泛指为:在自然资源中,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全部物质和能量的总和, 包括宇宙资源、 地上和地下的全部资源。6 、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于农业生产的自然资源,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等7 、循环经济;开发利用于农业生产的自然资源,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等8 、资源节约型社会。 资源节约开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 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措施, 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用最少的资源消耗和更低环境污染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理解:1、自然资源的特点;自然资源的系统性;数量的有限性和潜力的无限性自然资源的变动性;自然资源的多用性;资源的地域性和国际性2、自然资源的有限性; 第一、在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其数量是有限的和分布不均的。第二、在一定技术条件下,人们利用资源的能力和范围有限。第三、资源可更新速率是有限的。第四、资源功能是有限的。3、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资源总量大、各类齐全,堪称资源大国;人 均占有量低,资源相对紧缺;资源质量相差悬殊,低劣资源比重偏大;水、 土资源与人口组合错位;能源南北差异悬殊4、 循环经济三大原则; 减量化 Reduce 、 ; 再利用 Reuse 、 ; 再循环 Recycle 、5、经济发展三种模式;第一种是传统模式,是一种“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开放式经济过程,它强调对环境的征服,缺乏保护环境的意识。第二种是“过程末端治理”模式,其做法是“先污染后治理” ,事实证明,这种模式的后果是导致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第三种是循环经济模式, 它倡导经济与环境和谐, 强调 “清洁生产” , 用 “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路循环反馈过程,实现资源使用的减量化、再利用、现循环,最终达到“最优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的目的。6、发展循环经济我国政府拟将采取的策略与措施。转变观念;搞好规划;调整结构;健全法制;完善政策;依靠科技;示范推广;强化 管理;宣传教育二、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与气候资源识记: 1、水资源; 水体实际上是指地表被水覆盖地段的自然综合体,包括河流、湖泊、沼泽、水库、冰川、地下水和海洋等。2、土地资源;土地是人类生活和生产劳动的场所。土地资源是一个综合性的科学概念, 指在地球表面的不同区域, 在各种自然因素, 如地质、 地貌、 气候、水文、 植被等的长期作用下, 以及人类活动的干预下而形成的自然经济系统。 这 个系统包括耕地、林地、牧草地、建设用地、水域等不同利用方式的土地,和尚未开发利用的土地。3 、农业土壤资源; 土壤是指具有肥力并能生长植物的疏松土地。但一般用于种植的土壤、牧草用地、渔业、养殖用地,才称为农业土壤资源。4、荒漠化;土地荒漠化是指在各种气候条件下,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导致土地呈现沙质或砾质为主的地质退化。5 、土地沙化; 沙化土地是地表呈现出以沙物质为主的土地。6 、水土流失;7、土壤盐渍化;土壤盐渍化是指可溶性盐,如钠、钾、钙、镁等的氯化物、硫酸盐、碳酸盐和重碳酸盐等在土壤中积累,使土壤形成盐土或碱土的过程。8 、生物资源; 生物资源是指地球生物圈中植物、动物、微生物组成的生物群落的总和。9、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所有生物 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的种类、 变异及其生态系统的复杂程度, 通常包括三个层次的相互关系的多样性,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理解:l、我国的水资源及其分布特点;我国水资源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低。水资源分布不均。河川径流地区间分布不均;降水时间分布不均;降水量 地区分布不均;各流域人均资源量分布不均。2、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存在的问题;宏观上存在的问题P19 、洪水泛滥;水资源短缺;水污染日益严重微观层面上存在的问题P19、供需矛盾突出:资源型缺水程度加剧;水污染加重,水质型缺水范围不断扩大;因浪费缺水;城市缺水、农业缺水、生态缺水;饮水安全形势严峻3、我国土地资源现状及特点;现状: 课本P22、特点:土地辽阔,类型 多样;山地多,平地少;农业用地绝对数量多,人均占有量少;宜林地较 多,宜农地较少,后备的土地资源不足;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 地区间差异显著;耕地质量较差4 、我国土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我国土地开发利用中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土地荒漠化;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土地盐渍化、土壤污染等。5 、生物资源的特征; 生物资源的可更新性;生物的多样性6、引起全球生物资源频危的原因;生境的丧失与改变过度开发单一化栽培和驯养环境污染,滥用农药7、气候资源的特点:自然性,多样性气候资源是变化中的资源:概念的变化;价值的变化利弊相生性应用: 1、保护水资源的对策; 给洪水以出路建设节水型社会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发展绿色经济,严格排污管理2 、保护土地及耕地资源的对策;3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对策。 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家战略和行动计划制定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法律法规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设施建设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和人员培训工作第三章生态学基本原理及其应用一、生态系统识记: 1 、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组成;概念: 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所有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形成的的统一整体,即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组成:非生物环境;生产者 自养生物、 ;消费者 异养生物、 ;分解者 异养生物,也叫还原者、4 、食物链; 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是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的,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为食物链。5 、能量金字塔; 如果把通过各营养级的能量流向由低到高绘成图,就成为一个金字塔形,称为能量金字塔。6 、能量流动;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能量输入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能。7 、生态平衡。任何一个正常、成熟的生态系统,其结构与功能,包括其物质组成, 各种群的数量和比例, 以及物质与能量的输出、 输入等方面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也就是说,在一定时期内,系统内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这种平衡就叫做生态平衡。理解:1、生态系统的基本特点;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大功能具有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是一种开放的动态系统8 、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 能量流动;物质流动;信息传递9 、人为因素引起生态平衡破坏的三种情况。 物种改变引起平衡的破坏物种入侵、 ;环境因素改变引起的破坏水体富营养化、 ;信息系统的破坏污染物质干扰性信息素、二、生态农业识记: 1 、生态农业; 中国的生态农业是在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 在总结和吸取了各种农业实践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根据生态学原理, 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所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层次、 多结构、 多功能的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 生态农业是一种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 是一条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2、生态工程技术;所谓生态工程技术,就是综合应用生物学、生态学、经济学、环境科学、农业科学、系统工程学的理论,运用生态系统的物种共生和物质循环再生等原理,结合系统工程方法所设计的多层次利用的工艺技术。3、综合防治技术;所谓综合防治技术是根据病、虫、草危害作物的情况,综合地运用物理、化学、生物、农业等技术防除病、虫、草害。10 、生物防治技术。所谓生物防治技术是指主要利用有害生物的天敌,对有害生物进行调节、控制乃至消灭。理解: 1 、生态农业的特点: 多样性;综合性;生产效率高;稳定性;持续性;生态性11 、生态农业建设的理论基础; 生物与环境的协同进化原理生物之间链索式的相互制约原理能量多级利用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稳定性与功能协调性原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的原理12 生态农业建设的内容; 推进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管理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4 、生态农业系统的类型和模式;生物立体共生的生态农业系统P45 、立体种植类型;立体养殖类型;立体种养类型物质循环利用的生态农业系统P46 、 ;种植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类型;养殖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类型;种、养业结合的物质循环利用类型;种、养、沼三结合的物质循环利用类型生物相克避害的生态农业系统P47、以虫治虫的生态农业类型;以禽鸟治虫的生态农业类型;以菌治虫的生态农业类型主要因子调控的生态农业系统P47、区域整体规划的生态农业系统P47、5 、生态农业的几种实用技术; 生态工程技术能源开发技术小流域综合管理技术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利用技术农业生产资料的生态化改造技术6 、我国农业环境保护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是因不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而导致的大面积生态破坏问题; 二是工农业废弃物和农业活动带来的环境污染 问题。 三、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识记: 1 、 闭路循环工艺; 就是要求把两个以上的流程组合成一个闭路体系,使一个过程中产生的废料或副产品成为另一个过程的原料, 从而把废弃物减少到 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限度以内。2 、生态农场: 是根据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新型农业生产模式,是闭路循环工艺在农业中的具体应用。 它可以因地制宜利用不同的技术, 来提高太阳能的转化率、 生物能的利用率和废弃物的再循环率, 使农、 林、 牧、 副、 渔以及加工业、 交通运输业、商业等都获得全面发展。理解: 1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有哪些应用; 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P51、在污染物净化中的应用 P52、解决近代城市中的环境问题P52、综合利用资源和能源在环境保护其他方面的应用2 、 人工生态系统应用: 人工生态系统是试验用的一种手段,是根据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设计的、 在人工控制条件下的人为生态系统。 它的特点, 主 要把生态系统复杂的结构和功能加以简化, 构成试验性的生态系统, 以便进行科学研究。 它一般比所模拟的真实生态系统规模较小, 时间较短, 以突出环境污染因素的作用。第四章农村能源的开发与环境一、农村能源概述识记: 1 、农村能源及分类: 农村能源是指农村的社会经济活动和农村居民所消费的能源。包括商品能源如煤炭、石油制品、电力、天然气等,还包含生物质能、太阳能和多种其他能源。农村能源分类:按管理分类分为间接能源和直接能源;按形成条件的能源分类 P58、2 、直接能源;一般是指农用化学物资所包含的能,如化肥、农药、农用塑料制品等,由化工部归口管理。3、间接能源。包含农业生产用能和农村人口生活用能。生产用能,通常指除人力、畜力以外的商品能。在直接能源中,一部分来源于国家能源供应体系,一部分来源于就地开发,如小水电、小煤窑、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理解:1、我国农村能源的特点;需求量大而分散经济发展,改变了传统能源结构农村能源建设成绩显著2、我国农村能源存在的问题;农村能源消费结构与结构性污染互为因果农村能源利用效率低资金不足3、农村能源建设方针: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二、生物质能源的利用识记: 1、生物质; 是指在有机物中,除石化燃料外的所有动植物物质。2 、省柴灶; 省柴灶是热利用效率较高的直接燃烧灶或炉具,设计要求为:单体灶25%炕连灶20%实际平均可达30%最好可达50%3、成型燃烧;生物质成型燃烧:将生物质原料切成一定粒度,在加压下制成棒状、粒状、块状等各种成型燃料。原料成型后,燃烧性能明显改善,便于贮存与运输。4、生物质能的热化学转换;生物质热化学转换技术,是利用机械装置将固体生物质换成可燃气体、焦油、木炭等品位较高的能源产品的技术。理解: l 、生物质能源的潜力; 地球生物质能的能源潜力薪炭林的能源潜力其他高光效能源植物秸秆的能源潜力2、薪炭林的五种类型。短轮伐期平茬采薪经营型材薪经营型薪材经济经营型薪草经营型头木育薪经营型三、沼气发酵技术识记: 1 、沼气的组成; 主要成分:甲烷占 60 70%,二氧化碳占30 40%。少量成分:硫化氢,一氧化碳,氢。2、沼气发酵三个阶段。沼气发酵是个厌氧生物化学过程,包括水解发酵、产酸和产甲烷三个阶段。理解: 1 、沼气发酵的工艺条件; 厌氧环境温度营养平衡搅拌干物质浓度接种物五种微生物菌群、适当的酸碱度PH = 6.57.5、水料比2、沼气池的分类;按发酵机制对沼气池的分类,分为常规型、污泥滞留型、附着膜型小型沼气池大中型沼气池3、沼气池的效益。获得沼气获得肥料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四、新能源与能源建设识记:1、节能;目前,国内外对节能的含义尚无一致的看法。世界能源研 究报告提出节能的中心思想为:应用技术上现实可行、经济上合理、环境保护与 社会上可以接受的方法来有效的利用能源资源。2、有效能;在实际耗能环境中,能转换成功的那一部分能量。任何能量都 是有效能与无效能之和。3、太阳能及利用;太阳能是一种巨大且对环境无污染的能源。对太阳能的 利用主要是指对太阳能的直接转化和利用, 有两种方式:热利用与太阳光发电技 术。4、地热资源;地热能是指地球内部可资开发的热能。目前,人类对地热能 的利用非常少,只用了极少量的地下天然蒸汽和地热水。4、风能资源:太阳照射到地球表面,各处受热不同,产生温差,从而引起 大气的对流运动便形成风。离地主度是估算风能资源的关键因素之一。 全球的风 能约为2.74 X 109MW其中可利用的风能为 2X 109MW第五章水体污染及其防治一、水体污染源及水质指标和水质标准识记:1、水体污染;由于人类的活动或其他活动产生了废水和废物,这些 物质未经很好处理就进入水体,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导致水体的质量 下降,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2、点污染源;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集中从排污口 排入水体,从而污染水体3、面污染源;面污染源针对点污染源而言,又称非点污染源,主要是指农 田灌溉形成的径流和地面水径流,也包括农村废水及其他污染源。4、水质指标;是用于表示水中杂质的成分、种类和数量。水质指标项目繁 多,一般可分为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三大类。5、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为了防止土壤、地下水和农产 品污染,保障人体健康,维护生态平衡而相应建立的有关农田灌溉水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方面的一系列规定和要求。理解:1、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污染源按造成水体污染的原因可分为天 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污染源可按释放的有害物种类可分为物理性如热和放射性物质、污染源,化学性 无机物与有机物、污染源,生物性 细菌、病菌、 污染源。污染源也可按分布和排放特征可分为:点污染源、面污染源、扩散污 染源。2、水质标准的内容和作用;内容: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P87、污水排 放标准P87、农田灌溉水质标准。作用:3、水质污染的主要指标;4、我国水污染的现状。水体污染是我国当前主要环境问题之一。2003年对 全国河流进行水质评价的结果:P88、应用:我国水污染防治的原则和对策。流域或区域进行水污染综合防治 工矿企业造成的水污染进行积极防治城市污水加强治理农村水污染治理二、水体污染物的主要类型及其影响识记:1、需氧有机污染物;生活污水和某些工业废水中所含的碳水化合物、 蛋白质、 脂肪和木质素等在微生物作用下易于分解, 最终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二氧化碳和水。 这些有机物质在分解过程中需要消耗水中的溶解氧, 这 些有机物质称之为需氧有机污染物。2、溶解氧; 是溶于水中的自由状态氧分了的量。它是支配水生生物生存和有机污染物分解类型及水体自净作用强弱的重要因素; 溶解氧是水体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3、生化需氧量BOD、 ; 水中有机污染物被微生物分解所需的氧量,可以间接地反映出有机污染物的含量。 BOD 并不直接表示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含量,只是通过一定时间内细菌所氧化分解的有机污染物消耗的氧量,BODffi高表示水中有机污染物越多。4 、化学需氧量COD; 是指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需要的氧量。常用的氧化剂有重铭酸钾其CO丽之为CODCr;有高钮酸钾 其CO丽之为 CODM、n5、水体富营养化;即过多的植物营养物进入水体,恶化水体质量,影响渔业发展, 危害人体健康的现象, 是水体衰老的一种表现, 会使湖泊由贫营养湖发展为富营养湖,进一步发展为沼泽和干地。6 、重金属迁移。 重金属迁移是指在自然环境中空间位置的移动和存在形态的转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富集与分散现象。理解:水体富养化的危害。 P92三、 水体污染的农业效应: 水污染对土壤的影响;水污染对作物的影响;水体污染对人体的影响。理解: 1 、水体污染的土壤效应; 离子态有害物质的土壤效应耗氧有机物的土壤效应重金属以土壤微生物的和酶的影响2 、水体污染的作物效应; 离子态物质的作物效应耗氧有机污染物的作物效应重金属的作物效应3 、污灌对作物生育、产量、品质的影响;略4 、重金属汞、镐、铅、铬、砷对作物的影响; P935 、水体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特殊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四、水体污染的防治识记: 1 、水的物理处理法; 主要是利用物理作用来处理污水,即在处理过程中不改变污染物的化学性质。 属于物理法的有格栅、 过滤、 离心、 沉淀、 隔油、 气浮、蒸发和结晶等。1 、沉淀法;利用重力作用,使水中悬浮物下沉,达到固液分离。3 、水的化学处理法; 利用化学作用,除去水中的污染物。时常要加入化学药剂,促使污染物混凝、沉淀、氧化还原和络合等。4、硬水软化;用石灰苏打法去除水中的 Ca 2+ 离子。5 、化学混凝法;利用混凝剂,如聚合氯化铝、氯化铁,去除水中的微小悬浮物和胶体杂质。6 、氧化还原法;利用氧化还原作用,使水中某些无机和有机溶解杂质,转化成无害物质,或转化成易于分离的气体或固体,从而净化污水。7、水的生物处理法; 主要是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机物污染物以净化污水。8 、活性污泥法;P105 1069 、 生物膜法; 使废水流过固定支承物表面的生物膜, 利用生物氧化作用和各相间的物质交换,以降解废水中的有机物。10 、生物转盘法; P10711、水的土地处理系统; 是指在人工调控及系统自我调控的条件下,利用土壤微生物植物组成的生态系统对废水中的污染物进行一系列物理的、 化学的和生物的净化过程,来净化废水;并通过系统的营养物质和水分的循环利用,使绿色植物生长繁殖, 从而实现废水的资源化、 无害化和稳定化的生态系统工程。12、氧化塘。略理解: l 、物理处理法的原理和种类;原理: 主要是利用物理作用来处理污水,即在处理过程中不改变污染物的化学性质。属于物理法的有格栅、过滤、离心、沉淀、隔油、气浮、蒸发和结晶等。种类:格栅:除去较粗大的悬浮物筛网和捞毛机:除去呈悬浮状的细小纤维沉淀: 利用重力作用, 使水中悬浮物下沉, 达到固液分离。 隔油和破乳: 除去可浮油和乳化油2 、化学处理法的原理和种类; 原理:利用化学作用,除去水中的污染物。时常要加入化学药剂,促使污染物混凝、沉淀、氧化还原和络合等。硬水的软 化化学混凝法中和化学沉淀法氧化还原法。3、生物处理法的原理和种类;原理:主要是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机物污染物以净化污水。种类: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4、土处理系统的原理和类型。原理: 指在人工调控及系统自我调控的条件下,利用土壤微生物植物组成的生态系统对废水中的污染物进行一系列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净化过程,来净化废水;并通过系统的营养物质和水分的循环利用,使绿色植物生长繁殖,从而实现废水的资源化、无害化和稳定化的生态系统工程。类型: 快速渗滤系统慢速渗滤系统地表漫流系统应用: l 、污水的活性污泥处理工艺及主要设备; 活性污泥法的工艺流程。P10&主要设备:曝气池。2、举例说明一处理方法的工艺特性和场地要求。略第六章大气污染与控制一、大气污染概述识记: l 、对流层; 大气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大气总质量的 3/4 以 上集中在此层, 对流层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 垂直方向由于温度变化, 对流强 烈,各种天气现象和各种大气污染,主要发生在这一层。2、平流层;高度1250kmi温度随高度增加而上升,温度大约为220k260k。在1220km处温度基本不变。空气多为平流运动,清洁、干燥、无云雨现象。由于空气上冷下热,所以没有对流运动,一旦污染物进入此层,就比较稳定,可存在数年之久。3、中间层;高度5080kmi在这一层里,气体稀薄,没有 H2O存在,吸收辐射物质很少,所以温度上冷下热,其温度范围为 180 260K。4 、热成层; 高度在 80km 以上,上界高度达800km 以上。在此层内,大气强烈吸收太阳远紫外辐射的能量, 使空气迅速升温, 故这一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上升。 空气在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发生电离使空气变成带电荷的离子, 故 又称电离层。5 、散逸层。 大气圈的最外层,是地球大气与星际空间的过渡层。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 大气的大部分分子发生电离, 空气极为稀薄, 由于受 地心引力极小,气体及微粒可以从这层被碰撞而脱离地球重力场进入太空逸散。理解: 1 、大气及空气的概念; 大气是多种成分组成的混合气体。2 、近地层大气组成及其变化。 近地层的气体温度比其上层气温要高。在对流层中,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 P113二、大气污染源及其污染过程、特点识记: 1 、大气污染源; 人类活动自然过程。2 、颗粒物; 是除气体之外的包含于大气中的固体和液体物质。3、光化学烟雾;排入大气中的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在太阳紫外线的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浅蓝色的混合物 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 染物、的污染烟雾。一般发生在夏季晴地。4、酸雨。当大气中含有大量SO2ffi NOX!性氧化物,通过一系列化学反应 转化成硫酸和硝酸,随着雨水的降落而沉降到地面。正常的雨水的pH值约为5.6, 而酸雨的pH值小于5.6。酸雨是大气受污染的后果之一。理解: 1 、室内空气污染; 研究表明,室内的空气污染比室外的空气污染更严重。主要有石棉、甲醛、挥发性有机物、致病生物体等等。2 、大气污染物扩散大气中各种迁移转化过程造成的大气污染物在时间上、空间上的再分布,是污染物发生到产生环境效应之间必经的环节。三、 大气污染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氟化物光化学烟雾包括臭氧、过氧乙酰硝酸酯理解: 1 、二氧化硫对植物的危害; 植物初期在叶脉间出现白色伤斑,轻者只有在叶背气孔附近,重者则从叶背到叶面均出现伤斑。2、氮氧化物对植物的危害; 氮氧化物对植物的毒性较弱,会慢性地抑制植物的生长。3、光化学烟雾对作物的危害;臭氧对植物的危害:通过叶背气孔进入,形成细小坏死斑点, 抑制植物生长, 并发生早期落叶落果现象。 过氧乙酰硝酸酯 PAN、 对植物的毒性很强, 特征是使叶子背面变成银灰色或古铜色, 叶子正面 无症状。4 、 酸雨对土壤、 地表水的影响; 酸雨使土壤酸化, 产生一系列环境问题:土壤贫瘠化、 土壤中有毒元素的溶出。 酸雨对水生系统的危害最为严重。 一方面使食物链发生变化, 微生物组成发生改变, 有机物分解缓慢, 水生植物和动物减少, 甚至导致鱼类死绝。 另一方面, 由于水体酸化, 导致许多金属的溶解加速, 浓度升高。5 、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致癌。6 、氟化物对植物的影响。 P126应用: 1 、通过叶片典型症状识别二氧化硫对植物的危害; 植物初期在叶脉 间出现白色伤斑,轻者只有在叶背气孔附近,重者则从叶背到叶面均出现伤斑。7 、酸雨对建筑物和材料的腐蚀作用。 对建筑材料的侵蚀CACO3+H2SO4 CASO4+H2O+CO2CACO3+HNO3 CA(NO3)2+H2O+CO2对金属的侵蚀:电化学腐蚀:金属 +H+ -金属离子+H2四、臭氧层破坏和全球变暖识记:1、臭氧层及其分布;主要集中在平流层15 35km附近。2、臭氧层的功能;8 、温室效应; 大气层中的某些微量气体组分能使太阳的短波辐射透过,加热地面,而地面增温后所放出的热辐射,却被这些组分吸收,使大气增温。9 、温室气体。 能产生温室效应的微量气体组分,有CO2、 CH4、 N2O、 CFC等。理解:l、臭氧层破坏的后果;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致癌、损伤人体免疫 系统、损伤眼睛;对植物的影响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2、臭氧层破坏的对策;大气中臭氧层的破坏,主要是由消耗臭氧层的化学物质引起的, 减少或停止这些化学物质向大气的排放, 将是防止臭氧层破坏的有效措施。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1987签订,1990修正,受控物质达共6 类几十种。3、全球变暖的原因;略4、全球变暖的生态影响。海平面上升气候变化对生化多样性的影响5、大气污染的防治P132 133识记: 1 、除尘; 从废气中将颗粒物分离出来并加以捕集、回收的过程。10 、除尘器。 实现除尘过程的设备装置。理解: 1、颗粒污染物的治理技术; 除尘2、气态污染物的治理技术;SO2废气治理技术P133、脱除SO2的方法有:抛弃法和回收法。在工业上,脱除 SO2的方法主要是湿法,其次是干法。 NOX废气治理技术P144、吸收法,吸收剂有:碱液、稀硝酸溶液和浓硫酸等; 吸附法,吸附剂有:活性炭和沸石分子筛;催化还原法利用催化剂、还原剂,将NOXS原成无毒的N211 、城市大气污染综合防治。 制定综合防治规划,实现 “一控双达标” 调整工业结构, 推行清洁生产改善能源结构, 大力节约能源完善城市绿化系 统加强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管理P135、第七章土壤污染与防治一、土壤污染概述识记: 1 、土壤环境; 由固相、液相和气相三相物质组成的多相分散体系,也是一个由不同土层组成的整体系统。2 、土壤环境背景值; 土壤环境背景值是指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 特别是人为污染、 影响的土壤环境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及其含量。 是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 成土过程的产物,其实质是各个自然成土因素的函数。3、环境容量;指在一定条件下环境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环境容量是一个变量,有两个组成部分。4、土壤环境容量。土壤环境单元所容许承纳的污染物质的最大数量或负荷量,是土壤污染最大负荷值减去土壤污染初起值的差值。理解:1、土壤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组成:生产者。高等植物根系、藻类和化能营养细菌。消费者。土壤中的草食动物和肉食动物。分解者。细 菌、真菌、放线菌和食腐动物等。参与物质循环的无机物质和有机物质。土 壤内部水、气、固体物质等环境因子。结构:结构有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之分。2、研究土壤背景值的意义;是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是研究土壤环境容量, 制定土壤环境标准的基本依据; 是研究污染元素化学行为的依据;作为土壤利用及其规划的参比数据。3、土壤环境的组成;组成矿物组成:原生矿物;次生矿物;土壤矿物胶 体次生黏土矿物、机械组成质地、:粒级分级;土壤质地机械组成、一般分为沙土类、壤土类、粘壤土类和黏土类。土壤质地是影响物质交换、能量流动的重要因素。有机物质组成12 、土壤环境的基本特点; P139-14013 、土壤污染的特点;略6、土壤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土壤的污染源分为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人为污染源是土壤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有污水灌溉固体废弃物的农业利用空气污染的影响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影响二、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及其防治识记:1、物理迁移;在径流作用下,土壤溶液里的重金属离子或络合物 发生迁移;水土流失或风蚀作用下,重金属元素随土壤颗粒发生迁移。2 、化学迁移; (1)与无机胶体的结合( 2)与有机胶体结合( 3)溶解和沉淀作用3、专性吸附;重金属离子进入氧化物的金属原子的配位壳中,与一 OH和OH藩己位基重新配位,通过共价键或配位键结合中胶体胶体颗粒表面。4、非专性吸附; 通过电荷符号的不同发生静电吸附作用使重金属离子吸附在土壤胶体颗粒表面。14 、生物迁移。 通过植物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有效态重金属,并在植物体内积累起来的过程,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也能吸收富集重金属。理解: 1 、汞污染的特点及危害; 汞及其化合物易转成蒸气在大气中散发,并被土壤吸咐; 利用汞污染的废水灌溉农田; 使用含汞农药等都能成为土壤中汞污染源。汞盐在pE值较高的还原性土壤中不但和S2-结合生成HgS沉淀,而且可以在细菌作用下转化成甲基汞、二甲基汞等有机汞。而有机汞容易被植物吸收进入植物链被人吸收,其毒性远比无机汞大。2、镉污染的特点及其危害;镉在土壤中以水溶性或难溶性形态存在。水溶性镉主要以离子或络合态存在,易被植物吸收,富集。镉污染土壤进入植物链,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破坏红血球引起骨痛病。15 、铅污染的特点及危害;(P143)4、铬污染的特点及危害;( P143)5、砷污染的特点及危害。砷的污染来源于天然矿以及人为活动。农药生产厂和矿山的废水, 煤燃烧后的废气排放皆能引起砷对土壤污染。 土壤中的砷主要以胶体或与有机物结合形式存在。 砷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毒性很强的物质, 砷的毒性不仅取决于它的浓度, 也决定于它的化学形态。 砷中毒的主要症状是皮肤出现病变,神经、消化和心血管系统发生障碍及引起皮肤癌、肺癌等。应用: l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清消; 冲洗法从根层中去除重金属利用吸收能力强的植物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2、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防治措施。 施用改良剂调节土壤Eh 和水浆管理客土和换土法(P151)三、农用化学品对土壤的污染与防治理解: l 、 化肥对土壤的污染和危害; 化肥常常含有副成分, 如重金属元素、有毒有机化合物以及放射性物质, 进入土壤后, 形成潜在污染。 同时化肥施用通过反馈过程对土壤环境、水体环境、大气环境产生影响。2、有机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土壤有机胶体、植物对农药的吸附有机农药的代谢与降解3、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毒性;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16 、塑料薄膜残留对土壤和作物的危害。(P155)应用: 1 、如何控制化肥对土壤的污染; 调整化学肥料结构普及平衡施肥技术, 减少化肥用量有机无机混合施用科学施肥, 减少化肥的损失合理灌溉,减少化肥源流失适当调整种植业结构,充分利用豆科作物的固氮肥源。2、农药污染的控制措施; 利用综合害虫防治系统以减少农药的放入量农药的安全合理使用制定农产品的允许残留标准采用合理耕作制度, 削除农药污染发展开发新农药3 、农田“白色污染”的防治措施。 从价格和经营体制上优化和改善对废塑料制品的回收和管理, 循环利用废塑料; 研制可控光解的热分解的农膜新品种;尽量使用分子最小、生物毒性低相对易降解的塑料增塑剂。第八章 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一、固体废弃物概述识记: 1 、固体废弃物; 是指在社会的生产、流通、消费等一系列活动中产生的一般不再具有原使用价值而被丢弃的以固态和泥状存在的物质; 或者是提取目的组分后废弃的不同的剩余物质。固体废弃物包括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废弃物。4 、固体废弃物的来源; (P158)5 、固体废弃物分类; 按组成可分为有机废物和无机废物按形态可分固体和泥状等废物按来源可分工业废物、 矿业废物、 城市垃圾、 农业废物和放射性废物(主要分类形式)按危害状可分有害废物和一般废弃物6 、生污泥:从污水处理厂沉淀排出的污泥。7 、无害化;指将固体废弃物通过工程处理,达到不损害人体健康,不污染周围环境。 无害化的方法有垃圾卫生填埋、 高温堆肥、 沼气发酵、 焚烧、 热解等。8 、减量化;是通过适宜的手段减少固体废物的数量和容积。具体做法是采用固体废物处理方法达到减量化。 另外一方面采用在生产过程中减少固体废弃物的产生。9 、资源化。 是采取工艺措施从固体废弃物中回收有用的物质和能源或者通过一定的技术措施达到使固体废物重新利用的目的。理解: l 、固体废弃物的污染途径; 一是工矿企业固体废弃物所含化学成分形成化学物质污染; 二是人畜粪便和生活垃圾是各种病源微生物的孳生地和繁殖场,对环境构成病原体型污染。2、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危害; 对土壤理化性状将产生不良影响长期施用垃圾将导致农田中重金属含量积累日益增多的有机合成材料和塑料及其制品,大部分未经回收利用随垃圾进入农业环境, 影响其物质的循环与能量的流动由于城市垃圾大多未经无害化处理直接施用于农田,就会将大量的细菌类病原菌、病毒和寄生虫卵带入土壤,成为各种疾病的传播源。3 、固体废弃物的营养化学组成和利用潜力。 固体废弃物中许多种类属于生物可降解和利用有机固体废弃物:生活污泥、城市生活垃圾、糖厂废渣、畜禽粪便等等,按照无害化、资源化目的,首先对有机固体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再进一步转化为其他农业可利用的资源。 如沼气发酵生产沼气、 堆肥、 颗粒化复混肥等应用: l 、固体废弃物的污染控制途径; 完善和改造生产工艺发展物质循环工艺进行综合利用进行无害化处理与处置2、我国控制固体废弃物污染的技术政策。“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的控制固体废物污染的技术政策。 我国固体废物处理利用的发展趋势采用无害化为先导、资源化为目的,进行减量化。二、有机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与利用技术识记: 1 、厌氧发酵; 厌氧发酵产沼是利用微生物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分解废物中有机物的一种方法。代谢过程中产生以甲烷为主的可燃性气体甲烷2、热解处理; 将有机物化合物在缺氧或低氧条件下,利用热能使化合物键断裂,由大分子量的有机物转化成小分子量的燃料气、液状物(油、油脂等)及焦炭等。3 、青贮; 将作物秸秆刈青收割,机械切碎,再均匀地铺入窖内、压平、密封。里面发酵主要由乳酸菌发起,然后由酵母类完成。4、高温堆肥;是在有氧条件下,通过好氧微生物(主要是好氧菌)的作用下来进行的。5 、厌氧堆肥。是在无氧条件下,通过厌氧微生物(主要是厌氧菌)的作用来进行的。理解: l 、有机废弃物能源利用的原理; 沼气发酵是个厌氧生物化学过程,包括水解发酵产酸和产甲烷三个阶段。2、 有机废弃物饲料利用的原理; 一些植物残体营养价值低, 或可消化性低,不能直接用作饲料。 如果将它们进行适当处理, 可以提高其营养价值和可消化性,可以将其作为饲料使用。3、堆肥处理的原理; 传统的堆肥技术采用厌氧的野外堆积法,而现代一般采用好气堆肥工艺。4、堆肥的影响因素。 ( 1)有机质含量(2)水分(3)温度(4)碳氮比(5)碳磷比(6) pH值应用: 1 、城市垃圾的热解处理; P163-P1642 、秸秆的处理及转化为饲料;(P170)3 、堆肥的工艺、设备及参数;(1) 堆肥工艺程序:传统的堆肥技术采用厌氧的野外堆积法, 而现代一般采用好气堆肥工艺。 (2) 好气堆肥工艺流程: 前处理主发酵-后发酵-后处理-除臭-贮藏前处理主要有:调整水分、C/N比、添加菌种和酶、除去非堆肥物质、调整粒径。主发酵(一次发酵)后发酵(二 次发酵)后处理脱臭贮藏(3)堆肥的影响因素4、蚯蚓养殖技术与食用菌生产。(P169-170)蚯蚓的利用改良土壤在动物饲养业中的应用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在医药及食品中的应用三、其它废弃物的处理与利用识记: l 、安全填埋; 安全土地填埋是处置有害废物的一种较好方法,实际上是卫生土地填埋方法的进一步改进, 对场地的建造更为严格, 衬里系统的渗透系数要求在10 8cm/s 以下。4 、卫生填埋; 是不产生二次污染的垃圾最终处理方法。垃圾在填埋场内分区分层进行填埋。3、垃圾渗沥水; 垃圾分解过程中产生的液体以及渗出的地下水和潜入的地表水。4、 粉煤灰; 颗粒较细但并不均匀的多相混合物, 是能源工业的固体废弃物,其来源有热电厂、烧煤的锅炉、烟囟等。5、粉煤灰肥料。P178理解: 1、城市垃圾处理的方法; 安全土地填埋卫生土地填埋2、卫生填埋的原理;填埋单元:废物层和土壤覆盖层共同构成;填埋层: 具有同样高度的一系列相互衔接的填埋单元构成填埋场: 一个或几个填埋层构成,再在上面覆盖一层90120cm的土壤。卫生土地填埋分为:厌氧、好氧、半好氧3 、粉煤灰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P176)(P177)4、粉煤灰的改土与增产作用。( P177)应用:1、垃圾卫生填埋的作业方法;平面作业法斜坡作业法沟填作业法2、垃圾渗沥液的收集处理和粉煤灰的农业利用。(1)收集处理:对新产生的渗沥液最好采用生物处理; 对从稳定填埋场产生的渗沥液最好采用化学物理方法处理;为了保证填埋场渗沥水不造成对地下水的污染,采取双层衬层,第一层为合成薄膜,第二层为土壤。(2)粉煤灰的农业利用:(P177-178)第九章农业环境监测与环境标准一、农业环境监测识记: 1 、环境监测; 利用多种科学方法和手段,监测和检测代表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变化趋势的各种数据, 并用它来解释环境现象, 为环境管理和科研提 供科学依据的全部过程。2、农业环境监测; 资料研究和现场调查、 优化布点、 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3、常规监测; 是监测工作的主体,其工作质量是监测工作的标志,又分为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视性监测。4、研究性监测; 为探索来自各种污染源的污染物进入农业生态系统,被农作物或畜、禽吸收后,在其肌体内迁移、转化、富集的规律,或研究沿食物链的名营养级的传递和迁移规律, 进行污染物量的传递的测定。 还包括一些环境背景 值的测定。5、应急监测; 此种监测内容和形式较多,但都属于特定目的。可分为污染事故监测、仲裁监测、咨询监测等。理解:l、农业环境监测的目的和作用;环境监测方针:环境管理必须依靠环境监测,环境监测必须为环境管理服务。环境监测目的(任务):为环境管理服务,为环境科学服务,为农业持续发展服务,为全社会服务。2 、农业环境监测的任务; 为环境管理服务,为环境科学服务,为农业持续发展服务,为全社会服务。3 、农业环境监测的程序和方法。 农业环境监测程序方框图(P182)二、农业环境标准识记: 1 、环境标准; 为了保护人群健康,防治环境污染,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依照环境基准、环境保护法律和有关政策, 对环境中有害成分、 排放源的污染物的限量阀值和配套措施所作的技术规 定。4 、环境质量标准;P1833、污染物排放标准; P1834、环境基础标准;P1835 、环境方法标准;P1836 、农业环境标准体系;(P183-P184)7 、环境基准。 P183理解:1、环境标准的分类;环境标准按用途分为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环保设备、仪器标准按环境要素分为:水质标准、空气环境质量标准、生物环境标准(含食品卫生标准)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2、环境标准的分级;( 1)按环境管理分级为:国家级、地方级(2)按标准适用范围分级: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为标准。3 、制定农业环境标准的原则。 制定农业环境标准以农业环境质量基准为依据;制定标准,既要考虑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又要考虑促进农业 生产的持续发展。第十章清洁生产与绿色食品识记: 1 、清洁生产; 是一种新的创造性的思想,该思想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 产品和服务中, 以增加生态效率和减少对人类和环境 的风险。2、清洁生产过程;进行企业清洁生产审计开发长期的企业清洁生产战略计划对职工进行清洁生产的教育和培训进行产品全生命周期分析进行产品生态再设计研究洁洁生产的替代技术3、绿色食品。理解:1、清洁生产特点;对生产过程,包括节约原材料的能源,淘汰有 毒原材料, 减少所有废弃物的数量和降低其毒性; 对产品, 要求减少从原材料 提炼到产品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 对服务, 要求将环境因素纳入 设计和所提供的服务中。2、中国清洁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治理投资和运行费用高,而经济效益很小,企业缺乏积极性;资源、能源得不到有效利用,一些本来可以回收利用 的原材料变成了 “三废”而被处理掉或排入环境,造成浪费与污染。由于偏重 末端治理忽视全过程控制, 使得工业生产管理中的环境与生产 “两张皮” 的状况 难以改变。3 、绿色食品产生的背景; P192-1934 、绿色食品必须具备的条件; 产品或产品原料产地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生态环境质量标准; 农作物种植、 畜禽饲养、 水产养殖及食品加工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的生产操作规程; 产品必须符合绿色食品质量和卫生标准; 产品外包装 必须符合规定。5 、绿色食品产地的环境条件; 土壤大气水6 、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条件的调控;(P197)7、绿色食品种植业、栽培技术规范;(P198)8 、绿色食品养植业、栽培技术规范;(P198)9 、绿色食品加工业、加工技术规范;(P198)10 、如何开拓绿色食品的国内市场。(P202)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