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题综合自然地理环境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 .如何理解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答: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自然环境一一自然地理环境,但与部门自然地理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一部分)不同,综合自然地理学是把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着重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部分或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揭示自然地理综合体的空间分布特征和规律。2 .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具有相对独立性。自然地理环境由4大圈层组成:气体为主的大气圈、以液态水为主的水圈、以固体岩石为主的沉积岩石圈、以生物有机体为主的生物圈;受重力作用影响,4大圈层在垂直方向上成层分布,由上到下依次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沉积岩石圈;各圈层又具有自己的结构和特征。(2)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即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组成部分在太阳辐射、地球内能作用下,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彼此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形成了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或系统、综合体) 没有一个部分是孤立的, 任何一个部分的变化都会引起其它部分的相应变化,乃至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发生变化。(3)区域差异性。自然地理环境既是一个整体,同时由于长期的发展演化又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不同部分的特征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分异在水平方向上和垂直方向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可归纳为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各级自然综合体的形成,就是地域分异的结果。3、如何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范围和边界 ?答:长期以来,不少地理学家就自然地理环境的边界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直今仍不断有新的观点提出。所有不同的观点概括起来包括三类:着重“自然地理环境与外部联系显著减弱之处”,趋向于把自然地理环境的界限划定在一个巨大的空间范围,下限在地球固体表面以下100200km深度(构造力停止作用之处),上限为臭氧层。着重“自然地理环境的内在联系显著减弱之处”,主张把自然地理环境的界限划定在较小的空间范围,以伊萨钦科为代表。北京大学陈传康认为地理学所研究的范围界限不应做硬性规定,硬性规定一个厚度未必都符合客观实际,而应视研究问题的性质有相应的变化。4、简述伊萨钦科对自然地理环境范围与边界的主要观点答:伊萨钦科认为自然地理环境的界限划定应着重“自然地理环境的内在联系显著减弱之处”,认为对流层和水圈参与太阳能所引起的地球表层的积极的物质循环,沉积岩则是由所有三个无机圈和有机体的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从对流层到沉积岩石圈的范围也是生命有机体可能生存的区间,而在这一区间之外,自然地理环境的内部联系就显著减弱了。所以 主张自然地理环境的上限在对流层顶,下限在沉积岩石圈的底界(约在地面以下56公里)。5、综合自然地理学与部门自然地理学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答:综合自然地理学与部门地理学的主要区别是:A.研究对象不同,综合自然地理学以自然地理环境整体为研究对象,部门自然地理以某一个自然地理要素为研究对象;B.部门自然地理学是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础。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1 .综合自然地理学发展有哪些阶段 ?(了解)答:综合自然地理学发展有四个阶段:A.综合自然地理学的根基;B.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萌芽;C.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D.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2 .古代地理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了解)答:古代地理学的主要特点是:A.从远古到18世纪中叶,地理学处于搜集和积累资料的时期;B.古代地理学实际上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科学;C.古代地理学以纯粹描写地理现象为特点;D.古代地理学存在两大基本学派:一是“博杂派“,另一是“宇宙派3 .洪堡、李特尔的主要学术贡献有哪些?(了解)答:法堡的主要学术贡献有: A.创立了一门科学的自然地理学;B.创作了 一书,奠定了自然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C.创立了多种重要的自然地理研究方法; D.发现了一 系列自然地理规律;E.明确指出了自然地理学研究客体的综合特征。李特尔对科学的积极贡献有:A.他把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结合起来研究,强调变化中的“人和自然统一” ;B.他把地球表面作为人类活动的舞台,认为地理学是研究人类住宅的 地球表面;C.他把古代的地志学发展成为人文地理学。4 .简述李希霍芬、道库恰耶夫的学术思想.(了解)答:李希霍芬 的主要观点有:A.地理学必须限于研究地球表层;B.首先把世界看作是一个整体来研究,同时还要考察地球表面的更细小片段;C.地球表面的任何一个区域是自然多要素的集合体,对它们必须进行全面地描述;D.区域地理不限于单纯地描述独特现象,还要寻找现象发生的规律性,提出假说,简明特定地区各种事物的相互因果关系。道库恰耶夫 把土壤看作是地表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是自然的一面镜子,由此他 看到了整个自然界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本质特征。道库恰耶夫的伟大发现以及由此而转 入的研究工作,进一步促进了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萌芽。首先,他创立了自然地理综合体的概念,认为地表的一切自然组成成分都是密切地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并作为一个复杂的物质体系的一部分而不断发展着。其次,他开创了自然地带学说,在关于自然地带学说 一文中,他指出:整个无机界和有机界,从其一般性质看,都带有显著的鲜明的世界地带性特征。 最后,他强调了为论证自然地理综合体而建立一门特殊科学的必然性。外部环境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1 .太阳辐射对自然地理环境有何影响?答:输入地球的太阳能大部分为自然地理环境所得,几乎所有的自然地理过程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重要的能源,它不仅为各种自然地理过程提 供了最基本的动力, 而且是产生自然地理环境三大规律-整体性、差异性、节律性-的能量基础。2 .简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地球自转的影响: A.产生昼夜交替现象,从而引起自然地理环境的昼夜节律性变化.B.地球绕地轴自转这一事实是确定地理坐标的基础.C.由于地球自转的结果,所有在北半球做水平运动的物体都要发生向右偏转的效应,在南半球,f#况相反.D.由于地球自转,使潮汐变为绕地球传播的潮汐波.E.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是造成地质时期地壳运动,海陆变迁,气候变化和生物进化的原因之一 .F.地球所具有的两极稍平,赤道凸出的椭球体球状,也是由于地球自 转所产生的惯性离心力的水平分力长期作用的结果G地球自转速度变化使地球转动能发生变化。地球公转的影响:A.使得自然地理环境中许多现象和过程都以年为周期而变化.B.地球公转的效应涉及到自然带的性质及分布.C.直接影响到太阳辐射沿纬度的分布.,改变了不同类型热量带的范围.D.使得天文四季不等长.E.地球轨道偏心率的大小,决定着地球轨道的形 状.地球轨道偏心率的变化,一方面使地球在一年内接受到的太阳日辐射量随之改变;另一方面又使地球在远日点和近日点获得辐射量的差异也发生变化3 .地球因素对自然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了解)答:地球因素是指来自地球内部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地球内部的物质状态和地球内能两大方面.其重要作用在于参与塑造地壳的外部形态,奠定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骨架.4 .试述自然地理环境外部联系的本质.(了解)答:A.支配自然地理环境中各种基本过程的能量几乎全部都从外部进来。B.自然地理环境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无序到有序地不断进化发展,并形成稳定有序的结 构。C.宇宙因素和行星因素合称为天文因素.天文因素给予自然抵地理环境以数学规则性的影响,即使得自然地理过程在时间上具有周期性,在空间上具有地带性。而地球因素则破坏着这一数学规则性,两者共同作用,支配了自然地理环境演化发展的基本格局和基本规律。D.自然地理环境附近的地圈对自然地理环境具有调节和保护作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如何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为什么说地球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答: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指: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组成部分(四大圈层、五大要素)在太阳辐射、地球内能作用下,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 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彼此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形成了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或系统、综合体);没有一个部分是孤立的,任何一个部分的变化都会引起其它部分的相 应变化,乃至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发生变化,这就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2、简述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答: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庞大的物质系统.其组成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一一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4大圈层);各种能量以及在能量支配下物质运动所构成的各种动态体系即自然地理要素气候、地貌、水文、生物、土壤(5大要素)。3、简述自然地理环境的能量基础.答:自然地理环境的能量组成主要包括太阳辐射、潮汐能、宇宙射线、地球内能等。其中以太阳辐射(99.98%)和地球内能(0.02%、地热能及重力能)最为重要,它们共同支配着自 然地理环境内部的物质运动和循环。4、太阳辐射对自然地理环境有何影响?答:输入地球的太阳能大部分为自然地理环境所得,几乎所有的自然地理过程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重要的能源,它不仅为各种自然地理过程提供了最基本的动力,而且是产生自然地理环境三大特征-整体性、差异性、节律性 -的能量基础。5、简述能量在自然地理环境中转换和传输的过程答:太阳能作为地理环境中物理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最重要的热源,进入地理环境后一方面在无机界被大气、水、地面和土壤吸收并转化为热能,在时空上将进行重新分配,经过多次转化并将最终返回宇宙空间;另一方面在有机界(生态系统)传递和转化,形式为:光能(辐射能)一生物化学能一热能。6、简述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循环和交换的过程答:自然地理环境中物质循环 (蕴含着能量转换)的方式可以归纳为四种类型,即大气循环、水分循环、地质循环和生物循环。从大规模和大范围着眼,四类物质循环相互交织、相互嵌套,从而使自然地理环境中得一切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即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得以实现和完成。7、试述自然地理环境内部联系的基本特点答:A.在自然地理环境中存在着由各组成要素和各组成部分所建立起来的一定结构,并完成一定的功能和形成一个整体效应.B.物质循环必然伴随着能量转换与传输.C.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物质循环与物质平衡是不可分割的.D.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循环不是简单的往复运动,而是旋回发展的复杂过程。8、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特征答:(1)垂直分层性:4个圈层上下分层;各圈层内进一步分层。(2)相互渗透性。(3)地域分异性:地带性与非地带性。(4)多级自然综合体相嵌性。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规律1 .论述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方向性 .答:在地球的45亿年生命史中,自然地理环境沿着一定方向而发展,它的发展依赖于整个地球的发展;自然地理环境是地球演化进程中某一阶段的产物,它的形成与地球物质分异成地圈有关;各个地圈的发展,与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化一样 ,是不可逆的,总是沿着“时间”前进,从无序到有序,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2 .生物圈的发展演化与自然地理环境有何关系?答:A.原始生命体产生之后,生命演化就从化学演化阶段进入到生物进化阶段,自然地理环境便从无机界的寂寞处所发展为有机界的繁盛世界了.B.生物圈的出现标志着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更加高级的阶段.3 .何谓节律性?简要叙述节律性的表现形式 .答:我们把自然地理过程及其现象随时间重复出现的变化规律称为自然地理环境的节律性,简称节律性或节奏性,韵律性.自然地理环境的节律性可概括为三类型:一是周期性节律(分为昼夜节律和季节节律 );二是旋回性节律(分为地质旋回和气候旋回);三是阶段性节律(分为生物生长节律和生物进 化节律)。其中按周期长短又包括:秒分时节律、昼夜节律、季节节律、年节律、世纪节律、超世纪节律、百万年节律等。各类节律具有不同的功能,它们相互叠加、互相干涉影响,任何长周期节律都作为中短周期的背景而对其有制约作用。4 .何谓自然地理环境的稳定性 ?(了解)答:自然地理环境不断向前演化的历史进程中,在一段相当长的阶段内维持着相对的稳定态.在这样的阶段内,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有着平稳的联系,物质及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处于动态平衡,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与功能保持着稳定的状态外界变动或人为干扰所致的不稳定影响受到自然地理环境自我调节机制的制约.使得自然地理环境总是力图恢复原态维持稳定.虽然稳定性是很大一部分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但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稳定是相对的稳定,而不是绝对稳定状态.5 .辩析自然地理系统、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了解)答:自然地理系统/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态系统既相互联结,又彼此有别的三大耗散结构的进化.自然地理系统是太阳能进入地球形成负嫡流,在三个圈层中流通而形成无机的自然地理系统.生态系统是在自然地理系统中孕育出来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使生态系统获得的负嫡流较之自然地理系统多得多,作用更大,形成更复杂,更有序的耗散结构.人类从生态系统中的动物群类中脱颖而出,成为支配物种,形成人类生态系统.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什么是地域分异?什么是地域分异因素 ?答:所谓地域分异,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部分或其整体(自然综合体)按照确定的方向有规律地发生分化而产生差异,以致形成多级多种自然区域的现象。导致这种分异的原因, 即是地域分异因素。2、地域分异基本规律及相应的分异因素?地域分异尺度有几种?答:地域分异基本规律包括:地带性分异和非地带性分异。地带性分异即指纬度地带性分异,表现为各自然要素或自然综合体大致随纬度(南北向)更替、沿纬线(东西向)延伸的地域分化。地带性分异因素是太阳辐射。因为太阳辐射能在地表南北分布不均、 呈东西向带状分布。在热量分带的基础上,各自然要素气候、水文、 风化壳、土壤和生物群落,乃至外动力所形成的地貌都具有相应于该热量带热力特征的性质,于是产生了各自然要素或自然综合体沿纬度的地域分化非地带性分异是指非纬度地带性,表现为各自然要素或自然综合体的差异分布明显偏离纬线方向,近似呈东西向更替、南北向延伸。包括:全球性海陆分异、海底和陆地各自地貌 分异、陆地上大致由沿海一一内陆间的干湿分异、山地高原的垂直分异、地方性、局地分异等。非地带性分异的因素:地球内能。来自地球内部,由地球内能所引起的海陆分布、地势 起伏、岩浆活动和构造作用等导致的不沿纬度方向的分异。地域分异尺度有3种:大尺度分异(全球性、全大陆全海洋、区域性)、中尺度分异(地方性)、小尺度分异(局地性)。一般来说,次级的(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总是在较高级(较大尺度的)分异的背景上发生,因而总是带有高级分异规律的烙印,并受高级分异规律的制约。反之,低级地域分异特性的逐级综合也将把高级分异反映出来,从而构成高级分异的基础。3 .地带性、非地带性分异的区别与联系?答:区别:分异的方向不同,地带性即纬度地带性、非地带性即非纬度地带性;分异因素不同,地带性的能量来自太阳辐射,非地带性的能量来自地球内能 ,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互不从属,两者具有矛盾性。联系:二者共同作用于自然地理环境中,两者存在着互相制约的联系,具有统一性。4 .为什么说经向地带性是非地带性 ?(了解)5、道库恰耶夫“自然地带学说”(P49-51)答:自然地带学说是地理学的经典理论之一,是表征空间地域分异规律的最早的重要学说。俄国土壤学者道库恰耶夫是地带学说的创立者,是地带性分异规律的正式提出者。“自然地带学说”要点:1)太阳辐射能是自然带和自然地带形成的能量基础。2)由宇宙一行星因素引起的太阳辐射能在地表不同纬度区域的不均匀分布是形成自 然带和地带的动力学原因。3)带和地带只在理想状态下呈东西方向延伸,并具有环球分布特点,同时沿南北方向发生更替。4)地带性规律并非唯一的空间地理规律,客观上应存在另一种规律(即非地带性规律)6.什么是水平地带性?试述自然带水平地带性规律的表现形式和原因。答:水平地带是低海拔地区(或水平方向上)兼有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异特征的自然地带,水平方向上的纬度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分异常常相互影响,使得实际的水平自然地带很难被截然划分为纯粹的纬度地带或非纬度地带,往往是以热量为基础的纬度地带性和干湿度地带性的综合表现,人们习惯称之为水平地带(或水平自然带)它是地带性分异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水平地带性可用“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图”来表示,平面结构图式为:某些大平原或低山丘陵区,无论是大陆内部或边缘的大平原,纬度地带性表现明显。干湿度分异占 优势的地方,如中纬度地区,水平地带延伸方向接近南北方向或与海岸线平行。7、什么是垂直带性?影响垂直地带谱的基本因素有哪些?垂直带谱具有哪些特征?答:垂直带性是山地特有的地域分异现象。当山地具有足够的海拔和相对高度时,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降水在一定范围内递增,之后减少,以致不同高度的水热组合特 征各异,首先形成气候垂直分异,进而导致其它自然地理要素(地貌、植被、土壤等)发 生相应变化,最终形成上下更替、 沿等高线延伸的自然景观垂直带,这就是垂直带性分异。垂直地带的形成取决于山地热量与水分的组合,对水热组合状况起着深刻影响的山 地位置(纬度、距海远近)和山体性质(相对高度与绝对高度、坡向、山脉排列形式等) 是决定垂直地带谱性质和结构的基本因素 .垂直带谱特征:见课本P74-79。8、海洋性垂直带谱与大陆性垂直带谱的差异?海洋性垂直带谱:海洋性气候影响地区的山地,基带为海洋性地带时,整个垂直带谱都会具有海洋性特征, 即各类森林在垂直带谱内占优势, 雪线较低,故又称森林型带谱。 具有海洋性垂直带谱的山地如果发育现代冰JI形成高山冰雪带,其冰JI也必然成为海洋性冰川。如喜马拉雅山南坡所见 。大陆性垂直带谱:基带为大陆性自然地带时,山地垂直带谱都将具有大陆性特征,具体表现为山地荒漠带上升到很高的高度,森林带退居次要地位或完全缺失,山地草原、高山草原带带幅宽阔,出现高山寒漠带等,如果有高山冰雪带,其冰川也必然为大陆性山岳冰川。如我国西北内陆的山地。9、水平地带和垂直带的关系?答:1、水平地带是垂直地带发育的背景和基础,不同水平地带上具有不同的基带和垂直带谱。2、某纬度上的垂直地带与相应的随纬度更替的水平地带相比,自然带貌似相同(由热带一亚热带一温带一亚寒带一寒带) ,但实质不同,表现在:1)山地垂直带在数千米高度 距离内完成了纬度地带需要数千千米才能完成的地带更替;2)水热变化特点及原因不完全一致;3)地貌生物土壤变化不完全一致(有时缺失水平面上某个地带,有时出现水平带所 没有的地带。)3、受海洋性气流影响的水平地带上发育海洋性垂直带谱。受大陆性气流影响的水平 地带上发育大陆性垂直带谱。10、地域分异规律研究的意义是什么? (了解)答:自然地域分异规律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它反映了人类认识自然 环境由特殊到一般、由实践到理论的过程;其研究成果反过来指导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 和改造,是进行自然区划的基础,对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进行区域规划、开发 和生产布局有指导作用。综合自然地理区划1、什么叫自然区划?自然区划的类型?答:自然区划即自然区域的划分。是以自然环境要素或综合体为对象,以地域分异 规律理论为依据,在空间上把多级自然综合体进行区域划分:将自然特征相似的区域划为 同一自然区,而自然特征差异较大的区域划为不同的自然区,并确定界线;同时按区域尺 度从属关系,建立一定的等级系统。类型:按区划对象:自然区划分为综合自然区划和部门自然区划。综合自然区划以自然环境整体为对象。部门自然区划以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组成成分为对象(如地貌、气候、 水文、土壤、植被、动物等),依据某成分地域分异规律而进行的区域划分。如地貌区划、 气候区划、水文区划、土壤区划、植物区划、动物区划等。2、自然区划的意义何在?答:全面综合的自然(地理)区划是地理学家研究区域差异及区域相互联系的最具代 表性的工作,是地理学者综合能力和区域研究水平的集中体现。更为重要的是,自然(地理)区划是地理学服务于社会的重要成果,是区域规划开 发与整治等工作的科学依据和重要基础。因为自然(地理)区划力求反映客观存在的地表 自然镶嵌状况及分异规律,有利于人们从宏观和微观上清楚地认识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 境,正确评价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下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3、全世界最早的自然区划?P944、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有哪些 ?各自含义?答:根据陈传康等学者的见解,可以把区划原则分为两大类:一是一般原则,这是进行比 何区划都必须考虑白原则,包括:A.发生统一原则 出.相对一致性原则;C.区域共轲性原则。二是基本原则,这是综合自然区划所必须遵循的原则,包括:A.综合性原则;B.主导因素原贝U。各自含义(见课本 P98-100)。5、自然区划的方法(P101-103) (了解)原则的正确贯彻有赖于运用相应的区划方法。在具体工作中,应该根据客观情况以某种方法为主,辅之以其他方法,灵活运用,才能取好的效果。发生统一性原 则古地理法相对一致性原则类型制图法区 域共射性原则1帧序划分与合 升法主导因素原贝U主导标志法一地图迭叠法综合性原则地理相关法6、自然区划等级系统中,地带性单位有哪些?非地带性单位有哪些?答:从高级到低级,地带性单位有:自然带一自然地带一亚地带一次亚地带。非地带性单位有:大区一地区一亚地区一州。7、单列系统和双列系统有何区别?答:双列系统的赞成者是从分析观点出发,主张拟定两个独立的有某些联系的等级系统来分别反映地域分异的两个方面,并以这两列单位为基本单位。单列系统的赞成者则从综合观点出发,主张拟定综合单一系列的等级系统来反映客观 实际存在的地域分异规律,并以此作为基本单位,两个不完全的等级系统,只是获得单列系统 的工作步骤或分析手段,而不是区划的最终成果。单列和双列两种等级系统并不是相互排斥和截然对立的,在一定意义上讲,双列系统中的联系单位恰好相当于单列系统的区划单位.单双列之争的分歧之处主要是拟定等级系统时所强调的方面和使用的术语有不同。8、“景观”的概念及特征? P126127土地科学(四T章)1.简述土地的科学概念和基本内涵.答:土地是陆地地表某一地段的自然综合体,是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全部自然地理要素以及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科学的土地概念包含着以下基本内容:A. 土地是自然综合体,其综合自然特征主要取决于各组成成分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性质和特点。B. 土地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垂直厚度和水平范围的地段,各具体的地段有大小之别,空间分布有一定的地域组合关系。C.土地作为地球表层的自然客体,必然受自然规律制约。空间上,受地域分异规律制约;从时间演变规律看,具有发生、发展和不断变化的动态特征。D. 土地是人类生活、生产的场所, 又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因此它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受到人类不同程度的利用和改造。所以,除自然属性之外,土地还具有经济和社会属性。2、土地和耕地、土壤、生态系统有什么区别和联系?见课本P154。3、土地分级的概念答:土地是自然地理系统的低级单位,但其本身也是一个多级系统。土地分级是指土地个体地段的划分和合并,即采用地域系统研究法自上而下逐级划分或自下而上逐级合并,区分出一些综合自然特征有差别、级别有高低和大小不等的土地个体地段(即土地单位)。从地域划分的角度来看,土地分级实际上是一种小区域内的地域个体单位划分,可视为综合自然区划的延续, 故也称为“小区划”或“景观内区划”。其理论基础是:地方性和局地性地域分异规律(中小尺度)。4. 土地分级系统一般采用的三级土地单元(单位)是什么?答:土地分级是指土地个体地段的划分和合并, 即采用地域系统研究法自上而下逐级划 分或自下而上逐级合并,区分出一些综合自然特征有差别、 级别有高低和大小不等的土地个 体地段(即土地单位)。土地单位由低级到高级为:相 (地块)、限区(地段)、地方。型是最低级(尺度最小)的土地单位,即自然地理综合体最基本的、不能再分的土地单元,是在同一地貌面上、具有相同的岩性、土质、地下水和排水条件,并具有一种小气候、一个土壤变种、一个植被群丛的自然特征最一致的土地地段;历史最短,抵御外部影响的能力最弱;是小范围大比例尺( 1:1万)调查制图对象。(例如,河流阶地的阶面或阶坡,如果其它自然特点都一致,便是两个低级的土地单位;一条干沟的横剖面可分出沟底相和沟坡相;一个小丘的剖面可分出丘顶相、丘坡相和丘麓相。)限区(地段)是相(地块)沿地形面有规律地组合成的中级土地分级单位,它通常相当于一个初级(中等)地貌形态单元,是外貌最清楚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具有一个小气候组合、一个相同的潜水条件、一个土壤变种组合、一个植被群丛组合等;通常地段范围内,物质迁移方向具有一致性;调查制图比例尺为1:1万1:20万。(例如,一条冲沟,假若忽略其内部的土种、植被群丛、人类活动等的差别,则它就是至少由两个沟坡相和一个沟底相所组成的冲沟限区;同理,一座小丘是至少由一个丘顶相和分别两个丘坡相和丘麓相所组成的小丘限区;一个阶地是至少由一个阶面相和一个阶坡相所组成的阶地限区.上述的冲沟、小丘和阶地都相当于初级地貌形态。这些初级地貌可以是凹型 (如冲沟)、凸型(如小丘)或过渡型(如阶地),通常它们都有比较清楚的界限。)地方是几个限区(地段)有规律地组合成的高级土地单位。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一套或几套限区组合,因此其内部结构复杂,具有复区的特点,相当于几种初级地貌形态、植被和土壤单元组合;在其范围内无统一的物质迁移方向;调查制图比例尺为1:20万1:100万。(例如:一个沙丘带具有沙丘和沙丘间凹地两种限区的重复分布,便可划分为地方;一个遭受多级切割的阶地或黄土梁地,也可视为一个地方;由岗梁地和岗间凹地在一定范围内重复组合构成岗地;由滩地、川地、台地、梁地等按一定的排列组合构成河谷盆地。与地方相应的土壤和植被是土壤种和植物群丛的复域。)土地单位级制图比例尺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相1:1 万地貌面小气候土壤水变种群丛(地块)性质相同限区(地段)1:1万1:20 万初级地貌小气候组合排水和潜水条变种组合群丛组合件相同地方1:20 万初级地貌地方气候小流域复区复区1:100 万组合5、土地分级的意义(了解)理论意义:自然环境归根到底是由大小不等的土地地段逐级组合的多组镶嵌系统,土地分级是综合自然区划的延续、是土地分类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对揭示小尺度地域分异规律有重要意义。实践意义:人们在生产和建设过程中有一种地段感,即发现自然地理环境中可以区分出一些自然特点最一致的土地地段,在其范围内经济利用方式和效果是相同的,它的面积通常很小,这些小地段彼此有一定的地域联系,可以组合为较大的土地地段。还可以由这些较大的土地地段,结合为更复杂和更大的土地地段。生产和建设就应根据工作范围所涉及的大小不同的土地地段的综合特点来安排和配置。这是土地分级的实践需要。可以为小区域内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管理提供重要依据。6、土地分类的概念答:土地分类(Land classification)是土地类型的划分,是在土地分级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原则和指标,对同级土地个体单位 (分级单位)所具有的自然属性特征进行不同程度的 比较归纳、抽象和概括,按其相似性进行类群归并,得出同级土地个体单位内若干级别的类 型单位(高一 低:科、属、种)。分类单位级别愈低,分类标志(属性特征)的共同性或 相似性则愈多,级别愈高则相似性愈少。7、土地分级与土地分类的区别与联系区别:分级空间个体采用区域研究法,自上而地域(空等级越单位的划分或卜划分或自卜而上合并,单位间)上相邻,高,内部共同合并系列为(由低到高):不重复出现性越小,结构相(地块)一限区(地段)越复杂一地方分类对每一级米用类型研究法,对同级地域(空级另越个体单位的分土地单位内个体进行特征抽间)上不要求高,特征相同类(类型)概括象、归类,得出级别高低不同相邻,可重复性越少。的土地类型,即:科一属一种出现联系:土地分级与土地分类是全面认识土地系统的两个必要手段,二者缺一不可。分级是分类的基础,不同的分级单位有不同的分类系统,土地单位是多级的,所以分类是多系列的。土地分级是对土地纵向划分,分类是对土地横向类型归并。8、 土地类型”与土地利用类型”的区别与联系?答:土地类型是一组具有自然共性的空间单元或土地单元,强调的是土地的自然属性。土地利用类型一定土地(自然)类型经过人类长期开发改造而形成的具有相同的用途、利用方式的地域单位或土地单元(土地资源)。更多的反应出土地的社会经济属性,即人类活动 所赋予土地的属性。如农业用地、城市用地、交通用地等等。土地类型与土地利用类型都属于类型研究,但土地利用类型是在土地自然类型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人类对土地类型影响的结果。分类依据分类标志目的土地类型土地自然属性的相同性和差异性地貌、气候、土壤、植被、水文等自然指标揭示土地自然类型的分异和演替规律,遵循 土地构成要素的自然规律,最大限度地挖掘 土地生产潜力。土地利用类型参考土地的自然特性、侧重社会经济特性、管理特性及其它因素土地现有的覆盖特征、利用方式、用途、经营特点、利用效果等了解土地利用现状,反映政府各项管理措施的执行情况和效果,为国家和地区的宏观管理和调控服务9、土地结构的概念。答:指各种土地类型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组合形式。包括土地类型质的对比关系和量的对比关系两方面。 质的对比关系是指有哪几种土地类型, 其差别和组合关系 如何;量的对比关系是指各种土地类型所占的比例。土地结构这一概念不仅为学术界所采用,而且在社会上也广泛地被采用。通常所说的某山区是 七山一水二分田”,黄土丘陵沟壑区是 一川二沟三坡四嵬梁”,某地土地利用类型状况 是 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 ”等,便是区域土地结构的通俗说法。土地空间组合在垂直方向上和水平方向上都能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可分别称之为垂直组合结构和水平组合结构。10、什么是土地分等?答:即土地评价,是指在土地类型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多种生产目的或特定生产目 的(用途)来对某土地类型的自然质量、经济适用性和生产潜力进行评估、并划分等 级,称为土地评价或土地分等。土地评价的基础是土地分类,土地类型是土地评价的对象,土地评价实际上是按不同的 生产目的对各种土地类型再次进行评价分类的过程。11、土地评价要遵循哪些原则?见课本P22312、什么是土地适宜性与土地限制性?答:土地的适宜性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着重分析有利条件),土地类型对某种经济利用的适宜程度。在农业生产用地中,针对各种农业用途(农林牧副渔、各种作物),土地的适宜性一般分为:多宜性,双宜性,单宜性,不宜性。对于某一种用途,土地适 宜性又有最适宜、中等适宜、临界适宜、不适宜的差异。土地的限制性是指某种或某些不利因素对土地用途的抑制程度。土地限制性因素主要包括酷热、严寒、干旱、沥涝、风沙、盐碱、水土流失及劳动力不足、交通不便等等。一地的土地限制性因素中,某些限制性因素不易改造,它们称为稳定性(永久性)限制因素;某些限制性因素可通过一定的改良措施予以改造,它们称为不稳定性(暂 时性)限制因素。13、何谓土地评价因子、土地诊断指标?答:土地评价因子是指影响和决定十地质量好坏的因素,包括气候、 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土地自然组成要素,也涉及某些人文因素(交通条件、劳动力状况、距离市场的远近.)。每种评价因素中都包含影响土地质量好坏的具体方面土地评价项目和指标(土地诊断指标、土地质量指标):评价因子评价项目(指标)、诊断指标气候日照时数(净辐射)、年均温、 10 积温、无霜期、湿润度(降水)、风向风速、灾害性天气发生频率和强度(雹、雪、强降雨、低温)。地形地貌类型、基岩裸露状况、海拔、坡度、坡位、侵蚀度等。土壤母质、质地、结构、田间持水量、土体构型、土层厚度、障碍层厚度 与深度、pH、CEC、养分、含盐量等。植被植被类型、覆盖度、天然产草量、载畜量等。水文地下水位、排水能力、灌溉水保证率、渠系配套状况、潜育层深度等。14、土地潜力评价”与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区别?答:(1) 土地潜力评价主要依据土地的自然性质及其对各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适 宜性和限制性),对土地的固有生产力、潜在能力作出等级划分;是一种一般目的的、定性的、综合的大农业评价,并不针对某种土地用途而进行;土地潜力评价属于多目标评价,具有概略性和综合性,为宏观土地规划提供依据和参考。美国农业部在20世纪60年代初制订了一项有关土地潜力评价的方案, 已成为国际上 比较通用的方案。将土地分为潜力级、潜力亚级、潜力单元3个等级层次,其中所有土地可划分为8个潜力级(8等)。(2)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针对特定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联系该用途具体生产对象的适生条件,来评价某土地类型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程度,从而作出等级评定。 土地适宜性评价主要为单项土地评价,也称单目标评价,有较强的生产实践指导性、应用性。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20世纪70年代的土地评价纲要中所规定的土地适宜 性评价系统有四个层次:适宜纲、适宜类(级)、适宜亚类(亚级)、适宜单元。适宜性评价结果一般进行到适宜类(级)这一层次,即针对某种用途,将土地单元质量分为S1、S2、S3、N四等,更详细划分可到适宜亚类。15、述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的概念及其变化研究的内容16、试述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对全球环境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1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口分布有何影响?答: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物质基础。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区差异、自然条件的优劣以及自然资源的多寡等自然因素必然要影响到各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分布。 举凡气候适宜、水源可靠、土地平坦肥沃的地方, 人口就易于繁殖起来; 而在那些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人们纵然能够适应下来,也不可能有高的劳动生产率,人 口也是难以增殖的;自然资源的开发,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某些地区矿产 资源的开发往往成为影响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2 .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作用有哪些?答: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表现在许多方面,概括起来包括如下 5类:A.对于地表状态的改变;B.对于物质循环的改变;C.对于热量平衡的改变;D.对生态平衡的改变;E.对自然地理过程速率的改变 .3、“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理论对于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有何指导意义?答: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涵义: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组成部分(四大圈层、五大 要素)在太阳辐射、地球内能作用下,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物质 运动和能量交换,彼此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形成了不可分割的一 个整体(或系统、综合体);没有一个部分是孤立的,任何一个部分的变化都会引起其它部 分的相应变化,乃至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发生变化,这就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实例表现:人口急剧增加,化石燃料的大量开发和使用、地表植被减少等,人类活动使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增加,导致:(1) 区域气候异常,极端气象灾害频发,进而导致次生地质灾害频发。(2)全球海平面上升:大陆冰川退缩和两极冰盖消融,进而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海岸向陆后退,沿海低地受浸淹。(3)流水地貌发生相应的变化:由于海平面上升而使侵蚀基面上升所致。(4)生物变化:由于全球气温上升,导致植物、动物向极迁移或从此绝灭,或出现新的物种。(5) 土壤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6)整体自然地理环境也将出现新的面貌。当气候波动,自然带将随之作南北移动。3、深刻认识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有助于人类在开发自然、利用自然过程中,不能只图个人利益、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 务必认真审视和全面思考实施的行为可能对环境整体造 成的负面效应,权衡利弊、慎重决策,未搞清楚之前,绝不冒然行动,以防患于未然。否则, 将祸患无穷,轻则影响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重则威胁人类的生存。4 .试述可持续发展理论的71义、实质和意义.答: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涵义(定义):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作者是Gro Harlem Brundtland ,挪威首位女性首相,她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被广泛接受并引用,这个定义系统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可持续发展实质上就是人与自然关系协调发展的规范。可持续发展的意义:A.使人们重新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B.使人类改变旧的思维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C.重新建立新的人地协调发展模式 .5 .为什么要谋求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答:因为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同时两者又各按自身固有的规律发生和发展,两者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相互关系。从对立方面看,自然地理环境总是作为人类的对立面而存在,并按自然规律不断发 展的。人类的主观要求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客观属性之间,人类有目的的活动与自然地理过 程之间,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矛盾。从统一方面来看,自然地理环境总是作为人类生存的特 定环境而存在,人类与其周围的自然地理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人类既是自然地 理环境的产物,也是它的塑造者。如果人类认识到自然地理环境的客观属性及其演变规律, 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就能趋利避害,引导自然地理环境向有利于人类生存的 方向发展;反之,如果违背自然规律,或迟或早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产生危害人类生存 的环境问题。所以,要谋求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协调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