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方案

上传人:清*** 文档编号:24629787 上传时间:2021-07-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向提出:“教学要联系生活事件,生活的体验、生活的空间、生活的领域,要结合学生与家庭、学生于学校、学生与社区、学生与自我,课堂要不断的创设问题,让儿童通过资料收集、交往、讨论不断地反思自我、反思社会来形成基本认识和观念,让儿童在不断的综合过程中,来建构价值观、生活规则、行为规范”。 但目前作为学生品德性与社会性养成的主导渠道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还未达到上上述要求,还未真正做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不能圆满达成教育的本质要求人的社会化,使学生能积极面对现状适应生活,努力认识社会创造生活,切实遵守法规享用生活。 现实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还面临着一些突出矛盾,如:教育目标与实际行为的矛盾,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矛盾等,这些矛盾说到底是学生品德性、社会性的养成教育与生活实际脱节、背离的矛盾,它体现在课堂教学远离现实生活、把课堂凌驾与学生的生活之上。学生每天在生活世界之中,体验不到课本中气描述的生活乐趣。这就需要我们就课堂教学生活化问题进行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与假说 1、生活化:“生活”是指人的各种日常活动或指人的生存、活着。“化”是指转变为某种性质的活动状态。“生活化”是指转变为人的生命或生存活动状态。学生的生活世界是一个动态的、活生生的人文世界,而不是一个抽象的、以僵死凝固的知性逻辑为基础的、纯粹科学的“客观世界”。“生活世界”是真实的,同时也是基础性的、本源的。学生的生活基本有三种,即学习生活、交往生活、日常生活。 2、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是一种以实际生活为载体,以实践体验为途径,以主体发挥为方式,以情感培养为核心,以学会正确处理自然、人、社会关系,并积极主动生活为目标的课堂教育模式。即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构建和形成小学生品德与社会课程生活化的目标内容、途径方式、评价标准等,将小学生品德性、社会性养成融入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之中,在教师的组织、协助及学生间协作、互助下,学生在生活实践活动过程中充分体验,在体验中逐步丰富生活的知识经验,培养起积极对待生活的态度,提高适应创造生活的能力,形成规范健康享用生活的行为,为使他们将来人人成为合格公民打下坚实基础的实践活动和方式。 三、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为,探索形成以“生活化”为特征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的理论框架、目标、评价、内容和操作方式,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促进新课程试验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小学品德性、社会性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促进师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具体内容为:1、构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标和内容。以现代生活教育思想为指导,在教学活动中,逐步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学生联系生活创造生活的能力,确立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及健康的生活理想,提高其生活质量,在此目标下构建起符合具体教学形态的情感、能力、知识三维目标体系,从而使内容体系更具有时代性和针对性。内容生活化的关键在于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建立以课本教学内容为中介,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使教学内容向生活开放。 2、探索“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途径。 营造学校小环境,协调社会、家庭、学校三方力量,形成共向合力。在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活动中,优化教学关系,让学生投入生活;筛选活动主题,联系学生生活;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创造生活;优化教学评价,让学生热爱生活,从而形成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基本模式。 3、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并努力提高小学生品德性、社会性教育的实效性。 四、本课题研究的现状 本课题的支撑性理论应包括: 1、生活教育的相关理论:生活教育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接,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教育因生活的变化而变化,提出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方法论。 2、现代德育价值观:现代德育认为德育的本质是在于使个人完成对于人生意义的求索和生存质量的提高。德育要促进个人道德社会化,要引导人去建构个人的完满的道德生活,体验道德人生的幸福与崇高。 3、主体教育观:人的主体精神的本质是自由、自觉,学生个体发展必须通过独立自主的、积极主动的理性思考后作出行动选择,儿童是其活动的主体,而不是被灌输的容器。 4、生命教育观:人的发展以社会要求为导向,以生命意识为动因。生命教育认为要以学生的生命活力为基础,关注学生生命,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旨在形成学生健康的生命态度的教育。 5、个性社会化原理:儿童应是正在发展中的完整的人,这种发展是其个性化向社会化的过渡,成为社会的人。作为社会的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教育工作者只有掌握学生的年龄特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可使学生朝着我们期望方向发展完善。而要实现个性化向社会化的过渡,其最有效的载体是生活,其是否实现社会化的标志也是看其是否积极适应生活。 五、本课题研究的价值 1、从理论上说,本课题研究的价值在于使教育比任何社会活动领域更关注人的生成过程,从而最终在教学领域确立人本意识和生命意识,注重人的生成的动态过程。 2、本课题通过解决已知和未知的封闭式教学模式,解决原有的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方式的被动性,建立一种开放性的、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利用生活中的课程资源进行学习,实现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3、本课题致力解决品德与社会课教师以本为本,把书作为教学中的一个主体的观念和行为,促使教师自觉转变观念,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提高教师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创造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使教师真正成为教材的再设计者和课堂教学生活中的创新。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帮助教师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调控教学过程,如何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从而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对教育教学设计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5、本课题期望通过实验教师的研究与实践,形成一批优秀的生活化教学课例和典型经验,推动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设计 1研究对象: 小学四五年级学生 2研究方法: (1)本课题主要采用如下研究方法:调查法、文献法、个案分析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 (2)具体措施:在课堂教学规定时间内能够合理运用教材,以教材作载体,营造健康、和谐、安全、温馨、活泼的学习环境,提供多种学习形式,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为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发展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具体地说就是:正确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形式;教学组织过程要科学。 七、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 1准备阶段( 2016年1月2016年3月):调查实施该课题研究的客观条件,制订较为完善、切实可行的课题方案。 2实施阶段(2016年4月2017年10月):定期学习教科研理论、课题相关专著、新课程解读等。利用问卷调查,通过统计分析,形成有针对性的教学原则和策略。在教学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实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组织若干次专题研讨,改进方法,优化操作,做好典型教案、课件、教具、图片、案例、学生品德与社会成长档案袋等的资料积累工作,提炼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检查和总结,撰写中期研究报告。 3总结阶段(2017年11月):整理研究资料,反思研究过程,提炼出有效的快乐教育的方法、模式,撰写结题报告并进行应用与经验推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