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结构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245304725 上传时间:2024-10-08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1.6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结构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结构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结构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人教版九年级(上)化学教材,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横涧二中 王花艳,碳和碳的氧化物,一、教材解读;,二、课标解读;,三、知识结构;,五、,教学策略,。,四,、,学情分析,;,教材解读,一、教材地位,二、教材内容特点,碳和碳的氧化物安排在空气、氧气、分子和原子、水、化学方程式之后,铁、溶液、酸之前,占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在氧气的性质中已经知道碳单质具有可燃性,而且与拓展知识氢气的性质很相似,因此也进一步巩固、补充和深化了氧气、氢气性质的认识。而且通过学习了解化合物之间的衍变关系,为以后学习铁和酸等的内容打下基础。,教材地位,教材内容特点:,1,、注意采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的方式。,2,、教材内容在呈现方式上注意教学情境的创设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3,、 紧密联系社会和高新科技,。,4,、 图文并茂。教材中许多内容都是以图代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氧气、氢气是气态非金属单质,碳是固态非金属单质,通过本章学习,能使学生学到固态非金属单质所具有的一些物理性质。,6,、氧气、氢气仅就其单质本身的性质、制法和用途进行了研究,没有过多涉及他们的化合物。而本章还包括了碳的氧化物,涉及了碳的含氧酸等。因此,从研究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角度看,本章更具有典型性。,课标解读,1,了解金刚石、石墨等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和 用途,。,2,知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3,理解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物理性质;与水、石灰水等的反应),。,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4,初步学会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方法(反应原理、实验步骤、收集与检验方法等)。,5,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用途。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考点与热点,1,、利用金刚石、石墨、木炭、活性炭的性质来考查它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的用途。,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二氧化碳装置的探究。,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碳及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及装置,培养学生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培养学生关注环境,和社会的责任感,碳及碳的化合物的相互联系,碳和碳的氧化物,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一氧化碳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研讨气体的实验室制法的思路和方法。,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碳的氧化物,碳的单质,C,60,等,金刚石,石墨,硬度大光泽好,很软 导,电性好,形似足球,化学性质,可燃性,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碳和碳的氧化物,用途,危害,反应原理,实验装置,煤气中毒,冶炼金属,作燃料,化学性质,物理性质,收集:向上排气法,发生:固液常温型,实验室制法,检验方法,用途,危害,不可然不助燃,能与碱反应,无色无味可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用途,性质,还原性,能与水反应,学情分析,本单元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学生兴趣很浓,积极性很高,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设计实验、动手操作。,通过前面五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有了由现象知性质,由性质知用途的思维,但对于结构与性质的关系还不知道,所以要使学生建立:用途,性质,结构三者之间关系的思维模式。,学生在第二单元学习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对于气体的制取原理、装置、收集有一定基础,所以已有了初步设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知识、技能。,教学策略:,1,、注意教学情境的创设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例 如,在学习金刚石和石墨的用途时,注意联系学生生活中用到或见到的物质,如玻璃刀、铅笔芯、无轨电车等。,2,、注意采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的方式。例如,课题,2,在给出了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后,可引导学生在制取氧气的基础上,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3,、紧密联系社会和高科技。例如,教材中介绍了人造金刚石和金刚石薄膜、,C60,、纳米碳管和温室效应等内容。,4,、注意利用教材中的插图,以图代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2,课时),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2,课时),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2,课时),教材课时安排建议:,教学设计及评价建议,:,1,、在学习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及用途时,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总结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2,、在学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可结合实验条件进行探究式教学,如实验仪器的选择、组装,实验药品的合理选择及装置的改进等。,3,、注重对比和总结学习。如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比较学习(从反应原理、实验装置、收集方法等多方面对比)。并及时引导学生总结出选择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应考虑的因素。,4,、在学习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时,适当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听起来亲切,容易接受,从而使他们根据性质了解其用途。,5,、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中考链接,1,、“低碳生活”、“低碳经济”、“碳减排”等日常出现在电视新闻或报纸上,其中关于“低碳生活”中的“低碳”是指( ),A.,生活中不用含碳的物质,B.,尽量减少含碳物质的排放和浪费,c,.,停止含碳矿物的开采和加工,D.,禁止使用煤炭、石油,图,1,2,、碳和部分碳的化合物间转化关系如图,1,所示。,(,1,)物质,X,的化学式为,。,(,2,)在物质的分类中,,CO,属于,。(填标号),A,酸,B,碱,C,盐,D,氧化物,(,3,)从图中任选一种物质,它的一种用途,。,(,4,)写出图中转化关系中属于化合反应的一个化学方程式,。,3,、右图是实验室常用的制取气体的装置,(1),采用,A,装置制取气体时,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需满足什么要求,?,(2)B,装置可以制取多种气体,请写出制取其中,一种气体的化学方程式。,(3),写出可采用,C,装置,(,气体由,d,口进入,),收集,的一种气体的名称,并用简单的方法验证该气体。,4,、右下图是某同学设计的趣味实验装置,其气密性良好。,(,1,)若胶头滴管中的物质是浓,NaOH,溶液,锥形瓶中充满,CO2,,则挤压胶头滴管后能观察到什么现象?并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若将胶头滴管中的物质滴入锥形瓶后,能明显观察到,U,形管中红墨水的液面左低右高,甚至从右端溢出。请推测胶头滴管和锥形瓶中的物质分别是什么?(答出两种组合即可),谢谢指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