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做题方法

上传人:wuy****ng 文档编号:245302850 上传时间:2024-10-08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271.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述类文本阅读做题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做题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做题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方法指点,科技文阅读之做题步骤,读,文本知大意,审,题目做圈点,定,范围细比较,抓,关键定答案,一读,二读,颠倒主次,过于武断,无中生有,故意歪曲,或然必然,已然未然,故意夸大,肯定否定,强加因果,十大雷区,以偏概全,牢记三个步骤,通读全文,(,了解,),找准相关句(,判断,),对照辨析(,确认,),树立一种观念,。我们在做科技文阅读的试题时,坚信,答案就在原文中。,明了排查,的先后顺序,排错:,与原文比较内容错误的,排异:,与题干不符合的,排无:,原文中找不到依据的,特别提醒一:,有很多科技文命题时在,题干和选项,的关系上就有意识的出现了问题。所以,我们就可以首先,直接剖析题干与选项,之间的关系或者,直接分析选项,的句子结构,这样,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答非所问,1,、下列对,“,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自身活动所造成的灾难,”,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各国迟迟不采取果断和必要的措施,不改变能源结构和大力植树造林,以致大气层的温室效应越来越严重。,B,1850,年工业革命以来,大量开采和燃烧煤炭、石油、天然气化石燃料的结果,大大增加了大气层中温室气体的含量。,C,由于人类无限制的破坏,地球上大片森林和草地急剧消失,沙漠进一步扩大,使得地表气温也随之不断升高。,D,因雷击和虫害而造成的森林火灾、草地衰退,导致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植被日益减少,而人类对此却束手无策。,2.,关于宋朝统治者重视,“,茶马互市,”,的目的,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与藏族等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同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B,以茶易马,可以满足国家连年战争中对马匹的迫切需要。,C,汉藏之间的贸易往来,有利于维护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D,藏族非常喜欢饮茶,以马易茶可以满足他们对茶叶的需求。,3,下列不属于人类对环境的直接影响的一项是,A,动植物的形体和习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环境造成的,而生物对其所在环境的实际影响则相对较小。,B,自,40,年代中期以来,逾,200,种基本化学药品被研制出来,用于杀死老鼠等啮齿动物以及害虫、杂草。,C,喷雾液、花粉、烟雾剂等化学药品的普遍使用,能够不加选择地杀死任何昆虫,不管它是,“,好,”,是,“,坏,”,。,D,那些药品中的剧毒物质覆盖在叶片表面上,或者长期滞留在土壤中,能使鸟儿不再歌唱,鱼儿不再遨游。,4,、下列选项中,其性质不属于,“,传统文学承载着民族精神,”,的一项是( ),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诗句体现的是诗人屈原强烈的忧国忧民之精神。,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和保存了古代诗歌,305,首。诗经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对后世文学的创作影响巨大。,C,、杜甫历经艰辛,挣扎于,“,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的乱离之中,始终秉持,“,穷所忧黎民,叹息肠内热,”,的情怀,对社稷民生致以深切的关注。,D,、,“,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被尊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因为还有着对社会人生的深切体验才会弃官归田,勤劳自食。,另类解读“小阅读”,“小阅读”名为阅读,实非阅读,“小阅读”所用的文本只是设置题目的依托;题目和文本之间很少有深层联系。重要信息显示着题目考查的,实质,,次要信息起着,干扰,的作用。重要信息往往,并非文本的,重要,内容,,次要信息可能正是文本的重要内容。所以解读,“,小阅读,”,应由解答“试卷问题”转向对“实质问题”的分析。,回答“试卷问题”要靠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回答“实质问题”则主要靠,语文能力和对生活的一般认识,。因此,“小阅读”题目实质是“脑筋急转弯”,由习惯性的研读转变为精读;落实聚焦重要信息,进行比较判断。,特别提醒二:,1,、,对选项中摘抄原文语句多、结构形式类似、上下文能找到某些词语的选项,,不能盲目认同,;,2,、而对那些改换了说法,改换了表达形式,找不到相应词语和句子的选项,,不能轻易否定,。,3,、流于形式的对比,实际上并没真正读懂文章。有些概括性较强的选项,原文根本没这句话,若简单地与原文去对比,极易出错。,信息的转述,1,、概括式转述,:,将原文具体的表述加以抽象,提炼其本质,上升到一般认识的转述方式,.,2,、具体式转述,:,将原文抽象概括的内容用具体的事例加以表述的转述,.,3,、同义变式转述,:,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对原文语句内容的转述,.,例,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对应文句:,诗经,原来是诗,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段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问题实质:“曲折动人”,是不是表明“没有深刻含义”?,“,曲折动人”未必没有“深刻含义”,问题实质:“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是不是“在春秋中叶以前”?,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对应文句: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同义变式转述,问题实质:“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是不是“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对应文句: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概括式转述,问题实质:“通过乐工,所以并提”是不是表明“一起出现,因为通过乐工”?,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对应文句:,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者“瞍赋”、“,矇,诵”并提。,同义变式转述,例,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C,。,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对应文句:,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捉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问题实质:“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歌是不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概括式转述,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对应文句:,这就叫“赋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问题实质:“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是不是“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同义变式转述,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对应文句:,郑国的子展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歌,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展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问题实质:“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吗?,D.,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对应文句:,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问题实质:“新声代替古乐”是不是表明“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消失”?,同义变式转述,例,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对应文句:,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一方面用于,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问题实质:“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是不是表明“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B.,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对应文句: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问题实质:“才配上乐曲”是不是意味“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乐曲”不等同于“曲调”,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对应文句:“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问题实质:“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是不是表明“其含义大家都清楚”?,D.,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对应文句: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问题实质:“以意逆志”是不是“曲解,诗经,的原意”?,以意逆志:,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别人的心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