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模型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245255588 上传时间:2024-10-08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9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地理学模型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经济地理学模型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经济地理学模型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与中国区域发展,要点一: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理论探讨主题: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而决定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将处于聚集状态还是分散状态,,主要看促使产业地理集中的,向心力,和削减产业地理集中的,离心力,两者谁占据主导地位。,研究方法,克鲁格曼在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垄断竞争,模型的基础上,,采用某,些技术技巧提出一个,既包含规模报酬递增,又包含不完全竞争市,场的模型,,来解释经济,的空间结构。,新经济地理学的三大模型,模型一:中心,外围模型,经济地理学中任何有趣的模型必须反映两种力量之间的较量:使经济活动聚集在一起的“向心力”,和打破这种聚集规模的“离心力”。,保罗,克鲁格曼,发展、地理学与经济贸易,向心力,促进产业地理集中的向心力主要包括,:,市场规模效应、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的供给状况和纯外部经济性。,市场规模效应又包括后向关联性和前向关联性。后向关联性是指在一个接近较大规模市场的区域从事商品的生产所能够带来的规模经济性;前向关联性是指一个大的区域市场能够支持该区域中间商品的生产,进而降低下游生产者的成本。,产业集中则能够促进充裕劳动力,(,尤其是具有专业技巧的劳动力,),市场的产生,同时也能为劳动力提供较为广阔的就业空间。,而通过信息的溢出效应,经济活动的区域集中则创造出纯外部经济性。,离心力,促使经济活动分散化的离心力量包括,:,要素的不可流动性、地租和纯外部非经济性。,要素的不可流动性是指确定的土地和自然资源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具有不可流动性,劳动力由于受国别的限制不能在国际间,自由流动,无论是从供给的角度还是从需求的角度来讲,它们都是,妨碍产业集中的力量,这是因为企业生产必须到有劳动力的地方,才能进行。而分散的要素创造分散的市场,这将激励一些企业在,接近消费者的地方选择商品的生产。经济活动在集中的同时产,生对该区域土地的递增需求,其结果是抬高地租,妨碍经济活动的,进一步集中。而经济活动的进一步集中会产生像拥挤这样的纯,外部非经济性。,中心,外围模型,一个两地区、两部门的一般均衡区位模型。,回答的一个关键问题,:,在两个具有完全相同外部条件的地区,在存在报酬递增、人口流动和运输成本交互作用的情况下,制造业为何会在一些发达地区集中而不在相对不发达的地区集中,这些情形又会在何时发生。,模型的假定,世界经济中存在,两个地区,和,两个部门。,两个地区具有相同的偏好和技术,即初始条件相同。,两个部门,:,一个是规模报酬不变的完全竞争的农业部门;另一个是规模报酬递增的垄断竞争性的制造部门。每个地区有两种生产要素,每种生产要素分别服务于特定的部门,即农民只能从事农产品的生产,工人只能从事制造业产品的生产。,两个部门,农民在两个地区均匀分布,完全不能在地区之间流动,农业工资处处相等,农产品是同质的且不存在运输成本,因此两个地区农民的收益是相同的,农民和农业这一部分暂时可以忽略。,制造业部门工资的名义值和实际值之间则存在地区差异,制造工人从事制造品的生产但可以在地区之间流动,因而制造业工人可以视实际工资的高低由低工资区向高工资区流动。制造性企业选择区位是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工人关注的是实际工资而不是名义工资,制造性商品存在固定比率的运输成本,存在大量的制造性企业,每个企业只生产一种商品。,模型推演,假设工人的数量为农民的数量,整个经济收入等于,1.,地区,J,的制成品,真实价格指数,均衡工资率,真实工资一方面取决,于以农产品表示的,工资,另一方面还,取决于制成品价格,指数,模型推演,模型通过将报酬递增条件下的制造业份额与工人的流动份额加以内生化,得出,地区生产结构,随运输成本的变化而呈现出,非线性关系。,模型推演,高运输成本、微弱的规模经济以及在制造业商品上低消费份额将阻止产业的地理集聚,刺激制造业部门选择靠近消费市场的区位进行产品的生产,所以产业将在两个区域均匀分布。当运输成本降到,中间水平,时,企业将在某一地区,形成集聚,。,模型推演:,中间水平集聚形成,因为,在运输水平处于中间水平时,前向效应和后向效应最强,:,即一个地区的,市场需求越大,由于存在较强的,规模经济,、,价格指数效应,以及,累积循环因果效应,该地区的,制造业份额也越大,商品的价格指数也就越低,厂商能够支付给工人的,工资,也越高,也就能够,吸引,更多的外地区,工人,这将促使该地区的市场容量进一步变大,;,由于存在,规模报酬递增,越来越多的制造性,企业,就会,进入,该地区。,在此情况下,两地区的对称经济结构变得不可持续,于是制造业就由世界经济中原来的均匀分布逐步演变成一种,核心,外围的经济结构,。,模型推演,在运输成本进一步降低的情况下,企业是进一步的集中还是开始分散,要看分散化力量和集聚性力量谁居主导地位,当运输成本降到使分散力量占主导地位时,企业就不必接近市场布局,产业就可能出现分散化。,模型结论,该模型分析的结果表明,,一个经济规模较大的区域,,由于前向和后向联系,,会出现一种自我持续的制造业集中现象,,经济规模越大,,集中越明显。运输成本越低,,制造业在经济中所占的份额越大,,在厂商水平上的规模经济越明显,,越有利于聚集,,“中心,边缘”结构的形成取决于规模经济、运输成本和区域国民收入中的制造业份额。,模型评价,该模型回避了马歇尔所提出的难以理解的纯技术外部性概念,也没有涉及到地理范围的外部经济性,而是通过引入规模报酬递增、人口流动和运输成本来对制造业区域集聚的原因进行解释。但是,该模型却没有对为什么制造业选择某一地区而不选择另外的地区实现产业聚集的原因进行解释,而此问题是由历史和预期模型来给予回答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解释,一、企业进入的三种效应加速了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聚集,一个大企业进入一个地区会产生三种效应,:,一是价格指数效应,二是需求后向关联效应,三是成本前向关联效应。,需求效应和成本效应使得地区企业的利润得到提升,因而加强了聚集的倾向。,东部一直是资本净流入,多数年份超过,2 000,亿元。中部每年有几百亿元的资本净流出。西部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一直是资本净流出,后期突破了,1 000,亿元,(,不包括外资,)(,王小鲁,樊纲, 2004),。与资本流动相伴随的的是企业的进入,可见企业进入东部地区,大大加剧了该地区的产业聚集,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对更加落后。,劳动力跨区域流动进一步促进了产业聚集,珠三角和长三角形成了产业聚集的趋势,企业大量集中,吸收大量的劳动力,(,在初期是吸收本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后期是吸引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和技术人才,企业利润不断提高,又吸引更多的中西部的资本和企业转移到该地区。,新经济地理学还考虑了中间产品,企业的进入和集中还增加了中间产品的需求,就是说每种商品的需求不仅来自于消费者,(,工人,),而且来自于企业。企业的进入大大增加了对当地产品的需求,有利于聚集的产生。,运输成本的降低也促进了产业聚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