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佛法、佛教与佛教哲学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245065195 上传时间:2024-10-07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9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01佛法、佛教与佛教哲学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01佛法、佛教与佛教哲学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01佛法、佛教与佛教哲学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一章 佛法、佛教与佛教哲学,“佛”,觉悟宇宙人生真理的先觉者,佛法、佛学、佛教,佛陀的生平与创教过程,佛教的分类、分期及传播,佛教哲学的特点,佛学研究的方法,一、佛法、佛学、佛教,佛教,是一种智慧的宗教。佛(,Buddha,),即觉悟的意思。佛教,有三层含义,第一,佛之言教,,佛陀及其弟子通过三藏十二部等经典所阐发的宇宙人生真理,第二,学佛之教,,以皈依佛,法,僧三宝的共同信仰集合起来的四众弟子,按照“勤修戒定慧,熄灭贪瞋痴”的修行程序,不断提升人生和完善环境,第三,成佛之教,,佛教的终极理想是一切众生成佛,重理性,重实践,亦即信解行证,教理行果。,三宝,关于佛教的要素,有佛法僧三宝的构成。宝即极可尊贵之意,以其能令大众止恶行善、离苦得乐。,佛,佛教的教主和学修的终极目标。,法,佛之为佛的原理及学佛的方法。,僧,在世间住持佛法的学佛团体。,“佛教非宗教非哲学”之争议。,法(,Dharma,)是三宝的核心,“法住法位,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性常住。”,佛将自己所证悟的法进行言说,并通过佛弟子们传承,弘扬,即是,佛法,。,对佛法的学习和实践,就是,佛学,。,在社会中结成一定组织形式,修行并推广佛法,就是,佛教,,即包括经典、仪式、习惯、教团组织等广义上的宗教。,按上述说法,佛教不仅是一种解释宇宙人生的知识体系,也是一种改造宇宙人生的实践力量。,佛教强调主体自我觉悟,并把一己的解脱与整个人类和器物世界联系起来。,佛教以如实观察世界的,缘起论,为哲学基础,以洞察人生负面价值并导向理想境界的,四谛说,为教义总纲,以对人的存在和现实境遇之缺陷作一切皆苦之价值判断为出发点,而以证道成佛为信仰目标。,并以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三法印,为基本原则。,持戒,修定,证慧,三无漏学,,则为实现宗教目标的实践程序,即“勤修戒定慧,熄灭贪瞋痴。”,佛教的内证体验,超越哲学,佛国理想和修行仪轨等信仰内核。,透过社会的经济,政治层面,扩展到世俗文化领域,从而取得广阔的传播媒体和表现形式。,核心圈,果核,不共世间法,社会层圈,果肉,文化层圈,果皮,共世间法,“,苹果论,”,信仰、社会、文化三层圈,二、佛陀的生平与创教过程,(一)社会背景与时代思想,佛教是宗教发展史上最早取得世界性形态的宗教。,佛教据传是在公元前六至五世纪,(,约,565-485),,由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子悉达多,乔答摩创立。,(二)佛陀的出家、修道与传教,佛陀二十九岁出家,三十五岁成道,之后传教四十五年,创立佛教僧团和僧伽制度。佛陀逝世后,弟子们因对他的遗教产生歧义,逐渐分裂成二十,(,一说十八,),部派。,创始人逝世后,将其本人神化而在教义上产生分歧,几乎是世界各大宗教的通则。,佛教与苦行,苦行外道约有如下六类:,(1)自饿外道:不羡饮食,长久忍受饥饿。,(2)投渊外道:在寒冷时进入深渊忍受冻苦。,(3)赴火外道:常热炙身体、薰鼻,甘心忍受热恼。,(4)自坐外道:不拘寒暑而经常自裸,并坐在空地上。,(5)寂默外道:以尸林冢间为住处,寂默不语。,(6)牛狗外道:认为人的前世是牛狗,于是持牛狗戒,啃干草、吃脏东西,只求生天。,佛指,舍利,法门寺地宫保存着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四枚,其中一枚为金骨,又称灵骨,即真身舍利,三枚为影骨,即指骨舍利的仿制品。,公元844年,唐武宗李炎灭佛时,曾下令毁掉佛指舍利,但寺僧们巧妙的搪塞了过去,只毁掉了一枚影骨,而真身指骨舍利得以保存至今。,三、佛教的分类、分期及传播,南传,以小乘为主,由斯里兰卡传入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亦称,巴利语系佛教,。,北传,以大乘为主,主要以陆地经帕米尔高原传入我国,再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国。,佛教真正成为世界性的宗教,可以隋唐佛教的全盛时期为标志。北传佛教分二支,即,梵汉语系,和,藏语系佛教,。,四波佛学之一:印度佛学,发靭于释迦牟尼的修证实践和社会批判思想,并把一切社会弊病和思想问题归结为人心的愚痴,而以刻苦的道德自律和禅观修行净化人心,所谓“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是。,最接近这一波佛学风范的,是近年来大为走俏的南传佛教,尤其是其次第井然、操作性强的禅定修习方法。,印度拉夹拉昆寺高塔,短期出家的僧人外出乞食,四波佛学之二:中国佛学,经过印度佛教与中国本土宗教的冲突与适应,终于形成中国化的佛教。既有三教鼎立格局下,最为辉煌的隋唐佛教时代,也有宋元明清之后,佛教丧失自己的主体性,屈服于封建王权以及作为国教的儒教之下。,成都大慈寺为玄奘受戒道场,与住持大恩法师师徒合影,四波佛学之三:日本佛学,日本的佛教学自中国,而明治时期的脱亚入欧、全盘西化运动,使日本在佛学研究方面,迅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与饱受一个多世纪战乱和内乱的中国佛教,形成巨大的反差。,同时,日本佛教食肉畜妻的制度,亦对当代中国佛教造成巨大影响。,全副武装的日本僧人,12,月,13,日日本东本愿寺部分僧人、在“遇难者名单墙”前共同举行悼念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祈祷世界和平法会。,四波佛学之四:欧美佛学,经过一个多世纪的东西宗教对话,欧美佛教虽说不占据当地的主流地位,但它对东方文化的回归,对现代化弊病的批判等后现代色彩,对中国佛教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个前瞻性的视角。,特别是在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这“亚伯拉罕三大宗教”间愈演愈烈的冲突中,提倡和平息诤的佛教,将会取得更多的信仰市场。,佛教的分类,(一)大乘与小乘,乘是运载之义,喻修行者因根器心量的差异,所据之境与所获之果亦有差异。偏重解脱烦恼生死,但得自利,即所谓小乘。兼示菩提度人,以利他为自利,即所谓大乘。,(二)中观与瑜伽,龙树宗,般若,等经,对治小乘执有之见,力阐诸法实相真空之理。其后弥勒,无著继起,对治大乘中一派执空之见,又宗,解深密经,等经,举三性说以明诸法实相。,大乘空有两宗,分别体用而阐明实相,根本依据则无异趣。但后世主龙树说与主无著说者,渐各趋极端,而成中观瑜伽二系。,(三)显教与密教,依释迦佛陀之说大小浅深之教,依教起行,言说显著,即所谓显教。,依大日如来所说,即身成佛之教,标示真言,秘密传授,即所谓密教。,(四)宗门与教下,禅宗兴起,离语言文字直从心地而得悟者,故称宗门,依语言文字之教而得入者,称作教下各派。,(五)权教与实教,天台华严两宗称自己为实教(真实圆满),而称其它各宗为权教(方便)。,(六)圣道门与净土门,依自力解脱,又称难行道;依他力济度往生净土,又称易行道。,五乘判教,中国历代佛教大师,对众多印度佛经中所表述的佛陀思想,作了精细的研究判释、归纳贯通的所谓“判教”工作,将佛所说的全部法从内容上分为“五乘”:,一、,人乘法,,讲如何度过合理人生、获得现世安乐幸福并在来世再生为人的道理方法。,二、,天乘法,,讲如何提升生命,命终后生于天堂长享快乐之法。,三、,声闻乘法,,讲个人超出生死,获得永恒安乐(涅槃)的“四谛”法。,四、,缘觉乘法,,讲个人更彻底地超出生死、达到涅槃的“十二因缘”法。,五、,菩萨乘,(大乘、佛乘)法,讲普度众生共出生死、达到最彻底的永恒幸福和圆满智慧、无限自由之法。,五乘法形成一阶梯结构,下乘法为上乘法的基础。五乘道的具体内容,总摄于三归、五戒、十善、三十七道品、六度、四摄或“三学六度”。其哲学指导,总摄于三法印、一实相印或“真实”二字,以“缘起”为基点。,陈兵:,佛陀的智慧,四、佛教哲学的特点,认识真实,究竟解脱,观,第一义谛,根本智,众生迷,主体,悟佛,(,凡,),(,识,),(,智,),(,圣,),世间 涅槃,后得智,世俗谛,教,善用假名,方便度众,法华经,方便品:,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所谓为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诸佛为解决众生的生死大事而来。一切法门的最终目的都是教人了生死,这是全部佛教的出发点。在文化本体论上确立了佛教存在于世的价值和基础。,了断,了结,。,“灰身灭智”。,了生死之“,了,”,了达,明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自净其意(白居易),说法四十九年一字未说。,佛教哲学对宇宙,人生和社会,对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质言之,佛法建立在对现实人生及所处环境的,批判,基础上。“,出世间,”,即否定,出离,超越世俗的意思。,佛教哲学是一种特殊的宗教哲学。它是为求得解脱作哲学论证的。佛法与世间学问的根本区别在于:把人生存在的痛苦及对世界认识的迷妄,归结为人与生俱来的烦恼与所知二障。故对宇宙人生问题的最后究竟解决,即证得菩提与涅槃。,佛教哲学来自宗教修行的特殊体验,又以亲证这种体验为归宿。求证解脱与体证真实构成了佛教一体不二的轴心。,(一)佛教以人类为本位,佛教主要站在人类主体的立场,一切问题的设定、思索的方向,以及评判认识的真伪等,皆由主体立场来决定。佛教哲学对“真实”的认识,不仅仅限于“存在之学”,而且具有价值论意义上的“当为之学”。对真实的彻证,也就是解脱的完成。与真实对立的是虚妄,与道德价值上的染、恶相连。存在上的“真”,与价值上的“善”紧密结合。佛就是觉悟真理的人,成佛就是圆满人格的完成,佛教的理想,用临济禅师的话来说,就是做一个“随处作主,立处皆真”的“无位真人”。,佛教以人为本、自贵其心的立场,显然有别于西方宗教以神为本位、人神对立的特点,对世界宗教和哲学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二)以悲智双运为中心提升主体生命,主体生命的升进历程,即转识成智、转染成净、转凡成圣,由于引进菩萨度生的慈悲观念,遂形成佛教独特的悲智双运的解脱论特点。一己的解脱与无穷无尽众生的解脱结合起来,超越的出世解脱与内在的入世济度形成一体。赵州禅师发愿死后到地狱去,“我若不入,阿谁等着救度汝等众人,”,为论证这一无限升进、无穷往复的历程,在佛教哲学方法论上遂有胜义谛与世俗谛、究竟与方便、根本智与后得智、实教与权教的辩证处理。,(三)以现观亲证为认识的基础和终极,从佛教哲学的发生学角度看,佛法源于佛陀的自内证。在禅定的意识锻炼中,改变意识状态,在一种神秘的现观直觉中领悟宇宙人生的实相。然后把定中所见形相用概念和逻辑的形式显现出来。从早期佛经到大乘瑜伽行派,对此都有详细的说明。即便是中观学派,亦强调禅定的认识论基础:,“常乐涅槃,从实智慧生;实智慧从一心禅定生。”,“静处生定,获得实智慧以度一切。”,(,大智度论,卷,17,,大正藏,25,册,页,180,),对佛弟子言,修学佛法虽以正见为先,依正见(闻思慧)而起正信,依正见而修戒定,但最后仍以(现)证慧而得解脱。所谓“先知法住智,后知涅槃智”是。佛教不离禅定,不执着于禅定,在定与慧的关系上,更强调正见与智慧的作用。但佛教的“见”、“慧”是在定的基础上的直觉智慧,这是我们考察佛教哲学的基本前提。,(四)引向终极真实的辩证理性,佛教辩证法以中道缘起观为标志,源于解脱论中不执苦乐二边和断常二见。在组织学说中,通过对概念和理性本性的分析,指出了理性本身的限度,而人类的痛苦就在于执着这种有限、相对的东西为无限、绝对。因此,在认识论上,佛教以独特的离四句、绝百非的否定性方法,指出世俗认识的局限性,引导人们走向遣相荡执的真实。,佛教辩证法不局限于揭露理性的局限,在二谛论的组织中,理性认识得以安立,在说明世界、指导修行的过程中,理性起了不可缺少的作用。,佛教哲学以人为本位,探讨人生的终极真实问题。这使它与以自然为主、向外探求世界奥秘的古希腊哲学和以社会为本位、横向研究人伦关系的中国哲学,区别了开来。,佛教以解脱为中心而展开悲智双运的生命升进历程,这使它区别于绝对信仰外在的上帝、崇奉基督救赎的基督教,带有主体自由、自我觉悟的特点;又使它区别于重视现实伦常和俗世生活的中国宗教,带有强烈的出世性格。,佛教以禅观亲证为认识的基础和解脱实践的终极,这使它区别于建立在纯理性基础上的哲学,表明了佛教的宗教性格。,佛教哲学的否定性辩证法和真俗二重真理观,丰富了辩证法内容。它那扫荡一切而又建立一切的方便善巧,沟通了出世与入世、佛法与世法,使佛教得以广泛传播,完成了从绝对向圆融的转化。但滥用方便,也导致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