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吸收1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245060234 上传时间:2024-10-07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8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九章 吸收1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第九章 吸收1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第九章 吸收1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九,章 气 体 吸 收,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吸收过程的相平衡关系,第三节 吸收过程的机理及传质速率方程,第四节 吸收(或解吸,),塔的计算,第五节 传质系数和传质理论,第六节 其他条件下的吸收,利用混合气体中各组分在液体中溶解度差异,使某些易溶组分进入液相形成溶液,不溶或难溶组分仍留在气相,从而实现混合气体的分离。,第一节 概述,溶质,:,混合气体中的溶解组分,以,A,表示。,惰性气体:,不溶或难溶组分,以,B,表示。,吸收剂,:吸收操作中所用的溶剂,以,S,表示。,吸收液,:吸收操作得到的溶液,主要成分溶剂,S,和溶质,A,。,吸收尾气,:吸收后排出的气体,主要成分为惰性气体,B,和少量的溶质,A,。,解吸或脱吸,:与吸收相反的过程,即溶质从液相中分离而转移到气相的过程。,1.,吸收定义,2.,吸收操作实例:石油液化气脱除硫化氢,第一节 概述,物理吸收,:吸收过程溶质与溶剂不发生显著的化学反应。如用水吸收二氧化碳、用水吸收乙醇或丙醇蒸汽、用洗油吸收芳烃等。,化学吸收,:溶质与溶剂有显著的化学反应发生。如用,NaOH,吸收,CO,2,、用稀硫酸吸收氨等过程。化学反应能大大提高单位体积液体所能吸收的气体量并加快吸收速率。但溶液解吸再生较难。,单组分吸收,:混合气体中只有单一组分被液相吸收,其余组分因溶解度甚小其吸收量可忽略不计。,多组分吸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组分被吸收。,非等温吸收,:体系温度发生明显变化的吸收过程。,等温吸收,:体系温度变化不显著的吸收过程。,3.,吸收过程的分类,第一节 概述,4.,吸收过程在石油化工中的应用,(1),回收有用组分,吸收剂选择性地吸收气体中某些组分以达到分离目的。如用洗油从焦炉气或城市煤气中分离苯,用烃类从石油裂解气中回收乙烯、丙烯等。,(2),制取产品,用吸收剂吸收气体中某些组分而获得产品。如硫酸吸收,SO,3,制浓硫酸,水吸收甲醛制福尔马林液等。,(3),气体净化,一类是原料气的净化,即除去混合气体中的杂质,如合成氨原料气脱,H,2,S,、脱,CO,2,;液化气中脱除硫化氢等。,第一节 概述,5.,气液两相的接触方式,连续接触,(,也称微分接触,),级式接触:,第一节 概述,6.,吸收剂的选择,溶解度大;,选择性好;,挥发度低;,粘度低;,无毒、无腐蚀;,不易燃、不易发泡、价廉易得、稳定。,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吸收过程的相平衡关系,一、吸收过程的气液相平衡关系,二、亨利定律,三、传质过程的方向、限度及推动力,一、吸收过程的气液相平衡关系,1.,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在一定的温度与压力下、当气体混合物与一定量的溶剂接触时,气相中的溶质便向液相中转移,直至液相中溶质达到饱和为止,这时,我们称之为达到了相平衡状态。达到了相平衡状态时气相中溶质的分压,称,平衡分压,;液相中溶质的浓度称为平衡浓度(或,溶解度,)。,大量实验表明,溶解度与平衡分压有关。,第二节 吸收过程的相平衡关系,2.,溶解度曲线,第二节 吸收过程的相平衡关系,气体的气相分压(组成)越高,溶解度越大,气体的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小,启示:吸收操作应在低温、高压下进行;,脱吸操作应在高温、低压下进行。,第二节 吸收过程的相平衡关系,结论:,二、亨利定律(,Henrys law,),当总压不太高时,一定温度下的稀溶液的溶解度曲线近似为直线,即溶质在液相中的溶解度与其在气相中的分压成正比。,式中:,p,e,溶质在气相中的平衡分压,,kPa,;,E ,亨利系数,,kPa,。,x ,溶质在液相中的摩尔分数;,亨利定律,1.,亨利定律,第二节 吸收过程的相平衡关系,亨利系数的值随物系的特性及温度而异;,物系一定,,E,值一般随温度的上升而增大;,难溶气体,E,值很大,易溶气体,E,值很小;,E,的单位与压强单位一致。,讨论:,第二节 吸收过程的相平衡关系,C ,溶质在液相中的摩尔浓度,,kmol/m,3,;,H ,溶解度系数;,kmol/(m,3,kPa),。,2,用溶解度系数表示的亨利定律,溶液中溶质的摩尔浓度和摩尔分率及溶液的总摩尔浓度之间的关系为,C,m,溶液的总摩尔浓度,,kmol/m,3,;,x,溶质在溶液中的摩尔分数。,第二节 吸收过程的相平衡关系,对于稀溶液,因溶质的浓度很小,因此,c,m,/M,s,,其中,为溶液的密度,,Ms,为溶剂的摩尔质量。,所以,易溶气体,H,值大;难溶气体,H,值小。,第二节 吸收过程的相平衡关系,3,用相平衡常数表示的亨利定律,第二节 吸收过程的相平衡关系,温度降低、总压升高则,m,值变小,有利于吸收操作。,相平衡常数,m,是温度及总压的函数,;,m,值愈小,表明该气体的溶解度愈大,;,相平衡常数,在低浓度气体吸收计算中,通常采用摩尔比浓度,Y,(或,X,),表示组成。,4,用摩尔比浓度表示的亨利定律,第二节 吸收过程的相平衡关系,X,溶质在液相中的摩尔比浓度;,Y,e,与,X,呈平衡的气相中溶质的摩尔比浓度;,即,当,X,很小时,摩尔比浓度表示的亨利定律,第二节 吸收过程的相平衡关系,1atm,下,浓度为,0.02,(摩尔分数)的稀氨水在,20,时氨的平衡分压为,1.666kPa,,其相平衡关系服从亨利定律,氨水密度可近似取,1000kg/m,3,。求:,E,、,m,、,H,。,例题,1,第二节 吸收过程的相平衡关系,三、传质过程的方向、限度及推动力,1.,传质过程的方向,气、液相浓度,(y,x),在平衡线上方,(N,点,),:,结论:若系统气、液相浓度,(y,x),在平衡线上方,则体系将发生从气相到液相的传质,即吸收过程。,y,x,o,y,e,=f(x),N,y,x,y,e,x,e,释放溶质,吸收溶质,第二节 吸收过程的相平衡关系,气、液相浓度,(y,x),在平衡线下方,(M,点,),:,y,x,o,y,e,=f(x),M,y,x,y,e,结论:若系统气、液相浓度,(y,x),在平衡线下方,则体系将发生从液相到气相的传质,即解吸过程。,x,e,释放溶质,溶质解吸,第二节 吸收过程的相平衡关系,气、液相浓度,(y,x),处于平衡线上,(K,点,),:,y,x,o,y,e,=f(x),K,y,x,y,e,结论:若系统气、液相浓度,(y,x),处于平衡线上,则体系从宏观上讲将不会发生相际间的传质,即系统处于平衡状态。,x,e,第二节 吸收过程的相平衡关系,2.,传质过程的限度,对吸收而言:,若保持液相浓度,x,不变,气相浓度,y,最低只能降到与之相平衡的浓度,y,e,,即,y,min,=y,e,;,若保持气相浓度,y,不变,则液相浓度,x,最高也只能升高到与气相浓度,y,相平衡的浓度,x,e,,即,x,max,=,x,e,。,y,x,o,y,e,=f(x),N,y,x,y,e,x,e,第二节 吸收过程的相平衡关系,y,x,o,y,e,=f(x),M,y,x,y,e,x,e,对解吸而言:,若保持液相浓度,x,不变,气相浓度,y,最高只能升到与之相平衡的浓度,y,e,,,即,y,max,=y,e,;,若保持气相浓度,y,不变,则液相浓度,x,最低也只能降到与气相浓度,y,相平衡的浓度,x,e,,,即,x,min,=,x,e,。,第二节 吸收过程的相平衡关系,传质推动力的表示方法可以不同,但效果一样。,(,xe-x,),:,以液相摩尔分数差表示的传质推动力。,对吸收过程:,(y-ye),:,以气相摩尔分数差表示的传质推动力;,3.,传质过程的推动力,未达平衡的两相接触会发生相际间传质,(,吸收或解吸,),,离平衡浓度越远,过程传质推动力越大,传质过程进行越快。,方法:用气相或液相浓度远离平衡的程度来表征气液相际传质过程的推动力。,y,x,o,y,e,=f(x),M,y,x,y,e,x,e,(,y-y,e,),(,x,e,-x,),第二节 吸收过程的相平衡关系,用煤油从苯,空气混合气体中吸收苯,入塔气体中含苯,2%,(体积),吸收后浓度降为,0.01%,(体积),入塔煤油中含苯,0.02%,(摩尔分数)。操作温度为,50,,压力为,200 kN/m,2,,操作条件下相平衡关系为,p,e,=80 xkN/m,2,。求,:(,1,)塔顶处气相推动力;(,2,)若改善吸收设备的吸收效果,提高吸收率,则出口液体浓度极限是多少?,例题,2,吸收塔,混合气体,p,1,气,p,2,液,x,2,液,x,1,含溶质,A,且摩尔分率为,x,=0.2,的溶液与压力为,2atm,y,=0.15,的气体等温接触,平衡关系为:,p,e,=1.2,x(,atm),,则此时将发生,过程。用气相组成和液相组成表示的总传质推动力分别为,y,=,,,x,=,(摩尔分率)。如系统温度略有增高,则,y,将,。如系统总压略有增高,则,x,将,。,例题,3,第三节 吸收过程的机理及传质速率方程,一、吸收过程的机理,二、传质速率方程式,吸收过程是溶质由气相向液相转移的相际传递过程,可分为三个步骤:,气相主体,液相主体,相界面,溶解,气相扩散,液相扩散,(1),溶质由气相主体扩散至两相界面,(,气相内传质,),;,(2),溶质在界面上溶解,(,通过界面的传质,),;,(3),溶质由相界面扩散至液相主体,(,液相内传质,),。,一、吸收过程的机理,第三节 吸收过程的机理及传质速率方程,1.,双膜理论,由,W.K.Lewis,和,W.G.Whitman,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提出,是最早出现的传质理论。双膜理论的基本论点是:,(1),相互接触的两流体间存在着稳定的相界面,界面两侧各存在着一个很薄(等效厚度分别为,1,和,2,)的流体膜层。溶质以分子扩散方式通过此两膜层。,(2),界面上气液两相呈平衡。,(3),在膜层以外的两相主体区无传质阻力,相际的传质阻力集中在两个膜层内。,气相主体,液相主体,相界面,p,1,2,p,i,C,i,C,气,膜,液,膜,第三节 吸收过程的机理及传质速率方程,两相相内传质速率可用下面的形式表达为:,D,G,、,D,L,溶质组分在气膜与液膜中的分子扩散系数;,P/,p,Bm,气相扩散漂流因子;,c,m,/,c,Bm,液相扩散漂流因子;,1,、,2,界面两侧气液相等效膜层厚度,待定参数。,双膜理论将两流体相际传质过程简化为经两膜层的稳定分子扩散的串联过程。对吸收过程则为溶质通过气膜和液膜的分子扩散过程。,第三节 吸收过程的机理及传质速率方程,由此理论所得的传质系数计算式形式简单,但等效膜层厚度,1,和,2,以及界面上浓度,p,i,和,C,i,都难以确定;,双膜理论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例如对高度湍动的两流体间的传质体系,相界面是不稳定的,因此界面两侧存在稳定的等效膜层以及物质以分子扩散方式通过此两膜层的假设都难以成立;另外按双膜理论,传质系数与扩散系数成正比,这与实验所得的关联式的结果相差较大;,该理论提出的双阻力概念,即认为传质阻力集中在相接触的两流体相中,而界面阻力可忽略不计的概念,在传质过程的计算中得到了广泛承认,仍是传质过程及设备设计的依据;,本书后续部分也将以该理论为讨论问题的基础。,第三节 吸收过程的机理及传质速率方程,二、传质速率方程式,在吸收过程中,相际传质由三个步骤串联而成。按照流体与界面间的对流传质速率方程式,可将传质速率分别写成:,液相,气相,或,气相,液相,第三节 吸收过程的机理及传质速率方程,对气相,当总压不很高时,根据分压定律可知:,第三节 吸收过程的机理及传质速率方程,同理可推,第三节 吸收过程的机理及传质速率方程,对于稳定的吸收过程,气、液两相中的传质速率相等:,第三节 吸收过程的机理及传质速率方程,1.,界面组成的确定,计算法:,对稳定的吸收过程,气、液两相内传质速率应相等。若两相浓度均以摩尔分数表示,有,相平衡关系,第三节 吸收过程的机理及传质速率方程,y,x,o,y,x,x,i,y,i,A,作图法:,E,由,在,y-x,图上作出平衡线,在,y-x,图上找到点,A(x,y),过点,A,作斜率为,-,k,x,/k,y,的直线,交相平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