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灾难逃生法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244774421 上传时间:2024-10-06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2.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灾难逃生法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精品)灾难逃生法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精品)灾难逃生法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突发事件现场救护,突发事件,是指由于各种“天灾人祸”的突然降临,导致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而它对社会影响最大、危害最为严重的后果是人员伤亡。因此对突发事件的及时、正确、有效的处置,就能大大减轻由灾害所造成的各种损失。,一、现场医疗救护特点,现场混乱,医疗救护条件艰苦,大批伤员同时出现,且需要同时救护,二、医疗救护三个阶段,现场抢救,后送伤员,医院救护,三、现场救护要点,(一)自救、互救,紧急呼救,先救命后治伤,先抢后救、抢中有救,先分类再后送,医护人员以救为主,其他人员以抢为主,抚慰伤病员,做好心理支持,对创面进行必要的处理,做好自我防护,保护事故现场,(二)现场伤情分类和设立救护区标志,重视伤病员分类及伤票的填写,伤病员分类的等级和处理原则,救护区标志的设置,救护区标志,(三)伤病员的转送,转送的伤员必须是经过现场处理后的伤员,应严格按照伤病员转送的指征来决定转送。转送途中要严密监测伤病员的病情变化,必要时作紧急处理。送达医院后应向医务人员进行病情交接。,地震来了怎么办!,地震在自然灾害中属于受灾面积广、破坏性强、死伤人数多的地质灾害,往往会在瞬间给人类、社会造成巨大损失。,地震造成人员伤亡的原因有建筑物倒塌、煤气泄漏、触电、溺水和火灾等,其中最多的是倒塌引起的压、砸、埋、窒息等伤害。,地震早期致死的主要原因有:重型颅脑伤、内脏大出血、窒息及挤压综合征。因此要在地震中成功逃生就得尽量避免造成上述的伤害。,抓住震前,12,秒钟,大震的预警现象,预警时间和避震空间的存在,是人们震时能够自救求生的客观基础,只要掌握一定的避震知识,事先有一定准备,震时又能抓住预警时机,选择正确的避震方式和避震空间,就有生存的希望。,据对唐山地震中,874,位幸存者的调查,其中有,258,人采取了应急避震措施,,188,人安全脱险,成功者约占采取避震行动者的,72%,。,专家们认为:,大多数地震是有预感或轻度破坏地震,所以遇震时一定要镇静,并就地躲避。,避震要点,震时是,跑,还是,躲,,我国多数专家认为: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避震应选择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室外开阔、安全的地方。,身体应采取的姿势:,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保护头颈、眼睛、掩住口鼻。,避开人流,不要乱挤乱拥,不要随便点灯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气体。,各种场所的避震方法,不同的场所,应根据现场的情况采取不同的避震方法。,躲避的原则,是:就近选择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躲避;逃离,危险场所,;避开易发生,次生灾害,处;切断,危险源,;避免,人为事故,。,(一)在学校怎样避震,正在上课时,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旁。,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震后应当有组织地撤离到安全地方,不要拥挤,不要跳窗、跳楼和在楼梯间停留。,(二)在公共场所怎样避震,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就近在牢固物旁蹲伏,不要慌乱,不要拥向出口,要避开人流,避免被挤到墙壁或栅栏处。不要乘坐电梯 。,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注意避开悬挂物,在商场、书店、展览馆、等处,:,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东西护头,在行驶的电(汽)车内,:,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伤,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地震过去后再下车,(三)在户外怎样避震,就地选择开阔地避震,蹲下或趴,以免摔倒;,不要乱跑,避开人多的地方;,用书包等保护头部;,不要随便返回室内。,避开高大建筑物或构筑物:,楼房,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建筑;,过街桥、立交桥上下;,高烟囱、水塔下;,避开危险物、高耸或悬挂物,变压器、电线杆、路灯等;,广告牌、吊车等。,狭窄的街道;,危旧房屋,危墙;,女儿墙、高门脸、雨蓬下;,砖瓦、木料等物的堆放处。,(四)在野外怎样避震,避开山边的危险环境,避开山脚、陡崖,以防山崩、滚石、泥石流等;避开陡峭的山坡、山崖,以防地裂、滑坡等。,躲避山崩、滑坡、泥石流:,遇到山崩、滑坡,要向,垂直,与滚石前进方向跑,切不可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也可躲在,结实的障碍物下,,或蹲在地沟、坎下;特别要保护好头部。,地震时遇到特殊危险怎么办,燃气泄漏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千万不要使用明火,震后设法转移。,遇到火灾时:,趴在地上,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地震停止后向安全地方转移,要,匍匐,、,逆风,而行。,毒气泄漏时:,遇到化工厂着火,毒气泄漏,不要向顺风方向跑,要尽量绕到上风方向去,并尽量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应注意避开的危险场所:,生产危险品的工厂;危险品,易燃、易爆品仓库等,如果被埋压怎么办,震后,余震还会不断发生,你的环境还可能进一步恶化,你要尽量改善自己所处的环境,稳定下来,设法脱险。,设法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悬挂物或其他危险物。 搬开身边可移动的碎砖瓦等杂物,扩大活动空间。,注意,搬不动时千万不要勉强,防止周围杂物进一步倒塌。,设法用砖石、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时再被埋压。,不要乱叫,保持体力,要,镇静,,用,敲击声,求救。,想办法进行,自救,,为救援人员赢得时间,火灾逃生法,在各类自然灾害中,,火灾,是一种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发生频率较高的灾害。它既是“天灾”,也是“人祸”。其中“天灾”约占,1.8%,,而“人祸”则占,89.4%,。因此,我们应充分重视,积极防范,火灾不仅烧毁财物,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可以致人死伤、残障和心理创伤。发生火情时,火场烟雾的蔓延速度是火的,4-6,倍,而烟气流动的方向就是火势蔓延的途径。因此要注意逃生的方向。,火灾中被浓烟熏死呛死者,是被火烧死者的几倍。在一些火灾中,被“烧死”的人实际上是先烟气中毒窒息死亡后遭火烧的。浓烟致死的主要原因是一氧化碳中毒。,人吸入一氧化碳的允许浓度日,0.2%,,当空气中一氧化碳浓度达,1.3%,时,人吸上两口就会失去知觉,吸入,1-3,分钟就会导致死亡。,救护人员应掌握火场烟雾的特点、火场烟雾中毒的表现、火灾的扑救措施、如何报警以及火灾的救护要点,以便及时、有效、科学地施救。,一、救护原则,面对大火,必须坚持,“三要”、“三救”、“三不”,的原则,才能够化险为夷,绝处逢生。,“三要”,1,、“要”熟悉自己住所的环境,2,、“要”遇事保持沉着冷静,3,、“要”警惕烟毒的侵害,“三救”,1,、选择逃生通道“自救”,2,、结绳下滑“自救”,3,、向外界求“救”,“三不”,1,、“不”乘普通电梯,2,、“不”轻易跳楼,3,、“不”贪恋财物,(一)报警,不论何时何地,一旦发生火灾,立即向“,119”,报警。,报警内容:起火单位、地址、燃烧部位、燃烧物质、起火原因、火势大小、进入火场路线以及联系人姓名、电话等,并派人到路口接应消防人员。,119,(二)扑灭,火灾初起阶段火势较弱,范围较小,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就能迅速将火扑灭。据统计,,70%,以上的火灾都是在场人员扑灭的。通常可使用灭火器、自来水等将火浇灭。,(三)撤离,发生火灾时若被大火围困,应想方设法尽早撤离。起火后,10-15,分钟,一氧化碳已经超过人体接触的允许浓度,而空气中氧含量以迅速下降,火场温度已接近,400,左右,因此逃生时间应在,15,分钟以内。,具体方法:,匍匐前进,逃出门外,浸湿外衣,冲下楼梯,利用阳台或坚固的绳索下滑,被迫跳楼时要缩小落差,二、现场救护,(一)迅速转移伤病员,应立即离开烟雾环境,将伤病员置于安全通风凉爽处,解开衣领、腰带,适当保温。对于高浓度的硫化氢或一氧化碳污染区和严重的缺氧环境,必须立即通风。救护人员需佩戴防毒面具,对其它毒物也应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二)立即抢救生命,保持呼吸道通畅,对呼吸心跳骤停者实施心肺复苏。,从以下方面判断是否有吸入性烧伤:,面部、颈部、胸部周围是否有烧伤,鼻毛是否烧焦,口鼻周围是否有烟尘痕迹,(三)气体中毒的救治,排除险情,做好自我保护,立即将伤病员移至空气新鲜的地方,有条件者给予吸氧,呼救,120,及相关部门,120,(四)保护创面,迅速脱去或顺衣缝剪开伤病员的衣服,摘除饰物,暴露创面。创面要用清洁的被单或衣服简单包扎,尽量不要弄破水泡,保护表皮,防止创面污染。创面不要涂抹任何药物。伤员可饮淡盐水。,其他重大灾害,一、洪涝灾害,现场救护原则:,启动应急预案,在医疗救援队到来之前,对伤病员进行检伤分类,分级处理,对淹溺者实施心肺复苏,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发现传染病人时,应及时报告、处理。,二、台风灾害,台风灾害分为原生灾害和次生灾害。,现场救护原则:,台风伤害种类繁多复杂,如砸伤、压伤、摔伤、淹溺等,应立即进行检伤分类,根据先救命后治伤的原则,分别处理,及时后送。对呼吸心跳停止者实施心肺复苏。,三、爆炸事件,爆炸对人的伤害可分为,直接作用伤,和,间接作用伤,。,由于爆炸发生突然,一般情况下没有时间疏散、逃生,因此,当事件发生后,应在消除危害因素的基础上,迅速将伤员抢救到安全的地方,并及时实施各种救护。,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