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研究方法简论200610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244618643 上传时间:2024-10-05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4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文研究方法简论200610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人文研究方法简论200610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人文研究方法简论200610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唐少杰制作,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Humanities,人文研究方法简论,人 文 研 究 方 法 简 论,2006,年,10,月,清华大学人事处职工科主办,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哲学系教授,唐 少 杰,序 言,、主体与客体研究方法,、价值与事实研究方法,、抽象与具体研究方法,、理解与阐释研究方法,附论:中国人文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结 束 语,序 言,1,、什么是人文及其人文研究?,人文的界定,人文问题为什么是可能的和必然的?,人文的演化,人文问题的亘古、永恒而常新:人文、人性、人道、人本。,人文研究方法的对象,人文与科学的联系和区别,人文研究的“无用之大用”,2,、人文学科的事例,人文学科的总体特征,哲学:“求真”,伦理(道德):“明善”,艺术(或美学):“审美”,宗教:“至圣”,序 言,3,、人文研究的性质,人生本真性(自我唯一性),规范超验性(“形而上”性),意向主导性(意义理解性),矛盾双向性(主客关系性),实践变革性(生活取向性),序 言,4,、人文研究的特性,体验性,非实验性,应然性,非当下性,超越性,非功利性,目的性,非手段性,多样性,非独断性,序 言,5,、人文研究的作用,体会人的本性存在,创新人的生活方式,努力完善健康生活,不断开拓崭新视野,趋于臻真、臻善、臻美以及三者不断统一的崭新境界,序 言,一、主体与客体研究方法,1,、,什么是主体、客体?,主体和客体的界定演变,主体的定义,主体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客体的定义,客体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一、主体与客体研究方法,2,、主体与客体问题的实质,同哲学基本问题(物质与精神或思维与存在)的比较,同认识论基本问题(主观与客观)的比较,主体与客体问题的实质之一:人本性,“,以人为本”,主体与客体问题的实质之二:活动性,人的全部问题之根本在于人的对象性活动即实践,主体与客体问题的实质之三:主体性,人与人的世界、人与人的对象和人与人自身,一、主体与客体研究方法,3,、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二者相互对立、相互区别,二者相互决定、相互依赖,二者共时出现、历时成立,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互动和统一,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人及其全部活动和全部关系的本质所在,一、主体与客体研究方法,4,、主体与客体关系的类型,实践类型,认识类型,伦理类型,价值类型,审美类型,异化类型,一、主体与客体研究方法,5,、主、客体研究的方法及其内涵,主体性方法,客体性方法,主体与客体关系的方法,意思(趣味)与意义的沟通,生存方式与生活方式的融合,二、,价值与事实研究方法,1,、什么是价值?什么是事实,?,价值的定义,价值的划分,事实的定义,事实的划分,价值与事实的关联,二、,价值与事实研究方法,2,、价值问题的实质和价值关系的内涵,主体性,需要是否被满足和目的是否被实现,价值能否成立的理由和能否运行的界限,主体的中心性(“价值原”)与客体的有用性(“价值载体”)的对应,价值关系,主体目的性(或意向性)与客体功能性之间能否统一,二、,价值与事实研究方法,3,、价值认识与事实认识,价值认识的含义,事实认识的含义,两种认识的比较,两种认识的互动,从真理到价值的进程,二、,价值与事实研究方法,4,、价值判断、价值评价和价值观,价值的主观形态,价值判断,价值评价,价值观,价值及其价值主观性的现代凸现,二、,价值与事实研究方法,5,、价值与事实研究的方法及其内涵,价值研究方法之一,主体性方法,价值研究方法之二,意向性原则,事实研究方法之一,客体性方法,事实研究方法之二,客观性原则,两种研究方法的互补,三、抽象与具体研究方法,1,、什么是抽象?什么是具体?,抽象的界定,抽象的必要,具体的界定,具体的必要,抽象的进展和具体的演化,三、抽象与具体研究方法,2,、抽象和具体各自的限定,抽象的“代价”,抽象的适度,具体的“代价”,具体的自洽,从抽象到具体的可能,三、抽象与具体研究方法,3,、,抽象与具体的关系,二者对立统一,二者相互转化,抽象的绝对“共性”,具体的相对“个性”,从抽象到具体的实质,三、抽象与具体研究方法,4,、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概念方法,辨证范畴方法,思辨方法,体系建构方法,理性认识“再现”对象及其运动过程和实质(或规律)的方法,三、抽象与具体研究方法,5,、抽象方法与具体方法的互动,两种方法的互动之一:反思和批判,两种方法的互动之二:归纳和演绎,两种方法的互动之三:叙述和研究,两种方法的互动之四:本质和规律,两种方法的互动之五:历史和逻辑,四、理解与阐释研究方法,1,、什么是理解?什么是解释?,理解的界定,理解的基础,解释的界定,解释的前提,理解与解释的对应,四、理解与阐释研究方法,2,、理解的意义和解释的功能,理解与生存,理解与生活,解释与运用,解释与创造,理解的实现和解释的完成,四、理解与阐释研究方法,3,、理解的根据和解释的限度,理解的“文本”或对象,理解的原创和转换,解释的“在场”和“不在场”,解释的变化和创新,理解的多样与解释的多样,四、理解与阐释研究方法,4,、理解与解释各自的展开和显现,理解和解释的可能的趋势,理解和解释的必然的倾向,理解和解释的现实的“受众”,理解和解释的已有的传播,理解和解释及其二者有机互动过程的“嬗变”,四、理解与阐释研究方法,5,、理解与解释的方法及其内涵,原创方法的追溯,解读方法的“再现”,评价方法的“解蔽”,接受方法的多元取向,创新方法的变换依据,附论:中国人文发展的历史与现状,1,、中国人文发展历史的简要回顾,中国古代人文发展的“走向”,中国近代人文发展的“主线”,中国,20,世纪人文发展的“主旨”,中国人文发展的转型,中国,21,世纪人文发展的“主题”,附论:中国人文发展的历史与现状,2,、中国五十多年来人文发展历史的简要回顾,1949,1966,年中国人文的走势,1966,1976,年中国人文的危机,1977,年至今中国人文的转换,中国最近三十年来人文发展的轨迹,中国最近三十年来人文发展的契机,附论:中国人文发展的历史与现状,3,、中国人文发展的若干背景问题,“传统化及本土化”,“西方化及以欧美、以日、以俄为师”,“民族化”,“现代化及现代性”,“世界化及全球化”,附论:中国人文发展的历史与现状,4,、当代中国人文发展的现状,(,1,)中国当代人文发展的成就,(,2,)中国当代人文资源的尴尬,(,3,)中国现实中人文精神的长期缺失,(,4,)中国现实中人文生活的突出窘境,(,5,)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考量之一:由立国到立人(“三立”即“立言、立功、立德”实为“立人”),附论:中国人文发展的历史与现状,5,、当代,中国人文发展的若干矛盾,(,1,)生态破坏,严重影响了人的生存和生活,(,2,)人文环境受到污染和人文资源受到破坏,(,3,)人被物化,一些人不能真正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4,)社会不公平日趋严重,贫富差距不断加大,附论:中国人文发展的历史与现状,(,5,),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现新的矛盾,(,6,),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产生新的张力,(,7,),社会弱势群体增多,制约社会进步以及人文发展的进程,(,8,),当代,中国人文发展的“代价”预测,附论:中国人文发展的历史与现状,6,、“以人为本”的依据,“,以人为本,”,提出的历史必然性,(,1,)人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代价日益突出,(,2,)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3,)人在人的认识和自我认识中的重新确立和深化:从,“,造反有理,”,到,“,谈人色变,”,再到,“,以人为本,”,(,4,),“,以人为本,”,是一种具有整合与凝聚功能进而使社会充满活力、达到和谐和全面发展的共同价值观,附论:中国人文发展的历史与现状,7,、“以人为本”的观念内涵,(,1,)“人”:理论上指所有的人;政治上主要指广大人民群众,(,2,)“本”:把人当作主体;把人看作尺度;把人作为目的,(,3,)“以人为本”是一个关系概念,A.,人和自然的关系:,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同时代人),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代际之间,),附论:中国人文发展的历史与现状,B.,人和社会的关系:,使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目的意义上),为劳动者创造才能的发挥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及人文条件,(,手段意义上),C.,人和人的关系:,尊重贫困群体的基本需求、合法权益和独立人格,尊重精英群体的能力和贡献,D.,人和组织(群体)的关系:,个人和组织的互动共生、促进,个人和组织的互动实现、创造,附论:中国人文发展的历史与现状,8,、“和谐社会”的建立,(,1,)亲和性: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亲和,使二者共生共进,(,2,)进步性: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进步,使二者相得益彰,(,3,)公正性:人与组织(群体)的关系的公正,使不同的群体之间(尤其是贫困群体与精英群体的关系),倡导平等、正义、互利、共助,(,4,)包容性:人和人的关系的包容,尊重人们之间的共同性和个体差异性,(,5,)“和为贵”:协调发展,全面进步,附论:中国人文发展的历史与现状,9,、公民权益的保障和完善,(,1,)“公民”个人的确立,(,2,)公民社会的建设,(,3,)公民权利的完善,(,4,)公民的职责:权利和义务的统一,(,5,)现代公民的意识,附论:中国人文发展的历史与现状,10,、民主的实施和法治的确立,(,1,)民主的畛域,(,2,)民主的实质,(,3,)法治与法制,(,4,)法治的实质,(,5,)由“德先生”(民主)、“赛先生”(科学)之论到人权、自由的考问,附论:中国人文发展的历史与现状,11,、人权的建立和保障,人权的含义,人权的演化:等级化、阶层化到全民化,人权的特质:个体性、体验性、唯一性,人权的差序:生存权、生活权、职责权、发展权、自由权,附:人权与主权的关系和差异,附论:中国人文发展的历史与现状,12,、个人的自由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1,)从平等到公正(公平),(,2,)从自由到博爱,(,3,)个人从自觉、自主、自立到自强,(,4,)社会从“自在”到“自为”,(,5,)未来理想社会是每一个个人的自由发展是社会,自由发展的前提和条件,结 束 语,人从何来?,人向何处?,人曾是、正是、将是什么?,人为了什么?,人,!,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