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科尔曼的理性行动理论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244609262 上传时间:2024-10-05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1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四章科尔曼的理性行动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第十四章科尔曼的理性行动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第十四章科尔曼的理性行动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Second level,Third level,Fourth level,Fifth level,*,第十四章 科尔曼的理性行动理论,理性行动理论,又称为社会学的理性选择理论。该理论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借鉴和扩展了经济学的“理性选择理论”,不仅用于解释人们的经济行为,还试图解释更广泛的社会行动。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科尔曼(,James S.Coleman,,,19271995,),他在,1990,年出版的,社会理论的基础,为这一学派建立了较系统的理论体系。,一、科尔曼的理论和方法论倾向,1,、个体主义方法论,2,、理论倾向,二、理性行动理论的目标,1,、联接社会学的微观理论和宏观理论,2,、深入分析各种社会行动,三、理性行动理论的基本概念,1,、基本行动的要素,2,、行动者之间的关系,3,、社会规范,4,、社会资本,四、理性行动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1,、影响行动的两个因素,2,、分析框架,五、法人行动与现代社会结构,1,、法人与法规的形成,2,、对法人组织的分析,一、科尔曼的理论和方法论倾向,1,、个体主义方法论,针对整体主义方法论。整体方法论忽视了社会系统的内部层次、特别是忽视了个人行动层次。科尔曼主张的个体方法论是用社会系统的不同组成部分(如个人、群体、组织、制度)的行为来解释社会系统的行为。,这种个体方法论不仅仅依据个人动机和倾向来解释社会现象,而是要考虑由个人到系统之间的多个层次。到底选择哪个层次来进行分析,要根据所要解答的具体问题来选择。,2,、理论倾向,(,1,)“理性人”假设,不同于帕森斯的“社会人”假设,认为“社会人”假设把社会规范作为理论的出发点,人只是被动地按照规范行动。,“理性人”假设是指“对于行动者而言,不同的行动有不同的效益,而行动者的行动原则可以表述为最大限度地获取效益”。,但这里的“效益”并不局限于狭窄的经济含义,还可以是社会、文化、情感、政治等方面的“效益”。因此,“理性人”不同于“经济人”。,(,2,)理性行动,因此,理性行动是为达到一定目的而通过人际交往或社会交换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性行动,这种行动需要理性地考虑(或计算)对其目的有影响的各种因素。,理性行动不包括不具有目的性的情感行动和不具有社会性的私人行动。,(,3,)理论形式,借用了经济学的理性选择模型。但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扩展了理性选择模型。,经济学认为,人是依据个人稳定的利益偏好在各种行动中作出选择的(理性选择模型),社会学则认为,人的行动是受社会环境和社会结构制约的。,科尔曼的理论则力图把个人(行动)与社会结构结合起来解释社会行动。他要研究人的理性行动是如何受到社会结构制约的,在结构的限制中人们又是如何选择行动方式的。,在借鉴经济学的理性选择模型时,科尔曼将社会学的权威、社会关系、组织、社会规范等理论因素引入到理性选择模型中,发展出一个社会学的理性选择理论(理性行动理论)。,二、理性行动理论的目标,1,、提供一种以个人理性为基础的社会行动理论,以此将社会学的微观理论和宏观理论结合起来。,任何以个人行动为基础,阐述系统行动的理论都由三个部分组成:,(,1,)说明宏观微观的转变。这类命题由表达社会特征的自变量和表达个人特征的因变量组成。,(,2,)说明微观水平的个人行动和人际互动。这类命题由表达个人特征的自变量和因变量组成。,(,3,)说明微观到宏观的转变。这类命题由表达个人特征的自变量和表达社会特征的因变量组成。,这样,理论体系的起点和终点都在宏观水平,而推理过程中却降到了个人水平。,案例分析:,科尔曼根据这种宏观与微观结合的方式对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分析进行了修正,。,他认为韦伯的理论解释只停留在宏观水平上(新教教义,资本主义体制),他重新提出三个命题:,(,1,)新教教义改变了某些个人的价值观念;,(,2,)这些改变了价值观念的个人采取了一定的经济行为;,(,3,)这些个人的经济行为有助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形成。,2,、深入、全面地分析各种形式的社会行动,特别是法人行动。,区分了社会行动的类型:,(,1,)交换行动:涉及行动者之间交换资源或权利,这种交换不会对其他人造成外部影响。,A.,市场交换。这里的市场包括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市场。,B.,权威关系中的交换。指行动者把控制自身行动的权利转让给另一行动者。如球员服从教练。,C.,信任关系中的交换。指行动者单方转让自己的资源或权利给另一行动者,如将自己的资金委托给另一个人购买股票。,(,2,)法人行动和规范性行动。前者如企业的销售行动,后者如教徒们去教堂祈祷。它们都涉及对许多人产生外部影响的集体行动。,三、理性行动理论的基本概念,与其侧重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主旨相应,科尔曼的概念在基本行动和系统行动两个分析层次上展开。,基本行动是指两个行动者相互依赖的行动。与这一层次相联系的基本概念是:行动者、资源、行动者的利益、简单社会关系(权威关系、信任关系)。,系统行动包括三方或更多的行动者,与此相联系的基本概念是:复杂关系(权威结构、信任结构)、社会规范和社会资本、法人行动。,1,、基本行动的要素,(,1,)行动者、资源和利益,行动者都有一定的利益偏好,并且都试图控制能满足自己利益的资源。,行动者的利益是由一定的需要和偏好构成的,它包括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需要和偏好。,资源的种类很多,如财富、物品、事件、信息、技能、特长、感情等等。,行动者与资源之间是控制关系与利益关系。,“行动者仅仅通过两种关系与资源(间接地与他人)建立联系,即控制资源和获利于资源。行动者只有一个行动原则: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利益。”,最基本的行动是两个行动者交换资源,以此来满足双方的利益,这也是人际互动或行动者相互依赖的起因。,基本行动是系统行动的基础。,(,2,)社会均衡、社会最优状态,行动者之间的交换是使双方都获利而又不受损失,如果这些交换稳定在某种状态而不再改变形式或交换比率,那么社会就达到了某种均衡状态。,“社会均衡”是在多次交换过程中逐渐实现的。社会均衡是一种相对状态。一般来说,处于均衡状态的交换比起交换之前的资源分配所达到的利益满足程度要高。,“社会最优状态”是在一定系统中最佳的社会均衡状态。,(,3,)行动的权利,社会交换必须以一定的社会秩序为前提,这就需要建立行动的权利结构。,权利可分为“自由(处置)权”和“要求权”。,权利结构规定每个行动者对何种资源有自由处置权或利用这些资源采取行动的权利。,行动者可以依靠强力或影响力强制他人承认他的要求,也可以依靠共识,形成规范,使他人承认其权利。,“权利既依赖权力,又依赖他人的承认”。,2,、行动者之间的关系,行动者之间除了直接的交换关系、人际关系外,还存在着与系统行动者有关的权威关系和信任关系,这些关系界于微观与宏观之间,它们可以说明众多行动者的基本行动是如何转变为系统行动的。,(,1,)简单关系:权威关系,如果行动者甲有权控制乙的某些行动,则行动者甲和乙之间存在着权威关系。即:行动者乙将自己对某些资源或行动的控制权转让给行动者甲,从而建立了支配者与被支配者间的关系。,权威关系可分为两种类型:,A.,共同的权威关系:即被支配者转让控制权的前提是双方的利益是一致的,支配者行使权威能使被支配者获益。如工会领导人的权威。,B.,分离的权威关系:双方的利益并不一致,支配者行使权威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被支配者服从权威是为了直接获得某些补偿。如企业领导人与雇员、行政官员与下级之间的权威关系。,(,2,)简单关系:信任关系,最简单的信任关系包括两个行动者:委托人与受托人。他们的行动目的都是使个人利益得到满足。,信任关系是指委托人将自己的资源委托给受托人使用,以便得到比不存在委托关系时更大的利益。,为了保护委托人的利益,还应该创造出某种社会结构,使受托人只有恪守承诺才能获得好处。这种社会结构的形式主要有较持久的互赖关系和内部联系密切的社会组织。,(,3,)复杂关系:权威系统,由两个行动者的简单关系发展到多个行动者的复杂关系标志着由微观互动到宏观结构的转变,因为复杂关系还形成了一定的社会结构(如权威结构、市场结构等)。由复杂关系形成的社会结构还表明了系统行动的三个组成部分:微观互动、微观到宏观(结构)的转变、宏观结构对微观互动的影响。,任何社会都会从简单权威关系发展出各种权威结构。,与简单权威关系相比,复杂的权威结构由三种角色构成:支配者(权威委托人)、代理人、被支配者。,支配者将自己掌握的某些权利委托给代理人,由他们具体行使权威。如国家领导人授予各级行政官员一定职权。,委托人、代理人、被支配者这三种角色的复杂关系和微观互动形成了社会的权威系统(如科层组织、等级制度、法规体系)和系统行动(如行政管理、收入分配)。这是从微观到宏观的转变。,宏观结构和系统行动的结果又对行动者有反馈作用,行动者根据这些结果作出判断(如分配是否公正、权利和利益是否受损等),并根据这些认识调整自己的行动或改变相互关系。这是宏观到微观的转变。,(,4,)复杂关系:信任系统,社会的信任系统(结构)也是由简单的信任关系发展起来的。,这种信任结构由三种角色构成:委托人、中介人、受托人。他们组成一条信任链。例如,储户,银行,借贷人、选民,人民代表,候选官员,歌星,经纪人,晚会组织者。,还存在着相互信任的结构,即相互委托自己的资源,这种结构可减少违约的可能性。,3,、社会规范,以往的许多社会学理论(尤其是帕森斯的理论)都假定:社会规范是既定的,个人通过社会化将其内化并依据规范行动。,而理性行动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个人的利益偏好是既定的,行动者根据利益最大化原则行动。社会规范是在微观互动过程中形成的宏观建构,它伴随着各种赏罚措施又影响着人们的行动。,因此,理性行动理论要研究规范是怎样产生的,它在行动者的互动中是如何得以维持的,即社会规范的微观基础。,(,1,)社会规范的产生,社会规范是通过社会共识形成的、非正式的有关行动权利的规定。如“不能在公共餐馆吸烟”。,规范不同于法规,不具有正式性和法律强制性,但有些规范可通过立法转化为法规。,各种规范都是针对某种(或某类)行动制订的,这种行动称为焦点行动(如吸烟)。规范的产生是由于焦点行动具有外在性,即行动的结果对其他人有影响。,(,2,)社会规范的类型,A.,共同性规范:即规范的受益者和目标行动者都能从规范的实施中获益,如“要礼貌待人”。,B.,分离性规范:是对目标行动者的限制,但使有关的他人获益。,C.,惯例性规范:是对长期形成的习惯和行为方式的规定,如参加晚会要穿礼服。,规范也可以分为指令性规范和禁止性规范。前者提倡某种行动(“要尊敬老人”),后者限制某种行动(“不能随地吐痰”)。,有些焦点行动的外在影响是损害他人利益,有些焦点行动的外在影响是使其他人受益,如助人为乐。,受焦点行动的外在性影响的其他人称为“规范的受益者”,受规范所限制或鼓励的行动者称为“目标行动者”。,“利益为规范提供了基础,即接受外在性影响的人们产生了对规范的需求。”,(,3,)社会规范的实现,A.,赏罚与规范的实现,规范的制订并不能保证其实现。如果行动者不服从规范,就需要对其实行惩罚,以保证规范行之有效。,有效的惩罚措施依赖于“有关他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这些关系结构可以从两方面保证惩罚的有效性:,其一,受影响的其他人采取联合行动对行动者施加压力,如社会舆论。,其二,“有关他人”之间建立利益结构,共同承担实施惩罚的费用(如游说行政和立法部门)。,社会规范是一种公共物品。规范的实施涉及惩罚问题,而实施惩罚需要付出一定代价。如果有关他人都不愿付出代价,那么规范就形同虚设。,如果不能得到充分的补充或奖励,那么就没有人去惩罚违反规范的行动者。因此,奖励不足就会产生公共物品“搭便车”(坐享其成)的现象,即大家都等着其他人采取行动而自己从中受益。,因此,奖励充分不仅是规范有效实施的必要条件,还会产生热情奉献的现象,如热心公益事业。,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