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工程基础讲稿18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244488465 上传时间:2024-10-04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1.3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材料工程基础讲稿18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材料工程基础讲稿18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材料工程基础讲稿18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4,、过渡亚稳碳化物的转变(回火第三阶段),1,)高碳,M,的碳化物由低温向高温回火时的转变,高碳钢在,250,以下回火析出的均为亚稳过渡碳化物。在回火温,度高于,250,时,亚稳过渡碳化物将转变为较为稳定的,碳化物,,其组成与,M,5,C,2,相近,可用,-Fe,2,C,5,表示。,碳化物具有复杂斜方,点阵,呈薄片状,惯习面为,112,即片状,M,中的孪晶界面。且,片间距与,M,中孪晶面间距相当。故可认为,碳化物是在孪晶界面析,出的。,碳化物与,之间的位向关系为:,回火温度进一步提高时,,和,碳化物又将转变为稳定的,碳化,物,即渗碳体,Fe,3,C,。,碳化物为正交点阵,惯习面也为,112,,,或,110,。与,相之间保持,Bagaraytski,关系。,碳化物也位于原孪晶界,呈片条状。,碳化物转变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种是在原碳化物的基础上通过成分的改变及点阵的改组逐,渐转化为新碳化物,原位(,insitu,)转变。按此方式转变时,,新旧碳化物具有相同的析出位置与惯习面。,112,孪晶面上的,碳化物就是通过这一方式由,碳化物转化而来的。,新的碳化物通过形核、长大独立形成。由于新碳化物的析出,,使,的碳含量降低,故细小的旧碳化物将重新溶入,相直至消失,独立,(separate),形核长大。由亚稳过渡碳化物转变为,及,碳化,物是通过这一方式进行的。低温析出的亚稳过渡碳化物均匀分布在,基底上,惯习面为,100,,而,及,碳化物则集中于,M,内孪晶界,面,惯习面为,112,。,2,)低碳钢中碳化物的析出,M,中碳含量低于,0.2%,时在,200,以下碳原子仅偏聚于位错线而不析,出碳化物。这是碳原子偏聚于位错线较之析出碳化物更为稳定。当,回火温度高于,200,时,将在碳偏聚区自,M,直接析出,碳化物。由于,低碳,M,的,Ms,点比较高,故在淬成,M,的过程中,在温度降至,200,以,前,有可能在已形成的,M,中发生自回火,析出碳化物。自回火析出,的碳化物均在,M,板条内缠结位错区形核长成。一般呈长约,50,200nm,、直径约,3.5,12nm,的细针状。碳化物针可以呈杂乱分布(称,为草状碳化物),也可呈规律排列成魏氏组织花样。,除针状碳化物外,自回火还,将,析出一些直径为,3,8nm,的细颗粒状,碳化物。经电子衍射证实,低碳,M,自回火析出的碳化物均为,碳化,物。,250,回火时,未发生自回火的,M,将发生回火。在,M,板条内的位,错缠结区析出细针状碳化物。已析出的碳化物将长大,长度增至,250nm,以上,宽度增至,20nm,。电子衍射证实,析出的也是,碳化,物。除在位错缠结区析出碳化物外,还将沿板条,M,条界析出长约,100nm,,宽约,80nm,薄片状,碳化物。进一步提高回火温度,板条界,上的,碳化物薄片在长大的同时发生破碎而成为长,200,300nm,,宽,约,100nm,的短粗针状碳化物。随条界碳化物的长大,条内的细针状,及细颗粒状碳化物将重新溶入,相。回火温度达,500,550,,条内,碳化物已经消失,只剩下分布在界面上的较粗的直径为,200,300nm,的颗粒状碳化物。,3,)中碳钢,M,中碳化物的析出,M,碳含量高于,0.2%,,低于,0.4,0.6%,时,有可能在,200,以下回火,时先析出亚稳碳化物。,超过,0.2,的碳将分布在扁八面体中心,能量较高,很不稳定,,将以碳化物的形式析出。随回火温度升高,将转变为,碳化物,,但不出现,碳化物。由板条,M,析出的碳化物大部分均呈薄片状分布,在条界。这是因为板条,M,的边界上存在高碳,Ar,膜,条界上的碳化物,大部分是由,Ar,分解所得。中碳钢可能有部分孪晶,M,,由孪晶,M,析出碳,化物的过程与高碳,M,相同。,5,相状态的变化和碳化物的聚集及球化,第四阶段,1,)回火对残余应力的影响,淬火时,:,M,转变,导致,位错与孪晶等晶内缺陷的增加,;,表面和中心的温差,引起,的热应力及组织应力,残余应力。,零件内部的应力可按其平衡范围的大小分为三类,:,在零件整体范围内处于平衡的第一类内应力;,在晶粒或亚晶粒范围内处于平衡的第二类内应力;,在一个原子集团范围内处于平衡的第三类内应力。,回火过程中,随回火温度的升高,原子的活动能力增加,晶内缺,陷及各种内应力均将下降。回火时析出的碳化物有可能产生新的晶,内缺陷。但总的趋势仍是随回火温度的升高,将通过回复与再结晶,等而使残余应力及晶内缺陷减少。,第一类内应力的消失,第一类内应力的存在将引起零件变形。如,零件在服役过程中所受外力与第一类内应力方向一致,相互叠加,,则还将使零件提早破坏。只有在外力与内应力方向相反时,第一类,内应,力的存在才是有利的。,淬火后回火,降低第一类内应力。随回火时间的延长,第一类内,应力不断下降。开始时下降很快,超过,2h,后下降变慢。回火温度愈,高,下降愈快,下降程度愈多。经,550,回火,第一类内应力可基,本消除。淬火后在室温长时间停留也可使第一类内应力有所减少,,但下降速度极慢。,第二类内应力的消失,第二类内应力可以用点阵常数的变化,a/a,来表示。在高碳,M,中,a/a,可高达,8,10,3,,折合应力约为,150MPa,。,随回火温度的升高及时间的延长,淬火所造成的第二类内应力将不,断下降。与此同时,碳化物的共格析出又将使第二类内应力增加直,至共格破坏。此外。回火析出的碳化物的体积效应也将使,a/a,有所,增加。但随回火温度的升高,由此而升高的第二类内应力也都不断,下降。当回火温度高于,500,时,,第二类内应力基本消失。,第三类内应力的消失,由于碳原子的,溶入而引起的第三类内应力将随,M,的分,解,碳原子的析出而不断下降。对碳,钢而言,,M,在,300,左右就分解完毕,,第三类内应力也随之消失。,2,)碳化物的聚集、球化,(,400700,),碳钢中渗碳体颗粒发生聚集并基本失去其原来析出时的针状或片,状形态而逐渐球化。聚集粗化始于,300,400,之间,而球化则一直,继续到,700,。,针片状渗碳体球化的驱动力是表面能的减少。在板条间的界面,和原,A,晶界处的渗碳体会优先长大和球化,因为在这种界面处的扩,散更容易进行。,由于渗碳体的密度小于,F,,当渗碳体向,F,中长大,空位的,扩散(而不是碳原子的扩散)可能是渗碳体长大和球化速,度的控制因素。经过较长时间的回火后,最终得到等轴,F,基体中分布的较粗的球状碳化物。,可以用胶态平衡理论导出第二相在固溶体中的溶解度与第二相粒,子的半径,r,的关系:,式中,M,第二相分子量,,第二相密度,,单位面积界面,能,,R,气体常数。,粒子半径越小,溶解度,C,r,越大。析出的碳化物粒子尺寸不同溶,解度不同,在,基体内形成浓度梯度。碳原子和合金元素原子将向,大颗粒碳化物扩散,结果导致小颗粒溶解,大颗粒长大。,用扩散公式导出了碳化物粒子长大的关系式为:,r,0,长大开始时碳化物粒子的平均半径,,r,时间为,时碳化物,的平均半径,,D,溶质原子在,基底的开始系数,,碳化物与,基底交界面的界面能,,Vm,碳化物摩尔体积,,C,0,溶质原子在,基底,中的浓度。,如碳化物呈针状或薄片状,则由于各部位半径,r,不同,,溶解度也将不同。,r,小的部位将溶解,,r,大的部位将长大,,这将使针或片发生断裂,导致球化。,3,),相的回复与再结晶,低、中碳钢板条,M,中存在高达,0.3,0.9,10,12,cm,-2,的位错密度,回火,过程中将发生回复与再结晶。,回复初期,:,部分位错,包括小角度晶界,通过滑移与攀移而消失,使位错的,密度,;,部分板条界消失,相邻板条合并成宽的板条。剩下的位错将重新,排列形成位错缠结,转化为胞块。,回复从何温度开始,还未最后弄清。但在,400,以上回火时,回,复已清晰可见。经过回复,板条特征依然存在,只是板条宽度由于,相邻板条的合并而显著增加,在原,M,条内将出现不规则排列的胞,块。,回火温度进一步升高到,600,时,将发生再结晶。一些位错密度,低的胞块将长大成等轴,晶粒。颗粒碳化物均匀分布在,晶粒内。,经过再结晶,板条特征完全消失。组织为回火,S,。,高碳钢淬火所得,M,中的亚结构主要是孪晶。当回火温度,高于,250,时,孪晶开始消失。但沿孪晶界面析出的碳化,物仍显示出孪晶特征。回火温度高于,400,,孪晶全部消,失,出现胞块。但片状,M,特征依然存在。回火温度超过,600,700,时也将发生再结晶而使片状特征消失,得到回,火,S,组织。由于碳化物钉扎晶界,阻止再结晶的进行,故,高碳马氏体,相再结晶温度高于中碳钢。,7,2,合金元素对回火转变的影响,1,对回火第一阶段的影响,合金元素对,M,双相分解没有影响,双相分解时碳原子不需要作长,程扩散,更不需要合金元素原子的扩散,因此合金元素的存在对双,相分解过程基本上不起作用。,合金元素对单相分解有明显影响。单相分解时碳原子需作长距离,的扩散,而合金元素的存在将改变碳在,相中的扩散能力及碳化物,的稳定性。强碳化物形成元素,Cr,、,Mo,、,W,、,V,、,Ti,等与碳的结合力较,Fe,与,C,的结合力强,提高碳在,相中的扩散激活能,降低扩散能,力,使,M,单相分解速度减慢,分解终了温度向高温推移,50,100,。,非碳化物形成元素,Si,和,Co,能溶入碳化物,提高碳化物的稳定性,减,缓碳化物的聚集,延缓,M,的分解。非碳化物形成元素,Ni,及弱碳化,物形成元素,Mn,与碳的结合力和,Fe,与碳的差不多,对碳在,相中的,扩散影响不大,对,M,的单相分解可认为没有影响。,不同成分的钢回火至,c/a,1.003,(含碳约,0.05,)所需,的温度。表中数据表明,合金元素的加入改变了,M,的抗回,火性。,表,7-2,合金元素对,M,单相分解的影响,化学成分,,温度,,C1.4,250,C1.1,Si2,300,C1.97,Zr0.92,325,C1.0,Cr1.5,350,C1.97,Co3.93,400,C1.25,W2.15,375,C1.2,Mo2.0,400,C0.77,V1.92,400,C1.0,Ti1.38,400,2,对残余奥氏体转变的影响,合金元素提高残余,A,的稳定性,使残余,A,具有明显,的等温转变动力学图。高碳高合金钢由于残余,A,量,较多,在回火后冷却过程中发生残余,A,向,M,的转变,,提高钢的硬度,这种现象称为钢的二次淬火。,3,对碳化物转化的影响,1,)对,(,),转变的影响,在碳钢中加入少量合金元素对回火时的碳化物的析出及,转变的性质没有影响,但可改变碳化物转变的温度范围。,加入,Si,时,由于溶入亚稳碳化物的,Si,降低碳化物微粒的聚,集速度,提高碳化物的稳定性,故能扩大亚稳过渡碳化物,的存在范围,推迟,(,),转变,还可提高,碳化物,粗化温度。碳化物形成元素,Cr,、,Mo,、,W,等溶入,相后,由,于提高了碳在,相中的扩散激活能,故能将,碳化物的粗,化温度从,300,400,提高到,400,700,。,2,)合金碳化物的形成,Zr,、,Ti,、,Ta,、,Nb,、,V,、,W,、,Mo,、,Cr,等元素所形成的碳化,物均较,碳化物为稳定。但为了形成合金碳化物,必须通,过合金元素原子的扩散,而形成,碳化物只需通过碳原子,的扩散。碳在,Fe,中的扩散激活能远小于合金元素,因,此,在低温下只能形成仅需碳原子扩散的,(,)及,碳化物。随温度的升高,合金元素原子活动能力的增加,,合金元素将溶入,碳化物形成合金渗碳体(,FeM,),3,C,。,高于,500,时,由于合金元素原子已具有足够的活动能,力,有可能形成合金碳化物。一种合金元素有可能形成,几种不同的碳化物,因此也存在合金碳化物转变问题。合,金碳化物可以从,碳化物原位转变而来,也可以通过独立,形核长大而成。合金碳化物的形核部位可以是,碳化物与,相交界面,也可以是晶内位错及各种界面。其中以在,碳化物与,相交界面形核为多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