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史学概论讲授的基本内容(精品)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244479826 上传时间:2024-10-04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20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节 史学概论讲授的基本内容(精品)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第四节 史学概论讲授的基本内容(精品)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第四节 史学概论讲授的基本内容(精品)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四节,克服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偏颇,,应对后现代主义的挑战,,坚持历史学的科学方向,一、克服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偏颇,1,、,新康德主义,新康德主义,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西欧各国,特别是在德国广泛流行的一个提倡复兴康德哲学的流派。其中最著名的是,马堡学派和弗赖堡学派,。,马堡学派的代表者:,赫尔曼,柯亨、保尔,那托普和恩斯特,卡西尔。,弗赖堡学派的代表者:,威廉,文德尔班和海因利希,李凯尔特。,这两派的,共同点,,是否定康德关于“物自体”概念的唯物主义因素,发展康德哲学中的主观唯心 主义和不可知论,同时还利用和发挥了康德的自律伦理学,提出了所谓伦理社会主义的理论。,两派也各有自己的特点。,马堡学派,着重于认识论和逻辑问题的研究。他们以逻辑结构来解释世界的结构,企图为数学和自然科学以至人类的普遍经验找到逻辑根据。,弗赖堡学派则把伦理学和美学作为自己 的主要研究领域,着重从价值论上解释康德学说,强调哲学的首要问题不是实在问题,而是应有问题即价值问题。以此出发,他们把自然科学和社会历史科学对立起来,认为自然科学是关于事实的科学,社会历史科学是关于价值的科学。前者利用一般化的方法,以探求普遍的规律;后者利用个别化的方法,以描述特殊的事件。这样,他们就完全歪曲了社会历史科学的性质,否定了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文德尔班和李凯尔特提出了一套,把自然科学与社会历史科学截然区分和对立,起来的理论。,文德尔班把,知识分为“事实知识”和“价值知识”,,认为前者的命题属于普通的逻辑判断,能够根据经验事实归纳出一般规律;后者的命题所涉及的是主体对于对象的评价和态度,即主体的意志和情感,不属于普通的逻辑判断,也不可能通过逻辑归纳得出一般规律,只能做出特定的价值判断。他认为自然科学属于前者,社会历史科学属于后者,两者性质完全不同。,李凯尔特进一步发挥了文德尔班的理论。他强调自然科学的目的在于发现一般规律,因而使用“一般化”方法;,社会历史科学目的在于判定特定事物的价值,因而使用“个别化”方法。,自然科学中的个别东西可以被看作是一般概念或普遍规律的特例,,历史科学中个别的东西,则绝不能这样理解,,只能通过“移情式的领悟”,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理解,。,在文德尔班、李凯尔特看来,,人的价值判断和意志在人类社会历史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这也就决定了社会历史科学不可能成为自然可科学那样的科学,只能称作“文化科学”或“精神科学”。,文德尔班、李凯尔特的这套理论本质上就是人本主义的本体论和方法论,。它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与西方学术界的主流观念相吻合。支持那种观念的人们一直用“,人文学科,”这个词汇来称呼文、史、哲等学科。,但是,这种作为“人文学科”的人本主义的传统史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陷入了,严重的危机,:,1,、由于忽视研究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而给历,史学家的学术水平带来了巨大危害。,2,、隔断历史与生活、哲学、科学的联系。,3,、渗透在历史著作中的只有贵族的观点,新康德主义历史理论的总体认识:,文德尔班、李凯尔特,历史学:是一种“文化科学”或“人文科学”,研究对象:个别性现象,非普遍现象,史学方法:“个别性方法”“移情式方法”,知识性质:价值知识、价值判断,力图调和“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对立,2,、,年鉴学派,20,世纪初就开始萌动的试图把历史学改造成为“社会科学”的“新史学”潮流,以法国年鉴学派为突出代表,空前强劲起来,到,20,世纪中叶,它的声势竟然一度压倒了奉行人本主义路线的传统史学,上升到了主导史学大潮流的地位。,年鉴学派认为普通人的状况才是决定社会历史面貌的基本因素;强调历史学应该成为一门研究普通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结构”或“模式”的社会科学或“法则式的史学”。,他们博采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人口学、历史气候学、心理学、统计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创造性地开展了经济史、社会史、心态史等领域的研究,发现了一系列的“模式”和“结构”,透过那些“模式”和“结构”,把几百年前的农民、市民的历史生活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令人赞叹不已。,年鉴学派提倡的那些“模式”、“结构”是力图使历史学摆脱“人文学科”窠臼而具有“社会科学”面貌的主要依托,但同时也成了阻挡他们继续前进的不可逾越的障碍:,历史观的的局限使他们既看不到那些“模式”和“结构”本来就是由他们刻意研究的那些普通人的实际生活过程造成的,更看不到它们也是随着那些普通人的实际生活过程的改变而改变的。因此,他们看到的只是“静止不动的历史”,看不到变动的历史。,年鉴学派的历史学家始终未能找到跨越这一障碍的途径,只能在各种各样的“模式”、“结构”中徘徊,看不到推动那些“结构”和“模式”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力量,因而也就无法揭示出那些“结构”和“模式”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也就不能把历史学由“人文学科”改变成为“历史科学”了。,因此,年鉴派历史学家韦纳坦率地说:“除了很小的一部分外,史学并不归属于各种不同的科学,更不存在一门历史的科学,一把打开历史生成变化之门的钥匙,一种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追求“社会科学式的历史学”或“法则式史学”理想的其他国家的新史学,也陷入了类似的困惑。,由于新史学最终只能描述一些“静止不动的”“结构”和“模式”,不能向人们揭示历史发展的动力和规律,使人们越来越感到失望。于是,自上世纪,70,年代以后,在西方史学思潮中出现了“复兴叙事史”的潮流。,二、应对后现代主义的挑战,“复兴叙事史”或“新的修辞学相对主义”的潮流从,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吸取了力量。,后现代主义否认人们能够和应该认识客观真理、倡言“主体虚化”、“真理退场”、“客观性丧失”等等主张。后现代主义思潮渗透到史学思想中来,使历史学中的“复兴叙事史”或“新的修辞学相对主义”的潮流更加强劲,大有压倒曾经辉煌一时的“新史学”。,1,、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本体论也叫“文本本体论”。特征是把人的一切认识对象都归结为文本,认为一切“文本”本身没有确定不变的内涵。,认识论上持一种具有极端相对主义、怀疑主义特征的认识论。强调人对文本含义的解读也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任何解读都是见仁见智的相对价值。因此任何人都不能把自己的或任何他人的解读或认识宣称为唯一的真理。,2,、元历史学,海登,怀特(,1928,),当代美国思想史家、历史哲学家、文学批评家。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著有,元史学:,19,世纪欧洲的历史想像,话语的比喻,形式的内容,等。,怀特把后现代主义哲学理念运用于历史学,倡导“形而上历史学”(元历史学)的历史哲学。,元历史学要点:,1,、历史即“文本”:否定历史本体的存在,不可能有“真正的历史”。历史认识的对象只有“文本”,即历史著述或史料。,2,、历史文本是“诗意的想象”:历史文本是按比喻(隐喻、转喻、提喻、讽喻)的修辞原则写作的“主体化的历史”,四种写史模式(戏剧式、悲剧式、浪漫式、讽刺式),本质上都是“诗意性的”。,3,、历史学与文学、诗歌没有严格的区别:历史学、历史哲学就是按一定的方式,对材料、史实进行解释,按一定的结构叙述历史的历史叙事,历史学与文学、诗歌没有根本的区别。,4,、相对主义的认识论。没有根据认定哪一部史书是更“真实的”。如果要说某部史书比别的史书更为“可信”,那只能被视为相关的机构或作者的偏见。,对海登,怀特的评价,怀特表达的后现代主义的史学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她对历史认识相对性的强调,有助于提醒人们防止陷入无端和偏执的谬误。他揭示了历史学家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立场对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的制约作用。,但他根本否认历史学揭示历史真相和科学真理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由此就根本否认了历史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的品格和存在价值。,三、坚持历史学的科学方向,从,20,世纪初到,21,世纪初,西方史学思潮似乎走过了一段“之”字 的路程:,先是具有科学主义倾向的“新史学”或“社会科学式的史学”潮流从上世纪初开始萌动,向人本主义的传统史学发起日益强劲的攻击,向着“科学化”方向勇猛推进,到该世纪中叶达到辉煌的顶点,几乎取代了人本主义的传统史学的主流地位。,但是,到该世纪,70,年代,“新史学”或“社会科学式的史学”潮流终因未能实现向“社会科学”升华的承诺而失去了吸引力,于是,具有强烈的人本主义倾向的“复兴叙事史”或“新的修辞学相对主义”的潮流勃兴起来,并借助于后现代主义的推动,呈现出方兴未艾的态势。,首先,说明了像兰克学派那种以政治精英人物为中心的人本主义的传统史学的主导地位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不但科学主义的“新史学”摈弃它,就连“新的修辞学相对主义”潮流也不推崇它。后者虽然也崇奉人本主义,厌弃追求“结构”和“法则”的科学主义,但并不赞成像人本主义的传统史学那样把政治精英人物置于历史的中心,反而有点像“新史学”那样比较关注普通人、小人物的历史。这一转变比较真实地反映了现实历史进程中精英人物地位下降、普通人的历史地位在上升的实情。,第二,它证明了科学主义的道路走不通。因为它坚持结构功能主义和多元折衷主义的的本体论和方法论,这就决定了他们始终找不到、甚至根本就没有想要去找到“一把打开历史生成变化之门的钥匙,一种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从而也就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兑现将历史学“科学化”的承诺,结果只能退回到“叙事传统”再加点统计、归纳之类的“科学”外观的境地,勉强生存下去。,第三,“新的修辞学相对主义”潮流的命运如何呢?现在下断语似乎为时过早。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它执意要把拒绝探讨历史规律的态度坚持到底,它就很难避免兰克式的人本主义的传统史学的命运;如果它执意要把“支离破碎的”“小讲述”,诸如“斗鸡”、“杀猫”之类的讲述,尽管也含有某些“见为支柱”的价值,但对于认识总体的社会面貌及其规律而言,毕竟只是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当作主要事业,那么它也很难避免年鉴学派那些“碎化”描述遭人唾弃的命运。,唯物史观就是“一把打开历史生成变化之门的钥匙,一种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为什么人们还是找不到呢?,首先是因为人们的生活感受造成的社会历史观的局限遮掩了人们的眼睛。,其次,唯物史观本身在复杂曲折的历史进程中遭遇了种种误解甚至曲解,使它真实的科学真面貌模糊难辨,以致引起人们的困惑和怀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