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题:赤壁赋 (2)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244374936 上传时间:2024-10-04 格式:PPT 页数:17 大小:1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专题:赤壁赋 (2)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教育专题:赤壁赋 (2)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教育专题:赤壁赋 (2)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赤壁赋,苏轼眼中赤壁夜景有什么特点?,“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清风徐来”而非“清风吹来”。一个“徐”字写出了清风给人慢悠、柔和的感觉。“徘徊”一词写月,可能是天上白云时而南北,时而东西,以云为参照,月亮自然徘徊斗牛之间。写出了明月慢慢升起,在云雾中穿行的视觉效果。还有一种可能是名义上写月,实写舟泛江面来回、左右晃荡,人在舟中看月的错觉。“横”是笼罩的意思,写出江面水雾很大,把整个江面都罩住了。几个关键字词写出该处水雾飘渺,月色朦胧的特征。苏轼眼中赤壁夜景亦真亦幻,具有一种朦胧美。,苏轼是否沉浸陶醉在眼前的朦胧美景中?苏轼面对眼前美景获得怎样的感觉?,苏轼俨然沉浸陶醉其中。平日里,那些遭“乌台诗案”被贬的种种不快都可以抛却脑后。“纵一苇之所如,凌万倾之茫然。浩浩乎是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一苇”为什么不是“一舟”呢?“一苇”有窄小、轻飘之意,苇草飘在水面自由自在。这是苏轼沉浸眼前美景中获得的自在自由感觉。犹如“达摩一苇渡江”,苏轼“一苇”游赤壁。,此时,苏轼坐在小船上像神仙一样在天空中驾风遨游,有一种遗弃尘世,得道成仙的感觉,逍遥自在,无所牵挂,内心澄明。苏轼眼前的夜景使他获得暂时的超脱。眼前的美景和沉浸其中的感觉足以让人歆羡不已,感觉常常瞬间飞逝,它只能使人心理获得暂时满足。,这月夜清风,水雾朦胧夜色美景足以让人欣羡不已,苏轼获得一种暂时超脱的感觉,他满足于暂时超脱吗?,感觉的东西往往会瞬间飞逝,所以苏轼是不会满足暂时感觉的。“扣舷而歌之”,一“扣”一“歌”自然把他拉回到现实中来。,“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望美人兮天一方”句,按苏轼当时心境该如何歌唱?,“兮”字是虚词,主要起到凑足音节的作用。歌唱这句时候,声音应该很悠长缠绵,情意浓浓。用现代汉语来歌唱应该是“翘首远望心中的美人呵,那美人哦,在悠远、悠远的天边啊。”,歌中“美人”是否指现实生活中的美人?苏轼在这里有其他特别含义吗?,是与不是,自然要与歌词相联系。歌词多用“兮”字,很有点“骚体”味道。自然让人联想到这里的“美人”该是“屈原”笔下的“美人”:或者是国君,或者就是一种理想追求,政治抱负。这歌词内容连同歌词形式一起表达了苏轼的情怀:欣羡“美人”,渴望与追求政治理想。,与歌声相和的箫声具有怎样的特点?反衬出苏轼怎样的心境?,歌声凄婉,传达出作者对政治理想的渴望与追求。箫声相和,悲情浓郁。箫声具有非常强的穿透力,加强了这种愁绪。“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中“舞”和“泣”是使动用法。“使动”反映出歌声与箫声传达的悲伤情感具有非常强的感染性,连那些最不易打动的都被打动了,可见“美人”郁结在心是多么深多么浓。羡“美人”,悲情满怀。,仅此一“羡”也许还好受些。偏偏这时候,自然而然又想起写明月的诗句。偏偏这诗句又是曹操的。苏轼心中的曹操是“奸雄”还是“英雄”?,苏轼在这里通过引用曹操诗句和一组三、四言的短句展示出曹操的雄才武略,写出了曹操的才气与霸气。苏轼更多地褒扬曹操,把他写成十足的英雄形象。,除了写曹操之外,还写了周瑜,有什么用意?,作者除了写曹操之外,还写了周瑜这一年轻的英雄形象。苏轼在念奴骄赤壁怀古词中也写到这位英雄形象:“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曹操英勇盖世,周瑜更胜一筹。历史英雄一个强一个,一个又一个出现在苏轼的记忆中。,“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作者想表达什么?,表面看苏轼想表达的是美人迟暮,事过境迁,英雄不在,他追怀英雄。按常理,应该是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古伟人不在,今伟人当接替。苏轼再想想自己的境况,“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两相对比,羡英雄,徒增伤悲。,苏轼进一步把自己与天地宇宙相比较,内心又会如何?,作者哀叹人生之短暂,羡慕自然宇宙之无穷。他多么期望自己能得道升仙,与日月同在,达到永恒。而实际上,获得的只是暂时的一种感觉。内心难免更加悲苦。,苏轼不能放下的太多,从政治理想到英雄美名再到永恒的价值追求。他内心悲情层层郁结。此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满怀悲怆的苏子形象。,苏轼内心悲愁层层郁结。苏轼并没有因此消沉下去,而是勇敢地站起来,走出了自己。是什么给了他人生的启迪呢?,苏轼夜游赤壁,赤壁夜景在苏轼眼中占据主体地位的是明月、江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自然无语,那是于无心人;自然有语,那是于有心人。大自然一方面让人徒生哀怨,一方面又引导人走出困境,走出自我。如果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可能柳暗花明,这就是自然法则。苏轼,赏水月,迷离自我;观水月,又走出自我。,苏轼从自然水月中体悟到什么?,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月,“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这是为什么呢?这就在于从“不变”的角度看事物。从“不变”的角度看事物,世间万物都不会有变化,世间万物都将永远存在。从“变”的角度看事物,世间万物没有一刻不是变化的。看事物角度不同,看到的事物特征就不一样;看事物角度不同,思维方式自然不一样。思维方式自然会影响到人的情绪情感变化。在苏轼看来,原来的悲伤和痛苦都源于自己没有从正确的角度看事物。所以,才会觉得美人迟暮,英雄不在,人生须臾。其实,自然平衡,人终究活出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人格。,苏轼说:“而又何羡乎!”这是他参透处世生存哲理后的感慨。不需要“羡”的生活状态会是怎样呢?,(1)取之该取的,自然而得,不强求。(2)“无禁”“无竭”,随心而得,不逾己。“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中“无禁”是没有人禁止的意思。充分体现了苏轼不“羡”之后获得的精神超脱和旷达。,(3)精神超脱后的物质满足。逍遥自在,活在当下。,苏轼从“悲”到“喜”,给了我们哪些启发?,人生肯定会遭遇各种痛苦。我们没有必要害怕遭遇的痛苦,怕的是不能从痛苦中走出来。凡夫俗子平庸之人的“俗庸”在于他们从来不给自己设置牢笼或者一味地给自己添置牢笼。文人雅士们的“高明”在于他们处于人生境况低谷时不断为自己设置“牢笼”,又不断地从“牢笼”中走出。他们从自己设置的牢笼中走出来的每一次,实际上就是一次涅槃,一次精神的洗礼与蜕变。,苏轼由“悲”到“喜”,他终于走出了自己。其实,认识往往决定着心态。有时候,换个角度看问题,可以渐得佳境;另外,自然,其实就是一面镜子。人,活成什么样子,对照自然,就知道自己是怎样的心境,就知道活出了怎样的味道。有自然相比照,人也许会活得更精彩。如果你有一份心境,你就知道自然在默默地告诉我们什么。这就是感悟自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