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帝变法与王安石变法复习(精品)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244318646 上传时间:2024-10-03 格式:PPT 页数:14 大小:2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孝文帝变法与王安石变法复习(精品)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孝文帝变法与王安石变法复习(精品)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孝文帝变法与王安石变法复习(精品)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北魏建立,统一黄河流域,目的,阶级与民族矛盾日益尖锐,改革迫在眉睫,推行新制,迁都洛阳,移风易俗,冯太后与孝文帝锐意改革,推动经济发展,推动封建化,推动民族融合,孝文帝改革,民族融合,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1,、孝文帝改革的背景、目的,2,、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4,、,均田制,实行的原因、基本条件、内容、作用,5,、,三长制,实行的原因、作用,6,、,迁都洛阳,的原因、目的、过程、影响,改革前提,政府控制大量无主荒地。,(,1,)均田制,改革内容:,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无地少地农民得到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改革后,(影响),均田制性质,封建土地国有制,1.,背景:,商:是战国时,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显著提高,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孝:由于中原地区长期战乱,百姓流亡,存在大量荒地,同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也逐渐学会汉族的农耕生活。,2.,内容:,商: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买卖;,孝:推行均田制,规定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3.,实质:,商:实质是推行土地私有制;,孝:实质是推行土地国有制。,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土地制度的比较:,1,、把北魏的均田令中鼓励农耕的措施概括提炼,逐条列出。(不得摘抄原句),材料一,太和九年(,485,年),孝文帝采纳赵郡汉族大族李世安的建议,颁布均田令。,丁男(,15,岁以上的男子)受露田,40,亩,妇女,20,亩;丁男受麻田,20,亩,不宜种桑的地方,丁男受麻田,10,亩,妇女,5,亩。奴婢与平民一样受露田和桑田,数量相同。耕牛每头受露田,30,亩,限,4,牛。所受露田,(注:露田基本上是无主荒地,需休耕轮作)凡两年轮作一次的加一倍,三年轮作一次的加两倍。,受田者年满,70,岁或死亡之后,其所受露田交还国家,并且不准买卖。桑田则不在还受之限,可以世代相传,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买卖。,-,摘自詹子庆,中国古代史,材料二,(太和)九年,(北魏孝文帝)下诏均给天下民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露田)。,诸土广民稀之处,随力所及,官借民种莳,诸地狭之处,,乐迁者听逐空荒,不限异州俘郡,唯不听避劳就逸。其地足之处,不得无故而移。,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相付。卖者坐(处罚)如律。,-,摘自,魏书,食货志,有劳动能力的男女均受田;,农民、奴婢、官吏均受田;,耕牛受田;,因轮耕而加倍受田;,在地广人稀的地方可随力垦荒;,鼓励地少人多之处的农民迁移垦荒,(,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的全面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1,、,促进了北魏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2,、,学习了汉族的先进制度与文化,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3,、,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3,)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是什么,?,1,、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根本原因);,2,、符合民族融合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3,、内容全面,措施得力,4,、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越见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4,)从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中你得到了哪些认识?,1,、先进必然战胜落后,2,、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都具有曲折性,3,、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潮流,顺应民意,4,、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比较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异同点,相同点:,1,、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成功的根本原因),2,、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确立了封建制度),3,、都遇到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4,、结果都取得了成功,不同点:,1,、侧重点不同:,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2,、目的不同:,商鞅变法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以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孝文帝改革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王安石变法,三冗两积,王安石个人条件,目的,阶级与民族矛盾尖锐,改革迫在眉睫,理财,整顿军队,改革科举教育,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锐意改革,推动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引起各方面不满,庆历新政,(一)检查默写,1,、“三冗”与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原因?,2,、变法背景、条件、目的、核心内容、性质,3,、变法的内容,-,青苗法的内容、评价?,免役法的内容、评价?,市易法的内容、评价?,4,、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5,、评价王安石变法?,理财措施,青苗法,:,政府在青黄不接时向农民提供,低息贷借,(,钱或粮食,),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方田均税法,:,核实土地,按多少、好坏,收税,(二)变法的内容,免役法,:,政府征收,免役钱雇人服役,(,官僚、地主也要出钱,),市易法,:,设市易务,收滞销货,短缺时卖出,以稳定市场,1,、青苗法的初衷(目的):,抑制土地兼并,限制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的盘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2,、问题:,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偏差,地方官员强行百姓向官府借贷,随意提高,利息,实质上成为官府辗转放高利贷、收取利息的苛政。,1,、免役法使农民从劳役中解脱出来,保证了劳动时间,促进了劳动生产、,增加了财政收入。,2,、对贫苦人是沉重的负担,许多人为支付免役钱、助役钱家破人亡。,积极,:,水利工程修建,保证了灌溉,;,耕地,面积,增加,,,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政府税收增加。,积极,:,一定程度抑制兼并,增加了政府收入;部分减轻农民赋税负担。,积极,:,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强兵措施,:,整顿军队,省兵,:,精减军队,减少军队数量和军费开支,(三,),变法的内容,强兵,:,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A.,保甲法,:,政府把农民编为保甲。,农户十家一保闲时练兵战时入军,B.,保马法,:,官马由农户保养,作用,:,减少政府支出,C.,将兵法,:,设“将”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由固定将官带军队,作用,:,提高军队战斗力,作用,(,目的,):,政治,:,加强对人民控制,防范农民的反抗和民心涣散,军事,:,寓兵于民,节省军费,确保兵源和提高战斗力,.,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们对此却评价不一,.,材料一,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司马光,家传集,材料二,司马光,:“,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宋史,材料三,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梁启超,王安石评传,(1),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一条,),(2),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三中,非大坏则不更造,和,适应于时代,的理解,.,(1),士,:,改革科举制度,农,:,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兵,:,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商,:,市易法、均输法,(2)“,非大坏则不更造,”,指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维护旧制;,适应于时代,指梁启超肯定王安石变法,主张变革,.,比较,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异同点,相同点:,1,、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成功的根本原因),2,、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确立了封建制度),3,、都遇到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4,、结果都取得了成功,不同点,:,1,、侧重点不同:,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2,、目的不同:,商鞅变法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以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孝文帝改革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相同点,:,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变法都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变法者的个人命运相似:商鞅被杀;王安石被革职,后又被迫辞职,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不同点,:,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制度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确立封建制度)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结果不同,:,商鞅变法成功;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