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认知发展与教育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244317325 上传时间:2024-10-03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1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第一章 认知发展与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1第一章 认知发展与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1第一章 认知发展与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心理学,主讲人:邓岳敏,第一章 认知发展与教育,1.,本章是考试的重点,牵涉的面很宽,尤其要注意概念、特点及其应用。,2.2010,年本章选择题考,6,分。,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心理活动,心理现象非常复杂,但从形式上可以归纳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心理过程包括个体的认识过程、情感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填空题),心理过程包含:,A,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B,情感过程中的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是一定的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引起的关系反映。,C,意志过程中的动机、目的、行动等,是人为了一定的需要,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生理现象。,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个性心理包括:,A,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兴趣与爱好、需要与动机、信念与理想、世界观等。,B,个性心理特征指性格、能力等。,系统地探索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就是心理学。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是心理学研究的现象,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或称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3.,心理的实质,人的心理活动,就其产生的方式来说,是客观事物引起人脑的反射活动;就其内容来说,是作用于人脑的客观现实的反映。,(,1,)客观决定人的心理;,(,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二、感觉与知觉,1,、感觉概述,(1),感觉的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填空或选择),(2),感觉的种类,(了解即可),(3),感觉规律(,重点,),A,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感觉适应可以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填空、选择),注意,明适应和暗适应,两个概念,可能会考选择题。,二、感觉与知觉,B,后像,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停止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而是逐渐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现象叫做感觉的后效。,C,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而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选择题),D,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如联觉,尖锐的声音会使人起鸡皮疙瘩。,如感觉对比,先吃了甜的东西,再吃苦的东西,会觉得特别苦。,二、感觉与知觉,2,、知觉概述,(1),知觉的概念,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2),知觉的种类,(,了解,),错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错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情况。,(3),知觉的基本特性(,重点,),知觉的基本特性有,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选择、填空,注意理解,),二、感觉与知觉,知觉的选择性,影响知觉的选择性的客观因素有以下几点:,A,刺激物绝对强度的影响阈限范围内越强烈的刺激,越易被知觉选择。,B,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C,对象的活动性,D,刺激物的新颖性、奇特性,也容易引起学生优先知觉。,二、感觉与知觉,知觉的理解性,人在知觉某一客观对象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它,并用词语把它表示出来,这种感性阶段的理解就是知觉的理解性。理解有助于知觉的选择性,帮助人们区分对象和背景,能清晰、精确迅速地知觉对象,理解有助于人们整体地知觉事物。,二、感觉与知觉,知觉的整体性,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作用于人的感官时,人能够根据知识经验把它知觉为一个整体,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恒常性,就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象仍然相对不变。,二、感觉与知觉,感知规律在教学中运用:(,可能考简答,),1.,根据感知的强度律,作用于感官的刺激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引起清晰地感知觉。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板书、挂图、实物模型的大小,还是教师讲课声音的高低,都必须适当,以便使全体学生都能看得清听得明。,2.,根据感知的组合律,时空上接近和相似的刺激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感知。因此,教学内容应分节分段,教师讲课应恰当停顿,板书注意空间布局和排列顺序。,二、感觉与知觉,3.,根据感知的差异律,对象与背景间的差别越大,越容易感知。因此,教师要增加感知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使学生获得鲜明清晰的印象。,4.,根据感知的理解律,言语指导在理解知觉对象中有重要作用,它可以使人的感知更加迅速、完整和准确。因此,教师在直观教学中要配合言语的解释和说明。,二、感觉与知觉,5.,根据感知的协同律,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常常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实现的。因此,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感知。,6.,根据感知的活动律,活动的对象较静止的对象更容易被感知。因此,教师在制作和使用教具时,应尽可能变“静”为“动”。,二、感觉与知觉,3,、观察(,重点,),(1),观察的概念,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3),观察力的培养,(简答题,需要重点准备),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在观察活动中,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制定周密的观察计划,提出一定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复习或预习相关的知识;,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的结果。,此外,教师还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与优良的性格特征,如学习的坚韧性、独立性等。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还应教会他们养成自觉观察的习惯。,三、记忆,1,、记忆的概述,(1),记忆的概念,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也可以说是人脑对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再作用的过程,它是比感知觉更为复杂的心理现象。,(2),记忆的基本过程,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再现,(,又称之为回忆,),等三个环节。(填空、选择),三、记忆,识记,A,识记的概念,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是,指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它具有选择性的特点。,B,识记的分类,根据识记有无目的性,可以把它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两种。,三、记忆,保持,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它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环节。,回忆和再认,回忆和再认是在不同的条件下恢复过去经验的过程。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能把它们在人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称为回忆,;,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再次出现在面前,能把它们加以确认的过程称为再认,。,三、记忆,2.,记忆的分类,根据记忆的内容和经验的对象分类,A,形象记忆;,B,逻辑记忆;,C,情绪记忆;,D,动作记忆;,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分类,根据信息从输入到提取所经过的时间、信息编码方式和记忆阶段的不同,把记忆分为三个阶段,即,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填空、选择),三、记忆,根据信息加工与存储的内容不同分类,A,陈述性记忆,B,程序性记忆,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分类,A,外显记忆,当个体需要有意识地或主动地收集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时表现出来的记忆称之为外显记忆。,B,内隐记忆,不需要意识或不需要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已有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被称为内隐记忆。,三、记忆,3.,学生记忆的发展特点(,可能考选择,),(,1,)记忆的广度呈扩大的趋势。,(,2,)从无意识记发展到有意识记。,(,3,)由机械识记向理解识记发展。,(,4,)由形象记忆向抽象记忆发展。,三、记忆,3.,根据记忆规律,提高学生记忆效果的方法,(,重点,可能考简答,),(,1,)明确识记目的,加强有意识记。,(,2,)深度加工材料,运用记忆术。,(,3,)尽量减少或避免相互干扰。,尽量避免将两种比较相似的材料放在一起学习。,(,4,)合理组织复习。,A.,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复习形式多样化反复阅读与尝试背诵相结合适度过度学习。组块化编码,四、想象,1,、想象的概述,(1),想象的概念,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2,)想象的种类(,重点,理解各类想象的概念,),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有意想象又称随意想象,指,有预定目的和自觉进行的想象,有时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无意想象又称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的目的,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四、想象,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再造想象是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是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幻想、理想和空想,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如果幻想是以现实为依据,并指向行动,经过努力最终能够实现,那么它就变成了理想。,如果幻想脱离现实,毫无实现可能,那么幻想就成为空想。,四、想象,2,、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可能考简答,),(,1,)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动机。,教学中注意营造宽松自由的气氛,提倡和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并对学生的想象给予肯定。教师多提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形成爱想敢想的习惯。同时教师注意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使学生受到感染,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想象热情。,(,2,)帮助学生理解词语或图标所标识的意义。,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中关键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词语,以形成正确的再造想象。,四、想象,(,3,)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表象是想象的基础,表象越丰富,想象也就越丰富。,(,4,)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选择和充分利用有助于开展想象的教材内容,充分挖掘可以发挥想象的潜在因素,向学生提出明确的任务要求。,五、思维,1.,思维的概念,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是借助言语实现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理性认知过程。,2.,思维的特征,A,间接性:,以其他事物为中介,。,B,概括性:,指把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质特征抽取出来加以概括。,五、思维,3.,思维与感觉、知觉的关系,思维和感觉、知觉一样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过感觉和知觉是对客观现实的直接的反映,它们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外部现象或个别属性,而思维则是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因此人的思维是以感觉和知觉为基础的一种更高级的认识过程。,五、思维,4.,思维的类型(,可能考选择题,注意理解各种思维的概念,),A,根据思维的发展水平不同可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3,岁前的儿童的思维常常伴随着动作进行。,B,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可分为: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C,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可分为:,集中,(,求同,),思维和分散,(,求异,),思维,D,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可分为:,再造性思维(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五、思维,5.,思维的过程,思维是人脑中的一种活动过程,思维的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其中,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其他过程都是由此派生出来的。,(,填空、选择),五、思维,6.,良好思维品质及其培养(,重点,),个体思维品质存在明显的个别差异。一般来说,良好的思维品质结构具有以下特点:,(,1,)广阔性和深刻性,思维的广阔性是指思路广阔,善于把握事物各方面的联系,善于全面地思考和分析问题。,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善于透过事物的外部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2,)敏捷性和灵活性,思维的敏捷性是指善于迅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情况变化时能当机立断,能迅速运用新方法解决问题。,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善于根据客观情况的发展和变化,主动克服定势思维的消极影响,机动灵活地从多方面、多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案。,五、思维,(,3,),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指思维条例清楚,层次分明,推理合乎逻辑。,(,4,),思维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善于冷静地考虑问题,不轻信、不迷信“权威”的意见,能客观地分析评价事物。,思维的创造性是指善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