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16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十二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

上传人:缘*** 文档编号:24411579 上传时间:2021-06-2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14.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2016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十二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江苏省2016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十二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江苏省2016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十二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专题十二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一:列宁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实践战时共产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和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比较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时间1918年下半年1921年春1921年春20世纪20年代末不同点背景苏维埃政权面临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困难重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经济发展,出现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目的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实现到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直接:消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危机,根本: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实质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用单纯的军事手段和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主要内容农业实行余粮征集制实行固定的粮食税工业实行工业国有化租让制和租借制,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商贸取消商品贸易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分配实行实物配给制,不劳动者不得食”按劳分配政治影响由于对农民的剥夺,导致工农联盟几乎破裂根本上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经济效果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到途径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特点适应战时需要;具备某些共产主义的特征,否定商品货币和市场规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二: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1.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1)背景:苏联经济恢复后,但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之中(2)方针的制定: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决定(3)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1926-1928年对原有工业企业进行改建扩建,同时新建几千家企业;从1928年起,苏联开始实施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苏联建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到1937年工业总产值实现大跨越已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成为世界工业强国。(4)问题:形成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5)斯大林工业化的特点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 工业化资金来源于农业,农民负担过重(6)苏联工业化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的不同之处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而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则是从轻工业部门开始的。苏联的工业化是采用行政手段保证高积累多投资,而资本主义国家的建设资金则是对殖民掠夺、向外国借债等手段筹集的。2.农业集体化运动(1)原因:落后的个体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不能适应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即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2)方针的制定: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又确立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3)实施:从1929年下半年起,一场大规模、群众性的集体化运动开始了。到1937年,农业集体化完成,集体农庄拥有的耕地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991%,1932年底,富农作为一个阶级被消灭。(4)影响: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但它主要是为了配合工业化,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3. 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1)确立:20世纪30年代中期,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确立了斯大林经济体制。1936年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也标志斯大林模式的确立。(2)主要表现: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与专制。(3)评价积极:使苏联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国资源,建立、健全工业体系,实现工业化。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消极: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消费品生产;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成为苏联后来解体的重要原因。三:斯大林模式的调整(苏联社会主义改革)1 三次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背景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暴露赫鲁晓夫改革成效不大,带来了社会的混乱经济继续滑坡,社会陷入危机边缘措农业(1)扩大集体农庄的生产自主权(2)开垦荒地(3)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施工业扩大地方和企业生产自主权,但并没有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推行“新经济体制”,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经济改革陷入困境后,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评价积极赫鲁晓夫的改革取得一定成效收到一定的成效经济持续下滑,国内局势失控,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消极(1)没有突破原有的经济体制(2)造成人们的思想混乱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入停滞2. 苏联解体(1)过程: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使苏联变成松散的邦联。“八一九”事件后苏联国家政权性质发生质变。1991年12月阿拉木图宣言,苏联完全解体。(2)原因: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体制上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外部原因: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