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教 学 目 标( 一 ) 知 识 与 技 能 :了 解 中 国 古 代 散 文 发 展 的 脉 络 。( 二 ) 方 法 与 过 程 :梳 理 中 国 古 代 散 文 发 展 的 脉 络 。( 三 ) 情 感 态 度 价 值 观 :培 养 对 中 国 古 代 散 文 的 热 爱 。 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学史上,散文是最为重要的文学体裁之一。它包括汉以后的赋与骈体文,也包括说理著作中具有文学色彩的作品。 散 文 这 个 名 称 , 随 着 文 学 的 发 展 , 它的 含 义 和 范 围 也 在 不 断 的 演 变 。 我 国 古 代把 与 韵 文 、 骈 体 文 相 对 的 散 体 文 章 称 为“ 散 文 ” , 即 除 诗 、 词 、 曲 、 赋 之 外 , 不论 是 文 学 作 品 还 是 非 文 学 作 品 , 都 一 概 称之 为 “ 散 文 ” 。 现 代 的 散 文 指 除 诗 歌 、 戏剧 、 小 说 以 外 的 文 学 作 品 , 包 括 杂 文 、 小品 文 、 随 笔 、 游 记 、 传 记 、 见 闻 录 、 回 忆录 、 报 告 文 学 等 。 近 年 来 , 由 于 传 记 、 报告 文 学 、 杂 文 等 已 发 展 为 独 具 特 色 的 文 体 ,所 以 人 们 又 趋 于 把 散 文 的 范 围 缩 小 。 古 代 散 文 :我 国 古 代 , 为 区别 于 韵 文 、 骈 文 ,凡 不 押 韵 、 不 重排 偶 的 散 体 文 章 ,包 括 经 、 传 、 史书 在 内 , 一 律 称之 为 散 文 。 散 文 的 分 类 根 据 散 文 的 内 容 和 性 质 可 分 为 以 下 几 类 : (1)叙 事 散 文 : 以 写 人 记 事 为 主 的 散 文 。 (2)抒 情 散 文 : 注 重 表 现 作 者 的 思 想 感 受 ,抒 发 作 者 的 思 想 感 情 的 散 文 。 (3)写 景 散 文 : 以 描 绘 景 物 为 主 的 散 文 。 (4)哲 理 散 文 : 哲 理 , 是 感 悟 的 参 透 ,思 想 的 火 花 , 理 念 的 凝 聚 , 睿 智 的 结 晶 。 我 国 散 文 的 特 点1.形 散 而 神 不 散 。 “ 形 散 ” 主 要 是 说 散 文 取 材 十 分 广泛 自 由 , 不 受 时 间 和 空 间 的 限 制 ; 表 现 手法 不 拘 一 格 : 可 以 叙 述 事 件 的 发 展 , 可 以描 写 人 物 形 象 , 可 以 托 物 抒 情 , 可 以 发 表议 论 , 而 且 作 者 可 以 根 据 内 容 需 要 自 由 调整 、 随 意 变 化 。 “ 神 不 散 ” 主 要 是 从 散 文的 立 意 方 面 说 的 , 即 散 文 所 要 表 达 的 主 题必 须 明 确 而 集 中 , 无 论 散 文 的 内 容 多 么 广泛 , 表 现 手 法 多 么 灵 活 , 无 不 为 更 好 的 表达 主 题 服 务 。 我 国 散 文 的 特 点2.意 境 深 邃 , 注 重 表 现 作 者 的 生 活 感 受 ,抒 情 性 强 , 情 感 真 挚 。作 者 借 助 想 象 与 联 想 , 由 此 及 彼 , 由 浅 入深 , 由 实 而 虚 的 依 次 写 来 , 可 以 融 情 于 景 、寄 情 于 事 、 寓 情 于 物 、 托 物 言 志 , 表 达 作者 的 真 情 实 感 , 实 现 物 我 的 统 一 , 展 现 出更 深 远 的 思 想 , 使 读 者 领 会 更 深 的 道 理 。 3.语 言 优 美 凝 练 , 富 于 文 采 。 所 谓 优 美 , 就 是 指 散 文 的 语 言 清 新 明 丽 ,生 动 活 泼 , 富 于 音 乐 感 , 行 文 如 涓 涓 流 水 ,叮 咚 有 声 , 如 娓 娓 而 谈 , 情 真 意 切 。 所 谓 凝练 , 是 说 散 文 的 语 言 简 洁 质 朴 , 自 然 流 畅 ,寥 寥 数 语 就 可 以 描 绘 出 生 动 的 形 象 , 勾 勒 出动 人 的 场 景 , 显 示 出 深 远 的 意 境 。 散 文 力 求写 景 如 在 眼 前 , 写 情 沁 人 心 脾 。 散 文 素 有 “ 美 文 ” 之 称 , 它 除 了 有 精 神 的见解 、 优 美 的 意 境 外 , 还 有 清 新 隽 永 、 质 朴 无华 的 文 采 。 经 常 读 一 些 好 的 散 文 , 不 仅 可 以丰 富 知 识 、 开 阔 眼 界 , 培 养 高 尚 的 思 想 情 操 ,还 可 以 从 中 学 习 选 材 立 意 、 谋 篇 布 局 和 遣 词 造句 的 技 巧 , 提 高 自 己 的 语 言 表 达 能 力 。 散 文 的 主 要 特 点入深 , 由 实 而 虚 的 依 次 写 来 , 可 以 融 情 于 景 、寄 情 于 事 、 寓 情 于 物 、 托 物 言 志 , 表 达 作 者 自 然 流 畅 , 寥 寥 数 语 就 可 以 描 绘 出 生 动 的 形象 , 勾 勒 出 动 人 的 场 景 , 显 示 出 深 远 的 意 境 。散 文 力 求 写 景 如 在 眼 前 , 写 情 沁 人 心 脾 。 散 文 的 鉴 赏 技 法自 清 的 绿 ; 以 人 物 活 动 为 线 索 , 如鲁 迅 的 从 百 草 园 到 三 味 书 屋 ; ( 6) 以 事理为 线 索 , 如 唐 韬 的 琐 忆 。 3、 注 意 散 文表 现 手 法 的 特 点 , 深 入 体 会 文 章 的 内 容 。 中 国 古 代 散 文 发 展 概 述先 秦 散 文卜 辞( 殷 商 、 巫 师 ) 尚 书 ( 商 周 、 史官 ) 诸 子 散 文( 说 理 )历 史 散 文( 记 事 )( 春 秋 战 国 哲 学 家 、史 学 家 ) 汉 代 对 先 秦 文 化 学 术 进 行 总 结 整 理 , 把 诸 子 分 为 儒 、 道 、 阴 阳 、 法 、 名 、 墨 、 纵 横 、 杂 、农 、 小 说 十 家 代 表 : 儒 家 有 论 语 、 孟 子 、 荀 子 ; 道 家 有 老 子 老 子 1 老 子 2、 庄 子 ; 法 家 有 韩 非 子 ; 墨 家 有 墨 子 ; 杂 家 有 吕 氏 春 秋 等文 风 方 面 论 语 言 简 意 赅 墨 子 讲 究 逻 辑 孟 子 言 辞 雄 辩 庄 子 想 象 奇 特 荀 子 论 证 缜 密 韩 非 子 犀 利 峻 峭 诸 子 散 文 历 史 散 文 史 书 内 容 丰 富 , 形 式 多 样 。有 编 年 体 的 左 传 ,有 国 别 体 的 国 语 、 战 国 策 等 , 春 秋 只 是 编 年 的 大 事 记 ,写 得 比 较 简 约 。 其 中 的 褒 贬是 通 过 一 字 一 句 来 显 示 的 。 后 人 称 之 为 “ 微 言 大 义 ” 或 “ 春 秋 笔 法 ” 。 其 中 的意 义 很 不 容 易 为 读 者 所 领 会 , 后 来 就 有 解 说 、 补 充 它 的书 出 来 。 现 存 的 有 春 秋 公 羊 传 、 春 秋 谷 梁 传 、 春 秋 左 氏 传 , 世 称 “ 春 秋 三 传 ” 。 我国古代散文的发端,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商朝的 甲骨卜辞中,已经出现不少完整的句子。西周 青铜器上的铭文,有的长达三、五百字,记录贵族事功、诉讼原委或赏赐情由等等,记叙的内容已经相当丰富。这些可以看作是古代散文的雏形。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散文蓬勃发展的阶段,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散文著作,这就是文学史上的先秦散文。先秦散文分为两种,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前者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后者是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其中如论语墨子孟子等,是孔丘、墨翟、孟轲的弟子对其师言行的记录,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则为本人的著作。 儒家 论 语 孟 子 荀 子 墨家 墨 子 道家 老 子 庄子 法家 韩 非 子 孔子 春 秋 左丘明 左 传 国 语 战 国 策 年代派系书名作者代表文章特色关键索引商周商周史传文尚书待考究尚书盘庚语言古朴艰涩,带有感情色彩和形象性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成篇的散文可追溯到尚书先秦先秦诸子散文论语孔子及其弟子论语学而篇语言精炼简洁,含义深刻, 言论有格言意味,场景真实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 年代派系书名作者代表文章特色关键索引先秦先秦诸子散文孟子孟子(轲)及其弟子梁惠王章句下言辞雄辩,用语警辟,比喻精当,说理透彻对话式论辩著作对唐宋散文有极大影响先秦先秦诸子散文庄子庄子(周)秋水寓理于事,想象丰富,风格汪洋恣肆,变 幻莫测,挥洒自如谬悠至论,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鲁 迅 评 价 : 汪 洋 辟 阖 ,仪 态 万 方 ,晚 周 诸 子 莫 能 先 也 。 年代派系书名作者代表文章特色关键索引先秦先秦诸子散文墨子墨子(翟)亲士第一 赋予逻辑性,议论透彻,行文流畅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先秦先秦诸子散文荀子荀子(况)荀子咏礼篇朴实深厚,说理透彻,取辟精审对后世有深远影响书 中 有 我 国 最 早的 赋 文 年代派系书名作者代表文章特色关键索引先秦先秦诸子散文韩非子韩非初见秦第一严峻销刻,深挟隐微对后世有极大影响 年代派系书名作者代表性文章特色关键索引先秦先秦史传文春秋孔子(丘)周平王迁都记述简洁,条理清晰,文学性较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先秦先秦史传文春秋左氏传鲁太史 左丘明郑伯克段于鄢语言简洁,叙述详细且清晰,故事化的语言引人入胜却不违背历史的 真实,有一定的文学性为阐述春秋而写,详叙事件本末。艺术成就颇高,被推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 年代派系书名作者代表性文章特色关键索引先秦先秦史传文春秋孔子(丘)周平王迁都记述简洁,条理清晰,文学性较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先秦先秦史传文春秋左氏传鲁太史 左丘明郑伯克段于鄢语言简洁,叙述详细且清晰,故事化的语言引人入胜却不违背历史的 真实,有一定的文学性为阐述春秋而写,详叙事件本末。艺术成就颇高,被推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 年代派系书名作者代表性文章特色关键索引先秦先秦史传文国语待考究,一般认为是左丘明周语三卷记言多于记事,虽文学性不如左传,但也不乏精彩我国第一步国别史,是各国史料的汇编先秦先秦史传文战国策待考究,由西汉刘向校订和编订卷一东周铺张扬厉,议论纵横,文辞瑰丽,人物情态毕现,具有战 国纵横捭阖的时代特征属国别体史,主要记录战国时代游说之士的策略,以记言为主,其中有处于虚构想象的文学性人物描写。对后代的赋及议论文有深远影响 先秦散文开创了我国散文的最基本形式,即议论文和记叙文。后市散文尽管有许多发展变化,但与以上两种形式都有密切联系。虽然当时主要取散文的实用性,但其文学性的光芒已不可掩抑,在叙事写人、寓理于形和语言艺术方面都是后世良好的先导。总结 汉 代 散 文 政 论 文 : 贾 谊 、 晁 错 史 传 文 : 司 马 迁 、 班 固汉 赋 : 司 马 相 如 、 扬 雄 、 枚 乘 、 班 固 、张 衡 等 史 记 作 者 司 马 迁 创 造 的 以 人 物 为 中 心 的 纪 传 体 ,在 汉 以 后 一直 是 历 代 王 朝 正 史 所 沿 用 的 体 制 。 鲁 迅 誉 为 : “ 史 家 之 绝 唱 , 无 韵 之 离 骚 。 ” 汉 书 的 体 制 虽 承 袭 史 记 , 但 它 是 中 国 第 一 部断 代 史 ,记 载 了 汉 高 祖 元 年 (公 元 前 206)至 王 莽 四 年 (公元 23)共 229年 的 断 代 历 史 。 史传文政论文赋文西汉 司马迁 史记东汉 班固 汉书西汉东汉贾谊 治安策论积 贮疏过秦论晁错 论贵粟疏王充 论衡西汉东汉司马相如 子虚上林扬雄 甘泉河东梅乘 七发京都赋 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小赋 张衡归田赋等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 年代派系作者特色关键索引西汉 汉代史传文 司马迁 人 物 描 写 : 准 确 到 位 ,采 用 多 维 透 视 和 旁 见 侧出 的 写 法 , 使 人 物 形 象鲜 明 。文 章 结 构 : 极 具 匠 心 。有 时 单 线 发 展 , 峰 峦 起伏 ; 有 时 则 用 并 列 结 构和 网 式 结 构 。语 言 :精 确 生 动 , 文 气流 畅 疏 朗 , 曲 折 自 如 。具 有 鲜 明 的 节 奏 感 与 气势 。 鲁迅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以人物为中心再现历史画面。人物描写与结构艺术对后世影响深远。语言对唐宋古 文运动及桐城派有巨大影响。 汉书的成就不如史记,但在史传文学的发展上仍然有贡献。班固笔法精密,重视规矩绳墨,行文谨严有法;在塑造人物形像上,也有不少优秀的篇章。 汉 代 政 论 文两 汉 政 论 文 的 发 展 颇 为 迅 速 。 政 论 文 的 功利 性 和 时 效 性 ,决 定 了 它 与 时 代 需 要 、 社 会风气 ,特 别 是 与 士 人 心 态 有 着 直 接 紧 密 的 联 系 。汉 初 文 人 喜 借 题 发 挥 ,以 史 为 鉴 而 述 治 国方略 ,文 风 疏 直 激 切 ;西 汉 后 期 和 东 汉 前 期 ,儒士多 本 经 立 义 ,婉 曲 作 论 而 谈 理 政 之 宜 ,文 风雍容 温 润 ;东 汉 后 期 文 人 常 径 遂 直 陈 ,横 议 朝政以 痛 斥 时 弊 ,文 风 刚 劲 质 朴 。 汉 代 政 论 文 的巨 大 成 就 ,对 后 世 文 人 创 作 产 生 了 深 远 影 响 。 年代 派系 作 者 作 品 特 色 关 键 索 引西汉汉代政论文贾谊过秦论治安策论积 贮疏援史实以为据,逐层递进,行文波澜起伏,淋漓酣畅,其锋不可犯。在思想内容和语言上体现出对战国策及先秦诸子的继承与发展。西汉汉代政论文晁 错论贵粟疏东汉汉代 政论文王充论衡继承了西汉的传统,但气势不如西汉。 图 为 西 汉 赋 文 家 司 马 相 如 之 妻 卓 文君 , 亦 精 通 汉 赋 。 赋 赋 的 产 生赋 的 特 点 : 体 物 写 志 , 注 重 铺 陈 , 词 藻 华 美 , 色 彩 绚 丽 。在 发 展 中 它 吸 收 了 楚 辞 的 某 些 特 点 华 丽 的 辞 藻 , 夸 张 的 手 法 , 因 而丰 富 了 自 己 的 体 制 。 正 由 于 赋 体 的 发 展 与 楚 辞 有 着 密 切 关 系 , 所 以 汉 代往 往 把 辞 赋 连 称 。 赋 作 为 一 种 文 体 , 早 在 战 国 时 代 后 期 便 已 经 产 生 了 。 最 早 写 作 赋 体 作 品的 是 战 国 后 期 的 荀 子 。 宋 玉 也 有 赋 体 作 品 , 如 高 唐 赋 、 神 女 赋 , 登 徒 子 好 色 赋 等 。 登 徒 子 好 色 赋.玉 曰 : “ 天 下 之 佳 人 , 莫 若 楚 国 ; 楚 国 之 丽 者 , 莫 若 臣 里 ; 臣 里之 美 者 , 莫 若 臣 东 家 之 子 。 东 家 之 子 , 增 之 一 分 则 太 长 , 减 之 一 分 则 太短 ; 著 粉 则 太 白 , 施 朱 则 太 赤 。 眉 如 翠 羽 , 肌 如 白 雪 。 腰 如 束 素 , 齿 如 含 贝 。 嫣 然 一 笑 , 惑 阳 城 , 迷 下 蔡 。 然 此 女 登 墙 窥 臣 三 年 , 至 今 未 许 也 。登 徒 子 则 不 然 . 汉 赋 的 发 展大 赋 京 都 赋 小 赋 代 表 作 家 、 作 品 : 枚 乘 的 七 发 司 马 相 如 的 子 虚 、 上 林 扬 雄 甘 泉 、 河 东 、 羽 猎 、 长 杨 班 固 的 两 都 赋 张 衡 二 京 赋 、 归 田 赋 蔡 邕 的 述 行 赋 祢 衡 的 鹦 鹉 赋 赋 体 的 流 变 : 骚 赋 、 汉 赋 、 骈 赋 、 律 赋 、 文 赋 赋 作 为 一 种 文 体 , 早 在 战 国 时 代 后 期 便 已经 产 生 了 。 最 早 写 作 赋 体 作 品 并 以 赋 名 篇 的可 能 是 荀 子 。 据 汉 书 艺 文 志 载 , 荀 子 有赋 10篇 ( 现 存 礼 、 知 、 云 、 蚕 、 箴 5篇 ) ,是 用 通 俗 “ 隐 语 ” 铺写 五 种 事 物 。 旧 传 楚 国 宋 玉 也 有 赋 体 作 品 ,如 风 赋 、 高 唐 赋 、 神 女 赋 等 ,辞 藻 华 美 , 且 有 讽 谏 用 意 , 较 之 荀 赋 ,似 与 汉赋 更 为 接 近 ,但 或 疑 为 后 人 伪 托 , 尚 无 定 论 。 赋 体 的 主 要 特 点 , 是 铺 陈 写 物 , “ 不歌 而 诵 ” , 接 近 于 散 文 , 但 在 发 展 中 它 吸 收了 楚 辞 的 某 些 特 点 华 丽 的 辞 藻 , 夸 张 的手 法 , 因 而 丰 富 了 自 己 的 体 制 。 年代派系作者作品特色关键索引西汉赋文大赋司马相如子虚上林笔 法 极 度夸 张 , 气势 雄 伟 壮阔 , 具 有时 代 气 息是 统 治 阶级 自 豪 骄傲 心 理 的反 映 铺 陈 天 子上 林 苑 的壮 丽 和 天子 游 猎 的盛 举 , 表明 等 级 的森 严 , 提倡 节 俭西汉赋文大赋扬雄甘泉河东长杨羽裂气 势 壮 大 宏伟 , 继 承 了司 马 相 如 赋 文 的 气 势 美 西 汉 后期 最 为著 名 的赋 文 家 子 虚 赋 月 夜 泛 舟 兮 , 横 卧 江 心 ; 与 影 同 醉 兮 , 美 于 江 景 。 皓 月 高 悬 兮 , 四 方 空 亮 ; 舟 旁 落 月 兮 , 击 之 不 碎 。 午 夜 起 风 兮 , 飘 飘 起 舞 ; 浪 欺 孤 舟 兮 , 仰 天 长 啸 ; 青 龙 出 鞘 兮 , 剑 搏 寒 风 。 寒 风 酷 烈 兮 , 催 舟 却 步 ; 剑 法 狂 劲 兮 , 招 招 破 风 。 寒 风 旋 走 兮 , 剑 亦 已 醉 。 对 酒 当 歌 兮 , 啸 傲 江 湖 。 年代派系作者作品特色关键索引东汉京都赋班固两都赋模仿司马相如和扬雄,但真实成分增加了,虚夸成分减少了以都市为中心,描写广泛东汉京都赋张衡二京赋模仿班固的两都赋对世俗生活和有关人物及杂技表演都有具体的描写西晋京都赋左思三都赋 东 汉 中 后 期 , 传 统 大 赋 缺 少 创 新 , 小 赋兴起 。 这 些 小 赋 以 抒 情 为 中 心 , 往 往 带 有 尖锐的 批 判 性 。 代 表 作 有 张 衡 的 归 田 赋 蔡邑的 述 行 赋 赵 壹 的 刺 世 疾 邪 赋 和 祢衡的 鹦 鹉 赋 。 这 些 赋 , 不 再 是 主 客 对 话的形 式 , 而 是 作 者 的 直 接 描 写 , 这 种 转 变 为 魏晋 以 后 的 赐 福 发 展 奠 定 了 基 础 。 魏 晋 南 北 朝 散 文 这 个 时 期 的 散 文 具 有 如 下 的 特 征 : 在 内 容 上 抒 情 色 彩 越 来 越 浓 , 表 达 社 会 政 治 见 解 和 抒发 个 人 感 慨 往 往 密 切 结 合 。 ( 写 山 水 景 物 的 散 文 、 抒 情小 赋 ) 在 形 式 上 骈 偶 化 倾 向 逐 渐 明 显 ,更 加 讲 求 遣 词 造 句 的 艺术 技 巧 ,体 裁 愈 益 多 样 化 。 ( 骈 文 ) 代 表 作 家 : 魏 曹 氏 父 子 魏 晋 阮 籍 、 嵇 康 东 晋 王 羲 之 、 陶 渊 明 南 朝 鲍 照 骈 文 也 称 “ 骈 体 文 ” 、 “ 骈 俪 文 ” 或 “ 骈 偶 文 ” ; 因 其 常 用 四 字 、 六字 句 , 故 也 称 “ 四 六 文 ” 。 全 篇 以 双 句 为 主 , 讲 究 对 仗 的 工 整 和 声 律的 铿 锵 。 骈 文 就 成 为 和 散 文 相 对 举 的 一 种 文 体 。 盛 行 于 六 朝 , 代 表 作家 有 徐 陵 、 庾 信 。 中 唐 古 文 运 动 以 后 衰 落 。 在 元 明 两 代 成 为 绝 响 。 至清 初 , 作 者 接 踵 而 起 , 如 庾 信 的 哀 江 南 赋 序 :.西 瞻 博 望 , 北 临 玄 圃 , 月 榭 风 台 , 池 平 树 古 。 倚 弓 于 玉 女 窗 扉 ,繫 马 于 凤 皇 楼 柱 ; 仁 寿 之 镜 徒 悬 , 茂 陵 之 书 空 聚 .鲍 照 登 大 雷 岸 与 妹 书 :山 溪 猥 至 , 渡 泝 无 边 , 险 径 游 历 , 栈 石 星 饭 , 结 荷 水 宿 ,旅 客 贫 辛 , 波 路 壮 阔 , 始 以 今 日 食 时 , 仅 及 大 雷 。 涂 登千 里 , 日 踰 十 晨 , 严 霜 惨 节 , 悲 风 断 肌 , 去 亲 为 客 , 如何 如 何 ! 魏 晋 南 北 朝 是 文 学 的 自 觉 时期 , 文 学 创 作 的 个 性 化 使 文 学 出现 了 新 的 变 化 。 文 学 的 价 值 受 到高 度 重 视 , 对 各 种 体 裁 的 区 分 ,特 别 是 不 同 风 格 特 点 有 了 比 较 明确 的 认 识 。 散 文 体 裁 扩 展 了 , 文章 中 的 抒 情 成 分 大 大 加 强 。 传 统大 赋 走 向 衰 落 , 从 东 汉 中 后 期 兴起 的 抒 情 小 赋 占 据 了 主 导 地 位 ,并 因 为 骈 文 的 流 行 而 增 加 了赋 的 骈 俪 成 分 。 年代 派系 作者 作品 特色 关键索引魏骈文曹操无拘无束,直截了当魏骈文曹丕与吴质书语言婉转,感情真挚呈 现 了 这 一 时 期文 章 的 文 情 并 茂魏骈文曹植与杨德祖书语言婉转,感情真挚呈 现 了 这 一 时 期文 章 的 文 情 并 茂魏末晋初骈文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放言无忌,感情真实,辞锋锐利,语调峻切。颇 见 性情 年代 派系 作者 作品 特色 关键索引魏末晋初骈文阮籍大人先生传言辞激烈虚 伪 的 立 法 制 度予 以 激 烈 的 批 判 ,同 时 在 幻 想 中 追求 绝 对 自 由 , 颇见 性 情 。东晋初年骈文王羲之兰亭集序舒爽自然,情味隽永,俯仰古今,怅出万端叙 事 抒 情 ,令 人 遐 思 无尽东晋末年骈文陶渊明桃花源记朴素中见绮丽,简洁中见丰富描 写 了 一 个 和 平 宁 静 幸 福 纯 朴的 理 想 世 界东晋末年骈文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同上 神 情 毕 现 的 自 传 年代 派系 作者 作品 特色 关键索引南北朝骈文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气势壮大,视野开阔,具有动态美写庐山、九江一带景色,画面气象万千,山水均呈动态,烟云变幻,光色耀目南北朝骈文孔稚圭北山移文生动犀利,讽刺辛辣,富有妙趣揭露欺世盗名的伪隐士的丑态。文中的花草树木皆具有灵性。 年代 派系 作者 作品 特色 关键索引南北朝骈文陶弘景与谢中书书用笔简淡,有一味高逸的趣味写自己隐居处的山川景色南北朝骈文吴均与朱元思书善于刻画,写照传神写水之清澈急猛,山之峻拔奇秀,环境之优雅清净 从 总 体 看 , 南 北 朝 时 期 是 骈 文兴 盛 的 时 代 , 散 文 并 不 发 达 ,代 表 这 一 时 期 散 文 成 就 的 是 一些 史 传 、 地 理 等 学 术 著 作 , 而这 些 著 作 , 其 文 风 在 不 同 程 度上 也 受 到 骈 文 的 影 响 , 其 中 比较 突 出 的 有 几 部 著 作 , 即 郦 道元 的 水 经 注 杨衒之 的 洛阳 伽 蓝 记 以 及 刘 义 庆 的 世说 新 语 和 颜 之 推 的 颜 氏 家训 。 继 南 汉 之 后 ,辞 赋 在 魏 晋 南 北 朝 时 期得 到 了 进 一 步 发 展 。 在 这 一 历 史 时 期 ,大 赋 既 承 两 汉 传 统 ,又 在 某 些 方 面 扩展 了 自 己 的 表 现 领 域 ;而 大 批 涌 现 的抒 情 小 赋 ,则 进 入 了 自 己 的 黄 金 时 代 ,艺 术 风 格 显 得 十 分 成 熟 ,在 反 映 社 会生 活 方 面 表 现 出 很 大 的 适 应 性 。 比 之大 赋 ,它 们 更 为 人 们 所 喜 闻 乐 见 ,也更 能 反 映 这 一 时 期 辞 赋 的 思 想 艺 术 风貌 ,从 而 成 为 这 一 时 期 辞 赋 创 作 的 主流 和 辞 赋 成 就 的 代 表 。 魏晋南北朝辞赋代表王粲 登楼赋曹植 洛神赋向秀 思旧赋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江淹 恨赋别赋庾信 哀江南赋小园赋枯树赋 魏晋南北朝辞赋代表王 粲 登 楼 赋 曹 植 洛 神 赋 向 秀 思 旧 赋 陶 渊 明 归 去 来 兮 辞 江 淹 恨 赋 别 赋 庾 信 哀 江 南 赋 小 园 赋 枯树 赋 唐 宋 散 文一 方 面 扬 六 朝 余 波 , 有 讲 究 辞 采 的 骈 文另 一 方 面 革 六 朝 旧 习 ,有 散 行 流 畅 的 古 文 代 表 作 家 : 唐 宋 八 大 家韩 愈 师 说 柳 宗 元 种 树 郭 橐 驼 传 、 捕 蛇 者 说 欧 阳 修 醉 翁 亭 记 苏 轼 石 钟 山 记 王 安 石 游 褒 禅 山 记 古 文 运 动背 景 :一 文 学 因 素 : 魏 晉 以 来 骈 体 文 盛 行 , 其 內 容 空 洞 , 远离 实 际 。二 社 会 因 素 : 中 唐 之 后 国 勢 日 渐 衰 微 , 士 子 文 人 想 恢复 大 唐 国 风 、 重 振 国 家 势 力 , 于 是 从 古 代 的 思 想 、 文 学中 找 出 可 以 改 变 当 时 社 会 的 精 神 价 值 -儒 家 思 想 与 先 秦两 汉 散 文 。古 文 :与 骈 文 相 对 而 言 的 , 更 为 实用 、 不 讲 对 偶 声 律 的 散 体 文 。 唐 宋 八 大 家 韩 愈 字 退 之 , 世 称 韩 昌 黎 , 河 南 人 , 古 文 运 动 的 领 袖 , ”唐 宋 八 大 家 ” 之 首 , 苏 东 坡 称 赞 他 为 ” 文 起 八 代 之衰 ” 。 他 的 文 章 气 势 宏 大 、 豪 逸 奔 放 、 曲 折 多 姿 、 新奇 简 劲 、 逻 辑 严 整 、 融 会 古 今 。 柳 宗 元 字 子 厚 , 反 对 六 朝 以 来 笼 罩 文 坛 的 绮 靡 浮 艳 文 风 , 提倡 质 朴 流 畅 的 散 文 。欧 阳 修 字 永 叔 , 号 ” 醉 翁 ” 、 ” 六 一 居 士 ” , 杰 出 博 学 的 散文 家 , 提 倡 简 而 有 法 、 流 畅 自 然 的 风 格 , 作 品 内 涵 深广 , 形 式 多 样 , 语 言 精 致 , 富 情 韵 美 和 音 乐 性 。 苏 轼 ,字 子 瞻 , 号 东 坡 居 士 , 生 於 四 川 眉山北 宋 大 文 学 家 、 书 画 家 。 卒 后 追 谥 文 忠 ,后人 也 称 为 苏 文 忠 公 。 王 安 石 ,字 介 甫 , 曾 封 荆 国 公 , 後 人 称 王 荆公 。他 的 散 文 峭 直 简 洁 、 富 於 哲 理 、 笔 力 豪 悍 、气 势 逼 人 、 词 锋 犀 利 、 议 论 风 生 , 开 创 并发展 了 说 理 透 辟 、 论 证 严 谨 、 逻 辑 周 密 。 曾 巩 ,字 子 固 ,建 昌 军 南 丰 县 人 ,宋 代 新 古 文运动 的 重 要 骨 干 。 ” 十 二 岁 能 文 , 语 已 惊 人 ”的曾 巩 , 资 质 警 敏 聪 慧 ; 成 年 後 , 因 文 才 出 ,备 受 当 时 文 坛 领 袖 欧 阳 修 赏 识 。 唐承六朝和隋之后,骈体文盛行的局面一开始还没有多大改变,初唐王勃的滕王阁序和骆宾王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可算骈文中的双壁。其中警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天下“,更是传诵不衰。骈体文在形式上过分束缚,使文章的抒情、叙事、说理等多种功能受到很大的伤害,从政教需要来看,骈体文显得不切实用。 唐承六朝和隋之后,骈体文盛行的局面一开始还没有多大改变,初唐王勃的滕王阁序和骆宾王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可算骈文中的双壁。其中警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天下“,更是传诵不衰。骈体文在形式上过分束缚,使文章的抒情、叙事、说理等多种功能受到很大的伤害,从政教需要来看,骈体文显得不切实用。 唐 代 古 文 运 动 中 唐 时 期 , 伴 随 着 政 治 变革 , 韩 愈 、 柳 宗 元 等 人 尖锐 批 判 六 朝 以 来 的 骈 俪 文 ,提 倡 更 为 使 用 的 上 继 先 秦两 汉 问 题 的 散 文 , 并 称 之为 “ 古 文 ” , 而 与 骈 俪 文相 对 立 。 在 他 们 的 影 响 下 ,中 唐 文 风 大 变 , 清 新 流 畅的 新 文 体 基 本 上 取 代 了 几百 年 来 骈 文 的 统 治 地 位 。这 次 文 体 革 新 被 称 为 唐 代古 文 运 动 。 唐 代 古 文 运 动 中 唐 时 期 , 伴 随 着 政 治 变革 , 韩 愈 、 柳 宗 元 等 人 尖锐 批 判 六 朝 以 来 的 骈 俪 文 ,提 倡 更 为 使 用 的 上 继 先 秦两 汉 问 题 的 散 文 , 并 称 之为 “ 古 文 ” , 而 与 骈 俪 文相 对 立 。 在 他 们 的 影 响 下 ,中 唐 文 风 大 变 , 清 新 流 畅的 新 文 体 基 本 上 取 代 了 几百 年 来 骈 文 的 统 治 地 位 。这 次 文 体 革 新 被 称 为 唐 代古 文 运 动 。 韩 愈 的 散 文 , 论 说 、 记 叙 、抒 情 , 各 体 擅 长 。 他 善 于创 造 性 地 使 用 古 代 词 语 ,又 善 于 吸 收 提 炼 当 代 口 语成 为 文 学 语 言 , 词 汇 丰 富 ,绝 少 陈 词 滥 调 , 句 式 结 构也 灵 活 多 变 。 其 散 文 闳 中肆 外 , 戛 戛 独 创 。 总 体风 貌 是 雄 健 深 厚 , 汪 洋纵 恣 , 曲 折 自 如 。 韩 愈 的 散 文 , 论 说 、 记 叙 、抒 情 , 各 体 擅 长 。 他 善 于创 造 性 地 使 用 古 代 词 语 ,又 善 于 吸 收 提 炼 当 代 口 语成 为 文 学 语 言 , 词 汇 丰 富 ,绝 少 陈 词 滥 调 , 句 式 结 构也 灵 活 多 变 。 其 散 文 闳 中肆 外 , 戛 戛 独 创 。 总 体风 貌 是 雄 健 深 厚 , 汪 洋纵 恣 , 曲 折 自 如 。 年代 派 系 作者 作 品 特 色 关 键 索 引中唐 古文 韩愈 师说 文 字 精 炼 ,文 气 充 沛 ,对 比 手 法 运用 巧 妙 , 描写 生 动 , 说理 鲜 明 , 具有 感 染 力 苏 轼 评 价 :“ 如 长 江 大河 , 浑 浩 流转 , 鱼 鼋 蛟龙 , 万 怪 惶惑 。 ”中唐 古文 韩愈 进学 解 光 怪 陆 离 ,新 颖 奇 妙 ,谐 趣 横 生 采 用 对 话 问答 体 , 杂 用赋 的 铺 排 与骈 偶 年代 派 系 作者 作 品 特 色 关 键 索 引中唐 古文 韩愈 杂说 四 托 物 寓 意 ,构 思 精 巧 ,形 式 活 泼 ,寄 慨 遥 深中唐 古文 韩愈 张中 丞传 后序 绘 声 绘 色 ,可 歌 可 泣 继 续 战 士 死守 睢 阳 、 英勇 抗 敌 的 故事 。 是 司 马迁 传 记 文 的发 展 。 年代 派 系 作者 作 品 特 色 关 键 索 引中唐 古文 韩愈 送董 少南 序 盘 旋 曲 折 ,一 唱 三 叹中唐 古文 韩愈 祭十 二郎 文 感 情 真 挚 ,叙 事 抒 情相 结 合 ,长 歌 当 哭 ,动 人 哀 感 结 合 家 庭 、身 世 和 生 活琐 事 , 反 复抒 写 悼 念 亡侄 的 悲 痛 相 对 于 韩 文 的 阔 大 雄肆 , 柳 宗 元 的 文 章 析 理透 辟 、 清 隽 卓 绝 , 以 精密 见 长 。 韩 愈 对 柳 宗 元给 予 高 度 赞 扬 , 说 他 “ 雄深 雅 健 , 似 司 马 子 长 (迁 ) 。 ” 柳 宗 元 思 想 深 刻, 对 人 民 富 有 同 情 心 ,文 思 敏 捷 , 在 传 记 文 、小 品 文 、 论 文 、 游 记 方面 都 颇 有 建 树 。 年代 派 系 作者 作 品 特 色 关 键 索 引中唐 传记文 柳宗元 捕蛇 者说 取 材 极 具匠 心 “赋 敛 之 毒有 甚 于 蛇 者乎 ! ”中唐 传记文 柳宗元 段太 尉逸 事状 取 自 真 人真 事 , 描写 生 动 ,剪 裁 精 当 揭 露 了 贵 族 、军 阀 的 罪 恶 ,突 出 了 段 秀实 的 高 尚 品质 年代 派 系 作者 作 品 特 色 关 键 索 引中唐 传记文 柳宗元 童区 寄传 取 材 极 具匠 心 谴 责 中 唐 南方 地 区 贩 卖人 口 、 抢 掠儿 童 的 恶 习中唐 讽刺小品 柳宗元 三戒 蝜蝂传 笔 锋 犀 利 ,语 简 意 切 ,风 格 沉 郁严 峻 文 中 所 刻 画的 人 情 世 态语 所 蕴 含 的人 生 哲 理 ,发 人 深 省 年代 派 系 作者 作 品 特 色 关 键 索 引中唐 论文 柳宗元 封建 论 气 势 充 沛 ,逻 辑 有 力 说 明 郡 县 制 比 封建 制 优 越 , 严 厉抨 击 藩 镇 割 据 局面 和 世 袭 制 , 批判 “ 不 肖 居 上 ,贤 者 居 下 ” 的 不合 理 现 象 。中唐 山水游记 柳宗元 永州 八记 观 察 精 细 ,词 语 精 确 ,描 写 生 动 ,精 美 异 常 。把 写 景 抒 情融 为 一 体 。 借 山 水 之 乐派 遣 内 心 的压 抑 晚唐时期社会动荡,随韩愈、柳宗元等中唐一批散文家去世后,古文创作缺乏有力 的后继者,以李商隐为代表作家的骈体文仍然居优势。一直到宋真宗时,形成了风靡一时的骈体“ 西昆体”。 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欧 阳 修 在 北 宋 中 叶 发 起 继 韩 柳之 后 的 再 一 次 古 文 运 动 , 欧 阳修 以 他 文 坛 盟 主 的 地 位 , 快 速形 成 了 以 他 为 首 的 , 包 括 曾 巩 、王 安 石 、 三 苏 在 内 的 文 学 集 团 ,于 是 一 度 中 断 了 的 韩 柳 古 文 传统 得 到 继 承 与 发 扬 。 宋 代 散 文 平 易 自 然 , 流 畅 婉 转 ,比 唐 文 更 宜 于 说 理 、 叙 事 和 抒 情 ,更 实 用 。 唐 文 奇 特 , 结 构 上 纵 横 开 合 ,波 澜 起 伏 , 词 语 上 也 追 求 新 奇 ; 宋文 从 容 , 曲 折 舒 缓 , 不 露 锋 芒 , 语 言明 白 如 话 。 欧 阳 修 在 北 宋 中 叶 发 起 继 韩 柳之 后 的 再 一 次 古 文 运 动 , 欧 阳修 以 他 文 坛 盟 主 的 地 位 , 快 速形 成 了 以 他 为 首 的 , 包 括 曾 巩 、王 安 石 、 三 苏 在 内 的 文 学 集 团 ,于 是 一 度 中 断 了 的 韩 柳 古 文 传统 得 到 继 承 与 发 扬 。 宋 代 散 文 平 易 自 然 , 流 畅 婉 转 ,比 唐 文 更 宜 于 说 理 、 叙 事 和 抒 情 ,更 实 用 。 唐 文 奇 特 , 结 构 上 纵 横 开 合 ,波 澜 起 伏 , 词 语 上 也 追 求 新 奇 ; 宋文 从 容 , 曲 折 舒 缓 , 不 露 锋 芒 , 语 言明 白 如 话 。 欧 阳 修 是 宋 代 散 文 文 风的 创 立 者 , 他 提 倡 学 习韩 文 , 但 不 是 机 械 模 仿。 他 取 韩 文 文 从 字 顺 的一 面 , 对 其 奇 险 的 一 面弃 而 不 取 。 韩 文 重 气 势, 欧 文 重 风 神 ; 韩 文 雄放 , 欧 文 绵 邈 , 有 跌 宕唱 叹 的 韵 致 。 欧 阳 修 是 宋 代 散 文 文 风的 创 立 者 , 他 提 倡 学 习韩 文 , 但 不 是 机 械 模 仿。 他 取 韩 文 文 从 字 顺 的一 面 , 对 其 奇 险 的 一 面弃 而 不 取 。 韩 文 重 气 势, 欧 文 重 风 神 ; 韩 文 雄放 , 欧 文 绵 邈 , 有 跌 宕唱 叹 的 韵 致 。 欧 阳 修 对 骈 体 文 的 艺 术 并 不 一定 完 全 否 定 。 如 醉 翁 亭 记 散 中 带 骈 , 骈 散 相 间 , 有 似 骈非 骈 的 情 趣 。 骈 体 赋 , 在 唐 代已 有 转 散 的 趋 势 , 杜 牧 的 阿房 宫 赋 随 注 意 铺 陈 , 但 全 无堆 砌 , 已 可 算 是 一 种 新 文 赋 。欧 阳 修 则 进 一 步 推 行 骈 散 结 合 ,确 立 新 体 文 赋 。 年代 派系 作者 作品 特 色 关 键 索 引宋 议论文 欧阳修 朋党 论 引 用 大 量 历史 事 实 , 连用 排 比 , 增加 了 说 理 的气 势 古 文 的 实 际功 用 与 艺 术价 值 有 机 结合 的 典 范宋 议论文 欧阳修 与高 司谏 书 言 辞 锋 利 ,甚 至 嬉 笑怒 骂 古 文 的 实 际功 用 与 艺 术价 值 有 机 结合 的 典 范 年代 派系 作者 作品 特 色 关 键 索 引宋 序论文 欧阳修 伶官 传序 吊 古 伤 今 ,感 慨 遥 深 南 宋 李 涂 评价 : “ 此 老文 字 , 遇 感慨 处 便 精神 。 ”宋 山水游记 欧阳修 丰乐 亭记 感 慨 无 尽 ,风 神 卓 绝 描 写 风 景与 五 代 干戈 年代 派系 作者 作品 特 色 关 键 索 引宋 山水游记 欧阳修 醉翁 亭记 散 而 不 乱 ,信 笔 所 至 ,抒 情 与 写 景融 为 一 体 。似 散 非 散 ,一 唱 三 叹 。 “与 民 同乐 ”宋 骈体赋 欧阳修 秋声 赋 铺 陈 排 比 、 骈词 偶 句 及 设 为问 答 的 形 式 ,活 泼 流 动 且 有散 体 格 调 , 诗 意 浓 厚 。 秋 声 秋景 苏 轼 继 欧 阳 修 后 领 导 古 文 运 动并 取 得 完 全 胜 利 。 他 的 创 作 代 表了 宋 代 散 文 的 最 高 成 就 。 苏 轼 的散 文 豪 放 自 然 , 多 姿 多 彩 。 其 议论 文 明 晰 透 辟 , 雄 辩 滔 滔 , 气 势纵 横 , 善 于 随 即 生 发 , 表 现 高 度的 论 说 技 巧 。 精 美 的 游 记 、 杂 记、 随 笔 、 文 赋 等 文 章 , 做 到 了 涉笔 成 趣 , 姿 态 横 生 年代 派系 作者 作品 特 色 关 键 索 引宋 杂记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信 笔 所 至 围 绕 对 文 与可 的 追 怀 展开 写 作宋 山水游记 苏轼 石钟 山记 气 脉 流 贯从 容 , 不见 雕 琢 之痕 年代 派系 作者 作品 特 色 关 键 索 引宋 亭台记 苏轼 超然 亭记 描 写 、 叙 述 、议 论 错 杂 并用 , 行 文 随意 变 化 , 曲折 自 如宋 随笔 苏轼 记承 天寺 夜游 意 境 超 然 ,韵 味 隽 永 ,富 有 诗 意 ,自 由 洒 脱 。 年代 派系 作者 作 品 特 色宋 赋文 苏轼 赤壁赋 融 写 景 、 诵 诗 、 回答 、 议 论 于 一 体 ,摆 脱 了 附 体 的 拘 束 ,流 转 自 如 , 堪 称 精美 的 散 文 诗 。 词 语新 鲜 , 句 式 骈 散 兼用 , 长 短 错 落 。 唐 宋 的 散 文 是 在 先 秦 两 汉 散文 和 六 朝 散 文 的 基 础 上 发 展和 提 高 , 各 类 文 章 丰 富 多 彩 ,艺 术 水 平 也 超 越 现 代 。 八 大家 的 散 文 成 为 元 明 清 三 代 学习 的 楷 模 。 曾 巩王 安 石苏 洵苏 辙 代 表 作 : 墨 池 记 特 点 : 委 屈 周 详 , 完整 严 谨代 表 作 : 游 褒 禅 山记 特 点 : 识 见 高 超 , 挺拔 劲 峭代 表 作 : 六 国 论 特 点 : 纵 横 驰 骤代 表 作 : 黄 州 快 哉亭 记 特 点 : 汪 洋 醇 厚 元 代 散 文 和 宋 代 相 比 , 远 为 逊 色 。 明 代 的 散 文 取 材 较 为 广 泛 , 后 期 散 文的 表 现 手 法 也 较 为 多 样 , 尤 其 是 晚 明小 品 文 。清 代 散 文 , 包 括 古 文 和 骈 文 。 小 品 文具 体 指 篇 幅 短 小 精 悍 , 格 调 清 新 自 然 , 抒写 性 灵 , 情 趣 盎 然 的 散 文 。袁 中 郎 满 井 游 记 , 张 岱 湖 心 亭 看雪 , 西 湖 七 月 半 等 都 是 脍 炙 人 口 的名 篇 。元 明 清 散 文 宋 濂 、 刘 基 李 梦 阳 、 何 景 明 为 首 前 七 子 王 世 贞 为 首 的 后 七 子 公 安 派 、 竟 陵 派 “桐 城 派 ” 方 苞 、 姚 鼐 注 重 “ 义 理 ” 和 “ 考 据 ” 等 。 在 “ 桐 城 派 ” 极 盛 时 期 , 文 学 主 张 和 写 作 倾 向 与 “ 桐 城 派 ” 不 同的 有 袁 枚 、 沈 复 等 人 袁 枚 提 倡 “ 性 灵 ” , 反 对 模 古 。明清 元 明 清 三 代 , 戏 曲 、 小 说兴 盛 起 来 , 而 诗 文 的 成 就已 不 能 和 唐 宋 相 比 。 元 代散 文 原 地 寂 寞 , 缺 少 名 家和 名 篇 。 考 试 的 八 股 文 ,是 骈 文 的 别 支 , 形 式 死 板, 严 重 束 缚 作 者 的 创 作 自由 , 给 文 学 发 展 带 来 负 面影 响 。 至 于 一 般 的 散 文 ,有 正 宗 的 古 文 , 也 有 以 稍稍 偏 离 正 宗 的 晚 明 小 品 文为 代 表 的 各 类 杂 文 。 刘 基 : 短 篇 寓 言 卖 柑 者 言 郁 离 子 宋 濂 : 简 练 典 雅 的 散 文 送 东 阳 马 生 序 秦 王 录 刘 基 : 短 篇 寓 言 卖 柑 者 言 郁 离 子 宋 濂 : 简 练 典 雅 的 散 文 送 东 阳 马 生 序 秦 王 录 前七子 主张 文必“秦汉”,倡导复古主义运动,模拟的倾向很严重代表李 梦 阳何 景 明 李梦阳禹庙碑梅山先生墓志铭 前七子 主张 文必“秦汉”,倡导复古主义运动,模拟的倾向很严重代表李 梦 阳何 景 明 李梦阳禹庙碑梅山先生墓志铭 后七子 主张 文必“秦汉”,倡导复古主义运动,模拟的倾向很严重代表李 攀 龙宗 臣 李攀龙太华山记宗臣报刘一丈书 唐宋派 主张 继 承 唐 宋 古 文 传 统, 反 对 前 后 “ 七 子 ”代表归 有 光王 慎 中 归有光项脊轩志 唐宋派 主张 继 承 唐 宋 古 文 传 统, 反 对 前 后 “ 七 子 ”代表归 有 光王 慎 中 归有光项脊轩志 元 明 清 三 代 , 戏 曲 、 小 说兴 盛 起 来 , 而 诗 文 的 成 就已 不 能 和 唐 宋 相 比 。 元 代散 文 原 地 寂 寞 , 缺 少 名 家和 名 篇 。 考 试 的 八 股 文 ,是 骈 文 的 别 支 , 形 式 死 板, 严 重 束 缚 作 者 的 创 作 自由 , 给 文 学 发 展 带 来 负 面影 响 。 至 于 一 般 的 散 文 ,有 正 宗 的 古 文 , 也 有 以 稍稍 偏 离 正 宗 的 晚 明 小 品 文为 代 表 的 各 类 杂 文 。 明 代 晚 期公 安 派 代表人物:袁宏道 主张:文学应真实地表现人的个性化情感 与欲望,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 竟 陵 派 代表人物:钟惺 谭元春 特点:多描写文人日常生活情景,表现当 时的生活风尚与情调,形成了个人 化、生活化与写实求真的创作特征张 岱 代表作品: 陶庵梦忆西湖梦寻推 动 了小 品 文的 兴 盛 晚 明 的 小 品 文 是 在 反 复 古 主 义 倾 向中 产 生 的 , 也 是 对 六 朝 以 来 一 些 篇幅 短 小 的 笔 记 、 杂 文 之 类 的 继 承 和发 展 。 它 有 厚 重 不 足 和 走 向 俚 语 肤浅 的 倾 向 , 但 它 摆 脱 “ 粉 饰 蹈 袭 ”以 及 各 种 条 条 框 框 的 约 束 , 自 由 抒写 , 注 重 生 活 实 感 , 表 现 个 性 , 笔致 清 新 , 风 趣 放 达 , 也 确 实 给 文 坛带 来 可 喜 的 新 气 象 , 甚 至 影 响 到“ 五 四 ” 新 文 化 运 动 。 桐城派 方 苞刘 大櫆姚 鼐 义 法“神 ”“ 气 ”“ 音节 ”“义 理 ” “ 考据 ” “ 文 章 ” 以“义法”为基础,发展成具有周密体系的古文理论,合乎正宗古文的发展格局,便于学习,因而称为大流派。 桐城派 方 苞刘 大櫆姚 鼐 义 法“神 ”“ 气 ”“ 音节 ”“义 理 ” “ 考据 ” “ 文 章 ” 以“义法”为基础,发展成具有周密体系的古文理论,合乎正宗古文的发展格局,便于学习,因而称为大流派。 袁 枚 、 郑 燮 、沈 复 特 色 以才运笔,抒发性灵。感情真挚,生动清新。表现出抒张人情和显现个性的努力。主张 反 对 桐 城 派 “ 义 法 ”对 散 文 的 限 制 。 龚 自 珍 直 接 继 承 和 发 扬 先 秦 诸 子 百 家 散 文 无 所 拘忌 的 创 造 精 神 , 突 破 一 般 记 事 和 议 论 模 式 , 自 由大 胆 地 表 示 自 己 的 见 解 和 情 感 , 开 创 了 经 世 散 文的 新 风 , 标 志 着 清 代 散 文 的 转 折 。代 表 作 品 : 病 梅 馆 记 ( 反 对 摧 残 自 然 生机 、 追 求 个 性 解 放 ) 晚 清 时 期康 有 为 和 梁 启 超 : 主 张 变 法 维 新 ,冲 击 桐 城 派 。 梁 启 超 创 立 的 新 文体 散 文 比 传 统 古 文 通 俗 , 条 理 明畅 , 不 避 俚 语 俗 言 , 并 吸 收 外 文语 法 , 大 胆 抒 写 新 见 解 , 笔 锋 常带 感 情 , 又 极 大 的 感 染 力 语 说 服力 。代 表 作 品 : 梁 启 超 少 年 中 国 说 “五 四 ” 新 文 化运 动 以 非 常 彻 底的 革 命 精 神 和 创新 精 神 , 一 方 面彻 底 批 判 封 建 伦理 道 德 和 封 建 文化 思 想 , 一 方 面提 倡 白 话 文 , 坚决 反 对 桐 城 派 及其 旁 支 余 脉 , 直至 其 消 歇 。 至此,散文进入了一个完全崭新的历史时期。 至此,散文进入了一个完全崭新的历史时期。 “五 四 ” 新 文化 运 动 以 非 常彻 底 的 革 命 精神 和 创 新 精 神 ,一 方 面 彻 底 批判 封 建 伦 理 道德 和 封 建 文 化思 想 , 一 方 面提 倡 白 话 文 ,坚 决 反 对 桐 城派 及 其 旁 支 余脉 , 直 至 其 消 歇 。 年代派系书名作者代表文章特色关键索引先秦先秦诸子散文韩非子韩非初见秦第一严峻销刻,深挟隐微对后世有极大影响 唐 代 古 文 运 动 中 唐 时 期 , 伴 随 着 政 治 变革 , 韩 愈 、 柳 宗 元 等 人 尖锐 批 判 六 朝 以 来 的 骈 俪 文 ,提 倡 更 为 使 用 的 上 继 先 秦两 汉 问 题 的 散 文 , 并 称 之为 “ 古 文 ” , 而 与 骈 俪 文相 对 立 。 在 他 们 的 影 响 下 ,中 唐 文 风 大 变 , 清 新 流 畅的 新 文 体 基 本 上 取 代 了 几百 年 来 骈 文 的 统 治 地 位 。这 次 文 体 革 新 被 称 为 唐 代古 文 运 动 。 年代 派 系 作者 作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