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专题复习

上传人:唐****1 文档编号:243792117 上传时间:2024-09-30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中考历史第二轮复习,专题复习,中国古代政治史,【专题线索梳理】,本专题包括中国古代时期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政治思想、军事斗争、以及农民起义等基本知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本专题的主要内容。,1、王朝更替,原始社会(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形成、发展、鼎盛和瓦解),封建社会(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2皇帝制度,公元前221年。秦兼并六国。,秦王嬴政政自称始皇帝,,并规定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凡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封建时代历代王朝最高统治者的专称。,明代,皇帝废除宰相制度直接统管政府,并建立庞大的宦官机构和厂卫制度,实行专制特务统治,,皇帝制度走向极端。,在19世纪末的维新变法运动中,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以,君主立宪政体代替君主专制政体。,资产阶级革命派则主张,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实行民主共和制度。,1912年,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中华民国的建立,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寿终正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含义:,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中央集权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2.发展历程:,A.战国时期初步形成,:,法家代表,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商鞅变法,建立县制,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B.秦朝正式建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地方实行郡县制。,C.西汉巩固,:,汉武帝解决了王国问题,,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D.隋唐完善,:创立,科举制,,,有利于选拔人才,提高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E.北宋加强,:北宋初年,“杯酒释兵权”解决兵权的问题;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和军权收归中央。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F.元朝新发展,: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这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G. 明清达到顶峰(衰落),:,明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清朝沿用明制,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3. 评价:,(一),双重作用,。,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如:秦朝、清朝前期维护国家统一。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如秦朝修筑长城、隋朝开凿大运河。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又利于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如元朝的民族融合。,消极作用,:,专制容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如秦朝暴政。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束缚了文化。如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清朝“文字狱”。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如明清时期。,(二),不同阶段作用不同,:,在封建社会前期,主要起积极作用;封建社会后期,主要是消极作用。,4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1.西周开始实施,分封制,。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战国时期,商鞅“废分封,行县制”。,2.秦统一全国后,,郡县制,在地方普遍推广,分封制被废除,奠定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基础;西汉初年的地方统治体制是“,郡国并行制,”,通过汉武帝的“推恩令”,隋朝时期,改州、郡、县三级为州县两级管理。唐朝时期合并州县。,3.元朝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后来发展成为地方行政区的名称,初步奠定了明清乃至今天省区的规模,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设宣政院管辖藏族地区事务,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领土的一部分;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与琉球(今台湾),4.清朝确立了对西藏宗教领袖达赖和班禅的册封制度和驻藏大臣制度,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著名的变法或改革。,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儒学统治地位的终结。,a.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它在我国古代经历了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b.春秋末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他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战国时期儒学初步发展,其代表是孟子,他认为“民贵君轻”,要求统治者轻徭薄赋,实行“仁政。” 汉武帝时,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兴办太学和郡国学。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c鸦片战争后,西学大量传入,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一方面加速了封建制度崩溃,一方面激起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反映在思想领域中就是把“孔孟之道”作为革命的主要对象。太平天国、辛亥革命对传统儒学思想都有不同程度的触及与批判;,新文化运动,更是把斗争锋芒直接指向维护封建制度的孔教。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播,从根本上冲击与动摇了儒学在中国思想领域中的统治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彻底废除了尊孔读经,儒学不再作为社会统治思想而主要是作为民族文化遗产,被人们认识和反思。,3科举制度产生的原因、影响和实质、,A.产生的社会原因,:隋唐时期,,国家实现了统一,为革新政治、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了科举制。,B.积极影响,:科举考试,使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参加政权。有利于统治阶级笼络人才,缓和矛盾,扩大统治阶级的基础。科举制度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推动了教育和科技文化的发展。,C.消极影响,:明清时实行八股取士,极大地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压抑了科技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是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D.实质:,农家子弟生活贫困,能读书应试者可谓风毛麟角,能够参加科举考试的绝大多数是庶族地主。因此,,科举制度实际上是一种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选官制度,。,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经验教训,经验,:汉、唐统治者都注意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在政权建设中,都继承了前代的制度,并加以发展、完善,有利于王朝的巩固。,教训:,秦、隋统治者都实行暴政,激化阶级矛盾,发生大规模农民起义,最终被推翻。,【专题强化训练】,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2分),1父系氏族公社后期,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们生活不平等 B.生产的发展,C.阶级的产生 D.剥削的出现,2下列历史事件中,导致王朝更替的是,A.盘庚迁殷 B.牧野之战 C.共和行政 D.国人暴动,3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封建制度得以确立的直接途径是 ( ),A.发展地主经济 B.发动争霸战争,C.变法或改革 D.开展“百家争鸣”,4下列项目中不属于秦始皇统治时首创的是 ( ),A.中央集权制度的封建国家 B.最高统治者称皇帝,C.建立郡县制度 D.使用小篆,5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哪一项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 ( ),A.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B.三国鼎立,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D.局部统一,为大统一创造了条件,6 隋唐两朝在加强中央集权制度方面的共同之处是( ),A.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B.采用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C.派文臣做地方官 D.大兴文字狱,控制人们的思想,9下列历史现象与宦官专权无关的是,A.东汉后期统治腐朽 B.北周结束,C.唐末政治混乱 D.明末统治腐朽,10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封建制度渐趋衰落,A. B. C. D.,11.“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等盛世局面出现的相同原因是,A.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B.提倡节俭,减轻刑法,C.整顿吏治,D.吸取前代教训,12商鞅变法属于,A.奴隶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B.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改革,C.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D.一种旧的社会制度转向新制度的改革,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唐朝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贞观时,增加了宰相的人数。,材料二 元朝时,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大都及周围大片地区,由中书省直接管辖。其它地方设行中书省。,材料三 明朝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都直属中央。在中央废除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回答:,(1)唐朝贞观时增加宰相人数的目的是什么?,(2)从材料二、三看,元、明两朝的中央、地方机构的设置有什么不同?,(3)从上述材料看,皇权与相(宰相和丞相)权的变化有什么特点?,(1)避免宰相专权;便于集思广益。(2分),(2)中央机构:元朝时,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明朝时,中央废除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地方机构:元朝时,地方设行中书省;明朝时,废行中书省,设三司。(4分),(3)皇权逐步加强,相权逐步削弱,最终被废除。(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