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

上传人:二*** 文档编号:243747298 上传时间:2024-09-30 格式:PPT 页数:93 大小:5.7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_第1页
第1页 / 共93页
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_第2页
第2页 / 共93页
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_第3页
第3页 / 共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四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第,1,节 人口与发展第,2,节 人口分布与迁移第,3,节 人种、民族与民俗,第,1,节 人口与发展,【,概念辨析,】,(1),人口,指生活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实现其生命活动并构成社会生活主体,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所组成的社会群体。,(2),人口出生率,指某地在一个时期内(通常指一年),出生人数,与,平均人口,之比,它反映了人口的出生水平,一般用,千分数,表示。,第,1,节 人口与发展,(3),人口死亡率,指某地在一个时期内(通常指一年),死亡人数,与,平均人口,之比,一般用千分数表示。,(4),人口自然增长率,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人口自然增加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数之比,一般用,千分率,表示。,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反映了人口的上升、稳定或下降的规模和趋势,国家制定人口政策的重要依据,第,1,节 人口与发展,第,1,节 人口与发展,一、世界人口增长过程,总体而言,历史发展过程中人口发展的趋势是不断增长。,但在人口发展在时段上是不平衡的,大致可以分为:,农业革命前阶段、农业革命后阶段、,工业革命时、工业革命后时期,图,10,万年以来的世界人口规模,(引自,H.S.Robert,et al.,1986,),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对世界人口发展影响强烈。,从,人口变动情况是人地关系核心的角度,,,农业革命与工业革命的意义举足轻重,,因为,人口数量的增减,将引起包括,土地利用、,聚落形态、经济状况、迁移模式及社会变动,等,一系列变化。,(一)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农业革命之前,人类从事,狩猎和采集业,,生活呈现出,极端分散、闭塞和流动,的特点,该阶段的人口发展特征为:,1,极低的人口密度,(,资源的低水平,/,粗放利用,),公元前,1.5,万年,世界总人口,300,万,,0.08,人,/,平方千米,公元前,3000,年,世界总人口,4000,万,,0.5,人,/,平方千米,2,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3,人口分布相对集中,人口的分布已覆盖了大部分大洲的一些地区。,一般选择朝阳、干燥、场地较为开阔、地势较高、接近水源、能有效地抵御外来危险的场所作为固定或半固定营地。,(二)农业革命与人口增长,农业社会与采集狩猎社会的,最大区别,在于:能支持,更高的人口密度,,同时人口总量,大幅度增长,。人口特征表现为:,1,婴儿存活率低,阶段性的饥荒和低营养,对流行病的抵抗力差;,2,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死亡率呈现大幅度,波动状态,,出生率也相应变化;,3,平均寿命低。,图 世界早期的农业中心,(引自,H.S.Robert,et al.,1986,),(三)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工业社会的,典型特征,是:生产系统化、机械化、能量化,提高了单位资本的产出水平,并完成财富的积累。,1.,工业革命与人口死亡率,(,1,),18,世纪中叶,19,世纪,死亡率,开始持续下降,。,(,2,),【,汤姆森,】,原因,:农业改革、工业化、改善运输、社会改革、室内和工作区温、湿度的控制,公共卫生,无菌操作法、抗菌法免疫学等因素。,关键:医疗卫生,技术进步,和日趋,完善的服务,(,接种疫苗、实行检疫制度、排除积水、清理沼泽、通讯宣传疾病知识及预防等,),(三)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2.,工业革命与人口出生率,(1),工业化早期的一个段时期内,欧洲出生率曾,一度上升,;,经济的良性发展促使结婚年龄降低;将孩子作为劳动力,(2),19,世纪后半期开始,出生率,逐渐下降,;,人们控制家庭规模的意愿;婴儿死亡率的下降,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发展;社会进步,(3)20,世纪后,出生率人,持续下降,3.,工业化过程中的人口增长,(1)18,世纪工业革命开始,世界人口,增长幅度明显加大,;,(2),人口增长及自然变动情况在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地区出现,分化,;,p78,图,4-3,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地区的出生率和死亡率,(1750-1940),(四) 世界人口增长趋势,图 世界人口的增长过程,人口增长(亿),起止时间,经历时间,010,1804,100,万年,1020,18041927,123,2030,19271960,33,3040,19601974,14,4050,19741987,13,5060,19871999,12,世界人口每增长,10,亿所需要的时间,世界人口的增长过程图,1999,年,10,月,12,日凌晨,0,时,2,分,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右)专程来到,萨拉热窝,的一家医院,看望成为地球村第,60,亿位居民的男婴。,世界,60,亿人口日,二、人口转变理论与模式,(,一,),人口转变理论,【,概念,】,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理论,】,兰迪的,“,三个序列,”,理论,诺特斯坦的,“,人口转变,”,理论,寇尔的,人口转变模式,及,其数量界限,布莱克的,“,五阶段,”,模式,布莱克的,“,五阶段,”,模式,高位静止阶段,,即,HS,阶段(,high stationary,),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并达到均衡,人口增长处于静止状态;,早期扩张阶段,,即,EE,阶段(,early expanding,),,死亡率先于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逐渐加速;,图 布莱克的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布莱克的,“,五阶段,”,模式,后期扩张阶段,,即,LE,阶段(,late expanding,),死亡率,继续下降,并达到低水平,出生率也,开始下降,,人口增长扩张至最快,尔后减速;,低位静止阶段,,即,LS,阶段(,low stationary,),死亡率和出生率,先后降至低水平,,并重,新达到平衡,,人口增长再次处于静止状态;,图 布莱克的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布莱克的,“,五阶段,”,模式,减退阶段,,即,D,阶段(,disminishing,),出生率,继续下降,,并开始,低于,死亡率,人口呈现,负增长,状态。,图 布莱克的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二、人口转变理论与模式,(,二,),人口转变理论模式,人口转变模式旨在揭示不同类型的国家或地区,人口转变过程,与,经济再生产类型,之间的,相关规律,。,【,代表性模式,】,1.,西北欧模式,2.,日本模式,3.,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4.,印度模式,1,西北欧,(,欧洲西北部,),模式,1,西北欧,(,欧洲西北部,),模式,西北欧模式代表了大部分,发达国家,。,它们最早实行并完成了工业化,这一人口转变模式,伴随社会经济发展的自发性过程,.,即经济增长促使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经济结构及其功能也随之发生变化,,导致出生率和死亡率自然、平稳、缓慢地下降。,整个人口转变过程历时长达,一个多世纪。,2.,日本模式,日本产业革命较晚。整个,19,世纪大体上均处于高位静止阶段。,19,世纪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属于早期扩张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人口增长放慢,但战后即进入生育高峰。,20,世纪,50-70,年代是日本人口的后期扩张阶段。,进入,80,年代已经进入低位静止阶段。,预计,2010,年前后进入绝对衰减阶段。,日本于,1948,年在世界上率先颁布了,“,优生法,”,,承认人口流产(当时控制生育最有效的方法)是合法的,不久又大规模推行计划生育,使得出生率急剧下降。,【,日本模式的特点,】,采取了强有力的人为干预生育行为的措施,,因此,人口转变速度快,在几十年的时间内走完了西北欧国家,一二百年的道路,。,3.,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3.,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旧中国的人口再生产类型是,高位静止的原始型。,新中国成立后,,死亡率剧降,,,1950-1970,年间中国人口年平均自然增长降至,2.34,,属于,早期扩张阶段,。,70,年代初,中国开始实行大规模的计划生育政策,迅速而且大幅度地,降低了出生率,,死亡率则相对稳定在,0.650.68,之间,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下降,到,90,年代降至,1.0,左右,跨入了,后期扩张阶段。,预计,2020,年前后,中国将进入,低位静止阶段,。,2040,年后进入,绝对衰减阶段,。,阶段,时间,出生率,死亡率,人口增长,加速增长阶段,1949-1959,年,维持在,3%,以上,下降至,1%,左右,逐渐加速,负增长阶段,1959-1961,年,猛跌至,1.82%,猛升至,2.54%,负增长,高速增长阶段,1961-1971,年,高于,3%,下降至,0.7%0.8%,高速增长,减速增长阶段,1971-1980,年,下降至,2%,以下,维持在低水平,0.6%0.8%,减速增长,波动增长阶段,1980-1992,年,波动下降,维持在低水平,0.6%0.8%,波动增长,持续增长阶段,1992,年至今,持续下降,持续维持在低水平,保持增长,3.,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六个阶段 ),【,中国人口转变模式的特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生育控制因素更强;,内部差异大,多种人口转变阶段同时并存。,4.,印度模式,直到,20,世纪第二个十年,印度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高位静止,阶段。,此后进入了,早期扩张阶段,。,50-60,年代,印度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2.0,,一直到,90,年代仍未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特点,】,印度的人口发展在,发展中国家,具有代表性,主要是,生育控制较弱,,虽然政府和有识之士早就认识到计划生育的重要性,但由于,文化传统和特定的国情,,导致实效不大。,4.,印度模式,印度生育控制乏力的原因,印度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国家之一。,20,世纪,印度人口从,2,38,亿暴增到,10,亿,增长了近,5,倍。,据美国和英国有关机构的预测,印度在,2025,2030,年,就将取代中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快速增长的人口已成为,制约印度经济发展,的一大因素。人口高速增长所带来的诸如,粮食、土地、水资源、环境、就业,等一系列问题,也令印度难以应付。近日,印度农业部长沙拉,德帕瓦尔表示,印度人口到,2025,年可能增至,13,亿,,印度粮食产量到,2025,年需要增长近,40,,,才能满足国内居民需求。,印度生育控制乏力的原因,印度其实是世界上,最早实行计划生育,的国家,早在,1952,年就提出要节制生育。但由于没有采取有效措施,人口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日渐增多。,在现今的印度,一名妇女平均育有,3.9,个子女。为了鼓励民众进行计划生育,政府出台了许多奖励政策,比如独生子女在职人员家庭可在住房上得到较好待遇,做绝育最多的村子可优先获得饮水、灌溉和更多的福利保健,对,“,晚,”,生,“,稀,”,生的妇女给予现金奖励,向做绝育的国民赠送自行车,为绝育的男子办理持枪执照等。印度也制定了一些,惩罚措施,。然而,多不具有强制性,,所以很少起作用。,鉴于计划生育的无序,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将其称为,“,缺乏人口控制的典型,”,。,印度生育控制乏力的原因,要想在印度推行计划生育可谓困难重重,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印度几乎全民信教,,,虽然教派不同,但每个宗教几乎都鼓励多生育。,更为重要的是,印度的教派冲突此起彼伏,每个教派都不想限制自身的人口数量,以免处于劣势。例如,为了安抚穆斯林(约占总人口的,12,),印度政府一直对其实行比较宽松的人口政策,结果不但使穆斯林人口增长迅速,而且还使其他教派尤其是印度教徒(约占总人口的,82,)极为不满。而穆斯林由于人口总体偏少,因此也坚决反对政府对穆斯林实行计划生育。,印度生育控制乏力的原因,二是印度自称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民众既然反对政府强制推行计划生育,政客为了取悦选民,也宣称这侵犯人权,有悖民主自由的精神。,1976,年,时任总理,英迪拉,甘地,曾发起一场控制人口增长的运动,接近,400,万人在,1,个月内被强迫节育,广大民众对此很不满。结果,在第二年的大选中,英迪拉,甘地被选民抛弃。随后上台执政的人民党抛弃了强制节育计划,并宣布了一项新的人口政策,家庭幸福工程。此工程的意图非常明确,即生育以自愿为原则。之后,尽管每个政党都认识到人口过多的消极影响,但都害怕触犯众怒,在历次的大选中,没有任何政治家敢再提计划生育。,印度生育控制乏力的原因,三是重男轻女观念严重。,在印度教传统中,男孩不仅肩负传宗接代的重任,而且在父母归天的火葬仪式上,如果没有儿子亲自点燃火葬柴堆,父母的灵魂将无法升入天堂。不仅如此,由于实行嫁妆制,女孩出嫁要给男方价格不菲的彩礼,拥有男孩也就意味着多了一条生财之道。印度有句俗话,“一家若有仨姑娘,全部家产折腾光”。而咒骂男人的话则是“但愿你生个女儿”。在这种社会氛围下,家家户户都想生男孩,于是“生生不息”。,二、人口转变理论与模式,(,三,),人口转变的影响因素,人口转变不仅取决于,技术,因素,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因素。,西欧国家的人口转变是基于其经济起飞基础上的。,在日本,紧随人口转变之后的经济发展明显为其人口转变的彻底性提供了保障。,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无疑给其人口转变设置了障碍。,三、适度人口,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对区域人口承载量具有限制作用。,(,一,),相关概念,【,人口容量,/,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可能容纳和扶养的,最多人口数量,。,【,适度人口,】,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它实际上是一种理想人口数量,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三、适度人口,(,二,),适度人口分类,【,经济适度人口,】,指在最有利的条件下达到最高生活水平(即按人口平均的最高产量和最高收入)的人口,也即获得最大经济福利的人口;,【,实力适度人口,】,指一个国家达到最大实力时的人口,即指除去考虑每人平均的最高生活水平外,还要考虑国家的政治和军事所需要的人口。,实力适度人口在数量上要,高于,经济适度人口。,三、适度人口,(,三,),适度人口的意义,适度人口的确定对于解剖某个区域的人口过剩状况以及与之相关的人口现象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的修编,区域未来人口预测以及各项事业的评价等都有重要意义。,适度人口的确定是制定国家人口战略的基础和出发点,,它利于更好地执行人口政策,认识人口政策的科学性、稳定性和连续性,避免对现行人口政策的误解。,三、适度人口,(,三,),适度人口的意义,适度人口的确定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有着重要意义。,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基本上都是在经济发达的条件下顺其自然地自动实现的。,发展中国家则完全不同,不仅经济落后,,实际上大多数国家的实际人口已远远超过其适度人口,。,所以,只有及早确定科学、合理的适度人口,才能采取政策手段、促使人口转变,并使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相适应。,四、中国人口的发展,图 中国人口增长变化阶段,封建社会以前,,人口数量维持在大约,1 000,万,的水平,基本停滞不前 ;,封建社会前期、中期,,人口数量在,1 300,多万到将近,1.1,亿,之间反复振荡,呈现出,周期性大波动,的特点;,封建社会后期,,到清乾隆六年,(1741,年,),,人口数量,稳定突破,1,亿,;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人口数量突破,2,亿;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是人口数量高速增长的时期 ;,1,发展历程,(,一,),旧中国的人口发展,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于战乱、饥荒、瘟疫等,人口数量在,徘徊中增加,;,到新中国成立,人口总量达到,5.4,亿,。,原因:基数已经很大,(4,亿,),(,一,),旧中国的人口发展,旧中国人口的发展随着皇朝兴衰和更替,呈现出巨大的周期波动。在旧中国,4000,年人口变动曲线上,有几个,波峰,和,波谷,。,2,发展呈周期性波动,(,一,),旧中国的人口发展,波峰,战国初期,3200,万人,西汉,6500,万人,盛唐,9000,万人,北宋和辽代,1,15,亿,明代中期,1,5,亿,清朝道光年间,4,4,亿,东汉末年至三国之初,,人口剧减,2/3,;,秦末汉初,,人口减幅,1/2,;,西汉末年,,人口减幅,1/2,;,明末清初,, 人口减幅,1/2,。,波谷,(,一,),旧中国的人口发展,1,人口规模:始终在,1/5,以上,(,二,),新中国的人口发展,表 中国人口数量在世界人口总数中的比例,2,人口增速快:,每增加,1,亿人口所用时间一般在,10,年以内。,(,二,),新中国的人口发展,表 中国人口每增加,1,亿所用时间,3,人口发展的阶段性:,可划分为四个阶段,(,二,),新中国的人口发展,图 中国人口指标变化及发展阶段,(1949-2005),高增长期,高增长期,计划生育控制期,低谷期,第,2,节 人口分布与迁移,一、人口分布,【,概念,】,人口分布是指一定的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一)人口分布的测度,【,指标,】,人口密度,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反映一定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人口密度是,平均数,,不能揭示内部差异。,人口密度反映范围,越小越精确,。,第,2,节 人口分布与迁移,(一)人口分布的测度,【,人口密度分类,】,人口算术密度,(,粗密度,人,/,每平方千米,),农业人口密度:,一个地区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农业人口数量。,营养密度:,一个地区单位,耕地面积,上的人口数量。,比较密度:,一个地区单位,农用地面积,上的人口数量,,农用地包括耕地、林地及草原牧场(后者按,3,:,1,折算成耕地)。,后三者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人口分布与自然、资源、经济布局的空间关系。,(二)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20,世纪,90,年代世界人口分布图,(二)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1,世界人口分布特征:,极不平衡,【,主要表现,】,(1),从水陆分布看,,地球总面积,5.1,亿平方公里,(,陆地,29%,,水域,71%),,全世界,90%,的人口居住在仅占陆地总面积,10%,的土地上,;,(2),从半球看,,北半球人口达,88.5%,。,(3),从水平分布看,,集中在,北纬,20,度到,60,度,区域;,(4),从海陆看,,一半的人集中在从海岸线到内陆约,200,千米的区域内,(,其面积仅占陆地面积的,30%),;,(5),从垂直分布看,,明显集中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地区,特别是海拔,500,米以下。,80%,的人集中在,500,米以下的低地和平原。,(二)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6),从洲际分布看,人口数量,/10,4,人,占世界总人口的比重,(%),陆地面积,(10,4,km,2,),人口密度,(,人,/km,2,),世界,613414,100,14952,41,非洲,81260,13.25,3020,27,欧洲,72631,11.84,1010,72,北美洲,49287,8.03,2423,20,南美洲,35072,5.72,1797,20,亚洲,372071,60.66,4400,84.6,大洋洲,3092,0.50,897,3.4,亚洲:,人口占世界比重,60.66%,,面积占全球陆地面积比重,29.4%,亚欧两洲:,人口占世界比重,72.5%,,面积占全球陆地面积比重,36.2%,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前,10,个国家,(,2001,),(二)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7),从国家分布看,世界,6,302,309,691,1,中国,1,286,975,468,2,印度,1,049,700,118,3,美国,290,342,554,4,印尼,234,893,453,5,巴西,182,032,604,6,巴基斯坦,150,694,740,7,俄罗斯,144,526,278,8,孟加拉,138,448,210,9,尼日利亚,133,881,703,10,日本,127,214,499,11,墨西哥,104,907,991,(二)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2,世界人口分布的一般规律,【,趋向性,】,(1),中、低纬度指向:,趋向暖湿地区,(2),近海岸的指向 :,趋向岸边(河岸、海岸),(3),平原指向,:趋向低平地区,向沿海、向平原、向中低纬度,(二)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2,世界人口分布的一般规律,【,邦奇,人类大陆图,】,指在地图上取消陆地和海洋,仅划出人类密集的地区,人类密集区称人类大陆。,【,四个人类大陆,】,东亚和东南亚;南亚;欧洲;北美洲东部。,面积,14%,,人口占世界的,三分之二,以上。,【,四类人口最稀少的地区,】,干旱(沙漠)地区、寒冷的两极地区、热带雨林地区、海拔,5000m,以上的高山地区。面积,2/3,,人口小于,2%,。,(三)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气温、降水;,地形,/,地势,气温、气压、开发难易;,土壤,肥力、适耕性;,水体,水源、生产、生活、交通、水患;,矿产资源,能源、工业化;,社会经济因素,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活动方式和交通运输条件,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三)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可能性,决定性,复杂过程,【,自然因素,】,-,自然环境是人口分布的,本底背景,,决定着人口的,初始分布、理想分布和可能分布,。,-,自然条件虽然作用,在降低、在弱化,,但是始终是人口分布的重要影响因子。,-,自然条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是以,复杂,的方式(途径多样;动力不同,可能有主导因子,也可能各因子形成微妙平衡)实现的。,(三)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的动态分布有重要的影响,,特别是,生产力水平及其分布,对人口分布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三)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历史因素,】,开发较早的地区人口较稠密,开发较晚地区人口较稀疏,强调人口分布的,时间过程和历史积累。,【,政治因素,】,对人口分布影响直接、具体,并且时间短、力度大。,如战争、领土变迁、人口政策、国土均衡与非均衡开发等。,文化因素,风俗习惯,科技发展,等因素也影响人口分布。,(三)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第,2,节 人口分布与迁移,二、人口迁移,1【,概念,】,人口迁移,一般是指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population migration,),。,【,人口移动,】,指人口在一定地理空间上的位置变动,(population movement),。,包括,人口流动,:为经济,娱乐等目的而暂时的离开居住地的人口位置变动;,人口迁移,:以寻求新居住地为目的的,非暂时性的人口移动。,【,衡量指标,】,迁入率、迁出率、净迁移量,2,人口迁移的历史回顾,古代:,断续进行,(,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等原因,),,且规模不大,近现代:,规模迅速扩大,逐步奠定了当今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主要迁移流向,】,从欧洲到新大陆,(,美洲,/,澳洲,),;,从非洲到美洲;,从印度到东非,东南亚;,从中国到东南亚,北美洲;,从日本到美国,拉丁美洲。,第,2,节 人口分布与迁移,3,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国际人口迁移,指人口跨越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可以分为,永久性,和,非永久性,(,如劳务输出、国际难民等,),。,【,世界人口迁移流向,】,从穷国到富国;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到欧美国家。,国内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地区间,和,城乡间,两类。,第,2,节 人口分布与迁移,4,人口迁移的空间规律,【,美,】,拉文斯坦,7,条迁移法则,(,基于英国等欧洲国家,19,世纪后期,),A.,大部分的移民只是,短距离,的迁移。长距离的移民一般的倾向于迁移到大的工商业中心,大都市的人口增长主要是人口迁移的结果;,B.,乡村人口向城市或其它地区的迁移具有,阶段性,,是逐步升级的;,C,.,两地间的,净迁移量,在总迁移量中所占比重不大;,补偿流,D.,乡村居民比城镇居民更,富有迁移性,;,E.,短距离的迁移以,女性,居多,在较富冒险性且距离遥远的迁移中,男性,居多,F.,大部分移民是,年轻人,;,G.,迁移的主要方向是从农业地区迁移至工商业中心,迁移的动机以,经济,为主;,第,2,节 人口分布与迁移,4,人口迁移的空间规律,斯托福,干预机会理论,迁移一定距离的移民数,与目的地的,机会数量成正比,,,与沿途的,“干预机会”成反比,。,当附近有机遇时,人们对遥远目的地长处的感知就会变化,,即当近处有机会存在时,远处目标的吸引力就减弱。,Eg,.,中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意愿变化。,第,2,节 人口分布与迁移,5,人口迁移的机制,迁移的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因,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刺激因素;,社会环境:经济、政治、文化、制度、宗教、战争等;,自然环境:气候变化、自然灾害;,一类是,个人动机,变化产生的;,就业、教育、婚姻、疗养、退休等。,第,2,节 人口分布与迁移,6,中国人口的迁移,珠三角主要省际迁入流分析图,长三角主要省际迁入流分析图,陕西省的人口分布,地区,常住人口(万),西安市,843.46,渭南市,543.18,咸阳市,501.03,宝鸡市,373.14,汉中市,351.99,榆林市,334.73,安康市,266.06,商洛市,239.48,延安市,215.18,铜川市,84.12,杨凌示范区,19.68,陕西全省,62%,的人口聚居在占全省面积,27%,的关中地区,仅西安市、咸阳市和渭南市就占陕西人口的,48.9%,。,第,3,节 人种、民族与民俗,一、人种,【,概念,】,人种或种族是指具有共同起源,并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在生物学上,世界上现在的人类都属于:,哺乳动物纲 灵长目 人科 人属 的智人种。,(一),人种的划分,肤色、眼色、发色、头形、发型、身长、面型、鼻型;,血型、指纹弓;,人种的概念属于生物学和体质人类学范畴自然属性。,第,3,节 人种、民族与民俗,(二)世界,种族的划分,基于肤色: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棕种人,),;,综合指标:四大种群,,12,个种族。,(,1,)白色种族群,皮肤白、浅棕,波状金发,/,棕发,鼻高目蓝;,(,2,)黄色种族群, 皮肤黄色,毛发黑而直,眼褐色;,(,3,)黑色种族群,皮肤黑棕色,头发黑呈羊毛卷状,唇厚;,(,4,)棕色种族群, 肤色深,毛发卷曲,鼻梁高而不扁,唇厚,不外翻,。,第,3,节 人种、民族与民俗,(三),地理人种,【,概念,】,一些学者考虑到人种的混合,把由于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的影响而导致地理区域范围内具有一定共性的人群,称地理人种。,是以,洲,为单位划分的人种;,是相当于洲的范围内,自然环境长期而连续的适应的结果,,但空间分布范围与各大洲的界线并不完全重合。,第,3,节 人种、民族与民俗,(三),地理人种,1929,年,德国,伦什,依据人种一词本身带有地理分布的性质,以及各人种之间愈来愈混合等事实,倡议用,“地理人种”,和次一级的,“地域人种”,两个词。,1961,年,美国,加恩,提出更低一级的,“小人种”,一词,并首次采用上述三级系统,把全世界人类划分为,9,大地理人种,,,22,个地域人种,,发展了,人种地理学。,第,3,节 人种、民族与民俗,(三),地理人种,(,1,)亚洲地理人种(蒙古地理人种),(,2,)欧洲地理人种(高加索地理人种),(,3,)非洲地理人种(尼格罗地理人种),(,4,)美洲印第安地理人种,(,5,)印度地理人种,(,6,)澳大利亚地理人种,此外还有,美拉尼西亚地理人种,、,密克罗尼西亚地理人种,和,波利尼西亚,地理人种。,第,3,节 人种、民族与民俗,(三),地理人种,【,地理人种的三级系统,】,地理人种,地域人种,小人种,【,地域人种,】,人种的基本进化单位,表征同一地理人种内存在的地域差异。,例如:我国东北、华南、西藏居民同属亚洲地理人种,但是,东北华北地域人种;华南东南亚地域人种;西藏西藏地域人种;,【,小人种,】,地域人种下的单位,是由社会习俗、内部婚配长期形成的人群。,第,3,节 人种、民族与民俗,(四),人种与地理环境,最初人类形态差异很小,此后由于扩散迁徙,各自生活在条件极不相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之中,,在长期对地理环境的适应过程中,,逐渐在,体质、形态,等方面产生了一些具有,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类群体,。,地理环境,对,肤色、人体结构、鼻子、眼形和头发组织,等都会产,生影响,尤其在种族分化的早期阶段,自然条件起着重要作用。,Eg,.,人体肤色的变化取决于体内色素量,色素量与光照强度有关,赤道地区,-,深肤色,纬度越高,肤色越浅;,第,3,节 人种、民族与民俗,(四),人种与地理环境,社会环境,也对种族的某些特征的变化起到推动作用,。,Eg,.,体型与最常用的社会生产工具有关。,中亚地区,弓箭作为狩猎和战斗的武器得到有效推广, ,矮小粗壮,肩宽臂粗的人特别多;,东非地区,习惯使用长矛, 四肢修长,身材细高。,第,3,节 人种、民族与民俗,(五),种族主义与种族冲突,种族的划分是一个,纯自然,的特征划分,只有,相对,的意义。对种族的,人为划分,只是为了区别不同居住地人群的,外在生理特征,差异,而这些差异只是长期,自然选择和环境适应与变异,的结果。,但是种族主义以人在自然形态方面的外在表现的差异来解释世界各种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将种族划分为高等和劣等。,种族主义思想荒谬而危险,已经给人类带来多次重大灾难。,第,3,节 人种、民族与民俗,(五),种族主义与种族冲突,Eg.15,世纪地理大发现,,欧洲殖民者,将种族主义论调作为入侵和掠夺新大陆的理论依据,大肆掠夺和屠杀,黑人,,并贩卖黑奴,(400,年,,1,亿,),;,在美洲,,欧洲移,民屠杀,印第安土著,,将其驱逐到很小的保留地;,二战,,希特勒,称亚利安人为高级人种,有权统治世界。,法西斯称犹太人为劣等民族,屠杀几百万犹太人;,日本,称大和民族是世界优秀民族。,第,3,节 人种、民族与民俗,二、民族,【,概念,】,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群共同体,是一种,文化现象,。,属于历史学、社会学的范畴。,【,特征,】,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文化的心理素质。,第,3,节,人种,、民族与民俗,(一)民族的形成,血缘,地域,第,3,节,人种,、民族与民俗,(二)民族的分布,1,民族分布的相关概念,民族的分布可分为,形式分布区,和,机能分布区,两种。,【,形式分布区,】,对大多数民族来说,其民族形式分布区是一个集中的、相连成片的地域。但是,有些人离开本民族的集中地域,移居他处,有的以一定数量聚居在一起,形成新的分散,“,点,”,。,第,3,节,人种,、民族与民俗,【,形式分布区,】,分散居住在其他民族形式分布区的少数民族分布区面积有大有小,面积大的可以称为,民族省,,小的则可称为,民族岛,。,在城市里,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可以称之为,民族邻里,或,隔坨,(ghetto),。,【,机能分布区,】,按民族的聚居地域而建立的行政管理区。,第,3,节,人种,、民族与民俗,2,世界民族的分布,汉族(中国),印度斯坦人(印度),美利坚人(美国),孟加拉人(孟、印),俄罗斯人(俄罗斯),巴西人(巴西),比哈尔人(印度),日本人(日本),德意志人(德国),旁遮普人(巴、印),墨西哥人(墨西哥),爪哇人(印尼),意大利族(意大利),朝鲜族(朝鲜、韩国),第,3,节,人种,、民族与民俗,3,中国民族的分布,我国现有,56,个民族,分布呈以汉族,(占总人口,92%,),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分布,的主要特点。,汉族分布遍及全国,但,汉族人口大部分分布在东部地区,;,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地区甚广,,占全国国土面积的,50%,60%,,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第,3,节,人种,、民族与民俗,(三)民族迁移与民族整合,印第安人由亚洲向美洲的迁移,非洲黑人的被迫迁移,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向拉丁美洲的迁移,英国人和法国人在北美洲的集聚,美国城乡中的其他民族聚居区,完全自愿,暴力,第,3,节,人种,、民族与民俗,(三)民族迁移与民族整合,【,民族同化,】,指在民族交往过程中,一个民族丧失自己的民族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分为,强迫同化,和,自然同化,。,【,民族分化,】,一民族的某一部分从这一民族实体中分离出来,形成新的民族或者是与其他的民族组合成新的民族。,第,3,节,人种,、民族与民俗,(三)民族迁移与民族整合,【,美国的民族迁移和融合,】,美国是由多民族来源形成的、多元文化共存的国家。,表,1790,年美国居民来源的比例构成,目前美国可称为,民族省,的聚居民族:,墨西哥人,美国南部,(非法越境寻找就业机会),黑人,美国南部,法国人,东北部与加接壤部分(加法裔),路易斯安娜州,(,殖民,),第,3,节,人种,、民族与民俗,【,美国的民族迁移和融合,】,目前美国可称为,民族岛,的聚居民族:,意大利人,大西洋沿岸,德国人、挪威人、芬兰人、波兰人,美国中西部及其附近各州。,(当时美国开发西部需要劳动力,吸引中欧、东欧和北欧的农民),美国城市中多民族聚居的镶嵌现象:,民族邻里,民族聚居形成的街区,共同的语言、习惯、文化、宗教、,生活及互助。,隔坨,一民族受某种压力和歧视而居住在市区内某地区的民族聚居区。,第,3,节,人种,、民族与民俗,【,美国的民族迁移和融合,】,语言,英语,宗教,新教,1/2,(天主教,1/3,,政教分离,信仰自由),各来源的移民民族混居、交流、融合,形成新的共同文化,和新的民族,美利坚民族。,美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一、强调独立、个性而又不排斥他人,二、冒险、开拓、富有创新精神,三、自由、平等精神,第,3,节 人种、民族与民俗,三、民俗,【,概念,】,又称为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具体反映,】,服饰、饮食、居住、生产、婚姻、丧葬和文娱活动等。,【,意义,】,民俗的形成是一定地域内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地理根源。,民俗的形成意味民族,共同心理感情,的形成,(重要,群众性和社会性)。,第,3,节 人种、民族与民俗,三、民俗,【,民俗与环境,】,最易辨识:民居、饮食、服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