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论及实践论

上传人:熏** 文档编号:243747023 上传时间:2024-09-30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50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识论及实践论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认识论及实践论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认识论及实践论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哲学常识之 认识论及实践论,考点一,认识和改造世界,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1.,主观能动性的基本内涵,人的主观能动性,又叫人的自觉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它包括互相联系着的三个方面:,(1),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突出地表现为我们通常所说,的,“,想,”,。,社会实践,(2),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做,”,。,(3),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认识,精神状态,2.,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1),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的制约。人们是否,按规律办事,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收到,积极的效果,人们按规律办事的程度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收到积极效果的程度,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受,的制约。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是以规律为指导,以条件为基础,认,识和改造客观对象的过程,一定的客观条件也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客观规律,客观条件,(2),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观因素的制约,制约主观能动性发挥的主观因素包括业已形成的观念、,能力、方法和身心健康的程度等,其中,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利益的出发点,1.“,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性,”,、,“,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三者的区别,(1)“,主观能动性,”,是指,“,想,”,,,“,做,”,,,“,决心、意志、干劲,”,。,“,想,”,是认识世界的能力与活动,,“,做,”,是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决心、意志、干劲,”,是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主观能动性,”,既包括,“,意,识的能动性,”,,也包括实践活动,而且这两项内容密,不可分。,(2)“,意识能动性,”,一是指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够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二是指意识能够,于客观事物。可见,第一,意识能动性不等于主观能动,性。它仅限于,“,想,”,,不包括,“,做,”,,属于意识范畴;而主,观能动性包括,“,想,”,和,“,做,”,,包括实践。第二,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是意识能动性的表现之一,所以也不能,把意识 能动性与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等同起来。,(3)“,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是指以意识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为现实,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它既不,等于意识能动性,更不等于主观能动性。因此,,“,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属于,“,意识的能动性,”,,,“,意识能动性,”,属于,“,主观能动性,”,,后者比前者的外延要大。,2.,正确理解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1),原理内容: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离不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又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2),方法论要求: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3),防止两种错误倾向:一是不尊重客观规律,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的唯心主义观点;二是夸大客观规律,的制约作用,放弃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悲观失望、无,所作为的形而上学观点。,1.(2009,广东高考,)“,我们要坚强,不要哭,要保持清醒,,保持体力,”,,四川某中学生在地震废墟下鼓励同学们,坚持待援,最终他和同学们一起配合救援人员得以脱,险。这体现了,(,),面对灾害人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面对灾害人,们应该相互合作,团结互助可以战胜自然,团结,互助可以减少损害,A.,B.,C. D.,解析:,中学生在地震废墟下的鼓励属于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同学们配合救援人员最终得以脱险,说明面对灾害人们应该相互合作,以减少损害,正确;与题干无关,题中是战胜自我,而不是战胜自然。故正确答案是,C,。,答案:,C,2.(2009,海口模拟,),以下选项中最能表现主观能动性,的是,(,),天意从来高难问,人生由命非由他,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A. B.,C. D.,解析:,注意准确理解,“,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所具有的能力、活动及精神状态,即想、做和决心、意志、干劲,此题侧重于考查人所具有的一种积极的精神状态。中,“,由命,”,的观点是放弃主观努力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是错误的,不选。分别表达了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追求精神,符合题意。是一种消沉与放纵的主观情绪,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D,。,答案:,D,考点二,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1.,现象与本质,(1),现象是事物的,和外部联系,是个别的、多变,的;本质是事物的,和内部联系,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稳定的东西。,(2),现象能够被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本质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3),现象和本质的区别表明:认识了事物的现象不等于认,识了事物的本质,认识事物需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表面特征,根本性质,2.,感性认识和理性 认识,(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是认识的,;理,性认识是认识的,。,(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坚持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一观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中的唯物论。,现象,本质和规律,低级阶段,高级阶段,依赖于,感性认识有待于,到理性认识。这是由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的任务、目的决定的。坚持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中的辩证法。,发展,3.,真理,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是把真理性的认识系统化,按其内在逻辑构成的理,论体系。它们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正确认识,4.,认识的根本任务,(1),是什么,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2),如何做,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人们占有,材料的根本途径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前提,参加实践,运用,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主要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科学的思维方法,关键,5.,深化认识、发展认识,从深度上讲,人们的认识需要逐步深化;从广度上讲,,人们的认识应当不断扩展;从进程上讲,人们的认识,必须向前推移。因此,认识总是要发展的。,6.,分析和综合相结合,(1),事物的,决定了在思维中必须进行分析,与综合。,(2),分析就是把事物的整体或过程分解为,,,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客观性质,各个部分,(3),综合就是把分解开来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4),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我们既要注,意在综合指导下的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整体,7.,创造性思维、合理想象在认识中的作用,(1),创造性思维在认识中的作用,创造性思维要求人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极为重要。,(2),合理想象在认识中的作用,想象是一种,的思维能力。合理的科学的,想象,立足已知事实,根据已知的规律,充分发,挥人的思维潜能,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极为有益的。,令人惊奇,1.,意识、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真理、科学理论,的比较,(1),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意识是指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强调的是反映结果,属于唯物论范畴,它,与物质概念相对应。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既指反映过程, 又指反映结果,属于认识论范畴,,与实践概念相对应,二者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2),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属于感性认识,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属于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二者都属于认识,,是认识发展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都有正确和错,误之分。,(3),人们对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其,中,正确的认识就是真理。把真理性的认识系统化,按,其内在逻辑构成一定的体系,就形成科学理论。真理和,科学理论都属于认识,真理既可能是感性认识又可能是,理性认识,科学理论则属于理性认识。,2.,关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几个认识误区,(1),感性认识不正确,理性认识正确。,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人脑对事物的反映既有如实的反映,也有歪曲的反映,,所以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存在正误之分。,(2),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可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既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因此,我们不能笼统地说感性认识可靠,理性认,识不可靠;也不可以说感性认识不可靠,理性认识可靠。,(3),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没有感性认识就没有理性认识,但无论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二者都来源于实践。,(4),感性认识是现象,而理性认识是本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属于认识论范畴,都属于主观,的、第二性的东西;而现象和本质都是物质的、第一,性的东西。两者有本质的区别。,(5),感性认识对实践没有指导作用,理性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一种认识对实践有没有指导作用,关键在于其本,身是否正确,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若都正确就都,有指导作用,反之则没有。在二者都正确的前提,下,理性认识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指导作用。,3.(2009,重庆高考,改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党中央、,国务院把研制大型飞机纳入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这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举措。为此,国家转变体制机制,坚持自主,研发,加强国际合作,优化整合全球资源,成立了,国家控股的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标志着大,型飞机的研制进入实体操作阶段。研制大型飞机的,决策和实施需要,(,),审时度势,在分析指导下进行综合,运用系统综合思维方法,发挥体制创新的决定作用,A. B.,C. D.,解析:,该题要求回答研制大飞机的决策和实施所需要的条件和方法,是其前提条件,是其方法,即系统综合的思维方法,答案为,B,。是系统综合方法的一个方面,不够全面,不选;把体制创新的作用说成是决定性的作用,是错误的。,答案:,B,4.(2009,上海高考,),上海世博会的,吉祥物,“,海宝,”,以汉字的,“,人,”,作,为核心创意,既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色,又呼应了上海世博,会会徽的设计理念。海宝的设,计运用到了综合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特征是,(,),A.,从整体到部分,B.,从部分到整体,C.,从个别到一般,D.,从一般到个别,解析:,从整体到部分的思维方法或从部分到整体的思维方法是属于分析或综合的问题。从整体到部分属于分析,从部分到整体属于综合。选,B,。,答案:,B,考点三,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1.,实践的基本特征,(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的一切活动。,(2),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这是因为构成实践的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第一,实践的,是客观的。第二,实践的,是客观的。第三,实践的,是客观的。,客观世界,主体,对象,手段,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的活动。,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3),实践的基本形式,变革自然的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能动性,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供新的经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实践的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实践是认识的,。认识的最终目的则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实践既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又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根本动力,最终目的,唯一标准,(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而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人们的实践引,向歧途。,1.,对实践认识的三个误区,(1),实践既是一种客观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它割裂了实践的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实践既不是纯客观的物质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也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相统一的活动。,(2),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实践具有社会性,孤立的活动是不存在的。,但孤立的活动并不等于单个人的活动。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只是孤立的活动,并不排斥单个人的活动。同,时,单个人的活动,也不排斥实践的社会性。,(3),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任何实践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没有意识参与的实践是不存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盲目的实践不存在。因为我们讲盲目的实践,是指这种实践没有以正确的意识为指导,导致失败。,2.,认识的来源和途径,(1),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2),人类获得认识的途径主要有两条: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和从书本、他人那里获得的间接经验。,(3),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最终都来源于实践。,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源,”,和,“,流,”,的关系。既要强调,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又要看到读书学习间接经验,很重要。既不能因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而否认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也不能因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而否认读书学习的重要性,要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5.(2009,广东高考,),孙武曾率军三万打败楚国二十万,大军,并在战争中撰写,孙子兵法,。孙武著兵法,说明实践是,(,),A.,认识的来源和动力,B.,认识的目的和归宿,C.,检验真理的标准,D.,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解析:,孙武在战争中不断总结战争的经验,从而撰写成,孙子兵法,,这充分说明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故选,A,。,B,、,C,在材料中未体现,,D,表述错误,获得知识的途径还有间接经验。,答案:,A,6.(2009,海南高考,)2009,年,3,月,28,日,20,时,30,分到,21,时,30,分,全球,24,个时区的,2 000,余座城镇以熄灯一小,时的方式,“,接力,”,参加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的旨在节,能减排保护人类地球家园的,“,地球一小时,”,活动。我,国从东到西众多城市的公众积极参与了这一活动。,“,地球一小时,”,活动节约的能源虽然有限,但是,当,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并化为自觉保护环境的实践,就,会对全球节能减排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这说明,(,),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具有能动性、社会性和客观性的突出特点,实践是人类应对环境的有效合理的适应性活动,A. B.,C. D.,解析:,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故不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故不选。,答案:,B,考点四,人民群众的地位、作用,1.,人民群众的地位、作用,(1),人民群众的含义,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的人们,其主要的稳定的部分是,。,推动作用,劳动群众,(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表现在:,人民群众是社会,的创造者,因而从根本,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是社会,的创造者,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变革时期。,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决定力量,(3),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要,群众。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人,是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具有无穷无尽的创造力。,要,群众。因为群众中蕴藏着丰富的智慧和力,量。,要为人民群众的,而奋斗。这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目的所在。,相信,依靠,利益,2.,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1),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改造世界包括改造,和改造主观世界两个方面。,(2),改造客观世界就是改造自然界和,。,(3),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自己的思想,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在改造主,观世界中,,、,、,的改造处于核心,的地位。在主观世界中,,“,三观,”,是统一的,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世界观。,客观世界,世界观,人类社会,人生观,价值观,(,4,)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的改选客观世界,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进,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3.,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1),无论是改造客观世界,还是改造主观世界,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也是个,人在社会中进行的活动,因而实践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统一的基础。,(2),在实践中实现,的科学统一,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成功地改造客观世界是我们追求的世界观,境界。,(3),在实践中实现,的正确统一,积极地为社,会作出贡献,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是我们追求的人生,观境界。,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1.,区分人民群众和劳动群众,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要的、稳定的部分,它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与杰出人物的重大作用的关系,(1),区别,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主要表现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杰出人物一般是指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中对历史发展起过重大推动作用的伟大人物。,(2),联系,杰出人物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促进作用总是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为基础,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是产生杰出人物历史作用的源泉,杰出人物只有自始至终,地依靠群众,才能有所作为。,3.(,辨析,),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改造主观世界的内容主要包括改造自己的思想,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改,造思想是改造主观世界的核心,它包括改造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果把改造主观世界看成是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缩小了它的外延,因而是,不科学的。,7.(2009,上海春季高考,)“,群策为之则无不成,群力举之,则无不胜。,”,历史和现实都表明,赢得发展新优势的,思路、破解前进中难题的办 法存在于丰富多彩的群,众创造性实践活动之中。这是因为,(,),人民群众的认识就是真理,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A. B.,C. 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群众观点的理解。此题难度不大,可采用排除法。人民群众的认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说法错误。故选,C,。,答案:,C,8.(2009,江苏高考,),在我国农村改革中,农民首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首选了第一个村民委员会,创,办了第一批乡镇企业,被称为我国农民的三大创举。,这充分说明了人民群众是,(,),A.,社会历史的创造者,B.,物质财富的创造者,C.,社会变革的引导者,D.,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解析:,材料主要揭示农民在农村改革中的作用,农村改革属于社会变革,,A,正确,,B,、,D,与题干指向不同,,C,表述错误,故选,A,。,答案:,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