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机(发病)课件

上传人:e****s 文档编号:243730789 上传时间:2024-09-29 格式:PPT 页数:66 大小:4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机(发病)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病机(发病)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病机(发病)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浙江农林大学 鄢圣英制作,*,第,七,章 病 机,第一节 发病原理,概 说,正气邪气与发病,内外环境与发病,一、概 说,1、发病的概念,是指疾病的发生过程,即机体处于病邪的损害之间的矛盾斗争过程。,2、发病学说概念,是研究疾病发生的途径、类型、机制、规律以及影响发病诸因素的理论。,3、发病学说的特点,内因和外因在发病过程中有时相互影响,机体自身功能的失调最易导致外在致病因素的侵袭,而外在致病因素侵入之后,又导致或加重机体的功能紊乱和代谢失调。,4、发病学说的源流,1?内经?提出“外内合邪,?内经?以后,历代医家重视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作用,也不无视邪气在发病中的重要作用。,2?瘟疫论?指出“本气充实,邪不能入;“本气亏虚,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充分说明了人体正气缺乏,是病邪侵入和发病的内在因素。,二、正气邪气与发病,一正气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1、正气的根本概念,正气,是人身之气相对邪气的称谓,指人体结构与功能活动及其抗病、康复能力。包括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等物质及其所产生的维护健康的能力。,2、正气的防御作用,1抵御外邪的入侵:正气存内,邪不可干。,2驱邪外出:邪气入侵后,正气可驱邪外出,消解邪气对机体的损伤。,3修复调节能力:邪气致病后,当阴阳失调程度在正气的“自和能力之内,可不药而愈。,4维持脏腑经络功能的协调:脏腑经络之气的运行不息,推动和调节各脏腑经络的机能,使之正常发挥并推动和调节全身精血津液的代谢及运行输布,使之畅达,从而防止各种病理产物的产生。,3、正气在发病中的作用,1正虚感邪而发病:正气缺乏,抗邪无力,外在邪气乘虚而入,疾病因之发生。,2正虚生“邪而发病:对脏腑功能活动的推动和调节能力下降,脏腑经络功能失常,精气血津液的代谢运行失常,内生五“邪而发病,或导致痰饮、瘀血、结石等病理产物而引起新的病变。,3正气的强弱可决定发病的证候性质。,正盛邪实多表现为实证;邪盛正虚多表现为虚实错杂。,二邪气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1、邪气的根本概念,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2、邪气的侵害作用,1导致生理机能失常:导致机体的阴阳失调,精、气、血、津液的代谢及功能障碍,以及脏腑经络的功能失调等。,2造成脏腑组织的形貭损害:对机体的皮肉筋骨、脏腑器官造成损伤,或滞精、气、血、津液的亏损。,3改变体貭类型:改变体质特征,进而影响其对疾病的易罹倾向。,3、邪气在发病中的作用,1邪气是导致发病的原因:没有邪气的侵袭,机体一般不会发病。,2影响发病的性质:不同的邪气作用于人体,表现出不同的发病特点、证候类型。,3影响发病的类型与病情:邪气的性质与感邪的轻重,与发病时病情的轻重有关。,4某些情况下在发病中起主导作用:在邪气的毒力和致病力特别强,而正气虽盛但也难以抗御的情况下,邪气对疾病的发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三邪正相搏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1、包括发病与否,1正胜邪却那么不发病。,2邪胜正负那么发病。,2、决定证候类型,发病后,其证候类型、病变性质、病情轻重与正邪都有关。,三、内外环境与发病,一外环境因素与发病,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息息相关,假设这种“天人相应的关系一旦破坏,那么会出现病理反映。,1、自然环境与发病,1气候因素:不同季节气候变化,感受邪气不同,易发疾病也就各不一样。,2地域因素:不同的地域,地势上下、气候特点、物产各不相同,也就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生理特点,并发生地域性的多发病与常见病。,3生活工作环境:生活和工作环境的不良,亦可成为疾病发生的因素而致病。,2、社会环境与发病:社会环境的变迁与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联系。,二内环境与疾病的发生,中医学的发病观认为,正气在发病过程中具有主导作用,而作为反映正气盛衰特点的体质,往往会影响疾病的发生、开展和变化。,1、决定发病倾向:体质是正气盛衰的表达,决定着发病的倾向。,2、决定对某些病邪的易感性:不同的体质,精气阴阳盛衰有别,对某些病邪具有不同的易感性,对某些疾病具有不同的易发性。,3、决定某些疾病发生的证候类型:感受相同的病邪,因个体体质不同,可表现出不同的证候类型。,1病因同,体质异,证候异。,如感风寒之邪:表不虚,腠理固密,易形成表实证;表素虚,腠理疏,易形成表虚证也可变为虚实夹杂证。,2病因异,体质同,证候同。,如阳热体质:感暑热之邪表现为热证;感风寒之邪也可表现为热证。,三精神状态与发病,精神状态影响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平衡,故能影响发病。,1、精神状态与发病与否,1精神状态好,情志舒畅,气机通畅,气机调和,脏腑功能旺盛,那么正气强盛,邪气难以入侵,或虽受邪也易祛除而不易发病。,2情志不舒,那么气机逆乱,气血不调,脏腑功能失常而发病。,2、精神状态与发病缓急,1情志变化明显、剧烈那么急性发病。,2情志不舒,忧郁不解那么慢性发病。,四、发病途径,一外感病邪侵入的发病途径,六淫、疫疠 皮毛、口鼻。,二内伤病因伤人的发病途径,邪伤 脏腑组织、气血功能失调 或脏腑组织结构损伤。,正虚 脏或腑或经络,三其他病因致病的发病途径,外伤 肌肤或筋骨或内脏,寄生虫 皮肤或口鼻,饮食 口,医过 脏腑气机紊乱,五、发病形式,一感邪即发,感邪即发,又称卒发、顿发,即感邪后立即发病,发病迅速之意。感邪后正气抗邪反映强烈,迅速导致人体的阴阳失调,临床病症明显。多见于:新感外邪较盛、情志剧变、毒物所伤、外伤、感受疠气。,二徐发,徐发,是指感邪之后缓慢发病。徐发与致病因素的种类、性质以及体质因素等密切相关。,三伏而后发,伏而后发,是指感受邪气后,病邪在机体内潜伏一段时间,或在诱因的作用下,过时而发病。多见于外感性疾病和某些外伤。,四继发,继发,是指在原发疾病的根底上,继而发生新的疾病。,五合病与并病,1、合病与并病的概念,合病,是两经或两个部位以上同时受邪所出现的病证。多见于感邪较盛,而正气相对缺乏。,并病,是指感邪后某一部位的证候未了,又出现另一部位的病症。多表达于病位传变之中。,2、合病与并病的区别,合病,是感受一种邪气致多部位的侵害,出现多部位的病症;,并病,是指在疾病过程中病变部位的传变,而原始部位依然存在。,合那么一时并见,并那么以次相乘“。,六复发,复发,是指疾病初愈或疾病缓解阶段,在某些诱因的作用下,引起疾病再度发作或反复发作的一种发病形式。复发引起的疾病称为复病“。,复发的机理:余邪未尽,正气未复,同时有诱因的作用。,1、复发的根本特点,1根本证候类似初病。,2复发的次数越多,静止期恢复就愈不完全,预后愈差,容易留下后遗症。,3大多有诱因。,2、复发的主要类型,1疾病少愈即复发:多见于较重的外感性疾病的恢复期。因饮食不慎、用药不当、过度操劳等使正气受损,余邪复燃,引起复发。,2休止与复发交替:多因初病后有宿根未除,一旦正气缺乏,后感受新邪引动宿根即可旧病复发。,3急性发作与慢性缓解交替:此为慢性病病症较轻的缓解期与病症较重的急性发作期的交替变化。,3、复发的诱因,1重感致复:因感受外邪致疾病复发,称为重感致复。,2食复:因饮食不和而致复发者,称为食复。,3劳复:指形神过劳,或早犯房事而致复病者,称为劳复。,4药复:病后滥施补剂,或药物调理失当,而致复发者,称为药复。,5情志致复:因情志因素引起疾病复发者,称为情志致复。,另外,某些气候因素、地域因素也可成为复发的诱因。,第二节 基 本 病 机,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精气血津液失常,内生五邪,一、邪正盛衰,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的发生、开展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所发生的盛衰变化。邪正斗争,关系到疾病的发生;影响到疾病的开展、转归和病证的虚实变化。,一邪正盛衰与病邪出入,1、表邪入里:一是感邪较重,或邪气的致病性较强;二是机体正气较虚,抗邪无力。,2、里邪出表:正气恢复,抗邪有力。,二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1、虚实病机,1邪气盛那么实,a.概念:“邪气盛那么实,指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b.病理特点:邪气较亢盛,正气未衰,故邪正相搏,斗争剧烈,病理反响明显.,c.病因:外感六淫或疠气致病的初、中期,或由于水湿、痰瘀、气滞等引起的内伤疾病。患者体质壮实,正气不虚。,d.临床表现:一系列病理性反映比较亢奋有余的表现。如壮热、声高气粗、脉实有力等。,2精气夺那么虚,a.概念:“精气夺那么虚,指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b.病理特点:正虚抗邪无力,邪气已退或不明显,邪正相争不剧烈,反响低下。,c.病因:素体虚弱;或久病正气耗伤;或暴病吐利、大汗、亡血,使正气脱失。,d.临床表现:一系列缺乏、虚弱和衰退的表现。如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脉虚细弱等。,2、虚实变化,主要指在长期、复杂的疾病开展过程中表现出的虚实之间的多种变化。,1虚实错杂,a.概念:指在疾病过程中,邪盛和正虚同时并存的一种病理状态。,b.病理特点:正虚邪盛并存,但以一方为主要矛盾。,c.病因:邪盛正伤,或失治、误治,使病邪久留,损伤正气;虚体受邪,正虚无力驱邪外出;本已正虚,又内生水湿、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d.临床表现,实中夹虚:指病理变化以邪实为主,又兼有正气虚损的病理状态。,虚中夹实:指病理变化以正虚为主,又兼有实邪为患的病理状态。,2虚实转化,a.概念:指在疾病过程中,由于正邪盛衰在一定条件下所导致的虚实转化的病理反映。,b.病理特点:邪气久留损伤正气,或正气虚损,邪气积聚。,c.临床表现,由实转虚:在疾病过程中由邪气盛实转为正气虚损为主的虚性病理变化。,因虚致实:由于正虚日久,邪实渐生,或由于脏腑机能衰退,从而使病理产物等实邪留滞于体内的病理变化。,3虚实真假,a.概念:指在疾病过程中出现的疾病现象与本质不完全一致的病理反映。,b.病理特点:疾病临床表现与病机本质不符。,c.临床表现,真实假虚:指疾病本质为实,反见假虚之象的病理状态。又称为大实有羸状“,即指实邪结聚的病证,出现类似虚弱的假象。,真虚假实:指疾病本质为虚,反见假实之象的病理状态。又称为至虚有盛候“,即指虚弱病证开展到严重阶段出现类似盛实的假象。,三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疾病的趋向与转归,实质上取决于邪正的消长盛衰。,1、正胜邪退,指在疾病过程中,正气日趋强盛,奋起抗邪,而邪气渐趋衰减,疾病向好转或痊愈方向开展的一种病理过程。是许多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转归。,2、邪盛正衰,指在疾病过程中,邪气亢盛,正气虚弱,机体抗邪无力,疾病向恶化甚至死亡方面转归的一种病理过程。,3、邪正相持,指在疾病过程中,邪正双方势均力敌,相持不下的一种暂时的病理状态。,4、正虚邪恋,指在疾病过程中,正气大虚,余邪未尽,正邪相争不剧烈,疾病处于缠绵难愈的一种病理过程。,二、阴阳失调,阴阳失调,是阴阳之间失去平衡协调的简称。,阴阳失调,是指由于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机体的阴阳双方失去相对的平衡协调。根本表现为阴阳偏胜、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的病理状态。,阴阳失调,是脏腑、经络、气血、营卫等相互关系失调及气机表里出入、上下升降失常的概括。是疾病发生开展的内在根据。,阴阳失调,是对人体各种功能性和器貭性病变的高度概括。是人体各种病变最根本的病机。,一阴阳偏胜,阴阳偏胜,指阴阳双方中的某一方病理性亢盛,属邪气盛那么实“的病机变化。其病机开展趋势可出现阳胜那么阴病“,阴胜那么阳病“。,1、阳偏胜,1概念: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气偏盛,机能亢奋,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2病机特点:阳盛而阴未虚。,3病因:感受温热阳邪;感受阴邪,从阳化热;情志内伤,五志过极化火;气滞、血瘀、食积等郁而化火。,4临床表现:见热、动、燥为特点的阳热之象,属实热证。可见壮热、烦渴、便干、尿黄、脉数等症。,2、阴偏盛,1概念: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偏盛、机能障碍,热量耗伤过多,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2病机特点:阴盛而阳未虚。,3病因:感受寒湿阴邪;过食生冷,寒邪中阻。,4临床表现:见寒、静、湿为特点的阴寒之象,属实寒证。可见形寒肢冷、舌淡而润、脉迟等症。,二阴阳偏衰,阴阳偏衰,是指阴阳双方中的某一方虚弱缺乏,属“精气夺那么虚的病机变化。精气夺,指机体的精、气、血、津液等各种根本物质的缺乏及其生理功能减退,也包括了脏腑、经络等生理功能的减退和失调。其病机开展趋势可出现“阴阳互损。,1、阳偏衰,1概念: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出现阳气虚损,机能减退或衰弱,产热缺乏的病理状态。,2病机特点:阳气缺乏,阳不制阴,阴气相对亢盛。,3病因:先天禀赋缺乏;后天失养;劳倦内伤;久病损伤阳气。,4临床表现:以虚象、寒象为特点,属虚寒证。可见面色晄白、畏寒肢冷、下利清谷、舌淡、脉虚细迟等症。阳偏衰,一般以脾肾阳虚为主,尤以肾阳虚衰最为重要。,2、阴偏衰,1概念: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出现精、血、津液等物质亏耗,阴不制阳,阳相对亢盛,机能虚性亢奋的病理状态。,2病机特点:阴液缺乏,阴不制阳,阳相对亢盛。,3病因:阳热之邪伤阴;五志过极,化火伤阴;久病耗伤阴液。,4临床表现:以虚象、热象为特点,属虚热证。可见五心烦热、骨蒸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阴偏衰,一般以肝肾阴虚多见。尤以肾阴虚衰最为重要。,三阴阳互损,阴阳互损,是指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的程度时,导致相对的一方缺乏,形成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阴阳互损是以阴阳互根为理论依据。,肾为五脏阴阳之本,阴虚或阳虚多在损及肾之阴阳后才易发生阴阳互损的病理变化。,1、阴损及阳,1概念:指由于阴液亏损,累及阳气化生缺乏或无所依附而耗散,从而在阴虚的根底上又导致阳虚,形成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态。,2病理特点:阴液缺乏,累及阳气生化缺乏或无所依附。,3临床表现:阴虚病症为主,日久又见阳虚病症。,2、阳损及阴,1概念:指由于阳气虚损,无阳那么阴无以生,累及阴液生化缺乏,从而在阳虚的根底上又导致了阴虚,形成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态。,2病机特点:阳气虚损,累及阴液生化缺乏。,3临床表现:阳虚病症为主,日久又见阴虚病症。,四阴阳格拒,阴阳格拒,是阴阳失调中较为特殊的一类病机,其疾病的现象与本质完全不一致。指的是由于某种原因引起阴或阳的一方偏盛至极,壅遏于内,将另一方排斥格拒于外,迫使阴阳之间不相维系的病理状态。,1、阴盛格阳,1概念:指阴寒之邪壅盛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使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互相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2病机特点:阴寒壅盛于内,阳气格拒于外。,3临床表现:在畏寒肢冷、精神萎靡等真寒病症的根底上,又可见面红、烦热、口渴等假热之象。,2、阳盛格阴,1概念:指邪热内盛,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郁闭于内,不能外达肢体而格阴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2病机特点:邪热深伏于里,阴气格拒在外。,3临床表现:在壮热、面红、脉数大有力等真热病症的根底上,又可见四肢厥冷等假寒之象。,五阴阳亡失,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阴液或阳气突然大量亡失而出现阴竭阳脱,导致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包括亡阴、亡阳两类。,1、亡阳,1概念:指机体的阳气发生突然大量脱失,导致全身机能严重衰竭,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2病机特点:阳气暴脱导致全身机能严重衰竭。,3病因:邪气太盛,正不敌邪,阳气突然脱失;暴吐下利、亡血、大汗,气随津脱;素体阳虚,劳伤过度,阳气耗损;慢性疾病,长期大量耗损阳气。,4临床表现:可见大汗淋漓,手足逆冷,畏寒倦卧,脉微欲绝等危重病症。,2、亡阴,1概念:指机体阴液发生突然大量消耗或丧失,导致全身机能严重衰竭,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2病机特点:阴液突然大量耗竭或丧失导致全身机能严重衰竭。,3病因:邪热炽盛,煎灼津液,或逼迫津液大量外泄,使阴气脱失;慢性热病,长期大量耗损津液和阴气。,4临床表现:可见烦躁喘渴,汗出热而粘手,脉躁急等危重病症。,由于阴阳的互根依存,阴亡,阳无所依附而散越,阳亡,阴无以化生而耗竭,故亡阴可迅速导致亡阳,亡阳也可迅速导致亡阴,最终导致“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生命活动终止而死亡。,三、精、气、血、津液失常,精气血失常,主要包括精、气和血的缺乏及其功能的异常,精、气、血的互根互用关系失常等病理变化。,一精的失常,1、精虚,1概念:指肾精主要为先天之精和水谷之精缺乏,及其功能低下所产生的病理变化。,2病机特点:肾精及水谷之精匮乏,全身失养。,3病因:先天禀赋缺乏,或后天失养,或过劳伤脾肾,或脏腑之精缺乏所致。,4临床表现:可见生长发育不良,生殖功能下降,面黄肌瘦,倦怠乏力,体弱多病等虚弱病症。,精虚以脾肾两脏亏损为主,尤以肾精亏虚最为重要。,2、精瘀,1概念:指男子精液瘀滞精道,排精障碍的病理变化。,2病机特点:精液瘀滞精道,排泄不畅。,3病因:多由房劳过度,或久旷不交,或惊恐伤肾,或瘀血、败精、湿热瘀阻,或手术所伤等导致。,4临床表现:可见排精不畅,精道疼痛等病症。,二气的失常,包括两方面:气的生化缺乏或耗散太过而致气虚,气的某些功能减退或气的运动失常。概括起来,不外乎是气虚、气机失调两类。,1、气虚,1概念:指人体之气亏损,导致脏腑功能减退,抗病能力下降的病理状态。,2病因:先天禀赋缺乏或后天失养;劳倦内伤,久病不复等。,3临床表现:根据各种气虚的不同,临床表现各有特点。但一般可见精神委顿、倦怠乏力、眩晕、自汗、舌淡、脉虚等。,2、气机失调,1概念:指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而引起的病理变化。,2表现,a.气滞含义、病因、病症,b.气逆含义、病因、病症,c.气陷含义、病因、病症,d.气闭含义、病因、病症,e.气脱含义、病因、病症,三血的失常,包括两方面:血的生成缺乏或耗损太过,或濡养功能减弱而致血虚;血液运行失常而致血瘀或出血。,1、血虚,1概念:指血液缺乏或血的濡养功能减退,以致脏腑百脉、形体器官失养的病理状态。,2病因:失血过多,新血不能及时补充;或脾胃虚弱,营养缺乏,血液生化乏源;或久病不愈,暗耗营血。,3临床表现:面色不华、头目眩晕、手足麻木等。,血虚证多见于心、肝两脏。,2、血运失常,1血瘀概念、病因、临床表现,2出血概念、病因、临床表现,四津液代谢失常,津液代谢失常包括两个方面:津液的生成缺乏或丧失过多而致津液亏损;津液输布、排泄障碍而致的津液在体内的滞留。,1、津液缺乏,1概念:指机体津液亏少,进而导致脏腑、组织、官窍、皮毛失其濡润滋养,产生一系列枯燥失润的病理状态。,2病机特点:津液缺乏,失其滋润,3病因:,热伤津液,如外感燥热之邪,或外感阴邪从阳化热,或五志过极化火等。,津液丧失过多,如吐泻、大汗、亡血、多尿、大面积烧伤等。,津液生成缺乏,如体虚久病,脏腑功能减退等。,4临床表现:口鼻咽喉干涩,尿少便干,形瘦骨立,目涩,转筋等。,2、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1津液的输布障碍的概念,输布:是指津液在体内的运输、布散与环流的过程。,津液的输布障碍:指津液得不到正常输布,导致津液在体内环流缓慢,或在局部发生滞留,而致水湿内生,酿痰成饮的病理状态。与肺、脾、肝、三焦等功能失常有关。,2津液的排泄障碍的概念,排泄:是指代谢后的津液,通过尿、汗等途径排出体外的过程。,津液的排泄障碍:指津液气化不利,转化成汗液或尿液的功能减退,从而导致水液潴留的病理状态。与肺、肾功能减弱有关。,3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的结果,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的结果,常以湿浊困阻、痰饮凝聚、水液贮留等为主。,五精气血津液关系失调,1、精与气血关系失调,精气互化,精血同源,三者在生理上密切相关,病理上相互影响。,1精气两虚:指精气并虚,精伤及气或气伤及精而致精气两虚的病理状态。精气两虚证多见于肝肾。,2精血缺乏:指精亏不能生血或血虚不能化精而致的精血两虚的病理状态。精血缺乏证多见于肝肾。,3气滞精瘀和血瘀精阻:指由于气机失调或瘀血内阻而致精道瘀阻的病理状态。,2、气血关系的失调,1气滞血瘀含义、临床表现,2气虚血瘀含义、临床表现,3气不摄血含义、临床表现,4气随血脱含义、临床表现,5气血两虚含义、临床表现,3、津液与气血关系的失调,1、津停气阻,指津液代谢障碍,水湿痰饮潴留而导致气机阻滞的病理状态。,2、气随液脱,指津液丧失太过,气失其依附而随津液外泄,暴脱亡失的病理状态。,3、津枯血燥,指津液亏乏枯竭,导致血燥虚热内生或血燥生风的病理状态。,4、津亏血瘀,指津液耗损导致血行郁滞不畅的病理状态。,5、血瘀水停,指因血脉瘀阻导致津液输布障碍而水湿停聚的病理状态。,3、津枯血燥,指津液亏乏枯竭,导致血燥虚热内生或血燥生风的病理状态。,4、津亏血瘀,指津液耗损导致血行郁滞不畅的病理状态。,5、血瘀水停,指因血脉瘀阻导致津液输布障碍而水湿停聚的病理状态。,六、内生“五邪,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开展过程中,由于精气血津液和脏腑经络的功能失调,而产生的类似风、寒、湿、燥、火等外邪所致的病理想象,由于病起于内,故分别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统称为内生“五邪。,内生“五邪不是致病因素,而是由于精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等生理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综合性病机变化。,一风气内动,1、概念,风气内动:是指体内阳气亢逆变动而形成的一种病理状态。简称“内风。因“内风与肝有关,故又称“肝风或“肝风内动。,2、病机特点,阳气亢逆变动,升动无制。,3、临床表现,以动摇病症为主,如眩晕、拘挛、振颤、抽搐等。,4、常见证型,1肝阳化风,2热极生风,3阴虚生风,4血虚生风,上述四种风证,共同的病机特点是:筋脉失养,导致运动失常。,二寒从中生,1、概念,指体内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虚寒内生,或阴寒性病理产物积聚弥漫的病理状态。又称“内寒。,2、病机特点,一是阳气虚衰,气化减退以致阴寒性病理产物积聚;二是阳气缺乏,温煦失职导致虚寒内生。,3、病因,多由先天禀赋缺乏,阳气素虚;或外感寒邪、过食生冷,损伤阳气所致。,4、临床表现,以脾、肾阳气虚衰病症为主,尤以肾阳虚衰为关键,可见畏寒肢冷、筋脉拘挛疼痛、水肿、脉沉迟弱等病症。,5、与外寒的关系,区别:内寒是虚而有寒,以虚为主,属病机范畴;外寒以寒为主,虚象不明显,属病因范畴。,联系:外寒侵犯可损伤阳气,导致阳虚内寒;内寒那么因阳气素虚,抵御邪气能力低下而易感外寒。,三湿浊内生,1、概念,指由于脾的运化功能和输布津液的功能障碍,从而引起水湿痰浊蓄积停滞的病理状态。又称“内湿。,2、病机特点,脾运失职,水湿痰浊蓄积停滞。,3、病因,恣食肥甘生冷,嗜烟好酒,内伤脾胃,或素体肥胖,或情志抑郁,气不布津,聚而成湿。,4、临床表现,其临床表现随湿邪阻滞部位、病症各异,但以湿阻中焦脾胃为主,常见如头身肢体困重、脘腹胀满、纳差、口甜腻、舌苔厚腻等病症。,5、与外湿的关系,区别:外湿属病因范畴,内湿属病机范畴。,联系:湿邪伤脾,脾失健运,滋生内湿;内湿素盛,易感外邪。,四津伤化燥,1、概念,指机体津液缺乏,人体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而出现枯燥苦涩的病理状态。又称为“内燥。,2、病机特点,津液枯涸,脏腑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去濡润。,3、病因,多由热病日久伤阴,或久病耗损阴液,或大汗、大吐、大泻、大失血后津液丧失过多所致。,以肺、胃及大肠病症为多见,常见如肌肤皮毛或口鼻枯燥、舌干少津、干咳、便秘等病症。,4、临床表现,以肺、胃及大肠病症为多见,常见如肌肤皮毛或口鼻枯燥、舌干少津、干咳、便秘等病症。,5、内燥与外燥的异同点,不同点:外燥多因外感燥邪而发病,且有温燥和凉燥之分,病变部位多在皮毛、鼻咽和肺;内燥是由于脏腑功能失常、机体津液缺乏所致,病变部位以肺、胃、大肠多见,病位较深且广泛。,相同点:二者皆以枯燥失润为主要表现。,五炽热内生,1、概念,指由于阳盛有余或阴虚阳亢,或由于气血郁滞,或由于病邪郁结,而产生的炽热内扰,机能亢奋的病理状态。,2、病机特点,炽热内扰,机能亢奋。,3、病机分类,1炽热实证,多由阳气过盛化火,邪郁化火或情志过极化火而致。,临床表现可见全身性的阳盛炽热病症和局部炽热之象。,2炽热虚证,多由于精亏血少,阴液大伤,阴不制阳,虚热、虚火内生。,可见阴虚内热和阴虚火旺之象。,4、外炽热与内炽热异同点,不同点:外炽热初期多见表证、实证,或以实为主的虚实夹杂证;内炽热多为里证,有虚实之分。,相同点:二者皆可见热象,易出现气阴两伤的病证。,思考题:,1.如何理解“邪气盛那么实,精气夺那么虚?,2.气机失调,血运失常的病机包括哪些?,3.简述阴阳失调的各种病机特点。,4.内生五邪与外感六淫有何区别?,5.内寒、内热、内湿、内风病理各与哪些脏腑在病机上密切相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