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社会病防治

上传人:cel****303 文档编号:243728237 上传时间:2024-09-29 格式:PPT 页数:107 大小:7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三章社会病防治_第1页
第1页 / 共107页
第十三章社会病防治_第2页
第2页 / 共107页
第十三章社会病防治_第3页
第3页 / 共10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十三章 社会病防治,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研室,罗 红 叶,主要内容,社会病概述,社会病的概念及成因,社会病的范围及特点,自杀行为,物质成瘾,意外伤害,社会病的防治,性传播性疾病,青少年妊娠,精神障碍,教学目标,contents,掌握:社会病的概念、各种社会病的概念及危害;自杀的预防;性传播疾病的社会根源;,熟悉:吸毒控制与预防;意外伤害的概念、种类;青少年妊娠的社会根源及预防;,了解:精神障碍产生的社会根源;特殊人群的预防与控制,社会病的概念,社会病的特点,社会病防治原则及措施,相关的社会病,concept of sociopathy,characteristics of sociopathy,principles and measures of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for sociopathy,Related sociopathy,第一节 概述,Section 1 Introduction to Sociopathy,第一节 概述,社会病,(,sociopathy,),又称社会病态行为,(,social pathologies,),对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相关的术语还有社会问题、越轨行为,与个人行为、特别是越轨行为密切相关,例如,吸毒:从个人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角度来看,是越轨行为;从社会角度来看,其产生根源(至少部分地)在于社会,影响范围扩展到整个社会,控制方式也包括社会措施,因此也可以看作社会病。,一、社 会 病的定义,主要由社会原因造成的,与社会发展与进步方向相违背的社会性现象,这些现象与人群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性病、,AIDS,、自杀、吸毒、酗酒、少女妊娠、离婚、车祸、精神障碍等。,社会病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健康问题,社会病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所有的越轨行为都有可能成为社会问题,很多的社会问题都与人们的越轨行为有关。,不是所有的社会问题都可以称作是“社会病”,更不是所有的社会问题都与个人的越轨行为有关。(老龄化),二、社会病的特征,社会病必须具有公共性,社会病产生的根源很复杂,但主要在于社会,社会病对社会具有严重的危害性,社会病的防治需要全社会共同的综合努力,社会病既是社会问题,也是健康问题或公共卫生为题,三、防治原则及措施,The Principles and Measures of Prevention and Cure,社会医学措施,家庭医学措施,行为医学措施,Measures of social medicine,Measures of family medicine,Measures of behavior medicine,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改革教育,提高人口素质,;,注意心理,防患于未然,;,高危人群的筛查,;,建立危机干预机构,;,及时抢救,防止复发,婚姻稳定,家庭和谐,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营养,;,保护环境,防止环境污染,;,适当运动,;,控制应激,保持良好的情绪反应,.,四、相关的社会病,Related,Sociopathy,Suicide,Sexually,Transmitted,Diseases,Drug,Taking,Mental,Disease,Unintentional,Injury,Adolescent,Pregnancy,社会病态行为(第二节),自杀行为,Suicide Behavior,概述,自杀的社会病因,自杀的预防,Introduction,Social cause of suicide,The preventive measures to suicide,自 杀,概述:自杀问题的重要性,自杀现象与人类历史一样久远,全世界每年有超过,100,万人死于自杀,我国每年有,25,万人死于自杀,其中,90%,发生在农村,在自杀预防中,自伤是一种,“,准自杀行为,”,我国全人口疾病负担的,3.9%,是由蓄意自我伤害造成的,仅次于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抑郁症、下呼吸道疾病和心血管疾病,占第五位,(WHO, 1996).,自杀不仅是一个健康问题,而且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自杀行为导致沉重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压力,自杀行为是影响我国农村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的因素,自杀与自伤的定义,广义的自杀是指任何导致生命损害的行为。,自杀行为,是指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蓄意采取自我伤害、甚至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自伤行为,是指在意识清楚地情况下,自愿采取自我致伤、致残的行为,一般无死亡意愿。,自杀行为的分类,按自杀预防的需要分类,自杀死亡(,completed suicide,),自杀未遂(,attempted suicide,),自杀意念(,suicide ideation,),我国学者五分类:,自杀未遂,自杀死亡,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准备,概念区别,蓄意自伤:个人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自愿地采取自我致伤、致残的行为。,二、流行特征,1,自杀死亡率,自杀死亡,全世界平均自杀率:,15.6/100,000 (WHO, 2001),,,据估计,全世界每年自杀人数超过,100,万,自杀率较高的国家:匈牙利、芬兰、前苏联各国、斯里兰卡等(,40/10,万以上),自杀率较低的国家:泰国、哥伦比亚、希腊、墨西哥、委内瑞拉等(,5/10,万以下),中国的自杀死亡率为,22.2/100,000,其中农村自杀死亡率接近,30/100,000,(卫生部,,2000,),自杀死亡率,10,年间有明显上升。,1982,年全国抽样调查,平均每年自杀死亡率为万,,1993,年上升为,10,万。,2000,年,11,月,健康报,报道:我国每年有,100,万人自杀未遂,死于自杀者已超过,20,万人。且自杀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妇女自杀率高于男性,是男性的,2,倍。农村自杀高于城市,是城市的,5,倍。,15,34,岁是自杀高发年龄。学生自杀问题严重。一项中小学生心理问题调查显示,有自杀倾向者占,14.3%,。引起自杀的直接或间接原因中,占第一位的是家庭纠纷,已超过,50%,。其次是精神疾病,再次是人际关系和躯体疾病。,95%,的自杀者选择服药自杀,其余,5%,包括跳楼、自缢、溺水、割腕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家庭模式的转变,升学、就业、婚恋、求职、下岗、再就业等诸多社会应激因素干扰着现代人,致使一部分人产生浮躁、忧郁甚至悲观厌世的不健康心理,最终选择自杀作为解脱。,自杀行为的全球分布,自杀未遂(,attempted suicide,),一般估计自杀未遂率是自杀死亡率的,8-10,倍左右,中国人口的自杀未遂率目前尚不清楚,自杀意念(,suicidal ideation,),约,10%-40%,的人在其一生中曾经想过要自杀,2,地区分布,与地理环境、生产方式、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及居民素质有关,呈现一定的分布特点,表现为高发与低发区、城市与农村分布不同。,2003,年我国居民自杀情况城乡差别,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65 70 75 80 85,资料来源:中国卫生统计年鉴,3,性别、年龄差异,大多数国家自杀死亡男高于女(,3,:,1,)。,中国的自杀女(万,),高于男万,),。,自杀死亡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升高。,我国,2534,岁青年组有一个小高峰,女性尤为突出,,60,岁及以上组老年组男高于女。,2003,年我国男女自杀曲线,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65 70 75 80 85,资料来源:中国卫生统计年鉴,4,人群分布,(,1,)移民,(,2,)职业,(,3,)婚姻状况,(,4,)文化水平,(,5,)宗教,(,6,)民族,5,自杀手段,(,1,)暴力性,枪击、刀伤等,(,2,)非暴力性,服毒、服药等,我国三分之二自杀死亡是服毒导致。,自杀的主要危险因素(,1,),社会人口学因素,性别,:自杀未遂女多于男,自杀死亡男多于女(在我国城市男女性别自杀死亡率接近,但农村女性自杀死亡率高于男性),年龄,:自杀未遂青少年多,自杀死亡老年人多,在我国,自杀死亡有两个年龄高峰:,25,34,,,60,岁以上,婚姻状况,:未婚、离婚、丧偶者多于已婚者,受教育程度,低者自杀率高,自杀的主要危险因素(,2,),遗传因素与生物化学改变,与精神疾病遗传有关,主要为情感性障碍、精神分裂症和酒精中毒的遗传,近年来已发现自杀者存在遗传基因,中枢,5-,羟色胺水平降低,可能与冲动性自杀有关,自杀的主要危险因素(,3,),心理特征方面,个性犹豫不决,或带有冲动性,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非此即彼、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认为危机或疾病是不可避免的,认为危机或痛苦是不可忍受的,不能与问题或痛苦共存,自杀的主要危险因素(,4,),健康方面,各种精神疾病,酗酒、吸毒、迷信等行为问题,慢性、痛苦和不可治愈的躯体疾病,残疾、毁容,境遇方面,重大的打击,长期的、慢性的生活事件,缺乏社会支持,其它,个人经历简单,信仰、信任、信心危机,自杀预防的一般措施(,1,),1,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素质,2,普及有关自杀的知识,目前社会上还对自杀存在许多危险的误解,这些误解甚至在医务工作中也是广泛存在的。,3,减少自杀的机会,加强武器管理,特别是枪支管理,加强有毒物质的管理,加强对危险场所的防护和管理,大桥、高楼、风景名胜地的管理,自杀预防的一般措施(,2,),4,建立预防自杀的专门机构,5,对相关医务工作者和心理咨询工作者进行培训,大多数医务人员对自杀行为缺乏必要的了解,自杀未遂的处理模式,以躯体治疗为主,医务人员言语不当可能导致医源性自杀,6,控制自杀个案的媒体报道,7,高危人群的自杀预防,精神病人的自杀预防,大中学生的自杀预防,特殊人群,精神病人,大中学生,社会病态行为(第三节),成瘾行为与健康,Addictive behavior and health,一、概述,成瘾行为(,addictive behavior,)的定义,总的来说,缺乏精确的定义。,普遍认为,成瘾行为是由于反复使用某种致瘾源或反复刺激中枢神经,在一定的人格基础和外界条件下所引起的一种周期性或慢性中毒状态以及发生的特有的嗜好和形成的难以舍弃的习性。,成瘾的共同特点是满足需要的强烈愿望,对物质和行为缺乏控制和节制,只想到物质的使用和行为的执行,而不考虑结果是否有利。,1974,年,WHO,提出药物成瘾的定义:把药物依赖规定为一种强烈的渴求,并反复地使用某种药物,以取得快感或避免不快感为特点的一种精神和躯体性病理状态。,几个重要的概念,精神活性物质(,psychoactive substances,),能够影响人类心境、情绪、行为 , 或者改变意识状态 , 并具有致依赖 ( 成瘾 ) 作用的物质,精神活性物质,的分类,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 (,depressants),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 (,stimulants),大麻 (,cannabis,marijuana),致幻剂 (,hallucinogen),阿片类 (,opioids),挥发性溶剂 (,solvents),烟草 (,tobacco),几个重要的概念,滥用(,abuse,),不当使用(,misuse,),耐受性(,tolerance,),依赖(,dependence,),是一组认知、行为和生理综合征, 使用者尽管明白使用精神活性物质会带来明显的问题 , 但,无,法自控,,,不断使用导致,耐受性增加、戒断症状,和强制性觅药行为,心理依赖(,psychological dependence,):,指病人对成瘾物质的渴求,,,以期获得服用成瘾药后的特殊快感,生理依赖(,physical dependence,):,指反复服用成瘾物质后,,,中枢神经系统发生了某种生理生化改变,,,以至需要这些物质长期存在于体内,,,以避免特殊的戒断综合征的出现,依赖综合征的主要特征,渴望得到精神活性物质成为患者生活中压倒一切的、优先考虑的行为 , 达到难以克制的程度 , 对个体的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妨碍 ( 强制性觅药行为 ),戒断症状 (,withdrawal symptoms),:,表现为躯体和精神功能的紊乱 , 严重时可导致死亡,不同类型的精神活性物质的心理依赖、躯体依赖和耐受性并不一致,成瘾行为的分类,物质成瘾,非法物质成瘾,合法物质成瘾:,镇静催眠抗焦虑药,(Sedative, hypnotic, anti-anxiety medications),酒精,(alcohol),烟草,(nicotine),咖啡因,(coffin),非物质成瘾,病理性赌博,(pathological gambling),病理性互联网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一、烟草成瘾(,1,),气体含有超过,200,种化合物,其中有害物质接近,20,种,主要活性成分包括,尼古丁,成瘾的原因,二甲基亚硝胺,二乙基亚硝胺,乙醛,,CO,,,NO,,等,一、烟草成瘾(,2,),尼古丁的代谢,半衰期,2,小时,在脑内与尼古丁受体结合,引起多巴胺释放,发挥犒赏作用,尼古丁对精神活动的影响,短暂地增加正性情绪、注意力、操作能力,长时间的抑制,一、烟草成瘾(,3,),每年世界上,400,万人死于吸烟,70%,死于吸烟的人来自发展中国家,中国成年男性吸烟比例:,60%,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恶性肿瘤:肺癌,缺血性心脏病,一、烟草成瘾(,4,),烟草依赖的治疗,心理治疗,行为疗法:厌恶疗法、松弛训练、刺激控制,认知疗法,综合疗法,药物治疗,尼古丁替代,可乐宁:,2,受体兴奋剂对抗中枢去甲肾上腺素的兴奋,一、烟草成瘾(,5,),烟草成瘾的社会控制,增加税率,禁止广告,禁止公共场所吸烟,在外包装上标明吸烟对人体的危害,二、酒精成瘾(,1,),酒精中毒,急性中毒:中枢神经系统深度抑制,表现共济失调 、昏睡、昏迷甚至死亡,慢性中毒: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损害,二、酒精成瘾(,2,),酒精的生理作用:,肝脏毒性,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后抑制,成瘾作用,二、酒精成瘾(,3,),酒精有关的躯体危害,酗酒引起的健康问题有急性酒精中毒、车祸、家庭不和、打架斗殴、犯罪等;,慢性酒瘾问题:,有酒瘾综合征,表现为完全或部分停止饮酒后出现震颤、一过性的幻觉、癫痫性发作和震颤谵妄,肝硬化,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神经精神疾病,如多发性周围神经炎、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所致的遗忘综合征、酒精中毒性痴呆等,酒精成瘾的防治,预防酒瘾的形成,加强饮酒有害的健康教育,使群众自觉地适量饮酒,不饮或少饮烈性酒,提倡在饮酒的同时佐以其它食物,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有,支持性心理治疗和集体心理治疗,,以协助酗酒者在日常生活中不过量饮酒。,厌恶疗法,:这种方法是在饮酒时,给酗酒者看可怕的画片、影片等,或同时皮下注射阿朴吗啡,以引起病人对酒的厌恶反应。,二、酒精成瘾(,5,),二、酒精成瘾(,6,),酒精成瘾的,社会控制,增加税率,禁止未成年人饮酒,文化中不鼓励女性饮酒,对所有正式生产的酒精饮料进行管理,民间性的戒酒者匿名协会,(Alcoholic Anonymous ,AA),对酒瘾者有一定的作用。这种组织由酗酒者自由参加,向其他成员介绍自己酗酒的经历和所受的痛苦,成员之间互相支持和鼓励戒酒,但相互之间不打听姓名和其它个人情况。,三、非法物质成瘾,海洛因:目前中国最多,大麻、可卡因、致幻剂:西方国家青少年常见,我国少见,(一)吸毒的危害,(the harm of drug taking ),严重损害吸毒者的健康,1,、视觉与听觉明显畸形,引起非人格化,2,、 影响生育能力,心脏病发病率上升。,3,、有很强的耐受性和依赖性,复吸率一般在,95%,以上,成为艾滋病重要传播途径,破坏社会稳定,对局部经济甚至对全球经济产生损害作用,(二)吸毒的社会根源,Social Cause of,Drug Taking,毒品的可获得性,同伴影响和团伙压力,成长的环境,社会文化对毒品的容忍程度,Obtains of drugs,Companion influence and gang pressure,Growth environment,Social cultures tolerance to the drugs,(三)吸毒的控制与预防,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Drug Taking,禁毒政策和法律,吸毒的三级预防,普通人群,易感人群,吸毒人群,the policies and laws of forbidding drugs,Three level,prevention of drug taking,吸毒的,三级预防,一级预防是针对,普通人群,的预防,,,其主要目的是提高普通公众对毒品及其危害的认识,,,采取的主要手段包括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如广播、电视、报纸、标语口号、招贴画等。,二级预防为针对,易感人群,的预防,,,主要针对高危人群。包括促进预防对象健康的生活方式,,,帮助他们形成抵制毒品的能力,。,三级,预防的主要目的在于降低毒品需求,,,是针对,已经吸毒人群,而进行的,,,包括为吸毒者提供脱毒 ( 戒毒治疗 ) 、康复、重返社会、善后照顾等一系列的服务,,,以期减少吸毒人数,,,降低吸毒者对毒品的需求,,,预防吸毒的各种并发症,。,四、非物质成瘾行为,(,1,),赌博,社交性赌博,病理性赌博,不赌不行,非赌不可,因此而影响了日常职业与社交活动,严重损害社会功能的赌博活动,四、非物质成瘾行为,(,2,),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新出现的问题,名称尚未统一,文献中可见,webholic, internet addiction, internet abuse,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正在研究中,四、非物质成瘾行为,(,5,),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者的特征:,互联网使用的内容不同,使用时间不同,努力控制使用时间,但不成功,对别人说谎,隐瞒互联网使用,因为互联网的使用,造成社会功能受损,例如妨碍或丧失重要的人际关系或工作,失去受教育与就业的机会,四、非物质成瘾行为,(,6,),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发生率,根据我们的研究结果,在高校学生中为,6%,缺乏统一标准和大规模的研究,社会病(第四节),意外伤害,Unintentional Injury,伤害的分类(,Intent of Injury,),伤害,故意伤害,意外伤害,自伤,他人伤害,伤害的严重程度,死亡,严重伤害,住院,急诊室抢救,门诊治疗或自己处理及不治疗,2003,年全球死因构成,慢病,3300,万,传染病,1800,万,伤害,500,万,2003,年中国死因构成,慢病,700,万,传染病,100,万,伤害,100,万,伤害的流行情况,伤害的流行情况,中国伤害概况,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在,2002,年因伤害而死亡的人数超过了,994,,,000,人,中国几乎承担了全球伤害负担的,20,68,的伤害死亡属于意外伤害,32,的是故意伤害,中国伤害死亡的特征,居民死因第五位,,每年伤害死亡约,85,万,其中:,自杀,27,万 占,30%,死亡率居全球之首,车祸,18,万 占,20%,死亡率居世界前列,溺水,12,万 占,13%,农村高于城市(万,万),农村以自杀为第一位占,32%,城市以车祸为第一位占,32%,一、意外伤害概述,(一)概念(,Concept),意外伤害是指,无意识的、意料之外的突发事件造成的人体损伤。意外伤害除了引起人体损伤外,也可能造成精神创伤或心理障碍。,根据伤害发生地点分:,机动车伤害,工作场所伤害,家庭伤害,公共场所伤害,根据伤害性质分:,交通伤害,溺水,中毒,跌落,(,跌倒,),火灾与烧,(,烫,),伤,窒息,医源性伤害,职业伤害,(二)分类(,Classification,),(三)预防干预理论,-,4E,干预,工程干预,经济干预,强制干预,教育干预,engineering intervention,economic intervention,enforcement intervention,educational intervention,二、道路交通伤害,(一)影响道路交通伤害发生的因素,Factors Causing Traffic Accident,自然环境因素,包括气候、地理、地域等方面,,Natural environment factors,Including climate geography, region,生物因素,年龄与性别,生理条件,生物周期,驾驶技术,Biological factors,Age and,gender,Physiological condition,Biological cycle,Driving skills,心理、行为因素,个性心理特征,生活事件,不良行为的影响,社会经济因素,Psychology and behavior factors,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ndividuality,life events ,unhealthy behavior,Social economy factors,(二)中国交通伤害死亡的特征,我国每天,300,人死于车轮之下,车祸死亡率为,14/10,万每年以,10%,的增幅上升,到,2020,年车祸的,DALY,在疾病顺位中将由现在的第,10,位跃为第,3,位,淹死是第三位伤害死因,,114,岁首位致死原因,中国道路交通伤害流行情况,公安部统计数字(,2003,年):,共发生交通事故:,667507,起,死亡:,104372,人,受伤:,494174,人,直接经济损失:亿元,万车死亡率:,道路交通伤害已经成为我国男性和城市居民的,第一位死亡原因!,广西城市伤害死亡的特征,1997-2001,年南宁、柳州和桂林三城市居民伤害死亡,以机动车和运输事故有关的伤害居死因构成首位,(,38.5%,)、其次为跌倒,(11.3%),、中毒,( 11.0%),和溺水,(10.7%),。,个体,男性,年轻,物质滥用,超速,不系安全带或不戴头盔,失眠,移动电话的使用,道路使用的弱势群体,缺少经验,车辆,没有安全带:,车辆的性能差,车辆的大小和重心,车辆颜色不醒目,环境,速度,密度高,道路使用者多,道路交通伤害危险因素,(三)道路交通伤害的控制与预防,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raffic Accident,交通立法,教育培训,改善交通条件,车祸的急救与康复,Transportation legislation,Education and training,Improving transportation condition,The first aid and recovery of traffic accident,行 人,道路交通伤害预防,个体,掌握交通法规的知识,车辆,改造车辆减少对行人的损害,环境,-,路况改变减少交通流量和车速(交通岛,最高车速等),摩托车,道路交通伤害预防,个体,摩托车头盔,眼睛保护,保护性服装,可视的颜色:反光的,车辆,可视的颜色:反光的,车辆保护装置,环境,立法干预:头盔,,速度,酒精,年龄,交通法规,道路交通伤害预防,个体,年龄,驾驶员培训,车辆,车辆设计,所用材料,安装安全装置(被动的和主动的),环境,法律(速度,安全带,酒精),道路设计,机动车辆,社会病态行为(第五节),性传播性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STD,),性传播疾病:概述,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STD,):主要由性行为接触或类似性行为接触为主要传播渠道的一组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TI,):,性传播感染,很久以来,,STD,就被认为是一种社会病,也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性传播疾病:概述,STD,的发病率和患病率资料很难获得,WHO,的资料(,1996,)显示:,1995,年全球有超过亿的梅毒、淋病、衣原体感染和滴虫病患者,AIDS,2003,年我国传染病死亡水平前,10,位(,/10,万),狂犬病,肺结核,病毒性肝炎,STD,流脑,非典,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资料来源: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03,年我国传染病发病水平前,10,位(,/10,万),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STD,麻疹,伤寒和副伤寒,疟疾,资料来源: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性传播疾病的社会根源(,1,),性禁锢,一般认为,现代社会中的性禁锢观念最初起源于原始社会中的种种禁忌。,性禁锢对健康的危害很多,对性的讳忌和神秘化,必然造成人们对性的无知,对性冲动的过度压制,可能损害个人心身健康的发展,(,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就认为对性本能的抑制是神经症形成的重要原因,),性传播疾病的社会根源(,2,),性放纵,自阴暗的中世纪性禁锢过去以后,许多西方人的性观念逐渐开放,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兴起了两次大规模的,“,性解放,”,运动,很多人在,“,性解放,”,的旗帜下,要求打破现代的家庭婚姻制度,实行群婚、试婚、不婚同居、夫妻互换、卖淫嫖娼、同性恋,从社会的角度看,性行为与婚姻、家庭、子女教育等问题都存在直接的联系,它总是要产生社会后果的。,例如:性放纵的危害之一就是不负责任的性行为,并由此造成家庭解体、离婚率升高、子女抚养和教育困难、,“,孩子生孩子,”,等大量社会问题。,性传播疾病的社会根源(,3,),人口流动,医疗条件,性传播疾病的社会控制,健康性观念和安全性行为(最有效),以适当形式进行性病防治宣传,加强对,STD,的监测,对高危人群,对重点疾病如梅毒、淋病和,AIDS,对,STD,的治疗情况,对,STD,高危人群开展预防工作,商业性工作者,/,同性恋者,/,吸毒者,/,特殊服务行业人员,100%,安全套使用项目,社会病态行为(第六节),青少年妊娠,Adolescent Pregnancy,青少年妊娠,一、青少年妊娠的危害,青少年妊娠是指法定结婚年龄以前所有的妊娠现象,包括有意怀孕,(intended pregnancy),和无意怀孕,(unintended pregnancy),。,(一)生殖健康与生殖社会病的概念,生殖健康是指,生殖系统及其功能所涉及的身体、精神和社会诸方面都处于完好的健康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适。,生殖社会病是指生殖健康领域中,,社会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必须通过社会性措施加以控制的,不健康行为和生殖医学社会现象。,青少年妊娠,(一)生殖健康与生殖社会病的概念,生殖健康是指,生殖系统及其功能所涉及的身体、精神和社会诸方面都处于完好的健康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适。,生殖社会病是指生殖健康领域中,,社会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必须通过社会性措施加以控制的,不健康行为和生殖医学社会现象。,(二)青少年妊娠的危害,1.,青少年妊娠的不良后果及其对健康的影响,2 .,青少年妊娠可造成长期心理创伤,3,青少年婚前性行为可导致性病、艾滋病的流行,4,青少年妊娠的社会问题,二、青少年妊娠的生物,-,心理,-,社会病因,(一)社会习俗,(二)性观念,(三)经济文化,文化低、经济收入低的青少年妊娠率较高。,(四)法律与政策,(五)家庭因素,有家庭聚集性;家庭不和或离婚的妊娠率高。,(六)社会心理因素,(七)生物学因素,二、青少年妊娠的社会根源,Social Causes of,Adolescent Pregnancy,青少年生理发育成熟后,有了性冲动的产生,但又不具备控制自己的性冲动的能力,现代社会性观念越来越开放,性禁锢观念同样对青少年的性行为和青少年妊娠产生重大的影响,三、青少年妊娠的社会防治,(一)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教育水平,(二)要在全社会形成健康的性观念和性道德,(三)打破性禁锢,推动针对青少年的性知识教育,(四)加大对怀孕青少年的帮助力度,社会病态行为(第七节),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s,(一)精神障碍的概念,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s,),是指在各种有害的物理、化学、生物、遗传、心理、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影响下,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是一类具有临床意义的行为或心理综合征,伴随痛苦体验和(或)功能障碍,对人们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并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其他疾病比较,精神障碍的发生、发展、转归与社会因素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 社会文化因素影响精神障碍的确定;, 社会结构因素影响精神障碍的分布;, 社会动荡对精神健康有不良影响,可导致精神健康损害;, 文化应激源作为精神障碍的病因已得到公认;, 社会歧视是导致精神障碍慢性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二、精神疾病产生的社会根源,二、精神疾病产生的社会根源,(,一,),社会文化因素,文化信念的影响,社会发展的影响,医学化的影响,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faith,The influence of social development,The influence of medicine,一般地说,处于社会劣势的群体精神疾病患病率较高,而处于社会优势的群体精神疾病患病率较低。,目前倾向于用多元的理论来进行阐释。,(二)社会结构因素,(,三,),社会动荡与精神疾病,原有社会、经济、文化和心理基础的破坏,导致精神应激的增加,被动移民和难民增加,(,四,),文化源性应激,有些信念可以直接引起应激,特殊的文化期望可能导致人们遭受更多的压力,某些文化标签带来应激,(,五,),对精神病人的,歧视,不尊重精神病人的人格,剥夺其基本权利,将病态行为裁定为非道德的行为而加以歧视和谴责,对精神病人进行社会隔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