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一轮复习)

上传人:猪** 文档编号:243726373 上传时间:2024-09-29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2.8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课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一轮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第2课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一轮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第2课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一轮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在分封制下,诸侯在自己领地内有相对大的独立性,。诸侯掌握了封疆内的用人、行政、军事、财政大权,使诸侯国的势力日益壮大。随着诸侯与周王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转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是必然结果。,直至出现诸侯争霸战争,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后被郡县制所取代。,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之,课标要求:,a.,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b.,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高考考纲:,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时代特征:是“王室衰微”、“礼崩乐坏”的时代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等);,是诸侯纷争,战乱频仍的时代(周初,-,诸侯上千,春秋中期,-,近百,春秋末期,-,主要剩七国),时段,年代,(,公元前,),政治特点,反映实质,春秋,770-476,(,近,300,年,),春秋争霸,战国,475-221,(250,多年,),变法兼并,一、春秋战国时期:,(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宗法分封制遭破坏,争夺天下,春秋战国(东周)时代特征,(,1,)经济上:,(,2,)政治上:,(,3,)文化上:,(,4,)阶层上:,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促使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随着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他们在各诸侯国先后,开展变法运动,新的封建制度逐渐建立起来。,思想空前活跃和文学艺术繁荣发展,出现百家争鸣。,总的来讲,,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制度的转型期(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统治秩序在确立,,构成社会变革的,根源则是以铁器为特征的生产力的革命。,士阶层崛起;地主阶级出现;士农工商并称“四民”,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杜牧,阿房宫赋,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古风,其三,探究:那么为什么秦能够统一六国?而不是曾号称拥有百万雄师的楚国?或是拥有廉颇、李牧的赵国? 或是曾派荆轲刺秦的太子丹的燕国?,二、秦朝,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一)秦朝统一的条件,(,1,)客观原因(时代背景):,经济基础:,政治基础:,理论基础:,民心基础:,民族融合:,(,2,)主观原因:,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其他国家。,秦王赢政的,雄才大略,和远交近攻的策略。,经济(小农经济)发展,要求实现全国的统一。,兼并战争后出现了,局部统一,,为大统一提供条件。,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法家理论,成为秦国的治国指导思想(韩非子),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乱使各族人民初步融合有利于统一。,法家思想的两位代表人物,:,商鞅,:,约前,390-,前,338,年,,秦孝公时期,韩非,:,约前,280-,前,233,年,,秦王嬴政时,商鞅变法极大地提升了秦国实力,(,历经,100,多年,),:,确立土地私有、奖励耕战等,韩非子的法家学说成为秦国的治国指导思想:,中央集权、变法革新,公元前,221,年,先后:韩赵魏楚燕齐,“远交近攻”的战略,秦朝的统治疆域较前朝空前扩大,统治者应当如何吸取前代的经验教训、实行有效管理呢?,(二)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课本,P7,)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包,括,两,方,面,专制主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两者区别,两者联系,具体内容,是一种,决策方式,,与民主政体相对应。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在皇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矛盾:皇权,vs,相权),是一种,地方管理方式,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专制主义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之时。,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力之时。,(矛盾:中央,vs,地方),郡县制,三公九卿制,皇帝制度,选官、考核制度,细密严苛的秦律,特征:,权力高度集中,补充理解: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确立的原因:,经济上:封建经济(小农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以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政治上:封建地主阶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保护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镇压农民反抗。,思想上:法家集权理论的影响。,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1,、建立,皇帝制度,(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材料一: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三:课本,P7 “,自以为功过五帝,地广三王”,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避讳,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帝制的特,点:,皇帝制的本,质:,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帝独尊,材料解读:秦始皇创立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权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另一方面以,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1,、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A.,宣扬托古改制,B.,承袭华夏传统,C.,突出个人功业,D.,标榜君权神授,解析:秦初并天下后,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因此,他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定作自己的尊号。,皇帝不仅仅是一个称谓,更是权力的象征。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都由皇帝任免。,从题干表述可知嬴政自称“皇帝”,是为了突出个人功业,从而增强皇帝的权威性,,C,项正确。,A,、,B,项只是表面现象;,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皇帝,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副,丞相,管理律令、图籍,,监,察百官,军务,(虚有其位),影响:三公互,不相属,互相,牵制,确保专制皇权不至旁落,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2,、建立,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解析:,虽然太尉管理全国军务,但为虚职,没有实际的调兵权。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掌握,所以“右在皇帝”。,左图是秦朝阳陵虎符,铜铸,中分为二,左右各有十二字铭文“甲兵之符,右在,左在阳陵。”发兵时必须左、右半符验合方能生效。,将“右在,”后空缺部分填写完整。,皇帝,2,、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解析:题中材料描述了,秦汉时期军国大事先由群臣商议,之后由宰相领衔上奏皇帝最后裁决。这种商议的做法有利于集思广益,减少决策的失误,,故,D,项符合题意;,A,项表述与材料“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相矛盾;,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C,项对材料的理解错误,这一制度并不能起到限制皇权的作用。,3,、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和教化,郎中令掌宫廷警卫,少府管皇帝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管皇室宗族事务等。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政体的本质是(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B.化国为家,君权至上,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解析:注意审题,本题设问要求的是“本质”,,九卿原先是为王室服务的,在秦始皇统一后,转化为国家行政机构,这显然是化国为家的体现,实质上是皇权至上,,因此,B,符合题意;,A,、,D,两项是现象,不是“本质”;,C,项与题干无关,故选,B,项。,补充理解: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主要特点,中央行政体制以皇权为中心。,中央主要官职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都要围绕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诸卿中奉常、宗正等官职是为皇帝专设,为皇帝私家服务,“国”与“家”同治。,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基础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行政权力体系,为以后历代王朝的中央机构开创了模式。,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3,、建立,地方机构:郡县制,(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郡:郡守、郡丞、郡尉,县:县令、县丞、县尉,基层机构:乡、里,郡县制的作用:,a.,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b.,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废分封置郡县,中央机构:三公九卿,地方管理机构,突出特点:以皇权为中心的金字塔般的统治机构建立,实现了高度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同时也体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候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采纳李斯的建议,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度。,(注:郡县制起源于春秋后期),郡县按,划分,不再按,关系划分。,地域,血缘,郡县长官由,直接任命,,不得世袭,。,皇帝,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比较:,相同点:,目的:,都是,地方行政制度,,体现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性质:,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制度,分封制,郡县,制,管理方式,官吏产生,自身权力,本质特征,历史影响,世代相袭,贵族政治(血缘政治),初期有利于稳定政治秩序,后期发展为割据势力,只有行政管理权,直接对皇帝负责,垂直管理,皇帝任免,官僚政治,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享有高度自治,有较大独立性,柳宗元:“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4,、秦始皇横扫六合,开创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政治格局,这使得关于“分封”与“郡县”的这场争论无非只是走了一个与其说是“讨论”,还不如说是具有宣传“作秀”意义的过场。这就是说( ),A.郡县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B.秦朝的朝议制度徒有虚名,C.秦始皇早已决定要实行郡县制,D.秦朝集权统治开启了郡县制,解析:,秦统一后全面推行郡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故,A,项正确;秦朝的朝议制度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决策的失误,不是徒有虚名,,B,项错误;,C,项与题意不符,排除;郡县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秦朝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故排除,D,项。,5,、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解析:材料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郡县制在秦汉时期的积极作用,。秦朝亡于暴政,而非郡县制;西汉有王国叛乱,而无郡县叛乱。“秦制之得亦明矣”,这里的秦制指的是秦朝的郡县制,郡县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C,项正确。,4,、,读通鉴论,曰:“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句中省略处应填入( ),A.分封之制,B.郡县之制,C.郡国并行,D.行省制度,解析:材料中“封建”指的是封邦建国,即分封制,主旨是对于是否实行分封制争论不休,因此省略处应填入取代分封制的地方行政制度,要,抓住“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这一关键信息,即可得出“郡县制”,,故,B,项正确;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虽然分封制在秦汉以后依然存在,但已不是地方行政制度的主体。郡国并行制仅存在于汉朝,行省制度始于元朝,均与题干材料不符,故,A,、,C,、,D,三项错误。,比较项,贵族政治,官僚政治,含义,权力的来源,权力运作,权力机构,收入来源,官吏选拔,补充理解: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的不同,世袭,由皇帝授予,临民不食土,自主性大,,可以决定治下的一切事情,受制于皇帝及其代理者;,很难发挥自己的才干和主动性,比较简单,多个机构相互制约、相互监视,政府机关庞大臃肿和运转不灵,来自于其封地,由“世卿世禄”制产生,来源于俸禄;贪污受贿,由皇帝来任免,由察举、科举制等办法产生,政治权力都掌握在世袭贵族手里,所有官员都是贵族,有封地而无薪俸,将政权固定在贵族的家族范围内,用族权维护政权,。,随着郡县制取代分封制,贵族政治让位于官僚政治。官僚政治是顺应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需要产生的,以集权为特征官僚政治下,官员由中央任命,没有封地,衣食俸禄,官位不能世袭,属于“流官”。,(,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建立,三,公九卿制,建立,皇帝制度,建立,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统一文字;,修建长城;,焚书坑儒(文化专制),(,2,)其他巩固集权和统一的措施有:,制定选官制度,(二)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军功授爵制),颁布细密严苛的秦律,(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帝独尊),(三公互不相属、互相牵制,保障皇权集中),(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度,衡,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文字,量,云梦睡虎地秦简,“囹圄成市”、,“赭衣塞道”两个成语说明了秦法律的残酷。,(,3,)秦朝中央集权制的特点:,1,、基本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或君主专制,),。,具体表现为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帝独裁。秦始皇创立的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职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皇帝的命令通过中央政府官员,经由郡、县,再通过乡、里,可直达百姓,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君主统治,提高了行政效率。,2,、在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下,皇帝的决策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取决于皇帝一人的意志。,(,4,)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制的影响:,A.对秦朝:,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巩固国家统一及形成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B.对后世:,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李贽曾赞扬郡县制为“千古创论” ),总结: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一、概念理解:,二、战国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萌芽,1,、理论:,2,、实践:,三、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基本特征:,2,、主要内容:,3,、影响:,权力的高度集中,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秦律、考察和选官制度,法家思想,商鞅变法及各国变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统治(政治、经济、民族融合),影响后世(奠定后世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