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第二章区位理论,第一节杜能的,农业区位论,第二节韦伯的,工业区位论,第三节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第四节 廖什的,市场区位论,第五节 现代区位理论,第一节杜能农业区位论,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三、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五、理论的局限性,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杜能(,Johan Heinrich von Thunen,1783-,1850,)于,1826,年完成了,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以下简称,孤立国,),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一,),背景:寻求企业型农业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二,),目的: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资料来源:,Haggett P .,Geography:A Modern Synthesis,.Revised Third Edition. New York: Harper& Row Publishers, Inc,1983.416,),图,3.1,杜能,二、 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一,),理论前提,1,杜能关于,“,孤立国,”,的假定条件,(,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惟一的交通工具;,(,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4,)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6,)农产品的运费与重量及产地到消费市场的距离成正比。,(,7,)农业经营者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并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调整他们的经营品种。,2,杜能要解决的问题,第一,在这样一种关系下,农业将呈现怎样的状态。,第二,合理经营农业时,距离城市的远近将对农业产生怎样的影响。即为了从土地取得最大的纯收益,农场的经营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将如何变化。,3,杜能的研究方法,“,孤立化的方法,”,:,排除其它要素(像土质条件、土地肥力、河流等)的干扰,而只探讨一个要素(即市场距离)的作用。,(即不考虑所有的自然条件差异,而只是考察在一个均质的假想空间里,农业生产方式的配置与距城市距离的关系。),(,二,),形成机制,1,地租的形成及影响因素,一般地租收入公式如下:,P = V -,(,E + T,),或,P + T = V -E = K,式中:,P,单位面积土地上最大利润;,V,农产品的市场价格;,E,农产品的生产费;,T,产地到市场运费;,K ,常数,2,地租曲线,概念:在市场(运费为零)点的地租收,入和耕作极限连结的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由运费率所决定,不容易运输的农作物的地租曲线一般斜率较大,相反则较小。农场主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图,3.2,下部)。,图,3.2,杜能圈形成机制与圈层结构示意图,(,三,),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理,1,农业生产方式空间配置的基本原理,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一般在城市,近处种植相对于其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作物,或者是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在新鲜时,消费的产品。而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小的作物。,在城市的周围,将形成以某一种农作物为主,的同心圆结构。,2,杜能圈结构,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园结构。,(,资料来源:,Haggett P .,Geography: A Modern Synthesis,.Revised Third Edition. New York: Harper& Row Publishers,Inc,1983.416),图,3.3,杜能孤立国的土地利用带,(1826),三、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应用研究,(一)乔纳森的宏观尺度研究,(二)上海、北京郊区农业空间结构,(三)纳瓦佛等人的研究,(,一,),乔纳森,的宏观尺度研究,乔纳森综合欧洲的人口密度,各种农,作物、家畜、水果的分布与农业景观,以,西北欧为中心划分出七大地带。,图,3.4,欧洲城市周围的农业地带,(,二,),上海、北京郊区农业空间结构,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市郊区的农业类,型围绕城区形成四个圈域。北京市郊区也有,同样的圈层结构表现。,(,三,),纳瓦佛等人的研究,纳瓦佛等人的研究表明,在发展中国,家,存在以农村聚落为中心的同心圆状土,地利用形态,从而验证了微观尺度的杜能,圈模式。,图,3.5,卢旺达村落周围典型的土地利用形态,1.,住宅区,2.,香蕉地,3.,内侧耕地,4.,咖啡种植地,5.,外侧耕地,6.,河谷耕地,A.,雨季耕地,B.,旱季耕地,吴旗县始终把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和发展生产力放在突出位置,按照“远山陡坡退耕还林,近村缓坡修田栽果,山底治沟打坝淤田,户户发展致富产业”的思路,将全县划分为防风固沙和水土保持两大区域,退耕地、荒山荒坡地、锁边固畔地、护路护岸地和城镇村庄驻地五种类型,遵循“适地适树适草”的原则进行科学规划,确定治理内容和形式,增强治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具体区域布局上,根据不同退耕地的特点和立地条件对种苗进行科学配置,36,度以上陡坡耕地大面积营造灌木混交生态防护林,,1635,度坡地实行沙棘,+,山杏(山桃)间作、山杏(山桃),+,牧草间作,,10,度,15,度坡地实行沙棘,+,牧草间作种植,,10,度以下为耕地,川道平地种植蔬菜花卉等;近村、近路、近水源的背风向阳平缓坡地营造仁用杏,+,牧草生态经济复合林,荒山荒坡大面积营造沙棘、小叶杨、乔灌草等混交林。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粮、经、果、牧、菜全面发展的科学治理模式,实现了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一)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二)经济区位研究上的意义,(,一,),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揭示了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这种空间分异,源于生产区位与消费区位之间的距离,各,种农业生产方式在空间上呈现出同心圆结,构。,提出了农业地理学的两个原理:,(1),不存在对于所有地域而言的绝对优,越的农业生产方式,即农业生产方式的相对,优越性。,(2),距,市场越近、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布局是合理的,由此而形成,的农业生产方式布局,从农业地域总体上看,收益最大。,(,二,),经济区位,研究上的意义,创立了孤立化的研究思维方法。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地阐明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成为土地利用一般理论,的基础。,五、理论局限性,(一)杜能对其理论的修订,(二)杜能理论的其它缺陷,(,一,),杜能对其理论的修订,杜能放宽了“孤立国”的假设条件,首先考察了河流的影响,其次考察了其它小城市的影响,进而考察了谷物价格和土质的影响。,图,3.6,可通航河流和其它小城市对孤立国模式的影响,图,3.7,谷价与土质对孤立国模式的影响,(,二,),杜能理论的其它缺陷,没有考虑自给性农业经营的空间问题;,追求最大地租收入的行为动机与现实不完全符合;,技术与交通的发展使得杜能理论中的距离因素决定性作用制约变小;,没有考虑到城市周围地区的土地利用。,图,3.8,城市蔓延与农业土地利用模式(逆杜能圈),第二节韦伯工业区位论,一、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二、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三、韦伯区位论的应用研究,四、韦伯区位论的意义,五、理论与现实,一、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韦伯(,Alfred Weber,,,1868,1958,),是德国经济学家,他于,1909,年著书,关于,工业的区位(第一部 区位的纯理论),,,从而创立了工业区位理论。,(,一,),基本概念,1,基本概念,(1),区位因子,(locational factors),及其分类,概念:区位因子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二、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类型:区位因子分为一般因子和特,殊因子。一般因子与所有工业有关,例如,运费、劳动力、地租等;而特殊因子与特,定工业有关,例如空气湿度等。,在区位因子中,还可分出区域性因,子,集聚、分散因子。,(,2,)一般区位因子的确定,概念:一般区位因子的确定,即在区位因子中寻求与所有工业均相关的区域性因子。,识别一般区位因子的方法,:,第一步,工业产品的生产、分配过程主要成本,包含如下方面:,布局场所的土地和固定资产(不动产与设备)费;,获取加工原料和动力燃料费;,制造过程中的加工费;,物品的运费。,第二步,在整个生产过程与分配过程,中,一般成本因素如下:,布局场所的土地费;,固定资产费;,获取加工原料和动力燃料费;,劳动成本;,物品的运费;,资本的利率;,固定资产的折旧率。,第三步,在上述七种成本因素中,,固定,资产的折旧率以及利率,没有区位意义;,土地,费(地租),在考虑集聚、分散因素之前认为,是一样的,因此不宜作为区域性区位因子;,固定资产费,主要反映在购入价格上,一般不,与区位发生直接关系。因此可以排除上述七,种成本因素中的四种,只剩下以下三种:,原料、燃料费;,劳动成本;,运费。,第四步,原料、燃料费,劳动成本以及运费是三个影响所有工业的一般区位因子。,第五步,出于理论研究和便于处理,可将原料、燃料价格的地区差异用运费差异来替代,这样,影响工业区位的一般区位因子分别为运费和劳动费。,(,二,),理论前提,韦伯工业区位理论基本假定条件:,(,1,)研究对象为均质的国家或特定的地区。在此范围内只探讨影响工业区位的经济因素。,(,2,)工业原料、燃料产地分布在特定地点,并假设该地点为已知。,(,3,)工业产品的消费地点和范围为已知,且需求量不变。,(,4,)劳动力供给亦为已知,劳动力不能流动,且在工资率固定的情况下,劳动力的供给是充裕的。,(,5,)运费是重量和距离的函数。,(,6,)仅就同一产品讨论其生产与销售问题。,韦伯分三个阶段逐步构建其工业区位理论:,第一阶段:由运费指向形成地理空间中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第二阶段:劳动费指向,可以使在运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第三阶段:集聚指向,可以使运费指向与劳动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再次偏移。,(,三,),理论重点,1,、运费指向论,运费指向论所要解决的问题:在给定原料产地和消费地下,如何确定仅考虑运费的工厂区位,即运费最小的区位。,(,1,)工业原料的性质和重量,原料分类,:,标准:,原料空间分布状况;,原料生产时的质量转换状况。,分类:,遍在原料,原材料,纯原料,局地原料,损重原料,原料指数:产品质量与局地原料质量之比。,局地原料质量(,W,m,),原料指数(,M,i,),=,产品质量(,W,p,),局地原料质量,+,产品质量 局地原料质量,区位重量,=,= + 1,产品质量 产品质量,=,原料指数,+ 1,(,2,)最小运费原理,在生产过程不可分割、消费地和局地原,料地只有一个的前提下,依据最小运费原理,的区位为:,(1),仅使用遍在原料时,为消费地区位;,(2),仅使用纯原料时,为自由区位;,(3),仅使用损重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用原料指数以及区位质量得出的一般,区位法则:,1,、原料指数(,M,i,),1,(或区位质量,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2,、原料指数(,M,i,),1,(或区位质量,2,)时,工厂区位在消费地;,3,、原料指数(,M,i,),=1,(或区位质量,=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消费地都可,(,自由区位)。,二维坐标中的区位三角形,(a),和区位多边形,(b),范力农构架(,Varignnon Frame,),工厂区位的平面图解析,(,3,)综合等费用线,概念,1,:等费用线,运输费用相,同的点的连线。,概念,2,:综合等费用线,全部运,费相等点的连线。,综合等费用线示意图,2,劳动力成本指向论,1,概念,劳动费,指每单位质量产品的工资部,分。它不仅反映了工资水平,同时也体现了,劳动能力的差距。,2,韦伯劳动费指向论的思路,劳动费用最低区位的图解,3,劳动费指向的判断指标,指标,1,:劳动费指数,概念:每单位质量产品的平均劳动。,标准:如果劳动费用指数大,那么,,从最小运费区位移向廉价劳动费区位的可,能性就大;否则,这种可能性就小。,指标,2,:劳动系数,概念:每单位区位质量的劳动费,,用它来表示劳动费的吸引力。,劳动系数劳动费,/,区位重量,标准:劳动系数大,表示远离运费,最小区位的可能性大;劳动系数小则表示,运费最小区位的指向强。进一步也可以说,劳动系数越高,工业就会更加向少数劳动,廉价地集中。,结论:,决定劳动费指向有两个条件:,一是基于特定工业性质的条件,该条件是通过劳动费指数和劳动系数来测定;,二是人口密度和运费率等环境条件。,4,劳动费指向的影响因素,3,集聚,指向论,1,概念,集聚因子,因一定量的生产集中在特定场所带来的生产或销售成本降低。,分散因子,分散因子是集聚的反作用力,是随着消除集中而带来的生产成本降低。,2,集聚的类型,纯粹集聚,集聚因子的必然归属的结果,即由技术性和经济性的集聚利益产生的集聚,也称为技术性集聚。,偶然集聚,纯粹集聚之外的集聚,如运费指向和劳动费指向的结果带来的工业集中。,3,集聚因子的作用形态,由经营规模的扩大而产生的生产集聚。,由多种企业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集聚。,4,分散因子的作用,分散因子的作用是集聚结果所产生的,可以说是集聚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的方式和强度与集聚的大小有关。,其作用主要是消除由于集聚带来的地价上升造成的一般间接费、原料保管费和劳动费的上升。,5,集聚指向对运费指向或劳动费指向区位的影响,集聚节约额比运费(或劳动费)指向,带来的生产费用节约额大时,便会产生集,聚。一般而言,发生集聚指向可能性大的,区域是多数工厂互相临近的区域。,集聚指向的图解,6,集聚指向的判断,指标:加工系数,加工系数单位区位质量的加工价值,标准:加工系数高,工业集聚的可,能性也大;相反,集聚的可能性就小。,三、韦伯区位论的应用研究,(一)运费指向论的应用,(二)劳动费指向论的应用,(三)集聚指向论的应用,(,一,),运费指向论的应用,依据原料指数将工业分为如下三种类,型,据此可判断其区位倾向。,1,原料指数,大于,的工业,2,原料指数,比,1,小,的工业,3,原料指数,大致等于,的工业,(,二,),劳动费指向论的应用,韦伯测定了当时德国机械、金属和运输机械工业的劳动费指向程度。,纺织业和精密机械零件行业的区位是典型的劳动费指向性产业。,一般向都市周边和农村地域分散的工业大都是劳动系数高或对集聚利益要求不高的行业。,(,三,),集聚指向论的应用,工业由分散走向集聚,再由集聚趋于分散已成为工业区位空间运动的一个规律。,“,二战,”,后,日本,“,三湾一海,”,形成了高度密集的重化学工业集聚带。,20,世纪,70,年代后,这种集聚有所缓和,特别是京滨工业地带的临海部工业的集聚出现停止,。,四、韦伯区位论的意义,(,),韦伯首次将抽象和演绎的方法运用于工业区位研究中,建立了完善的工业区位理论体系。,(,),提出最小费用区位原则,即费用最小点就是最佳区位点。,(,),指向理论已发展成为了经济区位布局的一般理论。,五、理论与现实,韦伯工业区位论中有不少假定(如运费,构成,完全竞争条件)与现实存在距离,同,时,忽视了决策者的差异、技术变化以及政,策因素等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因而降低了其,现实有效性。,第三节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一、中心地理论产生的背景与目的,二、中心地理论的基本概念,三、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四、中心地理论的评价,75,一、理论产生的背景与目的,1,、背景,20,世纪开始,经济活动加速了集聚的进程;,城市(聚落)在区域社会经济中占据了主导地位。,2,、目的,探索“,决定城市的数量、规模以及分布的规律,是否存在,如果存在,那么又是怎样的规律”这一课题。,76,克氏在探究其理论时,曾说过:“我们探索这个原因,为什么城市有大有小?我们相信,城市一定有什么安排它的原则在支配着,仅仅是我们仍然不知道而已。”,77,二、基本概念,1,、,中心商品,在少数的地点(中心地)生产、供给,而在多数的地点消费的商品。可分高级与低级中心商品。,2,、,中心地,向周围供给中心商品与服务的场所。,3,、,中心性,中心地对其周围地区的相对重要性或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常用中心地供给自身中心商品后的剩余表示(总供给量与自身消耗量之差)。,78,4,、,补充区域,(市场区域、中心地区域),指从中心地接受中心商品供给的周围区域。当中心与周围的供给和需求均衡时的区域范围成为补充区域的范围。,5,、,商品服务范围,(上限与下限),上限是由对中心商品的需求所限定的,为中心地的某种中心商品能够到达消费者手中的空间边界。,下限是由中心商品的供给所规定的边界。中心地为供给某种中心商品而必须达到的该商品的最小限度的需要量,也称门槛人口或最小经济许可空间。,79,某中心地商品的下限,某中心地商品的上限,(商品最大销售距离),某中心地,商品服务的上限与下限范围示意图,特别提示:,当商品服务距离大于商品服务上限时,商品服务可能正常利润超越自身职能;当服务距离等于服务下限时,企业获取;当服务距离小于服务下限时,商品不可能以正常方式提供。,80,6,、,中心商品与中心地职能的等级,根据中心商品服务范围的大小可分为高级中心商品和低级中心商品。高级中心商品是指商品服务范围的上限和下限都大的中心商品。低级中心商品则是商品服务范围的上限和下限都小的中心商品。,供给高级中心商品的中心地职能为高级中心地职能,反之为低级中心地职能。,7,、,中心地的等级,取决于供给中心商品和服务等级的高低。中心地等级与中心职能是相互对应的,中心地等级与其分布数量呈反比例关系,而且只能向下兼容的。,81,8,、,经济距离,决定各级中心地商品和服务供给范围大小的重要因子是经济距离。经济距离为用货币价值换算后的地理距离。是主要由费用、时间、劳动力,3,要素所决定的距离,但消费者的行为也影响到经济距离的大小。因此,交通发达程度如何对于中心地的形成与发展意义重大。,82,三、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一)假设条件,1,、孤立平原的地表是个“理想地表”;,2,、人口均匀地分布,且居民的收入和需求以及消费方式都相同。企业可自由布局。,3,、生产与消费均为“经济人”行为;,4,、消费者均为就近消费原则;,5,、相同商品与服务的价格在任何中心地相同,且消费价格等于销售价格与交通费之和。从而,中心地职能在同一中心地集聚。,83,(二)满足六边形空间结构的原则,1,、各级中心地服务必须达到其门槛值,以使商人有利可图(面积最大原则);,2,、中心地区域所有消费者都应得到每种商品或服务的提供(弥合原则)。,4.2,单一中心商品的中心地分布结构的形成,这种情形是否最完美呢?,84,满足原则,1,,则构成农村聚落的三角形格网,而中心地的等位圈是相切的,可有部分区域得不到供给;如是同时满足原则,2,,则构成中心地(市场区域)呈六边形格网。,中心地空间结构的发展与演变,小知识:至于为何选择六边形结构,据说克氏曾经考察过蜂窝的结构,事实上,只有六边形结构才能更好的满足两个原则。,85,1,、市场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K=3,系统),图,4.3,市场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的形成,你能用此图说明,K=3,系统有什么特点吗?,86,(,1,)基本原则:每一个次一级中心地位于三个较高一级中心地形成的三角形中央,有利于与较高一级中心地展开错位竞争。显然,,(,2,)中心地市场区体系为,1,,,3,,,9,,,27,,,81,。从这一数字排列关系可看出,是按,3,的倍数在变化。,(,3,)中心地等级体系为,1,,,2,,,6,,,18,,,54,,,。即从区域内次级中心地开始,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低级中心地数量为其上一级中心地的,3,倍。,87,(,4,)各中心地间的距离关系,图,4.4,德国南部的中心地的数量和距离,可见,较高一级中心地之间距离是它们到次一级中心距离的 倍。,88,(,5,)特点:,中心地具有等级性,且各级的中心地与中心职能相对应。,中心地按照一定的规则分布,一般是三个中心地构成的三角形的重心是低一级中心地布局的区位点。,各等级间的中心地数量、距离和市场区域面积呈几何数变化。,(,6,)应用:,由于次一级中心地位于较高一级中心市场区的顶点上,而不在两个较高等级中心地的连结通道上,因而效率并不高。适用于市场发育初期。,第四节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一,),基本观点,廖什认为大多数工业区位是选择在能够获取最大利润的市场地域,区位的最终目标是寻取最大利润地点。最佳区位不是费用最小点,也不是收入最大点,而是收入和费用的差最大点,即利润最大点。,(,二,),假定条件,第一,在均质的平原上,沿任何方向运输条件都相同;进行生产必要的原料充足,且均等分布。,第二,在平原中均等地分布着农业人口,最初他们的生产是自给自足,且消费者的行为相同。,第三,在整个平原中居民都具有相同的技术知识,所有的农民都可能得到生产机会。,第四,除经济方面的作用外,其它因素都可不考虑。,(,三,),市场区位模型,廖什以农户生产和销售啤酒为例,研,究市场区及其体系的形成规律和空间形式。,廖什的市场区组织的发展过程,市场区体系的形成机制,基于最大收益的廖什工业区位模型,(a),单一市场区模式;,(b),竞争条件下的市场区域;,(c),稳定的非重叠的蜂窝状市场区域,(,四,),廖什理论的特点,廖什最大利润区位论的市场是蜂窝状的正六边形,“,面,”,状市场。在垄断竞争情况下,首先着眼于确定均衡价格和销售量,即平均生产费用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点,再通过此来确定市场地域均衡时的面积和形状。,“,广义需求圆锥体”,影响需求圆锥体体积的因子:一为运费,二为社会购买力。若社会购买力一定,则影响需求圆锥体体积的因子仅为运费。运费越小,圆锥体的底面积越大。当运费小到一定程度时,圆锥体的底面积就是全球市场。如何才能防止生产的滑坡和经济的衰退呢,?,简言之,只要使需求圆锥体处于不断的生产过程中即可。,孕育和建造适当产品的需求圆锥,增大需求圆锥体的体积,使新的需求圆锥体胎生于原需求,圆锥体之中,举例:,美国,Photon,公司研制出光学机械式的,代照排机并很快拥有了以,PA,为半径的世界范围市场及较大的需求圆锥体。,1965,年德国,Hell,公司,(M,点,),通过技术创新发展了,CRT(,数字存储的阴极射线管式,),代机,在,20,世纪,60,年代末逐步成熟,,70,年代迅速拥有以,MB,为半径的欧美市场及较小的需求圆锥体;同期,日本,(N,点,),研制了日文,代机,并形成一定市场规模,而美国的光学机械式的,代照排机市场几乎消亡,于,20,世纪,70,年代末停产。随着,代照排机需求圆锥体“生长”到一定程度,,1976,年英国蒙纳公司,(R,点,),研制成,代激光排照机并发展了相应的市场范围。照排机需求圆锥体“生长”扩大过程中,发生在非技术发明地的技术创新不断促进新一代照排机出现,推动新需求圆锥体的“异源生长”。,广义需求圆锥体与产品周期理论关系的举例,19,世纪日本发明并生产 松下牌微波炉,产品出口到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伴随着松下微波炉不断输出、国际市场的形成、技术的长足发展,其发展到成熟产品阶段时,松下集团便将生产地从日本转移至美国。当微波炉已定型,即进入标准化产品阶段时,厂家于,2001,年将其生产基地集中转移到了成本很低的发展中国家, ,中国,中国生产出的微波炉再返输入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另外有许多家电产品也都按诸如此类的,3,阶段产品周期发展,产品生产地随需求圆锥体不断“生长”向外“传播”,而且标准化阶段的初级制造业产品多选中国为生产基地。同理,日本主要彩电制造商松下、东芝、三洋、三菱已全部将彩电生产的主要基地移至中国。此外, 录像机、复印机、空调、,CD,、,DVD,等日本家电产品也主要由日本在中国的工厂生产。,世界制造业发展分为,3,个阶段:一是初级产品生产阶段;二是加工、装配阶段:三是自主知识产权阶段。,第五节 现代区位理论,Thank You !,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