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及其思想

上传人:e****s 文档编号:243702046 上传时间:2024-09-29 格式:PPT 页数:78 大小:6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3章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及其思想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第3章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及其思想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第3章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及其思想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三章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及其思想,第一节 宗教改革前的路德,一、求学阶段,马丁路德(1483-1546)出生在德国东部艾斯勒本一个农民家庭,父亲由务农转业为矿工,后经营铜矿场。马丁路德是幸存的孩子中最大的,被父母寄予厚望。他随家人迁至曼斯菲尔德并在这里接受早期教育,后来又被送往马格德堡上学,接着又来到爱森纳赫在别人家寄宿上学。后来路德进入著名的埃尔福特大学学习。,在埃尔福特,路德接受了在当时还是权威的经院哲学的教育。1502年取得学士学位,1505年得硕士学位。然而,路德并没有沿着父亲安排的道路去走,一场经历改变了他的人生选择。在一次旅途中遭遇暴雨,一个闪电劈进了路德身边的田地,他受惊而呼求:圣安娜救我!我愿意做修士!,路德守此誓约,走进了奥古斯丁修会。路德如饥似渴地阅读圣经,严格遵行修院的规条,但是仍有一个问题挥之不去,就是他想知道上帝是怎样看他的,怎样才能平息因罪带来的上帝的愤怒。,1507年,路德被按立为神父。他接受施道比兹的邀请,到威登堡大学任教,同时,修读神学博士学位。路德在1512年10月19日取得博士学位,正式成为威登堡大学的圣经教授。,二、灵性挣扎阶段,马丁路德是个敬虔的修士,渴望成为一个表里一致、圣洁的人。他追求深度的属灵生活,却常常落在挣扎与绝望之中。,他的困扰是:愈想成为谦卑的人,便愈触碰到心里彷佛是扎了根的骄傲;愈要敬虔,心里愈有反叛的意念:愈要圣洁,便愈发现灵魂深处的罪恶,愈觉得自己离圣洁的标准甚远,就像保罗所说的:立志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罗7:18)他落入极深的痛苦中,无法自拔。,路德的神学思想是促成这个属灵困境的其中一个原因。,他受唯名论神学家奥卡姆的威廉的影响很大。奥卡姆强调上帝的绝对主权,上帝是绝对神圣、自由及自主的;既不受人之理性掌握,也不为人的工作与圣礼左右。,这种思想让马丁路德无法藉某些宗教行为来为自己的困境寻觅出路。他知道不能透过长期祷告、禁食,使自己变得较为属灵;也不能藉任何义行改变上帝对他的看法。,马丁路德遂求助于施道比兹。施道比兹在了解路德的困境后,便介绍他阅读奥古斯丁的著作;路德藉此接触到奥氏所诠释的保罗神学,确认救恩是上帝主动来拯救人,与人的作为无关。,1513至1518年,路德在威登堡大学教授诗篇及罗马书。他认定人无法接近上帝,只能是上帝来接近人。,路德曾经在 1510至1511年间前往罗马出公差,这也是他一生中惟一一次出国。本来罗马在路德心目中是一个圣地,但他在那里发现的却仅是混乱与腐败,因此对教廷深深失望。,1514-1515年间,当路德读到罗马书一章17节:惟义人必因信得生时,长期以来困扰他的属灵问题一下子迎刃而解。在这节经文里,路德看到惟有藉著信心而得生命的人,才被上帝看为义人,这节经文成了他的属灵突破。,这个神学突破,也被称为是路德的“高塔经验”(Tower experience), 因为他是在威登堡奥古斯丁修院塔楼里一间有暖气的屋子里做出这个重要神学发现的。,三. 反对售卖赎罪券,在中世纪后期,教廷财政收入非常拮据。一方面,原来每个地区的教会与人民均须向教廷缴税,称为彼得便士(Peters Penny);但随著世俗君王权力日益壮大,他们从中剥削并禁止其辖地的教会将金钱运至上缴罗马教廷,教廷财政便自然陷入困境了。,另一方面,教廷与教会上层人士生活日益奢华,亦是财政危机的罪魁祸首。教廷面对经济困扰,必须广开财源,赎罪券的发售是其中一个征集资金的方法。,马丁路德得知赎罪券出售,内心非常不安。他并非责怪教会藉发售赎罪券剥削信徒,也非认为要花钱买赎罪券才能赎罪是太昂贵的事;恰好相反的是,他指出能用几个小钱便能得到赎罪是过分廉价了,救赎真的可以这样廉价出售吗?,虽然路德也相信补赎的观念,但他却不同意人能藉著任何宗教的功德(包括奉献在内),为自己赚取救恩或救恩确据;真是这样,上帝的主权便给人褫夺了,上帝对罪的震怒何在?,四.九十五条论纲,1517年1O月31日,路德将写好的反对赎罪券的意见逐点列明,共列出九十五条之多,并以当时最普遍的思想交流方法,将他的九十五条(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张贴于威登堡教堂门外。,“20、 因此,教宗所谓一切惩罚的总赦,实在不能当为一切解释,而只是指免除他自己所加的惩戒。,21、 所以赎罪券贩卖者,宣讲教宗的赎罪券能使人免除各种惩罚,并且得救,那就错了。,22、 事实上按照法规所定,人在今世所应受的任何惩罚,教宗并不能使其在炼狱中的灵魂获得赦免。,36、 每一个真心悔改的基督徒,即令没有赎罪券,也完全可以脱离惩罚和罪债。,40、 真心的痛悔哀叹罪债,愿意补过;可是赎罪券的宽大却使人松懈,厌恶补过,或起码给与这样的机会。,45、 基督徒须知,若看见有人欠缺,却不予以援助,反把钱去买赎罪券,则他所卖的,不是教宗的赎罪券,乃是上帝的愤怒。,46、 基督徒须知,购买赎罪券乃是自由的,不是命令。,52、 信靠赎罪券得救,使徒劳的,即使教宗的使者,纵然是教宗本人用自己的灵魂担保。,53、 凡因宣讲赎罪券,而叫有些教会完全不讲上帝圣道者,便是基督和教会的敌人。,65、 因此,福音的宝藏是从前用以捕捉人才的网。,66、 赎罪券的宝藏却是现在用以捕捉人财的网。,67、 贩卖员大声疾呼,谓赎罪券系最大的恩典,其实应视之为牟利最大的工具。,68、 若与上帝的恩典及十字架的敬虔相比较,赎罪券实在是微不足道。”,第二节 路德领导的宗教改革的发展,一、早期的发展:争论与冲突,1冲突开始,在整个世界因路德的九十五条闹得沸沸扬扬之际,萨克森的选侯弗得烈坚决站在路德一边要保护他。,1518年,路德被召往奥格斯堡议会听审,由枢机主教迦耶坦主持。迦耶坦要求路德收回九十五条,路德不肯就范。,1519年7月,路德与当时非常有名的神学家约翰厄克在莱比锡辩论。,厄克向他揭示一个重要的事实:教会的所有思想制度都不是孤立,而是互相紧扣、起连锁作用的,牵一发而动全身,反对某个单项,就等于反对全体。就算如路德所说,教皇的权威附属于大公会议之下,但至少前者的权力仍是为后者所授予及认可的,故要否定教皇无谬误的权威,就连大公会议的无谬误权威也一并推翻了。,2冲突加剧,1520年,教皇曾去信警告,呼吁焚烧所有路德的著作,并下令要路德在两个月内悔改,但此信却被路德焚烧了。1521年1月2/3日,路德被教皇开除教籍。,同年的4月,路德被传到沃尔姆斯国会听审,由德国皇帝查理五世亲自主持。结果,路德被命令在21天内回到威登堡,而且不准再讲道。查理五世正式发布将路德逐出教会的沃尔姆斯敕令。,弗得烈知道皇帝及教皇将会对路德不利,约在一个月后,国会发出禁令通缉路德,而教廷也计划等到皇帝的安全通行保证失效后,将路德逮捕,以异端罪名处死。于是连夜将路德送到瓦特堡城堡中。路德在瓦特堡隐居期间,主要从事圣经的德文翻译工作。,二、路德领导下的宗教改革,由于宗教改革主要是由民众从下而上的自发推行的运动,不同的参与者有不同的动机,有纯粹宗教性的(认为大公教会已偏离了基督教信仰的本来精神,必须予以纠正),也有政治性与社会性的(民族主义者、人文主义者、社会革命者),情况异常混乱,过激事件时有发生。,在不少天主教堂及修院被群众破坏时,总会发生暴力打斗、抢掠等罪案。为恢复社会的秩序,也为把宗教改革运动重新导人政府所容许的轨道,路德在 1522年被邀请返回威登堡,主持宗教改革。,1托马斯闵采尔与农民革命,在路德主政后不久,1524年6月,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暴动,最初在德国西南边境史图今根发生,1525年蔓延至瑞士、德国等地,约有三十万人参加;这是一个自发的、夹杂着政治与宗教理想的社会运动,也可以说是与当时宗教改革运动相关连的社会革命。革命领袖有强烈的反教权主义的倾向,要求废弃种种压迫农民的政治与宗教势力。其中一位领袖是托马斯闵采尔(Thomas Mnzer,约1489/901525)。,闵采尔的主张深受下层群众的欢迎。路德是个保守的人,到处演讲,反对暴力,反对农民运动,反对任何破坏社会秩序的行动。他写了一本小册子反对杀人越货的农民暴徒书,要求各诸侯镇压起义农民。,1525年5月,在各地诸侯的合作下,闵采尔等在弗兰肯豪森被打败,农民起义以失败告终。,路德虽不是农民运动失败的主因,但他反对农民运动,对宗教改革的推行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路德从此失去部分民众的支持,农民对他的反对尤其激烈。,2与伊拉斯谟决裂,路德的保守也反映在他与人文主义者的决裂之上。不少人文主义者只为了不想受教皇或任何教会权威的操纵而参与改革运动。他们提倡个人自由的思想,与路德的信念可说是南辕北辙。,路德是在经验到人的彻底无能以后,才确认因信称义的道理的,又怎会相信人的理性与自由呢?他与人文主义者的分裂,是必然的。,1524年8月,伊拉斯谟在巴塞尔发表了论自由意志(On Free Will)的文章。,伊拉斯谟认为意志的力量来源于理性,是不会被亚当的堕落所破坏的。伊拉斯谟没有考虑到路德对因信称义和成圣,以及在悔改前的人(意志是无力的)和悔改后的人(意志因上帝的恩典而自由)的区别。,这样,他认为否定意志自由是危险的教义,这会减弱人的道德责任感。,1525年,路德出版了被束缚的意志(Bondage of the Will)作为回应。,他认为人得救只有靠着信心,与人的功劳无关。与伊拉斯谟相反,路德不是以人的角度而是从启示的上帝的角度出发,他认为上帝的意志是不改变的,能够预见、决定和影响每件事。,他指责伊拉斯谟把只能让人知罪的律法和唯一让人得救的福音混淆了,通过自己强烈的尝试获得拯救的渴望的体验,否认人有不受罪性辖制的自由,表明人灵魂的平安在于相信上帝的恩典和俯伏在神圣的意志面前。,伊拉斯谟把这篇文章看成是对他个人和人文主义的攻击。他在1526-1527年出版的Heavy-Armed Soldier中更严厉地攻击路德和改革运动。学者和先知从此完全分道扬镳。,3路德宗教改革的后期发展,纵然改革运动遇到不少困难,教会的改革仍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修院被毁,所有圣像被打碎;教廷财产被没收,用以支持新教及慈善工作:平信徒有机会读圣经;德文圣经出版;教士获准结婚;崇拜仪式简化,并用德文进行,一切圣经没教导的东西都被除去。,1530年,路德的忠心追随者梅兰西顿,向奥格斯堡议会提交一份奥格斯堡信纲(Augusburg Confession),这成为路德宗的基本教义文件。,1532年,路德正式批准一个简化了的崇拜礼仪。天主教会原有的七项圣礼(包括:圣洗、坚振、告解、圣餐、神品、终傅及婚配),被路德削减为三项:洗礼、圣餐礼,及告解礼,后来更缩减为只有洗礼及圣餐礼。,1525年6月13日,路德结婚。路德原为奥古斯丁修会修土,一直严守独身;后虽摆脱修道主义,因长期习惯了独身生活,起初不愿结婚。宗教改革运动中,人民拆毁修院,强令修士还俗。女修院解散后,修女由于没有谋生的能力,唯一出路便是出嫁,等待修院为她们安排婚配。,路德四十岁那年,由于有一间女修院的一位修女叫凯瑟琳冯波拉(Catherine von Bora)未能安排出嫁,他决定与她结婚。,4、路德与梅兰西顿,有一句话说:由路德大胆开头发言,而由梅兰西顿用优美的词句和通顺的文体加以撰写。,路德虽是一位宗教改革家,但却不是优秀的神学家。他需要梅兰西顿替他撰写各种神学的定义。,路德与梅兰西顿二人是挚友,是亲密同工,但二人的个性、脾气相距甚远。神学上二人亦有分别,但并不影响二人之交往。,路德好恶分明、不畏冲突、在多方面展现领袖的特质。梅兰西顿则是温和、不好与人冲突,是典型人文主义学者。两个人都很勤奋,在上帝的手中却是成就不同任务的器皿。,梅兰西顿虽无法承担领导改教的重任,但并不代表他在改教阵营中失去地位。在路德的领导之下,梅兰西顿继续发挥他的恩赐与专长,如神学辩论、起草信条、从事教育改革等。,梅兰西顿的伟大贡献是起草了奥斯堡信条(Augsburg Confession),其主要著作为教义要点(Loci Communes Common Places)(1521)是新教第一部系统神学,用拉丁文写成的。其后有1535,1555年版本。到梅兰西顿晚年时,他较相信,神人协作说,过于神恩独作说。,梅兰西顿承认归正的三个因素:就是道、圣灵和人的意志。他提到人仍然有自由意志,因此人有能力领受神的恩典。梅兰西顿主张在归正上,有人、神双方的合作。此后,他的各种著作都反映出他强调自由的意志。,梅兰西顿认为路德仍不能摆脱天主教的传统,反过来他却非常欣赏加尔文对圣餐的理解。加尔文认为基督只是在属灵意义上存在于饼和酒之中,对于接受饼和酒的人有属灵的功效。,后来,路德派认为梅兰西顿及他的支持者为潜伏在路德宗内的加尔文派,更因此对加尔文派产生恶感,而导致日后彼此不相往来。,路德于1546年离世后,梅兰西顿受部分人士的拥戴,却无法全然取代路德的地位。他温和且与人为善的性格难以担当路德宗阵营的领导者。,路德宗内分为严格路德派和腓力派。,梅兰西顿受到加尔文派及路德派的攻击,路德派指责他为背叛路德思想的神人协作说(Synergism)。路德派宣称人因接受上帝恩典完全是上帝的功劳,人的自由意志并没有任何功劳。,腓力派认为圣灵与人同工,叫人离罪归向神,而路德派则认为救恩完全是圣灵的工作。,另外一方面,路德派倾向完全否定善行,也倾向否定教会纪律的功效。腓力派却坚持人在重生后,善行是他得救的明证,并且在成圣的历程中,纪律的约束上及操练是很重要的。,除了这些有关救恩的争论以外,还有关于圣礼的争论,。,第三节 路德的神学思想,1、确定宗教改革的信仰大纲,三大著作,路德在 1520年写了三篇重要的文章:第一篇是致德国基督徒贵族公开书(An Open Letter To the Christian Nobility of the German Nation),他要求贵族起来为真理辩证,寻求他们支持宗教改革;,第二篇是教会的巴比伦之囚(Babylonian Captivity of the church), 他认为大公教会在真理上已经失陷;,第三篇是论基督徒的自由(The Freedom of a Christian),当中有一句名言:基督徒有完全的自由,在众人之上;基督徒也因为信仰缘故,完全失去自由,在众人之下,为众人的奴仆。,第一篇全称是致德国基督徒贵族公开书:关于基督徒状况的改革,这可以说是路德改革的蓝图和纲领,路德也藉此发动了对教廷尖锐的攻击。,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指出阻挠教会改革的三种权力(三道罗马人之墙):,a.世俗政权无权干涉宗教事务,教皇权高于世俗王权;,b.教皇有解释圣经权;,c.只有教皇才能召集宗教会议。,第二部分,指出教皇、红衣主教及主教及有学识的人们应该值得日夜关注的教会内的问题。特别是教廷的腐败问题。,第三部分是一份全面而详尽的二十七条改革建议。前十二条是有关教廷改革的,后面的是有关一般教会生活和世俗生活的改革。例如,呼吁世俗君主领导宗教改革,建立不受罗马教廷控制的民族教会,取消皇帝吻教皇脚礼,神职人员可以结婚,平信徒人人皆祭司等。,第二篇著作是教会的巴比伦之囚,也许是路德写的惟一一篇严格的神学著作,由于对象是学者和神学家,所以用拉丁文以正式的学院派风格写成。,在这篇著作中讨论的是教会的圣事。路德认为圣事是由耶稣基督的应许即“由耶稣基督本人所设立的”,也就是只有两件圣事(洗礼和圣餐),如果加上告解礼也只有三件,其他四件(坚振、按立、婚礼和终傅礼)只是教会的传统而并非基督所设立的。,指出罗马用不合圣经的圣礼制度把教会变成了俘虏。,第三篇著作是论基督徒的自由,路德根据林前9:19 “我虽是自由的,无人辖管,然而我甘心作了众人的仆人,为要多得人。”,文中路德说:“一个基督徒是一个主宰一切的自由者,不从属任何人,同时一个基督徒也是一个最有责任服侍众人的人,他从属于所有人。” 这看似矛盾,实际前者是从灵性上看指内在的人,后者是从事奉看指外在的人。,路德通过内在的人来说明“因信称义”的含义。人获得拯救是在于信心,对上帝救赎的信心使人称义。人的信心不受任何外在事物的干涉,凡有信心的人,就是自由、平等、独立的人。,以上三篇文章可以说是为宗教改革提供了理论的基础。,路德在面对最后一次国会的公开听审时,德国皇帝查理五世要求路德推翻自己的著作。经过一晚的考虑,路德公开宣称,除非他所言的被圣经或理性证明为误,否则不会改变其良知所定的立场。,路德说了一句千古传颂的名言:,这是我的立场!我别无选择。( Here I stand,I can be no other),这句话代表路德与大公教会全面而彻底的决裂。,三个惟独,路德在1521年底,他确定了宗教改革的信仰大纲:惟独信心、惟独恩典、惟独圣经。三个惟独,构成新教信仰的核心。,1)唯独信心(Sola Fide)路德将信心置于一切宗教行为和为获得灵魂拯救的善工上,信心是对在十字架上和复活的耶稣基督的信靠,信赖上帝会展开其工作。,2)唯独恩典(Sola Gratia)人没有任何外在、内在的条件讨上帝喜悦,上帝在人身上的所有作为便都是人所不配有的,就是恩典。上帝之所以悦纳人,纯粹是惟独恩典。,3)惟独圣经(Sola Scripura)把圣经置于一切传统、法律和权威之上。信仰最终极的权威是上帝的话语圣经。路德不是要推翻一切传统,乃是主张所有传统都必须在圣经的评判之下。,2、因信称义,路德读到罗马书一章17节:惟义人必因信得生,长期以来困扰他的属灵问题一下子迎刃而解。在这节经文里,路德看到惟有藉信心而得生命的人,才被上帝看为义人,这节经文便成了他的属灵突破。,路德确信人不能靠己力达到敬虔境地,得蒙上帝的悦纳,人必须放弃藉自力来成为义人的想法。上帝之所以接纳我们,不是因为我们圣洁,而是因为我们对他的信心;因信心的缘故,上帝把我们当作义人(称义)。,为什么信心有这样的果效呢?,因为我们信仰的对象是耶稣基督,藉着信,我们把自己的生命与基督连结起来,上帝审判的眼目不再看到我们及我们的不义,只看到基督和他的义,他更把原为基督的义,转到我们身上来。如此,上帝因著耶稣基督的缘故,称我们为义人。,路德所理解的义,不是人的义,而是基督的义、上帝的义。罗马书一章17节提到的义人,不是指人藉努力行善而得的义(active Justice),而是获得上帝的义的恩典(passive justice)。,因此,在人称义后仍然是需要重新赦免的罪人,人是在走向完善,,人同时是义人和罪人,。,“因信称义”是路德在信仰上的重大突破,也成了新教一个基本教义。,人不是因为他本身是义人,才讨得上帝喜悦; 他完全没有成为义人的条件与可能性。人之所以能讨上帝喜悦,全因耶稣基督之故;所以我们是,被称为义人,。,对路德而言,他不相信基督徒有成圣的可能。加尔文认为人的得救完全是上帝称义的结果,但在称义后却仍须学习成圣,故基督徒的一生有两个阶段:称义与成圣。,路德却认为人永远不能离开称义的地步,永远不可能在事实上成为义人,他能讨上帝喜悦的凭据只有信心而已。人不能离开称义而活,称义不仅限于初信主一刻,乃是一生之久,它是我们属灵生命的根基。,上帝称罪人为义是如何发生的,路德把称义理解为上帝的行动,把基督的义转归于人并承认是属于人的(imputed),以此使人的罪得以赦免。因此赋予罪人的义不是由罪人产生的,而是“外在的”,是属于耶稣基督的。,罪人的义不是一种“主动的”义,而是一种“被动的”义,只能去领受。当基督与罪人合一时,这种外在的义就成为人自己的,使人在上帝面前成为义。因此,以后整个人生都是以这种“外在的”、“被动的”义为基础。,被动的义不会被人主动的义所取代和限制,人在整个人生中始终是罪人。因此,人只有通过信,即信耶稣基督才能得着义。,因信称义的根本点是抓住基督,这是一种抓住和领受的信仰,也就是称义要在信的形式中才能得到。只有当我拥有基督,使之成为我自己的,基督才能成为我的义。,信心是唯一使基督把自己给与人的途径。只有藉着信使基督活在我心中,基督才能成为我的义。“一颗有信仰的心就能紧紧抓住基督,正如戒指座紧夹着珠宝那样:我们因信而拥有基督。只有因信,基督才能与人紧密结合,成为一体,以致在上帝审判时人分享了基督的义。”,因信称义所带来的结果,在称义中,信不能被看作是一种“善工”,但却始终是善工的源泉和基础。,信把基督带入人心,也在人心中成为一种有效的力量,即上帝的力量把人心吸收到他的生命和存在中。,信基督带来两种结果:一是使人罪得赦免并由此得到义的转归;二是创造了新人,使人本身成为义。人本身的义是内在的义,只有凭外在义的力量才会来到。这样,基督徒的义既存在于目前,又将在未来降临。存在于目前是因为人所拥有的义是基督义的转归,在未来降临是因为只有人完全成为新人时才拥有这义。,上帝接纳我们是完成时:我们已被称义,现在是义的;我们本身的义是现在时:正在开始成义,完成有赖于未来。所以,基督徒仍在等候义。(罗8:24,加5:5),上帝赦免人的罪,即使他现在还是罪人,但他已处于与上帝的新关系和成为新人之间,是在朝向称义的方向前进,直到上帝使他彻底成义。,基督徒每天都需要上帝对罪的赦免,基督也须不断为基督徒代求,用他完整的义去遮盖和增加他们不完善的、支离破碎的义的价值。,同时是义人和罪人,在路德的观念中,人同时是义人和罪人。人是义人因为上帝对罪的赦免,因基督的缘故接受人为义,但就人目前的存在是罪人。,“就我在基督之外的本身里,我是个罪人;就我在本身之外的基督里,我不是罪人。”这双重特点贯穿基督徒的人生,也是一个大悖论。,信心和行为(善行),称义和带来的全部拯救只有因信而来,善行不会给我们带来拯救,也不会为我们保住拯救,只有因信才能使我们持守永生。,然而,信的结果导致善行,善行就成为了解我们是否有信心的基础。信如果没有行为紧随,就只能是一种假信和伪信。所以区分真信和伪信、死信和活信的标志就是顺服上帝,与罪争战、爱和好行为。,路德提到了双重的赦罪:内在的赦罪人因信上帝的道而领受的;外在的赦罪人在好行为中领受到的。,圣灵藉着我们内心和外在的善工为我们得救作见证。 行为是真信的确实标志,但它不能确保得救,可是作为信心之果提供了其后得救的确保。,“尽管善行对得救是必要的,但它们并不在做拯救工作,因为唯有信赋予生命。”行为只是信心的见证,但又是必要的,因为它们荣耀了天父,服务了邻舍。,3、十字架神学,在1518年4月的海德堡辩论中,路德把神学的精华描述为“十字架神学”(theology of cross),相对的是“荣耀神学”(theology of glory)。,十字架神学是路德神学的中心思想,也是他的神学方法。对他来说,所有真正的神学都是“关于十字架的智慧”, 即基督的十字架是一切真正神学知识的尺度,包括上帝的荣耀、救赎、教会、基督徒的生活等。,对路德而言,十字架神学是一种启示的神学,也是所有神学的根源与中心。,上帝启示的核心是耶稣基督的十字架,人类在十字架上所见到的软弱、羞辱中,我们发现了上帝,透过信仰的眼光我们见到了上帝的能力、荣耀、爱,就在上帝看来似乎缺席之处,上帝却全然启示了自己;在此路德说:唯独十字架是我们的神学。,“在荣耀与威严中认识上帝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不够的,也没什么益处,除非他在十字架的谦卑和羞辱中去认识上帝。”耶稣说,“人看见了我,就看见了父。”,所以应到被钉十字架的基督那里去寻找真正的神学和对上帝的认识。,荣耀神学在上帝的事工中认识他,而十字架神学是在他的受难中认识他。,荣耀神学试图在上帝明显的神圣的大能、智慧和荣耀中直接认识上帝,而十字架神学却在上帝隐匿之处、在受难中去认识上帝。,十字架神学就是用十字架把上帝隐藏起来,结束了自以为是的理性对上帝的所有思辨。,十字架神学是关于信仰、救赎的神学,是对十字架生命的实践与跟随。,只有十字架神学才能带来对上帝的正确认识,他是在懦弱中显出伟大、在卑微中彰显荣耀、活着却又为死而献身。,4、圣礼观,路德的改革更多地体现在圣礼的改革上。,路德在教会的巴比伦之囚中批评天主教圣礼观,认为圣礼是“奥秘事”,是用上帝的话设立的。圣礼两个特点是上帝的道(赦罪的应许)和外在的标记,如洗礼的水和圣餐中的饼和酒。,根据这一原则,圣礼的数目就由天主教会的七种减为二种,坚振礼、婚礼、授圣职礼、告解礼和终傅礼都被取消了,只剩下圣餐礼和洗礼。,取消坚振礼和终傅礼,减少了教会对年轻人和死亡的控制。,取消告解礼,则否认了教会有赦罪的权柄,只有上帝才有这样的权柄。,取消授圣职礼,则是推翻了教权、教阶制度,为“人人皆祭司”提供了稳固基础,他将此礼变为只是作为一个执行一种特别职务的职事的设立仪式。祭司所作的,每一个平信徒也可以作,这事实上促进了信徒之间的平等。,中世纪的圣礼制度给与教士不合理的优越地位,在三方面使教会成为俘虏:,1)单种圣餐的施行,即只给信徒饼而不给酒。路德认为这是不合理及缺乏圣经与教父先例的,圣职人员拒绝将圣餐杯给与信众是有罪的。为信徒提供圣杯成为宗教改革运动的标志。,2)变质说的教义。路德认为关键在于基督临在于圣餐之中,而不是以一些独特的理论来解释他是如何临在的。,3)教士替平信徒献祭。路德认为圣礼是赦罪的应许,由信徒藉信心来领受的。,“由此可见,我们所称为弥撒的,正是上帝向我们作出的赦罪应许,这应许是由上帝之子的死所保证的如果正如所说,弥撒是应许的话,那得着应许的途径,不是藉着任何行为,或权力,或是个人的功德,而是惟独信心。因为哪里有这位上帝应许的话语,那里便必须有接受者的信心。”,洗礼,在路德看来,洗礼并不是人的行动,而是上帝设立和命令的,是上帝亲自作用于洗礼中:以上帝之名施洗不是由人,而是由上帝亲自施洗。尽管这是经人手实施,但无论如何它确实是上帝本身的工作。,路德在小教义问答中认为,洗礼有赦罪功效,使人摆脱死亡和邪恶,给所有信徒以永远的拯救。洗礼使我们一劳永逸地成为“上帝的人”,它既是一个一次性的行动,也是基督徒一生都始终要经历的。,上帝通过让旧人死去、新人复活来帮助我们完成洗礼,“在我们中的,与一切罪和邪恶的贪欲在一起的旧亚当,因每日的悔恨和悔改必将死亡、被埋葬;新人必将每天出现和复活,在上帝面前永远过着洁净、公义的生活。”,基督徒的整个一生是活在洗礼的力量之中和洗礼的义务之下。,路德对洗礼的理解可以说是称义学说的具体体现。通过施洗这一圣礼使我们成为“称义的人”,尽管我们在一生中始终还是罪人。洗礼给我们一个表征:让我们确信上帝与我们立了约,并得到罪的赦免,使我们在上帝的审判中是纯洁的。我们可以在生命的任何时刻藉信心获得。,路德的洗礼观一方面提防洗礼变为空虚的仪式,另一方面也反对将洗礼认为仅仅是一种认信的举动。,婴儿洗,路德认为在教会之初就已实施,它从使徒时代起一直保留至今。路德的论点是以历史神学为基础的,因为上帝决不会允许某件错事能从始至今存在如此长的时间。,路德把婴儿洗的正确性和必要性建立在福音的基础上。,路德承认在圣经中没有特别的段落论述婴儿洗,但根据太19:13-15、可10:、路18:15-17,耶稣允许小孩子到他跟前去,祝福他们并说上帝的国属于他们。施洗的命令没有年龄和性别的区分,孩子也包括在内。,在使徒行传中也提到过全家受洗,如哥尼流和狱卒全家(徒10:48,16:33),孩子也是家庭中的一员。对施洗一视同仁的命令与使徒施洗的实践一致,这是福音普世性的一种体现。,针对再洗礼派反对婴儿洗,只为那些已有信仰的人施洗,路德提出主要两条反对意见:,1)如果洗礼只凭本人信仰,那么留给我们的就是任何特殊洗礼的不确定性,因为我们不可能确知受洗的候选人是否真信。再洗礼派也无法肯定他们的再次洗礼就必有效。,2)把为人施洗和人受洗基于有信仰的基础,这不仅会使我们得救无确定性,也会使我们成为偶像崇拜者。洗礼就变成一种善工,只想藉着他们本身的虔诚使洗礼变成善事和神圣的事。洗礼就贬低为一种使他们等同于虔诚人的标记。由此在路德看来,第二次洗礼意味着使因信称义转变为因善工称义。,路德强调因信称义的纯洁性,这成为他反对第二次洗礼和以成人洗去取代婴儿洗的最终理由。,路德的洗礼观的基础可以说是,上帝的恩典,,洗礼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并不依赖人的信,而在于,上帝的话语。,“当上帝之言伴随着水,施洗就有效,即使缺乏信仰也无妨。因为构成洗礼的不是我的信仰,我只是领受它。”,圣餐礼,路德对天主教“变质说(transubstantiation)”教义的反对主要在于解释方面,而不是否定基督在圣餐中的真实临在。弥撒在传统天主教会中是被视为中心的,被认为是道成肉身和钉十字架的重演,饼和酒经由祭司祝圣变质为主的身体和血。,变质说主张饼与酒的“属性”在祝圣的一刻保持不变,但“本质”却由饼酒变为耶稣基督的身体与宝血。路德反对这种解释,反对将之看为又一次献祭,因为基督已经为全人类一次献上了,不再需要重新的被献。,路德圣餐观的核心是“圣餐不是我们做了什么而首先是上帝赐给他百姓的一件礼物,这份礼物就是基督他自己” 。,路德的圣餐观被称为“合质说(Consubstantiation)”,他的圣经依据是太26:26“这是我的身体”。认为基督升天后,其人性与神性互通,因此其身体无所不在(ubiquity and communicatio idiomatum),所以基督的身体真实临在于圣餐之中。基督藉着饼与酒,存在于饼和酒之中和之下(in, with and under) 。,路德的圣餐观分为两个阶段,以1524年为分界点。,第一阶段,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弥撒献祭的教义;,第二阶段,反对狂热派和以茨温利为代表的瑞士派的象征说(纪念说)。,在第一阶段中又有两个时期,第一时期是在1520年前,路德对圣餐中的真实临在深信不疑,但又认为圣餐是上帝的恩典,使基督和属于他的人之间有一个密不可分的团契。领了饼和酒的基督徒成为一个身体,同样基督与吃喝了他的血和肉的人连成一体。,这样,圣餐就成为“爱的圣礼”。路德以教会为“圣徒相通(团契)”的观念也是由此产生的。,第二时期是在1520年,路德在论新约一文中,将重点放在赦罪的应许上。,这样在圣餐中最主要的是基督在设立圣餐时所说的话,即其中赦罪的应许(路22:19-20)。这是主给我们的新约,应许我们的罪得到赦免而进入永生中。因此在人这方面主要的是信,即相信这新约中的应许。,第二阶段是在1524年后,路德与茨温利等人辩论使真实临在成为其圣餐观的中心。,赖因霍尔德西贝尔格(R. Seeberg)概括说, 在第一阶段中,第一时期路德圣餐观的特点是“看”(饼和酒代表的意义),第二时期是“听”(圣餐经文的应许);在第二阶段中,全在于“吃”(基督的身体和宝血)。,5、人人皆祭司的思想,路德在致德意志贵族公开信中表达了“人人皆祭司(Priesthood of All Believers)”的思想。最初的意愿是结束修道制度和对圣职者法律上的特权。君王对教会的福利、安宁有责任。,路德根据彼前2:9“你们是有君尊的祭司”及启1:6“你使他们成为国民和祭司”提出“人人皆祭司”。这说明每个基督徒都是其他人的祭司,我们都是彼此的祭司。我们的祭司身份直接来源于基督:我们是祭司因为他是祭司。信徒皆祭司表明了我们的权力和责任,信徒有尊贵的身份同时又要服侍众人。我们彼此相爱又互相关心,彼此代求,在基督里既合一又平等。,路德将教会看作“圣徒相通”,教会是代祷者的群体,帮助邻人的祭司和分享快乐与分担重担的家人。,6、政教关系两个国度教义,路德针对教会和国家的关系,确立了两个国度的教义。上帝建立了两个国度:一个是在法律之下,一个是在福音之下。,国家是在法律之下运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抑制人的罪恶和带来的后果。,信徒则属于在福音之下的另一个国度,这意味着基督徒们不应该期望国家在福音治理之下,也不应该以迫害异端来支持正统。,基督徒被呼召就是去做一名俗世圣徒(worldly saint),既不与世界同污,也不与世界隔绝,而是在地上活出天上的生命样式来。他同时在上帝所设立的属世治理和属灵治理之中。,两个国度的教义成为路德社会思想的中心,他划分了属灵和属世的管理范围。,上帝属世的管理是由君王、贵族和地方官通过民法和刀剑来施行。他们权柄的范围涉及世界的事务,但他们却是在作上帝的工作。无论这些人是否是真的信徒,他们是在扮演神圣的角色(罗13:1-7,彼前2:13-14)“上帝的面具”来维持和平和压制罪恶。,上帝属灵的管理是藉着福音透过圣灵来管理教会,因此排除一切的制约。,教会的属灵权柄是劝导而非强制性的,关注的是个人的灵魂;国家的属世权柄是强制性而非劝导的,关注的是个人和财物。,路德的两国论开始受到奥古斯丁的影响,强调上帝的国和地上的国相互对立。基督的真信徒皆属上帝的国,非基督徒则属地上的国。上帝国度的子民一直是少数,他们在恩典之下,受基督的管理。世上国度的成员永远是多数,他们自始至终受法律的管辖。,后来,路德将世俗政权(治理)做了广义的解释,将婚姻、财产、商业活动等纳入世俗治理的范畴,两个国度就不再互相对立,乃是各有所司。,它们分别是,上帝右手的治理,(基督的国)和,上帝左手的治理,(世上的国)。纵然非基督徒仅属于地上的国,基督徒则同时属于两个国度,上帝的祝福不仅来自属灵的治理(永生);也来自属世的治理(今生的福分)。,假如国家变为暴虐,基督徒是否有权干预或积极的反抗呢?,路德认为不应如此,至少在当时的农民战争中是这样的。他认为世俗统治者基于神圣权力而拥有其职分,“统治者邪恶与不义的事实,并不成为支持混乱与反叛的藉口,因为惩罚罪恶不是每个人的责任,而是那些配剑的世界统治者的责任。”,路德的社会伦理要求基督徒容忍,被形容为“无为主义”。,世上的国管理世俗世界的事,也是做上帝的工作,所以基督徒要顺从世俗权力。开始了教会最终由国家统辖的道路,成为路德宗的普遍特色。,全世界共有亿信义宗基督徒。,信义宗现时是芬兰、挪威、丹麦及冰岛的国教。2000年之前,信义宗亦是瑞典的国教,但其后国家立法修订,取消了信义宗在瑞典的国教地位。,1947年信义宗世界联盟(LWF)成立于瑞典,标志着信义宗在世界范围内的联合达到了新的阶段。该联盟积极推动教会内外普世合一运动,关注社会与政治形势的变化。,马丁路德,这个被教皇斥为“闯入葡萄园的野猪”的大力士,在教皇的领地上,横冲直撞,震撼了传统天主教会的千年根基,并引起了欧洲的连锁反应。,路德在德国一些宗教上的改革都是开创性的,为以后的改革奠定了基础,如简化礼拜仪式的改革,并用本国语言进行弥撒,将讲道引入圣餐礼中,将更多的音乐赋入礼拜之中。,路德在德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有着其特有的巨大影响,以至于被认为这四百年来,找不到一个德国人能与之相提并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