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体质 中医基础理论

上传人:cel****303 文档编号:243652013 上传时间:2024-09-28 格式:PPTX 页数:39 大小:1.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络体质 中医基础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经络体质 中医基础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经络体质 中医基础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Second level,Third level,Fourth level,Fifth level,11/7/2009,#,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经 络,【,目的要求,】,1.,掌握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2.,掌握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流注次序和大体循行路线。,3.,掌握奇经八脉的概念、主要功能,督脉、任脉、冲脉、带脉的循行和基本功能。,4.,掌握经络的生理功能。,5.,了解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循行路线和基本功能。,6.,了解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基本概念和功能。,7.,了解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一、经络的概念,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二、经络的学说的形成,是以古代的,针灸、推拿、气功,等医疗实践为基础,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结合当时的,解剖知识和藏象,学说,逐步上升为理论的,其间受到了,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经络学说的形成。,张家山汉简,脉书,:,1983,年至,1984,年初,在湖北省张家山西汉前期墓葬里,出土了大量竹简,其中有,脉书,一种,为医学简书。,经络漆雕:,1993,年,2,月,四川省绵阳永兴镇二砖厂施工时,发现一座西汉木廓墓,出土一件人体漆雕,其体表纵向分布红漆描绘的线条数根。据其行径布局来看,与,黄帝内经,有关篇文所载经脉循行布局,大致相似。,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两灸经:,1973,年底,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曾出土有经络方面之内容者有三种,定名为,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乙两种。,黄帝内经,:,为建立系统而全面经络理论和针灸技法的原始经典,经络现代 研究,经脉路线上具有低电阻、高声振动和较好的声光热传导以及同位素迁移等物理学特性。,1992,年,中国,曾邦哲,提出“神经,-,内分泌,-,免疫调控”功能整合,2004,年,中国李传福两千年的医疗实践以及近几十年的各种医学研究实验,都证明了经络的客观存在,而唯独在人体解剖中没有发现被公认的特殊的经络物质,.,那么我们应当说经络很可能,不是由特殊物质,构成的,经络是一种人体,已有物质的未知的特性,经络,细胞群,-,神经,-,体液多系统协同模型,细胞社会,-,缝隙,-,神经,-,体液,(,内分泌,-,免疫,),多系统协同说,细胞,-,缝隙,-,结缔组织,-,血管,-,淋巴,-,体液,(,内分泌,-,免疫,)-,神经多元系统协同假说,“,同位素跟踪经络显像,自由基显影技术显示经络状网络,经络系统,经脉,十二经别,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十五别络,浮络,十二经筋,孙络,连属,部分,络脉,十二皮部,三、经络系统的组成,第二节,十二经脉,一、十二经脉命名含义及名称分类,足经循行于下肢,阴经循行于四肢内侧,手经循行于上肢,手、足,阳经循行于四肢外侧,阴经属脏,阴、阳,阳经属腑,脏、腑,十二经脉命名含义表,十二经脉名称分类表,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与交接规律,头,胸,手,足,腹,手三阳经,足三阴经,手三阴经,足三阳经,灵枢,.,逆顺肥瘦篇,:“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十二经脉的走向,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相为表里的阴经和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同名手足经在头面部交接,足手阴经在胸部交接,头面部,三、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四肢部,注:内踝上八寸以下,足厥阴在前,足太阴经在中;内踝上八寸以上,足太阴经在前,足厥阴经在中。,躯干部,四、十二经脉表里关系,十二经脉分为六条阴经、六条阳经。阴经属里,阳经属表。十二经脉中的一条阴经与一条阳经配合关系,即为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相为表里两经的循行特点,:都在四肢末端相交接,都分别循行于四肢内外两个侧面的相对位置,分别络属于相为表里的脏腑。,十二经脉表里关系的意义,:不仅加强了相为表里两经的联系,而且使相为表里的脏与腑,在结构上通过经脉加强了联系,在生理功能上相互配合,在病理上可以相互影响,在治疗上可以相互利用。,五、十二经脉流注次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少阴心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厥阴心包经,食指端,足大趾,目外眦,目内眦,足小趾端,无名指端,足大趾端,小指端,鼻孔旁,心中,胸中,肺中,灵枢,.,营卫生会篇,:“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详。,走完前环走后环,,剩下中环慢僈逛。,(寅,3-5,),(卯,5-7,),(辰,7-9,),(已,9-11,),(午,11-1,),(未,1-3,),(申,3-5,),(酉,5-7,),(戌,7-9,),(亥,9-11,),(子,11-1,),(丑,1-3,),“,阴阳相贯,如环无端。”,1.,卯时(,5,点至,7,点 )此时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2.,辰时(,7,点至,9,点 )此时胃经旺,有利于消化;,3.,巳时(,9,点至,11,点 )此时脾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生血;,4.,午时(,11,点至,13,点)此时心经旺,有利于周身血液循环,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5.,未时(,13,点至,15,点)此时小肠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6.,申时(,15,点至,17,点)此时膀胱经旺,有利于泻掉小肠下注的水液及周身的,火气,;,7.,酉时(,17,点至,19,点)此时肾经旺,有利于贮藏一日的脏腑之精华;,8.,戌时(,19,点至,21,点)此时心包经旺,再一次增强心的力量,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9.,亥时(,21,点至,23,点)此时三焦通百脉,人进入睡眠,百脉休养生息;,10.,子时(,23,点至,1,点 )此时胆经旺,胆汁推陈出新;,11.,丑时(,1,点至,3,点 )此时肝经旺,肝血推陈出新;,12.,寅时(,3,点至,5,点 此时肺经旺,将肝贮藏的新鲜血液输送百脉,迎接新的一天到来,.,寅时天亮便起身,喝杯开水楼下行;,定时如厕轻如许,卯时晨练最宜人;,辰时看书戏幼孙,巳时入厨当灶君;,午时进餐酒少饮,未时午休要抓紧;,申时读报写诗文,酉时户外看流云;,戌时央视新闻到,闭目聆听好养神;,亥时过半快洗漱,子时梦中入画屏;,丑时小解一时醒,轻摩“三丹”气血盈;,脉络通畅心如水,一觉睡到金鸡鸣,第三节,奇经八脉,奇经八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奇经八脉的特点,1.,循行不如正经有规则,上肢无奇经分布。,2.,与脏腑无特定的络属关系。,3.,彼此间无表里配合关系。,奇经八脉的功能,1.,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2.,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3.,与某些脏腑密切相关。,督 脉,一、循行部位,起于胞中,行于背部正中。,二、功能,1.,调节阳经气血,总督一身之阳经,称为“,阳脉之海,”。,2.,反映脑、髓和肾的功能。,任 脉,一、循行部位,起于胞中,行于腹部正中。,二、功能,1.,调节阴经气血,总任一身之阴经,称为“,阴脉之海,”。,2.,任主胞胎,与女子月经、生殖机能及妊娠有关。,冲 脉,一、循行部位,起于胞中,行于人体前后上下。,二、功能,1.,调节十二经气血,称为“,十二经脉之海,”。,2.“,冲为血海,”,有促进生殖的功能,与妇女月经有关。,带 脉,一、循行部位,起于季胁,环腰如带。,二、功能,1,、约束纵行的诸脉。,2,、主司妇女带下,循行,功能:,1,、主司下肢运动,2,、司眼睑开合,阴、阳跷脉,阴维阳维,循行,功能:维系全身经脉,第四节,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经别,从十二经脉分出,深入躯体深部,循行于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一、循行特点,“离、入、出、合”,离:从四肢肘膝以上部位别出,入:走入体腔脏腑深部,呈向心性循行,出:出体表,上头面,合:阴经经别合于相表里的阳经经别,然后一并注入六条阳经,称为“六合”,经 别,二、功能,1.,加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在体内的联系。,2.,加强了体表与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性联系。,3.,加强了十二经脉和头面部的联系。,4.,扩大了十二经脉的主治范围。,5.,加强了足三阴、足三阳经脉与心脏的联系。,别络,从经脉中分出的支脉,大多分布于体表,十二经脉和任督两脉各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共十五条,称为“,十五别络,”。若加上胃之大络,又称“,十六别络,”。,一、分布规律,十二经脉的别络在本经,四肢肘膝以下,分出,表里两经的别络相互联络。任脉的别络分布于腹部。督脉的别络分布于背部。脾之大络分布在胸胁部。,二、功能,1.,加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的联系。,2.,统率其它络脉,加强了人体前、后、侧面的统一联系。,3.,灌渗气血以濡养全身。,别 络,经筋,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即十二经脉连属的筋肉体系。,一、分布规律,一般都在浅部,从四肢末端走向头身;多结聚于关节和骨骼附近;进入胸腹腔而不络属脏腑。,二、功能,约束骨骼,有利于关节的屈伸运动。,经 筋,皮 部,皮部,是十二经脉之气在体表皮肤一定部位的反映区。全身皮肤划分为十二个部分,称十二皮部。皮部是,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皮表的分区,,也是十二经脉之气的散布所在。,功能:,抗御外邪,传导病变。,第五节,经络的功能,经 络,运输渗灌作用,沟通联系作用,感应传导作用,脏腑与体表的联系,脏腑与官窍的联系,脏腑之间的联系,经脉之间的联系,调节作用,经络学说的应用,阐释病理变化,1,外邪由表传里的途径,2,体内病变反映于外的途径,3,脏腑病变相互传变的途径,指导疾病的诊断,:,1,循经诊断,2,分经诊断,指导疾病的治疗,1,指导针灸推拿治疗,2,指导药物治疗,第五章 体质,第一节体质学说概述,体质学说,:,研究正常人体体质的概念、形成、特征、类型、差异、规律,及其对疾病发生、发展、演变过程的影响,并以此指导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防治的理论知识。,一、体质的概念:,(一)、体质的基本概念:,人类个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性。,(二)、体质的构成:,1,、形态结构的差异性,2,、生理功能的差异性,3,、心理特征的差异性,(三)、体质的标志:,1,、体质的评价指标,2,、理想健康体质的标志,(四)、体质的特点,先天遗传性、差异多样性、形神合一性,群类趋同性、稳定性、可变性、预测性、,后天可调性,二、体质学说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 体质的生理学基础,一、体质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关系,二、影响体质的因素:,先天禀赋、年龄因素、,性别差异、饮食因素、,劳逸所伤、情志因素、,地理因素、疾病针药及其他因素,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一、体质的分类方法,:,内经,张介宾、叶天士等,二、常用体质分类及其特征:,阴阳平和质的体质特征:,偏阳质的体质特征:,偏阴质的体质特征:,第四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一、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二、阐释发病原理,三、解释病理变化,四、指导辨证,五、指导治疗,六、指导养生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