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古代漢語,語 法,語,法,定義,:,語言單位的結構規律。,組詞造句的規則。,內容,:詞法和句法,古今語法的異同,相同:,1 丁卯卜,王大獲魚。,郭沫若卜辭通纂749,2,甲戌,王令毛伯更虢城公服,屏王位,作四方極。,班簋,殷周金文集成8.4341,3,晉侯使賈華伐屈。,左傳僖公六年,古今語法的異同,不同:,1 越王勾踐棲,於,會稽之上。,勾踐會稽山,2 季氏富,於,周公。,論語先進,3 舜發,於,畎畝之中。,舜發於畎畝之中,1 今,是,何神也?,左傳,2 今,此,何神也?,國語周語,實詞活用,目的:,掌握實詞活用的種類、特點、 規律,重點:,名詞、形容詞用如動詞,難點:,活用的判定,對詞類活用判定,奏,鼓,簡簡,衎我烈祖。詩經商頌那,窈窕淑女,鐘,鼓,樂之。詩經周南關雎,搖唇,鼓,舌,擅生是非。莊子盜跖,乃斫大樹白而,書,之。,讀其,書,未畢。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屬於詞的兼類,1 繕甲,兵,,具卒乘。左傳隱公元年,2 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戰國策趙策,3,兵,旱相乘。賈誼論積貯疏,4 左右欲,兵,之。史記伯夷列傳,1-3屬於詞義引申,4,屬於詞類活用,對詞類活用判定,形容詞動用,形容詞動用條件,一 形容詞+賓語,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2,夫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韓非子,說林,3,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史記,屈原列傳,4,匈奴遣兵擊之,不勝,,益以為神而,遠,之。漢書,張騫傳,形容詞動用條件,二,“,所,”,+形容詞,1,世之所,高,,莫若黃帝。莊子,盜跖,2,故俗之所,貴,,主之所,賤,也;吏之所,卑,, 法之所,尊,也。晁錯論貴粟疏,形容詞動用條件,三 能願動詞+形容詞,1,傳天下而不足,多,也。韓非子,五蠹,2,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李斯諫逐客書,3,丕顯高祖、亞祖、文考,克,明,厥心。興鐘殷周金文集成247,名詞動用,名詞動用的條件,一 名詞+名詞,兩個名詞連用如果不是並列關係、偏正關係、同位關係、判斷句中 的主謂關係,其中一個動用。,1 動賓結構(前一名詞動用),(1)是故古之先王,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禮記,教學相長,(2)曹子,手,劍而從之。公羊傳,莊公十三年,(3)魏桓子,肘,韓康子。戰國策,秦策,名詞+名詞,2 主謂結構(後一名詞動用),(1)天下,縞素,,今日是也。戰國策,魏策,(2)乃丹書帛曰:,“,陳勝,王,。,”,史記,陳涉世家,(3)於是出匕,丈人,目,先生使引匕刺狼。馬中錫中山狼傳,名詞+名詞,名詞動用的條件,二 副詞+名詞,1,晉靈公不,君,。左傳,晉靈公不君,2,臣聞之,為臣必,臣,,為君必,君,。國語,3,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史記,項羽本紀,名詞動用的條件,三 能願動詞+名詞,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荀子,勸學,2,沛公欲,王,關中。史記,項羽本紀,3,左右欲,刃,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傳,名詞動用的條件,四 名詞+代詞,1,從左右,皆,肘,之,使立於後。,左傳,成公二年,2,王曰:,“,然則,德,我乎?,”,左傳,成公三年,3,孟嘗君,客,我,。,戰國策,齊策,4,驢不勝怒,,蹄,之。,柳宗元黔之驢,名詞動用的條件,五 名詞+介賓短語/介賓短語+名詞,1,師還,,館,于虞,。左傳,僖公五年,2,獨樂樂,,與人,樂,樂,熟樂?孟子,莊暴見孟子,3,后妃率九嬪,蠶,於郊,,,桑,於公田,。呂氏春秋,上農,4,而此獨,以鐘,名,,何哉?蘇軾石鐘山記,名詞動用的條件,六 名詞+而/而+名詞,1,孟嘗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見之。戰國策,齊策,2,項王雖霸天下而,臣,諸侯,不居關中而,都,彭城。史記,淮陰侯列傳,3,(儒者)不耕而食,不,蠶,而,衣,。鹽鐵論,相刺,名詞動用的條件,七 所+名詞,1,民之所譽,上之所,禮,,亂國之術也。韓非子,五蠹,2,所,道,攻燕,非齊則魏。戰國策,楚策,3,妾請母子俱遷江南,無為秦所,魚肉,也。史記,張儀列傳,名詞動用的條件,八 名詞+者,1,趙主之子孫,侯,者,其繼有在者乎?戰國策,趙策,2,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則四月花。夢溪筆談,采草藥,名詞動用的條件,九 名詞重疊,1,漢王解衣,衣,我,推食,食,我。史記,淮陰侯列傳,2,吾不能以春風,風,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窮必矣!劉向說苑,貴德,名詞動用的條件,十 名詞+矣、焉,1,晉侯圍曹,,門,焉。左傳,僖公二十八年,2,余,病,矣。左傳,成公二年,3,亶父亡走岐下,而豳人悉從亶父而,邑,焉。史記,匈奴列傳,4,上曰:,“,使武安侯在者,,族,矣!,”,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方位名詞用為動詞,方位名詞用為動詞,1,子路從而,後,,遇丈人。論語微子,2,沛公引軍過而,西,。史記高祖本紀,3,商鞅復見孝公,公與語,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史記商君列傳,4,王曰:“吾亦欲,東,耳,安能鬱鬱久居此乎!”史記淮陰侯列傳,名詞用如動詞的翻譯方法,1 用一個相應的動詞來對譯,“上之所,禮,”(尊重)、“非能,水,也”(游泳),“建國,君,民”(統治)“欲,刃,相如”(殺),2 用一個動詞性短語對譯,“欲,王,關中”(稱王)、“天下,縞素,”(穿孝服),“,蹄,之”(用蹄子踢)“子路從而,後,”(落後),數詞動用,1,士也罔極,,二三,其德。詩經氓,2,人一能之,己,百,之;人能十之,己,千,之。禮記中庸,3,民,叁,其力,二入於公,而衣食其一。左傳昭公三年,4,古者天下散亂,莫之能,一,,是以諸侯並作。史記秦始皇本紀,動詞用如名詞,動詞+動詞,1 丑父使公下,如華泉取,飲,。左傳成公二年,2 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左傳莊公十年,3 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柳宗元捕蛇者說,形容詞用如名詞,1,君子謂祁奚於是能舉,善,矣。,左傳襄公三年,2,曰:“為,肥甘,不足于口與?,輕煖,不足于體與?”,孟子梁惠王,3,將軍身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史記陳涉世家,4,請略陳,固陋,。司馬遷,報任安書,名詞作狀語,1 普通名詞作狀語,2 方位名詞作狀語,3 時間名詞作狀語,普通名詞作狀語,1 表示比喻,(1)昭王得範雎,,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李斯諫逐客書,(2)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賈誼過秦論,(3)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柳宗元封建論,普通名詞作狀語,2 表示工具,(1)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列子湯問,(2)群臣有後應者,臣請,劍,斬之。漢書霍光傳,(3)先生如其指,內狼于囊,,肩,舉驢上。中山狼傳,普通名詞作狀語,3 表示依據,(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戰國策齊策,(2)(將軍)復立楚國之社稷,,功,宜為王。史記陳涉世家,(3)元和中,嘗,例,召京師。韓愈柳子厚墓誌銘,4 表示對人的態度,(1)齊將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2)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記項羽本紀,(3)今而後知君之,犬馬,畜伋。孟子萬章,普通名詞作狀語,普通名詞作狀語,5 表示時間,(1),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左傳隱公元年,(2)長驅到齊,,晨,而求見。戰國策齊策,(3)胡兵亦以為漢有伏軍于旁,欲,夜,取之。史記李將軍列傳,普通名詞作狀語,6 表示處所,(1)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臘相遺以水。韓非子五蠹,(2)韓信曾數從其下鄉南昌亭長寄食,數月,亭長妻患之,乃晨炊,蓐,食。史記淮陰侯列傳,(3)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方位名詞作狀語,(1),上,食,埃土,,下,飲黃泉。荀子勸學,(2),北,救趙而,西,卻秦,此王霸之伐也。史記信陵君列傳,(3)始皇,東,遊。史記秦始皇本紀,(4)當今二王之事,權在足下。足下,右,投,則漢王勝,,左,投則項王勝。史記淮陰侯列傳,時間名詞作狀語,1,歲、月、日,+,行為動詞,表示經常性、連續性,含有每年、每月、每天的意思。,(1)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荀子勸學,(2)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莊子養生主,(3),歲,賦其二。柳宗元捕蛇者說,時間名詞作狀語,2,日,+形容詞 表示逐漸,含有“一天天地”,(1)道明則國,日,強,道幽則國,日,削。商君書錯法,(2)賤妾守空房,相見常,日,稀。孔雀東南飛,時間名詞作狀語,3,日,+句首主語 表示往日、從前,用來追溯過去。,(1),日,君以驪姬為夫人。國語晉語,(2),日,宋之盟,屈建問範會之德于趙武。左傳昭公二十年,名詞作狀語與主語的區別,1 凡謂語前的名詞不是謂語陳述的對象,而是表示動作變化的情狀、方式和間時等,即是狀語,。,(1)主上所戲弄,,倡優,畜之。司馬遷報任安書,(2)有狼當道,,人,立而啼。馬中錫中山狼傳,名詞作狀語與主語的區別,2 名詞、,名詞,+謂語,(1)失時不雨,民且,狼,顧。賈誼論積貯疏,(2)秦惠王,車,裂商君以徇。史記商君列傳,動詞作狀語,1 動詞(或動詞短語)+動詞謂語,(1)廣令其騎張左右翼,而廣身自射彼三人者,殺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史記李將軍列傳,(2)良問曰:“大王,來,何操?”史記高祖本紀,動詞作狀語,2 動詞(或動詞短語)+而(以)+動詞謂語,(1)盛服將朝,尚早,,坐,而假寐。左傳宣公二年,(2)太后曰:“老婦,恃輦,而行。”戰國策趙策,(3),觸槐,而死,。,左傳宣公二年,使動用法,定義,:,句子中作謂語的動詞(包括用如動詞的形 容詞、名詞)和賓語不是一般的支配關係,而是主語,使,賓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成為這一動作行為的施事者,叫作,使動用法,。,種類,:,動詞的使動用法,名詞的使動用法,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動詞的使動用法,定義:主語使賓語發出動詞謂語所表示的動作,,而主語並不發出這個動作,,叫作動詞的使動用法。,1 不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1)帶賓語。,不及物動詞本來不帶賓語,但當它以使動用法出現在句子中時,就能帶賓語了。,A.莊公寤生,,驚,姜氏。左傳隱公元年,B.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孫子謀攻,C.項伯殺人,臣,活,之。史記項羽本紀,動詞的使動用法,(2)不帶賓語。,A.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論語季氏,B.操軍方連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資治通鑒赤壁之戰,動詞的使動用法,2 及物動詞使動用法,(1)帶賓語。,A.晉侯,飲,趙盾酒。左傳宣公二年,B.武丁,朝,諸侯。孟子公孫丑,C.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史記項羽本紀,動詞的使動用法,2 及物動詞使動用法,(2)不帶賓語。,A.左右以君賤之,,食,以草具。戰國策齊策,B. 敵人遠我,欲以火器困我也。急逐弗,失,。清稗類鈔馮婉貞,翻譯方法:,1.譯成兼語式 2.找一個適當動詞來翻譯,例:將尉醉,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眾。史記陳涉世家,動詞的使動用法,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定義,:,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後,使賓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叫做形容詞的使動用法。,1,帶賓語,(1)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論語子路,(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靈公,(3)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賈誼過秦論,形容詞的使動用法,(4),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公孙丑下),(5),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州),形容詞的使動用法,2 不帶賓語,(1)(冉有)曰:“既,富,矣,又何加焉?”論語子路,(2)鼻不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韓非子說林,名词的使动用法,定義,:,名词的使动用法即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1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2 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左传,襄公二十二年),3 故王不如,東,蘇子,秦必疑齊而不信蘇子矣。史記,蘇秦列傳,意动用法,主語主觀上認為賓語所表示人或事物怎麼樣,或把賓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當做什麽,叫做意動用法。,簡單地說,就是主語認為賓語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1,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小国寡民,),2 今先生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战国策,苏秦连横约纵,),3 吾之妻,美,我者,私我也。(,战国策,齐策,),4 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1,友,风而,子,雨。(荀子,赋,云),2 孟尝君,客,我。(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3 不如吾聞而,藥,之也。(左傳,襄公三十一年),使动和意动的,異同,相同:,1、句法结构相同,都是动宾关系。,2、两种用法都可以由名词和形容词的活用形成。,区别:,1、所表达的含义不同,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是客观现实或者能够实现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多是主观的看法或意念,客观不一定如此。,2、出现的范围不同。意动仅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只有使动用法。,使动和意动的,異同,1 鼻不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韓非子說林,2 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為動用法,主语为宾语发出动词表示的动作,即主语为宾语而动。,一 賓語是主語的服務對象,主語為(替、給)賓語動。,1 邴夏,御齐侯,。(左传,成公二年),2 夫人將,啟之,。(左傳,隱公元年),3 父曰:,“,履我,。,”,(史记,留侯列传),二 賓語是主語動作行為或心理活動的目的對象。主語爲了賓語而動。,1.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死國,可乎?史記陳涉世家,2.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范仲淹岳陽樓記,為動用法,三 謂語為名詞活用為動詞,賓語和這個名詞為領屬和被領屬關係,表示主語擔任某一職務或作為什麽。,1.惠子,相,梁。(莊子,惠子相梁),2.天地使我,長,百獸。(戰國策),為動用法,古代漢語,語序,狀語,(定語),主語,狀語,謂語,補語(定語),賓語,。,詞序,和,虛詞,是漢語重要的語法手段,漢語詞序從古到今都是主,-,謂,-,賓式。,古代漢語,語序,謂,語前置,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狀語後置,謂語,前置,爲了強調謂語,把謂語提到主語前面,叫做謂語前置,又叫“,倒裝句,”。,謂語前置主要出現在疑問句、感歎句和祈使句中。,謂語,前置,疑問句謂語前置,1.何哉,爾所謂達者?(論語顏淵),2.誰與,哭者?(禮記檀弓),感歎句謂語前置,1.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湯問),2.大哉,堯之為君!(孟子許行),謂語,前置,祈使句謂語前置,1.勖哉,夫子!(尚書牧誓),2.勉哉,夫子!(史記周本紀),謂語,前置,爲了和諧押韻,1.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詩經周南桃夭)(魚部),2.春日載陽,有鳴倉庚。(詩經豳風七月)(陽部),賓語前置,把賓語提到動詞謂語或介詞前面,叫做,賓語前置。,(一),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古代漢語中常用的疑問代詞有,“,誰、孰、何、曷、胡、惡、奚、安、焉,”,等,可用於問人、問事、問地點。先秦漢語中,疑問代詞作賓語時必須放在謂語動詞之前。,1.,敢問,何謂,也?(,左傳,鄭伯克段于鄢,),2.,沛公,安在,?(,史記,項羽本紀,3.,吾,誰欺,,欺天乎?(,論語,子罕,),4.許子,奚為,不自織?(孟子許行),如果動詞前有,助,動詞,,疑問代詞也應放在助動詞之前,或之後,。,1.,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傳,成公三年),2.吾敢誰怨乎?(史記,吳太伯世家),疑問代詞作介詞的賓語時,也要前置。,1.,先生,何以,幸教寡人?(,戰國策,范雎說秦王,),2.,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國,胡以,相恤?(,賈誼,論積貯疏,),如何、何如,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例外。“如何、何如”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是凝固格式,表示“怎么样、怎样”。,1.,与不谷同好,如何?左传,古书上,“,如何,”,又可以说成,“,若何、奈何,”,1.,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左传,“如何、若何、奈何”中还可以插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成为“如(若、奈)何”的格式,表示“对怎么样”,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列子,(,二,),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這種句式需要同時具有兩個條件:,1、句子必須是否定句,必須有表示否定的副詞或代詞“不、未、無(毋)、莫”等。2、賓語必須是代詞。,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論語,學而),2.,主賢明,能聽汝;不明,將不汝聽。(韓非子,外儲說下),3.,願,吾愛之,不吾叛也。(左傳,襄公三十一年),4.,我無,爾詐,,爾無,我虞,。(,左傳,宣公十五年,),注意:,用否定副词“弗、勿”的否定句一般是不带宾语的,但如果出现宾语,而又是代词,同样要放在动词前。这种情况比较少见。,1.,大国亦弗之从而爱利。墨子,如果動詞前有,助,動詞,,代詞賓語也應放在助動詞之前。,例:,1.,三歲貫女,莫我肯顧。(詩經魏風碩鼠),2.,晉君之惠也,未之敢忘。(國語晉語),否定句代詞作賓語要求不如疑問代詞作賓語時嚴格,因而同時滿足了以上兩個條件代詞賓語也可以不前置。,1.,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詩經,王風,黍離),2.,有事而不告我,必不捷矣。(左傳,襄公二十八年),3.,聖人不愛己。(荀子,正名),说明从先秦开始,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已经开始从前置向后置发展,因此出现两种情况并存的现象。,漢代以後宾语後置現象逐漸多了起來,但後世的作者也有仿照上古的句式使用賓語前置的情況,。,1.,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2.古,之人不余欺也。(蘇軾石鐘山記),3.,彼不我恩也。(柳宗元童區寄傳),4.,而狼未之知也。(馬中錫中山狼傳),(,三,),賓語用代詞,復,指,古代漢語中爲了強調賓語,使賓語前置以後,還可以借助指示代詞“是、之”,復,指前置的賓語。句子格式為:,賓語 + 是(之)+ 謂語動詞,。,例:,1.,將,虢,是,滅,,何愛于虞?(,左傳,僖公五年,2.,吾以子為,異,之,問,,曾,由與求,之,問,。(,論語,先進,),3.豈不穀是為?,先君之好,是,繼,。(左傳僖公四年),4.姜氏,何厭,之,有,?(左傳隱公元年),這種賓語前置,還常在前置賓語之前加上,“,惟(唯),”,字,構成,“,惟(唯),是(之),”,的格式,強調賓語的作用更加的明顯。,1.,父母,唯,其疾之憂。(論語為政),2.,率師以來,,唯,敵是求。(左傳宣公十二年),3.,去我三十里,,唯,命是聽。(左傳宣公十五年),4.,當臣持竿臨河時,心無雜慮,,惟,魚之念。(列子湯問),5.,雞鳴而駕,塞井夷竃,,唯,余馬首是瞻。(左傳襄公十四年),如果前置的賓語是由疑問代詞“,何,”作定語的定中結構短語,那麽,復,指的指示代詞一般用“,之,”。,1.,姜氏何厭,之,有?(左傳隱公元年),2.,孔子曰:“何陋,之,有?”(劉禹錫陋室銘),3.,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論語子張),4.,夫子居之,何厭,之,有?(論語子罕),5.,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輸),6.,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商君書更法),如果前置的賓語是代詞,有兩種方法,:,1、沿用原來格式,復指的代詞只用“之”。,例:,(1),“我之懷矣,自詒伊慼”其,我,之謂乎?(左傳宣公二年),(2),故事求遠而失近,廣藏而狹棄,,斯,之謂也。(新語資質),2、不用復指代詞,直接把代詞“是”放在謂語動詞之前。,例:,(1),爾貢苞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昭往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左傳僖公四年),是之谓,此之谓,古文中常见的凝固格式,分别是“谓是、谓此”的宾语前置,可译作“叫它,把它叫做”,“此之谓”还可以不带其他宾语单独形成一个分句。,1.,吾闻之,禹称善人,不善人远,此之谓也夫。左传,2.,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此之谓也。孟子,此之谓也,古文中很常见的表示判断的分句,,“,说的就是这个,”,介詞,“,以,”,的賓語前置,1.,將子無怒,,秋以,為期。(,詩經,衛風,氓,),2.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為政),3.楚國,方城以,爲城,,漢水以,爲池,雖衆無所用之。(左傳僖公四年),4.,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李斯諫逐客疏),除了強調介詞“以”的賓語而使之前置以外,其他一些介詞有時也具有相同的做法。,1.日居月諸,,東方自,出。(詩經邶風日月),2.啟乃淫溢康樂,,野於,飲食。(墨子非樂上),定語後置,爲了強調定語,把定語放到中心詞後面,叫做定語後置。,1.使吏召諸民當償者,悉來合券。戰國策,齊策,2.從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繒單衣,立大巫後。史記,西門豹治鄴,3.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韓愈馬說,(一)定語後置的特點,1. 從意義上來看,表示修飾意義的定語後置,表領屬意義的定語一般不能後置。例:,1.,2.,论语,(一)定語後置的特點,2. 從結構上來看,有的加“者”,有的不加。例:,1.,2.,(一)定語後置的特點,3. 從語音上看,前置的定語語音比較輕,後置的賓語語音比較重。例:,(二)定語後置的詞類,1. 名詞或名詞性短語。例:,(二)定語後置的詞類,2. 動詞或動詞性短語。例:,1.,2.,3.,(二)定語後置的詞類,3. 形容詞或形容詞性短語。例:,1.,2.,3.,(二)定語後置的詞類,4. 數詞或數詞性短語。例:,1.,2.,3.,4.,(二)定語後置的詞類,5. 主謂短語。例:,(二)定語後置的詞類,6. 介賓短語。例:,(二)定語後置的詞類,7. 無定代詞。例:,1.,2.,3.,狀語後置,定義,:,副詞、形容詞、動詞詞組、介賓詞組等用在謂語後面,意義上對謂語起修飾限制作用的就是狀語後置。,例:,1.,2.,3.,表示行为数量的词序,现代汉语中表示行为数量,一般是把数词和动量词放在动词之后。如“看三遍”,古代汉语中,则与之不同:,一是一般不用动量词;二是数词一般放在动词之前。,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列子,2.,又与之遇,七遇皆北。左传,古代汉语中,如果要强调某一行为的数量,可以改变句式。把数词从动词前移到句尾,并在数词前用代词“者”复指,“者”前面的部分就成为全句的主语,句尾的数词就成了全句的谓语了。,例:,于是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战国策,判断句,判断句是指谓语对主语所代表的人、物或所属性质、类别等进行判断的句子。,古汉语中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系词,谓语直接由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充当,其类型共有四种。,1,“者也”,主语之后加代词,“,者,”,复指(有些著作认为是语气助词,表示提顿语气),谓语之后用语气词,“,也,”,加强肯定语气。,例如:,1.,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2.,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 王制,3.,陈胜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世家,4.,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 周易乾第一,5.,弦高者,郑商也。 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2,“者”,主语之后加“者”,谓语之后不加“也”。例如:,1.,虎者,戾虫;人者,甘饵。 战国策秦策,2.,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老子二十七章,3.,天下者,高祖天下。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4.,陈轸者,游说之士。 史记张仪列传,5.粟,者,民灾害所种。 晁错,論貴粟疏,3,“也”,主语之后不加,“,者,”,,谓语之后加语气词,“,也,”,帮助判断。例如:,1.,制,岩邑也。 左传隐公元年,2.,董狐,古之良史也。 左传宣公二年,3.,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左传僖公四年,3.,夫轸,天下之辩士也。 战国策秦第一陈轸去楚之秦,4.,公曰:“此晋国之宝也。” 榖 梁传僖公二年,5.,大夫之许,寡人之愿也。 左传成公二年,6.,夫战,勇气也。 左传庄公十年,4,“”,主语之后不加,“,者,”,,谓语之后也不用,“,也,”,。例如:,1.,夫鲁,齐晋之唇。 左传哀公八年,2.,君子之德,风;小人之风,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3.,秦,虎狼之国。 史记屈原列传,4.,荀卿,赵人。 史记孟轲荀卿列传,5.,韩,天天之咽喉。 战国策秦策,6.,刘备,天下袅雄。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古汉语中的否定判断句一般是在谓语之前加否定副词,“,非,”,表示。,1.,楚虽大,非吾族也。 左传成公四年,2.,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孟子公孙丑下,4.,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战国策魏策,5.,我非生而知之者。 论语述而,判断句的主语有时根本不出现,有时也可以承接上文而省略,这时,“,也,”,就是必不可少的。,1.,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论语,2.,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史记,在先秦,由于判断句中一般都不用判断系词,所以,象,“,是,”,、,“,为,”,、,“,乃,”,、,“,即,”,、,“,则,”,、,“,维,”,(或惟),这类词出现在句子中时,有时虽然可以按照判断系词,“,是,”,去翻译,但要意识到它们并不是判断系词,,例如:,1.,是社稷之臣也。论语,2.,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 墨子,例中的“是”都是代词,义为“这”,在判断句中作主语。,1.,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子丘。,”,论语,微子,2.,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同上),3.,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论语,子张,以上例句都不是判断句,其中的,“,为,”,均为动词,义为,“,叫做,”,或,“,称作,”,。,1.,是乃狼也,其可畜手? 左传,宣公四年,2.,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史 记,魏公子列传,3.,梁父即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史记,项羽本纪,4.,游公母即祁太伯母也。汉书,原涉传,5.,此则寡人之罪也。 国语,越语上,6.,至于髋髀之所,非斤则斧。汉书,贾谊传,例中的,“,乃,”,、,“,即,”,、,“,则,”,都是副词,所起的作用是加强肯定语气。,1.,我马维骐。 诗经小雅皇皇者华,2.,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诗经大雅文王,3.,尔惟旧人。 尚书大诰,4.,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左传僖公五年,例中的“维”、“惟”、都是句中语气词,所起的作用是引出谓语,增加一个音节,与其后的单音节谓语构成一个节奏单位。,副词,“,乃,”,、,“,即,”,、,“,则,”,和语气词,“维”、“惟”常和否定副词“非”连用。,1.,非其父兄,即其子弟。左传,2.,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左传,“非”的作用和“乃、即”等相近,它是加在判断句谓语之前的副词,而不是判断词。,“,是,”,字作为判断系词起于何时,目前尚有争论。不过可以肯定,汉代已经出现了这种用法,至于其普遍使用的情况则是魏晋以后的事。判断词,“,是,”,是由指示代词,“,是,”,发展而来。,例如:,1.,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2.,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论衡,死伪,3.,若枯即是荣,荣即是枯,则应荣时凋零,枯时结实。范缜神灭论,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5.,豫章太守顾邵是雍之子。世说新语,不表示判断的判断句,1、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比喻的修辞手法,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2、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较复杂内容,夫战,勇气也。左传,百乘,显使也。战国策,3、在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中,直接用带“也”的判断句形式说明原因。,(1),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2),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重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韩非子,被动句,汉语的叙述句根据主语同谓语的施受关系可以分为两类:,主语是动作行为的发出者。,主语是动作行为的接受者。,例:1.,季氏将伐颛臾。,論語,2.,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左傳,被动句,1、,主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即施事者。,“季氏将伐颛臾。”,主语“季氏”是谓语动词“伐”的发出者,所以是主动句。,2,、,被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接受者,即受事者。,“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主语“郤克”不是谓语动词“伤”的发出者,而是“伤”的受事者,即被射伤,所以是被动句。,被動句,被动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是被动关系,即主语是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被动者和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和施事者。,根据有无被动的标志,可以分为二类:,意念被动句,和,标志,被动句式,被动句的类型,1、意念被动句 语义上表示被动的句子。,这种被动句在形式上与主动句没有区别,主语的被动性质只能从意思上去理解,所以人们又称之为意念被动句。 如,:,(1),郑伯克段于鄢,“蔓草犹不可除”,一句。,“,除,”的意思是被除掉的意思。从上文的内容可以领会到这一点。主语“蔓草”是动词“除”的受事者。,無標識,被动句,(,2,),报任安书,“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拘,”是被拘禁的意思,“,放逐,”是被放逐的意思。两句主语“文王”和“屈原”分别是动词“拘”和“放逐”的受事者。,思考:,故不能推車而及,。左傳,如何辩别意念上的被动,:,(1)谓语动词如果是表示人的动作,但主语却是一个非指人的名词,这个句子就是意念上的被动句。如:,蔓草犹不可除。,(2)及物动词,主语从表面上看也可以认为是及物动词发出的动作,但是谓语动词后没有宾语,这种句子,也是意念上的被动句,如:,屈原放逐。,(3)在主宾完备的句子中,宾语所表达的事物是主语所表达的事物的一部分,一般也是被动句。如:,孙膑膑脚,兵法修列。,標誌,被动句式,1.,“于,(於、乎),”字句,在动词谓语之后用介词“于”(或“乎”)引进行为动作的施事者。介词“于”与引进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补语,例如:,“(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郑袖”、“张仪”分别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由介词“,于,”引出。,“于,(於),”字句,動詞+于(,於,)+名詞(施事者),1.,“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於,人。”(孟子许行),2.,“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荀子修身),3.,“先发制人,后发制,於,人。”(汉书项羽传),以上几句都是主动与被动对比的句子。前、后句的主语和动词都是一样的,但是前句为主动句,后句为被动句。其形式标志就是用介词“,於,”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词“,于,”除了可以用在被动句里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外,还可以介绍动作行为的处所等。因此对于“,于,”的用法需要悉心辨认。有时甚至在一些表示被动的句子里,介词“,于,”也只是介绍动作行为的处所,而不是引出主动者。,例如:,“吾围于陈蔡之间。”,这一句很显然是被动句。“,围,”是被围的意思。但是,介词“,于,”后面引进的“陈蔡之间”只是表示被围的处所。所以,这一句应当属于意念被动句。,思考,:,“百里奚举于市。”,“,乎,”字句,介词“乎”的语法功能与介词“于”相同。“乎”也可以用在被动句里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1.,“,万尝与庄公战,获,乎,庄公。,”,公羊傳,“,获乎庄公,”,即,“,获于庄公,”,(被庄公所擒获),2.,“,志乎古,必遗,乎,今。,”,韓愈,答李翊書,“,遗乎今,”,即,“,遗于今,”,(被今人所遗弃)。,2、“,為,”字句,A为+名词(,施事,者)+及物动词,在及物动词前加介词“为(wi)”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构成“为+名词(施事者)+及物动词”的被动句式。,(1),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韓非子,五蠹,(2),上笑曰:,“,多多益善,何為為我禽。,”,史記,淮陰侯列傳,“,為,”字句,B,為,+动词;,介词“为”后的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为”后紧接着及物动词,仍然构成被动句式。,(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戰國策,“为”后面省略动作行为主动者“秦”。,(2),“,若信者亦已为禽矣。,”,史記,淮陰侯列傳,“为”后面省略动作行为主动者“成安君”。,“,為,”字句,C为,所;,用介词“为”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并在动词前加上专门表示被动的动词词头“所”字,构成,“为+名词(施事)+所+及物动词”,的被动句式。,1.,楚遂削弱,为秦所轻。(战国策,秦策),2.,先即制人,后即为人所制。(史记,项羽本纪),3.,羸兵为人马所蹈藉。(资治通鉴,赤壁之战),“,為,”字句,“为所”,式起源于战国时期,是由被动式“为”字句发展而来的,在先秦文献中出现频率很低,汉以后开始增加,东汉以后成为一种主要的被动格式。这种句式主要是强调了动词,是古汉语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格式,并一直沿用至今。,“,為,”字句,D为所;,同“为”字句相仿,,“为所”,句也可以省略施事成分。从而构成“为所”连用的情况。,(1),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纪),(2)官兵加討,屢,為所,敗。,(舊唐書,黃巢傳,3、“,見,”字句,1.,在及物动词前加表被动助动词“,見,”,构成,“,見,+及物动词”,的被动句式。,(1),“,人皆以,见,侮为辱。,”,(2),“,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孟子,齊桓晉文之事,“,見,”,的演变,表被动的助动词“见”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又演变为副词,用在及物动词前,表示对他人所发动作行为的接受,有,指代宾语的作用,。可译为“我”或“自己”。,1.,“,凡举事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见仇,”,即仇恨我(或自己)。,2.,“,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见用,”,即录用我。,3.,“,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见恕,”,即原谅我。,现代人们通常所说的“请勿见笑”(取笑我)或“请勿见怪”(责怪我)等,“见”都是同样的用法。,见于句式,2.,表被动的助动词“见”不同于“于”和“为”,不能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当句子需要明确表达出施事者的时候,“见”字句要同“于”字句搭配使用,构成,“见+及物动词+于+名词(施事)”,的句式,。,(1),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2),弥子瑕,见,爱,于,卫君。(韩非子,说难),(3),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不遭时也。(史记,管仲列传),4、“被”字句,汉语里有一个介绍行为主动者、表示被动意义的介词“被”,构成,“被+名词(施事者)+及物动词”,的被动句式。表示被动的“被”字句产生于战国末期,汉代逐渐增多,并一直沿用到现代。,1.,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韩非子,五蠹,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史记,屈原列传),第一个例子中的“被”还含有“遭受、蒙受”之义,并不是单纯作为介词来引进施事。,“被”的演变,在先秦时期,“被”是一个及物动词,意为“受到、蒙受”。例如:“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战国策燕策三)汉末,“被”可以带动词宾语,引进主动者,就有了虚化的可能性。这种句式一般只出现在一些比较接近口语的文章中。唐代以后,在比较接近口语的文章和诗词中, “被”逐渐取代了其他表示被动的句式。,“被”从先秦的及物动词用法发展、虚化,逐渐变成了介词。,使動用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