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上传人:e****s 文档编号:243426704 上传时间:2024-09-23 格式:PPT 页数:81 大小:9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中国传统文化思想,1,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2,春秋战国与诸子百家,吕氏春秋用民,:,“,禹之时,天下万国,至于汤而三千余国,”,。,汉书贾山传,:,“,昔者周盖千八百国,”,春秋战国时代(前,770,前,221,年)据司马迁说,,春秋时期:,有,52,个诸侯国灭亡了,有,36,个君主被他们的臣子杀死。其中有名的是,“,三分公室,”,、前,391,“,田氏代齐,”,、,“,三家分晋,”,;,战国时代:,仅剩下七个大诸侯国和少数几个小诸侯国,。,百姓渴求和平,万民献计献策,中国的,士族,阶层崭露头角,不断献上治国方略,成为,“,万民师,”,、,“,王者师,”,,从而开创了,“,百家争鸣,”,的局面。,3,春秋战国与诸子百家,.,百家之别,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司马谈与六家,:,4,春秋战国与诸子百家,.,百家之别,刘歆与十家:,“,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阴阳者家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5,春秋战国与诸子百家,.,百家之别,冯友兰说:,儒家者流盖出于文士,墨家者流盖出于武士,道家者流盖出于隐士,名家者流盖出于辩者,阴阳家者流盖出于方士,法家者流盖出于法术之士,6,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儒家为什么叫,“,儒家,”,?,“,儒”,蔑称,懦弱;,“,儒,”,,术士,濡,祭祀的人,先要淋浴。,“,儒”,从人从需,,说文,:“需,须也,遇雨不进止须也,从雨而。”,易,曰:“云上于天,需。”,周易,中的“需”卦,乾上坎下,,彖,曰:“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穷困矣。”。所以,,儒,含有不穷困、不为困难所吓倒,不断进取,积极向上的人之意。,儒家的儒,正是这种不穷困、不为困难所吓倒,不断进取,积极向上的君子儒,而非小人儒。,7,儒家的四个阶段:,先秦子学,汉唐经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8,孔子,(前,551-,前,479,年),生于鲁国,祖先是宋国贵族、商朝王室的后代。其父叔梁纥(,ge,),武士,晚年娶颜氏女征在为妾。,史记,说:“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孔子出生不久,其父去世,其母颜氏带孔子离开陬,(zuo),邑,回到曲阜。颜氏年轻守寡,对孔子教育很严。,孔,16-17,岁时,孔母颜氏去世。孔子虚心好学、知书达理,创办私学。,51,岁时被任命为鲁国的中都之宰、大司寇,,夹谷之会后,,摄行相事 。,54,岁开始周游列国,14,年。前,479,年周历,4,月,11,日,英哲溘然长逝,享年,73,岁。,先秦子学,一、孔子:圣人、至圣先师,生平,9,、孔子的天命观,1,、天(自然之天与意志之天),子夏曰:“商闻之:,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阳货,说:“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先进,说“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10,、孔子的天命观,2,、命,宪问,说:“公伯寮诉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命就是命运。孔子则是指天命,即天的命令或天意。它被看作一种有目的的力量。但是,后来的儒家,就把命只当作整个宇宙的一切存在的条件和力量,它们在人类能控制的范围之外。,11,、孔子的天命观,3,、性,论语阳货,说:,“,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易传,言性有六条:,乾卦彖传,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系辞传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同篇说:,“,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说卦传,说:,“,穷理尽性以至于命。,”,12,、以“仁”为核心的社会观,为人(为人处世之道,君子观),107,1.,仁,者人也,亲亲为大,“,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乘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子张问仁,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曰,恭、宽、信、敏、惠。”,。,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13,、以“仁”为核心的社会观,为人(为人处世之道,君子观),107,1.,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仁的实质:,爱人,爱人的根本之道,(“,忠恕之道,”,亦称“,体仁之方,”),:,爱人的始要:,亲亲为大,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推己及人的肯定方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14,、以“仁”为核心的社会观,为人(为人处世之道,君子观),107,2.,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义的实质:,适宜,适宜的根本之道,:,义的始要:,尊贤为大,符合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义作为一种道德规范,主要是就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而言的。,礼记,说:,“,门内之治恩掩义,门外之治义断恩。,”,15,礼记,说:,“,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勿以事上。所恶于前,勿以先后。所恶于后,勿以从前。所恶于右,勿以交于左,所恶于左,勿以交于右,”,。,、以“仁”为核心的社会观,为人(为人处世之道,君子观),107,3.,礼,是仁义的表现形式,礼的实质:,体仁行义的行为规范,仁的亲亲之杀和义的尊贤之等自然产生礼。,礼记,说:,“,所求乎父,以事子。,所求乎臣,以事君。,所求乎弟,以事兄。,所求乎朋友,先施之。,”,16,“,师(子张)也过,商(子夏)也不及,”,,,“,过犹不及,”,先进,、以“仁”为核心的社会观,为人(为人处世之道,君子观),107,4.,时中,中庸之道:执两用中,“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中庸,“,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中庸,),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17,儒家讲,“,无所为而为,”,,因为为的价值全在于做的本身之内,,、以“仁”为核心的社会观,为人(为人处世之道,君子观),107,5. “,知命,”,孔子被隐者嘲讽为,“,知其不可而为之者,”,。孔子回复说:,“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孔子认为,他的仁、义、礼、中等是治国平天下的至善良方。因此,他一道以贯之,死守善道,矢志不移,他周游列国,明知不会成功,仍然继续努力。,我们能够做的,莫过于一心一意地尽力去做我们知道是我们应该做的事,而不记成败。这样做就是,“,知命,”,。,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尧曰,尽人事而待天命,18,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以“仁”为核心的社会观,为政,1.,德治,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19,、以“仁”为核心的社会观,为政,2.,足食,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再去?,“,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颜渊,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子路,。,孔子,“,所重:民、食、丧、祭。,”,20,、以“仁”为核心的社会观,为政,3.,正名,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子路,齐景公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21,、以“仁”为核心的社会观,为学,1.,“,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颜回、颜渊父子出身贫苦,,“,在陋巷,”,。,子张出身于,“,鲁之鄙家,”,。,子路是,“,卞之野人,”,。子贡也被称为,“,鄙人,”,。,仲弓其父为,“,贱人,”,,家,“,无立锥之地,”,。,公冶长曾是身陷囹圄的罪犯。,孔子:伟大的教育家,,35,岁左右开始兴办私学,聚徒授艺,在中国历史上,首先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弟子三千,贤人七十有二。,”,22,、以“仁”为核心的社会观,为学,2.“,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子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同一个问题,孔子作不同的回答。公西华问为什么,孔子答:“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23,、以“仁”为核心的社会观,为学,3.,启发式教学方法,述而,说:,“,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反者,还以相证之义。,”,24,、以“仁”为核心的社会观,为学,3.,启发式教学方法,最典型的实例是,八佾,中的一例。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启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一个人有忠信之质然后可以学礼,就如同美女,有巧笑美目这些天然素质,然后再粉黛衣饰,才是真正的美女。,25,、以“仁”为核心的社会观,为学,4.,实事求是的学风,季氏,说:“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为政,说:“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26,(四)对孔子的评价,朱熹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孔子的称号:圣人、至圣先师,康熙皇帝题写孔庙大成殿的匾额是,“,万世师表,”,, 第一位教师。,治世都尊孔,乱世都反孔。,“,以佛修心,以道养身,以儒治国,”,。,27,孟轲(前,372,前,289,年)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县)人。我国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哲学家。他是鲁国孟孙氏的后裔。父名激,早死,母仉(,zhong,)氏三迁择邻,断杼,zhu,教子。他是孔子的孙子孔及(子思作,中庸,)的再传弟子,而孔及是孔子的学生曾参(作,大学,)的弟子。因此他自称“得圣人之传”。他一生以王道、仁政游说诸侯。孟子反对暴力,耻言功利,幻想以仁义平治天下,被视为“迂阔”而不见用于世。晚年他和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先秦子学,二、孟子:亚圣,生平,28,1.,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先秦子学,二、孟子:亚圣,人性善,“,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告子上,),2.,原因:人皆有“四端”(四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29,3.,养心莫善于寡欲,先秦子学,二、孟子:亚圣,人性善,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离娄下,),4.,求其放心,“,人皆可以为尧舜”,30,1.,天命:,“,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二、孟子:亚圣,天命观,“,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万章上,)。就是说,非人力有所作为而出现的事情,是,“,天,”,的力量;非人们努力想要得到而得到的遭遇,是,“,命,”,的安排。,“,顺天者昌,逆天者亡,”,离娄上,),31,2.“,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二、孟子:亚圣,天命观,3.,天人合一:人生的最高境界,“,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养浩然之气,”,。,“,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32,1.,爱人利他,二、孟子:亚圣,(四)、“距杨墨”,2.,爱有差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梁惠王上,),孟子以,“,距杨墨,”,为己任,他说:,“,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33,1.,制民之产,二、孟子:亚圣,(五)、政治哲学,仁政学说,“,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腾文公上,)。“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则民之从之也轻。”,梁惠王上,他主张,,“,仁政必自经界始。,”,即井田制是仁政的开始。,“,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腾文公上,)。,34,2.,不违农时、发展生产,二、孟子:亚圣,(五)、政治哲学,仁政学说,提倡,“,以德服人,”,的,“,王道,”,,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3.,提倡,“,王道,”,,反对,“,霸道,”,王道就是圣王发挥其不忍人之心,。,孟子梁惠王上,记载,有一次,齐宣王看见一头牛被人牵去作牺牲,他,“,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因而命令用羊替换它。,35,4. “,贵民”思想,二、孟子:亚圣,(五)、政治哲学,仁政学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尽心上,),孟子的“贵民”、“保民”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孔子关于“君君、臣臣”的等级名分关系的绝对性。他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心腹;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离娄上,),36,5.,英雄史观,二、孟子:亚圣,(五)、政治哲学,仁政学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腾文公上,),“,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公孙丑下,),“,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万章上,),“,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公孙丑下,),37,6.,君权天授,二、孟子:亚圣,(五)、政治哲学,仁政学说,“,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万章上,。,“,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不能。,”,告子下,),38,荀子(约前,280,前,233,)名况。战国末年赵国人,,史记,说他五十岁来到齐国讲学,三次担任过稷下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他可能是稷下最后一位大思想家。后到楚国,两度作过兰陵地方官,曾西游入秦,议兵于赵。晚年在兰陵家中著书。,荀子,共篇,其中很多是内容详细而逻辑严密的论文,可能是荀子亲自所写。,先秦子学,三、荀子,生平,39,1.,天道自然,三、荀子,、天道观,“,列星随旋,日月递昭,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而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天论,2.,天行有常,“,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天论,40,3.,天人相分,三、荀子,、天道观,“,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忒,则天不能祸。,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4.,“,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5.,形神关系:,“,形具而神生。,”,41,1.,人之性、伪,三、荀子,性恶论,“,生之所以然者之谓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在人者,谓之伪”。,42,2.,“,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三、荀子,性恶论,人生性而好利,追求物质享受,这种性顺其发展,则必争斗,死伤,淫乱,故性恶。,善是后天学的,是人为的,故是伪。,求善,意即缺善,可见,善非人天生就有。,在社会效果看,若人性善,则不需要圣人和礼义,人性恶,才需要圣人制订礼义法度教化、制约。,43,3.,“,化性起伪”,道德起源学说,三、荀子,性恶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以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礼论,“,涂之人可以为禹。”,4.,以礼节欲,反对纵欲,礼的起因:,利益纷争,礼的实质:,“,养人之欲,给人以求。”,44,1.,“,明分使群,”,的社会起源学说,三、荀子,社会历史观,“,(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故宫室不可得而居也,不可少顷舍礼义之谓也。”,“,故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辩也。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情,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道莫不有辩。辩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圣王。”,45,2.,法后王,三、荀子,社会历史观,“,百王之道,后王是也。,”,3.“,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的政治哲学,荀子王制,认为礼是“治国之本”,“人道之极”。故要“隆礼”。,“,礼仪者,治之始也”。“法者,治之端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同时,“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46,三、荀子,唯物主义认识论,1.“,可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2.,聪明才智来源于“学”,劝学,3.“,缘天官”与“心有正知”,4.“,解蔽”与“知道”,5.“,虚壹而静”,6.“,知之不若行之”,47,今文经学:,汉初流行的经书是由战国以来师徒父子相传用当时通行的文字(隶书)写成并阐述的,称今文经学。汉武帝置五经博士,即以今文经学为官学。,汉唐经学,汉代,与儒学成为统治理论相适应,儒家经典也取得了独尊地位并逐渐向政治化、经学化、宗教化发展。儒学成了经学,。,先秦儒家经典,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经,由于,乐,亡佚,故称“五经”。,古文经学:,西汉中叶以后,古文经兴起,所谓古文经是指秦以前用古文字写成并阐析的儒家经典。汉景帝时鲁恭王拆孔子住宅时,在墙壁中发现了用六国古文字写的,尚书,、,礼记,、,论语,、,孝经,等数十篇。成帝时,刘向、刘歆父子在整理国家藏书时又发现了用古代文字写成的,春秋左氏传,、,毛诗,、,逸礼,、,古文尚书,等,,48,汉代经学的又一个特点是儒学的谶(,chen,)纬化。谶纬是封建迷信与庸俗经学的混合物。,说文解字,云:谶:验,从言。即是用诡秘的隐语、预言作为神示,向人们昭示吉凶祸福,治乱兴衰的图书符录。纬是用宗教迷信的观点对儒家经书所作的解释。,汉唐经学,西汉末期,王莽为“托古改制”制造舆论,立古文经为“官学”,刘歆当了国师,。,东汉章帝时期,为统一对经学的认识,朝廷在白虎观召集儒生“讲论五经异同”。会后由班固编纂成,白虎通义,一书,建立了官方统一的经学。东汉末年,大经学家郑玄综合百家,遍注群经,融今、古文经于一体,标志着今古文经学的统一。,“,亡秦者胡也”,49,汉唐经学,儒学谶纬化,孔子成了儒教的神圣教主。在纬书中,孔子被说成是“黑帝”之子,身高十尺,腰大九围,坐如蹲龙,立如牵牛,就之如昂,望之如斗,已由人变成神了。,唐太宗令颜师古考订五经(,周易,、,尚书,、,毛诗,、,礼记,、,左传,)的经文。颜师古对此多有订正,撰成,五经定本,,后被颁行全国,成为官方统一定本。为解释经义,统一思想,唐太宗还令孔颖达与诸儒撰五经义疏,名为,五经正义,,作为唐代科举考试的依据。,50,董仲舒(前,179-,前,104,年)是独尊儒书的奠基人。董“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他治学专精。景帝时,刘濞等,7,王叛乱,平息后景帝颁布新法,诸侯成了有位无权的贵族。武帝即位后,为完成由无为到有为的转变,连续三次下诏,策问古今治乱之道和天人之际的问题,董三次应对,即所谓“天人三策”,受到武帝称许。在天人三策中董第一次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当然,董的“儒术”是以孔孟为主,融通法、墨、阴阳等诸家思想的结果。,汉唐经学,一、董仲舒的“天人之学”,生平,51,1.,宇宙由“十数”构成,汉唐经学,一、董仲舒的“天人之学”,天道观,董曰:“天、地、阴、阳、木、火、土、金、水,九;与人而十者,天之数毕也。”,阴阳是动力,五行是原因,水,、,北,、冬,金,、,西,、秋、,土,、,中,、季夏,木,、,东,、春,火,、,南,、夏,52,2.,天人同类,人副天数,汉唐经学,一、董仲舒的“天人之学”,天道观,春秋繁露,人天副数,说:“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脏,副五行也;外有四肢,副四时也;乍视乍暝,副昼夜也;乍刚乍柔,副冬夏也;乍哀乍乐,副阴阳也;心有计虑,副度数也;行有伦理,副天地也。”,人与天同质(阴阳之气)同构,天是人的“曾祖父”。,53,3.,天人感应,汉唐经学,一、董仲舒的“天人之学”,天道观,易,文言,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何之,天人一也。春,喜气也,故生;秋,怒气也,故杀;夏,乐气也,故养;冬,哀气也,故藏。四者,人天同有之。”,阴阳义,春:(暖、喜、生、育),夏:(温、乐、长、养),秋:(清、怒、杀、成),冬:(寒、哀、闭、藏),54,3.,天人感应,汉唐经学,一、董仲舒的“天人之学”,天道观,董曰 :“美事召美类,恶事召恶类”。,“,天子不得奉天之命,则废而称公”,“且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在董那里,天是有意志的神,他能奖善罚恶,其书中常言:“天戒若曰:”。,董仲舒倡导“天人感应”的意义:,一是让人们有信仰,精神有寄托依靠;,二是以天来制约皇权。,55,1.,明确提出“三纲五常”,汉唐经学,一、董仲舒的“天人之学”,社会政治观,“,凡物必有合。,阴者阳之合,妻者夫之合,子者父之合,臣者君之合。物莫无合,而合各有阴阳。,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基义,五常:仁义礼智信。,“,三纲”思想主要用于约束臣民百姓。,“,五常”思想则面向一切人,包括皇帝。“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饰也。五者修饰,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汉书,董仲舒传,。,56,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唐经学,一、董仲舒的“天人之学”,社会政治观,董认为社会难治的原因有三:,首先是因贫富不均。“富者欲贪利而不肯为义,贫者日犯禁而不可得止,是世之所以难治也。”解决的办法是:“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其次,君主权威不够强。要强化君主的权威,“任德教而不任刑”。,再次,法制、议论不统一,要统一“度制”,统一思想。“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57,3.,强调“更化”,汉唐经学,一、董仲舒的“天人之学”,社会政治观,他在评论汉武帝“天地未应而美祥莫至”的政治原因时说:,其一,“教化不立,万民不正”。,其二,“失之于当更化而未更化”。,汉书,董仲舒传,政治措施应随时随势而化,伦理原则则有“不变”的可能。,“天不变,道亦不变。”,58,首先,董认为,人生下来的自然之质叫作性。,汉唐经学,一、董仲舒的“天人之学”,董仲舒的“性三品”说,“,性者,质也。”而人的自然之质,既可长成善,也可长成恶。董有“禾米之喻”。“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于禾,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其次,认为人天生既有性,也有情,性情都是天所赋予的。,最后,性有三品,。,现实的人性有三种:有不教而善者, (上)“圣人之性”,教而后善者 (中)“中民之性”,教而不善者。 (下)“斗筲之性”,59,宋明理学,理学代表:周敦颐,张载,程颐、程灏、朱熹,心学代表:陆九渊、王阳明,宋明时期,儒学发展为理学。它是高度哲学化和政治伦理化的儒学,是儒学发展的最高理论形态。,魏晋隋唐,玄学流行、佛学昌盛,儒学受到很大的冲击。,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志,为生民立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著名格言,集中反映了宋代儒学复兴运动的时代强音。,60,宋明理学,理学代表:周敦颐,张载,程颐、程灏、朱熹,心学代表:陆九渊、王阳明,周敦颐:朱熹称他为理学的开山祖,。,张载和二程:是理学的奠基者。,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建立了以理为本体,以理统气的庞大的哲学逻辑体系。康熙称颂朱熹“绪千百年绝学之传,立亿万世一定之规”。,61,宋明理学,理学代表:周敦颐,张载,程颐、程灏、朱熹,心学代表:陆九渊、王阳明,陆九渊则把儒家思孟学说和佛教禅宗思想结合起来,并继承了程颢“天即理,即心”的观点,提出了“心即理”的命题。对朱熹理学提出挑战,朱熹认为,理超越物质世界存在于天上,陆九渊认为理是根于人心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王阳明(,1472-1529,)心学之集大成者。其思想体系主要包括“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三个论题和“四句教”的学问大旨。王阳明向其弟子传授为学的“四句教”即“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心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特别强调“致良知”。,62,宋明理学,一、,理学家,朱熹,生平,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南宋徽州(江西婺源)人,少年出入佛、老,后终返于儒。一生历南宋四帝,但前后居官才,10,年。大多数时间从事教学和著述。为官时建社仓,免税钱,修堤济困,“莅职勤敏”,因不满贪官污吏而多次上书皇帝,后被免职回家。居家时授徒讲学,教化乡里。主要哲学著作有,四书集注,、,周易本义,、,太极图说解,等。他所著的,四书集注,等书,成为元、明、清封建统治者开科取士的钦定标准,俨然“孔孟之道”的化身,影响极大。,63,宋明理学,一、,理学家,朱熹,“理一分殊”的宇宙观,1.“,宇宙之间,一理而已”,2.,理借气而生万物,3.,理气关系是,:,理本气具,,,理先气后,,,理主气从,,,理在气中,。,4.“,理一分殊”,宇宙最高的本源之“理”,这就是“太极”。“本只是一太极,而万物各有秉受,又各具一太极尔。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江湖,则随处可见,不可谓月已分也。”禅宗的,“月印万川”。,64,宋明理学,一、,理学家,朱熹,“一分为二”的辩证法,1.,丰富了邵雍的“一分为二”的思想。,“凡天下之事,一不能化,惟两而能化。”“天地只是一气,便自分阴阳,缘有阴阳,而气相感,化生万物。”,2.,提出“动静无端,阴阳无始”的观点。,“动之不能无静,犹静之不能无动也”。但又说:“静者为主,动者为客,此天地阴阳自然之理,不可以寂灭之嫌而废之也。”,3.,猜测到事物运动存在“渐化”和“顿化”两种形式。,“变者化之渐,化者变之成”,65,宋明理学,一、,理学家,朱熹,“知先行后”知行观,知先行后论,“夫泛论知行之理,而就一事中以观之,则知之为先,行之为后,无可疑者。”,朱熹为白鹿洞书院所制定的学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66,宋明理学,一、,理学家,朱熹,“知先行后”知行观,行重知轻论,“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依据:第一,行能生知。“须要实去验而行之方知。”,第二,行能使知深化。“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第三,行是知的目的。“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第四,行是检验知的标准。“欲知知之真不真,意之诚不诚,只看做不做,如何真个如此做底,便是知至意诚。”朱熹还引用,尚书,“,知易行难”说来佐证“行重知轻”说。他说:“,书,曰: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工夫全在行上。” 可见,知易行难,所以,“行重知轻”。,67,宋明理学,一、,理学家,朱熹,“知先行后”知行观,知行相须论,“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存天理,灭人欲”的理欲观,最早把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的是,礼记,。,礼记,乐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佚作乱之事,,此大乱之道也。”,68,宋明理学,一、,理学家,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理欲观,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并把灭人欲当作存天理的必要条件。,天理与人欲的关系:,相互依存。他说:“有个天理就有个人欲,盖缘这个天理,须有个安顿处,才安顿得不恰好,便有人欲出来。”,相互对立。朱熹更强调天理人欲的对立。认为“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人欲在界限上虽是不确定的,但在性质上却是不容混淆的、对立的。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存则天理灭,二者不可调和。,69,宋明理学,一、,理学家,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理欲观,如何做到“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朱熹借用了孔子的“克己复礼”。,何为“人欲”?二程曾经区别过人心、道心,天理、人欲,且认为人心即人欲,道心即天理。朱熹不同意这种说法,他说:“人心,人欲也,此语有病。”(,朱子语类,卷,78,)朱熹认为人心固然很危险,极易流于人欲,但人心并不等于人欲,“饮食者,天理也;求美味,人欲也。”“饮食男女,故出于性,”,有人问程颐,生活无着落的孤苦寡妇,能否再嫁人时,他说:“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极下,失节事极大。”(,遗书,卷二十二)。,70,宋明理学,一、,理学家,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理欲观,明代法律明文规定,“男人,40,岁仍无男性后者可以纳妾”。,明代,贞节守寡的教条成了官方的一项制度,:“凡,30,岁以下开始守寡直到,50,岁达到,20,余年者,官府要为她立牌楼,以资鼓励,其家庭可免除一切赋税。”,总之 ,一个人,食,足够即可,饭要吃,来点肉,来点酒,都是可以的,但大鱼大肉,花天酒地,奢侈浪费,贪图享受,则是过份了,违背了封建道德规范,不该吃的你吃,不该穿的你穿,总追求好吃好喝,则是人欲,要灭绝。色,不能没有,有即可,但有必须是在符合封建伦理道德规范的前提下的有。,71,明清实学,主要代表: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颜 元、,一、经世之学,第一,经世致用的精神。,明清之际,以顾宪成、高攀龙为代表的东林党人,反对“落空学问”,倡导“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炎武更提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第二,实事求是的精神。,第三,独立的批判精神与启蒙意识。,72,明清实学,二、“乾嘉学派”,兴起了重考据主实证的“汉学”,又称“朴学”,到乾隆嘉庆时期兴盛起来,称为“乾嘉学派”。汉学家们发展了文字学、声韵学、训诂学,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即“小学”。他们从“小学”入手,从事经书古义和其他古籍的考证、整理、注释。,三、,“,公羊之学,”,主要代表:龚自珍、魏源,、,康有为。他们继承和发扬了明清之际的“经世致用”的传统,反对乾嘉汉学和宋明理学,以“公羊春秋”大义为理论武器,批判社会腐败抨击政治腐败,鼓吹改革,酝酿了一种转变时代的新风气,康有为则集晚清“公羊学”之大成,“托古改制”,演出了一场“百日维新”的活剧。,73,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一、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同质; 天人同道;,天人感应; 天意难违;,天人和谐; 天人合一;,二、,处世原则,1,、自强不息,2,、厚德载物,3,、中庸之道(执两用中) 子思,中庸,4,、仁心爱人。,74,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二、,处世原则,5,、穷独达兼。(义),孔子:“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尽心上,宋代范仲淹在,岳阳楼记,对此有很好的表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75,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二、,处世原则,6,、,当仁不让,义不容辞。(义),孔子为中国人做出了楷模,舍己为人,公而忘私,以天下为己任,杀身成仁,舍身求义。,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里仁,子曰:“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76,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二、,处世原则,6,、,当仁不让,义不容辞。(义),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章句下,张载:,“,为天地立志,为生民立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种不顾个人安危,以天下为己任,赴汤蹈火,前仆后继的精神,是儒家文化的精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能够屹立于今天的脊梁。,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77,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三、政治哲学,1,、,仁政思想(不忍人之政、德政、王道),2,、贤人政治,1.,3,、,民本思想,4,、革命思想,贤人政治、“官本位”、“法本位”,78,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四、,理想人格,内圣外王,1,、,内涵,内圣,,指内心有深厚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修养,即内修圣人之德。,外王,即外施王者之政,指把主体内在的修养所得,推广于社会,使天下道一风同。用儒家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通过修身来齐家,进而治国平天下。,三纲八目:,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2,、方法,79,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五、理想社会,大同世界,礼记,礼运篇,设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80,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为什么中国人如,“,一盘散沙,”,?,为什么中国的封建社会如此漫长?,8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