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政治学概论》之民族与宗教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243364711 上传时间:2024-09-21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1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九章:《政治学概论》之民族与宗教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第九章:《政治学概论》之民族与宗教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第九章:《政治学概论》之民族与宗教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九章 民族与宗教,教学目的与要求:,第九章 民族与宗教第一节 民族与宗教概述,一、民族的涵义与特征,1,、民族的定义,代表性观点,:,A.,民族是基于特定的地理空间或文化所形成的共同体;,B.,民族的存在基于其主体对民族这个共同体的认同,一旦这个认同消失,民族这个共同体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如安德森:民族 “是一个想象的政治共同体”。,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民族的自然分界线即语言的分界线;地域、共同历史、经济条件作为民族的特征对民族生存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民族是人们社会交往的产物;每一个具体的民族,都是在同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第九章 第一节,斯大林:“,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斯大林全集,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p286,),2,、民族的特征,布伦奇里认为,民族具有八大特征:,A.,同居于一地;,B.,同一血统;,C.,同其肢体形态;,D.,同其语言;,E.,同其文字;,F.,同其宗教;,J.,同其风俗;,H.,同其生计。,孙中山认为,民族有五大特征:,A.,血统;,B.,生活;,C.,语言;,D.,宗教;,E.,风俗习惯。,马克思主义者根据斯大林的定义,认为民族具有如下特征:,(,1,)从时间上看,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2,)从内容上看,民族具有共同的语言、地域、经济生活和共同心理素质,这是衡量一个社会共同体是否是一个民族的标准。,(,3,)从存在形态上看,民族是一个稳定的社会共同体。,(,4,)从前途上看,民族不是永恒的,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民族是四个特征的综合体。但不同民族其突出特性有差异。,第九章 第一节,二、宗教的涵义与特征,1,、宗教产生与涵义,原 意,在汉语中,宗教本不为一联缀词,,说文解字,:“,宗,者,尊祖庙也, 以宀从示。示者,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这表示对神及人类祖先神灵的尊敬和敬拜。,教,指教化、育化,上施下效,侧重在对神道的信仰,这一点反而与西方的宗教理解较为接近。直至公元,10,世纪,“宗教”一词才,最先见于佛经,,如,续传灯录,中:“吾住山久,无补宗教,敢以院事累君。”这里的宗教指崇佛及其弟子的教诲,在中国,“宗教”二字合并起来使用是始于佛教术语。佛教以佛所说为“教”,佛的弟子所说为“宗”,“宗”为“教”的分派,二者合称为“宗教”,本来是指佛教中的教理,后来才泛指一切“对神道的信仰”为“宗教”。,第九章 第一节,在英语中,宗教(,Religion,)一词源自拉丁语的,Religio,,原意应为人对神圣的信仰、义务和崇拜,以及神人之间的结合修好。,宗教起源:,研究宗教起源的学科为宗教人类学(,Anthropology of religion,),主要理论为万物有灵论、前万物有灵论、巫术论、原始一伸论、功能论、神话结构学说及语言疾病学说,前四者属进化论学派,后三者属文化圈学派。,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其产生根源看,,宗教是自然压迫和社会压迫的产物,。由于,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和,缺乏科学知识,,以及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无知和恐惧,从而产生了各种形式的宗教观念。,阶级压迫,给劳动人民带来苦难而人们又不能科学地解释这些社会现象,是宗教产生的又一重要根源。,第九章 第一节,诠释,门辛,:“人与神圣真实体验深刻的相遇、受神圣存在性影响之人的相应行为。”,缪勒,:“人对于无限存在物的渴求、信仰和爱慕。”,泰勒,:“对灵性存在的信仰 。”,弗雷泽,:“人对能够指导和控制自然与人生进程的超人力量的迎合、讨好和信奉。”,密特朗,:“人对超世而具有人格之力的知或觉。”,海勒尔,:“人与神圣的交往、相通和结合,是对神圣的生动经历。”,范,德,列乌,:“人与神秘力量的独特关系。”,奥托,:“对超自然之神圣的体验,表现为人对神圣既敬畏而向往的感情交织。”,施莱尔马赫,:“宗教是人对神的绝对依赖感。”,蒂利西,:“宗教是人的终极关切。”,第九章 第一节,马克思,:“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P333,)。,宗教包括了符号意义、信仰、叙事体的故事,还有应该给予修行者生命体验的宗教实践。,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宗教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宗教本质上是一种“颠倒的世界观”,,是由对神灵的信仰和崇拜来支配人们命运的一种意识形式。,宗教最初是被压迫者对现实苦难的叹息和抗议,而后被统治阶级所利用,成为统治被压迫者的思想工具。,第九章 第一节,2,、宗教的特征,(,1,)宗教是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具有,虚幻性,。,(,2,)宗教是人们对“人间力量”超人间化的幻想,具有,麻痹性,。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宗教是“被压迫者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是统治人们思想的“精神鸦片”。,(,3,)宗教是人们对“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的反映,具有,相对性,。 “宗教只是虚幻的太阳,当人没有围绕自身转动的时候,它总是围绕着人转动。”,第九章 第一节,三、民族与宗教问题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1,、民族问题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1,),民族问题,民族问题,指的是在民族关系上,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民族矛盾问题的范围很广,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语言、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由此产生了民族隔阂、民族歧视、民族纠纷、民族械斗、民族同化、民族压迫、民族斗争和民族运动等问题。,第九章 第一节,民族问题的,实质和内容,是,民族压迫、民族歧视,和,民族之间的不平等,问题。,解决,民族问题,,核心,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2,)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A.,民族差异的存在是产生民族问题的基本前提。,B.,剥削制度是产生民族压迫的根源。民族内部是划分为阶级的,统治阶级不仅统治本民族的劳动者,而且常常假借全民族的民意对其他民族实施统治和侵略。,C.,各民族事实上的不平等是社会主义时期产生民族问题的根源。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和内容,是,缩小和消除由于历史原因所带来的各民族发展不平衡问题,是坚持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实现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问题。,第九章 第一节,(,3,)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的关系,“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的观点是错误的,易在民族关系上导致阶级斗争扩大化。“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无关”也是不对的,易在民族关系上产生阶级斗争消失了。,民族问题和阶级问题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A.,民族问题和阶级问题的,联系,:,a.,民族是由不同的阶级组成的。,经济社会里,历史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是由不同阶级的成员组成的,不存在只有一个阶级的民族。每一个民族内部都存在着阶级的对立和斗争,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任何重大问题,基本上都是根据阶级利害关系而不是按民族关系来解决的,划分敌友的基本标准是阶级关系而非民族关系。可见,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相对而言,阶级问题处于主导地位,民族问题具有从属意义。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马克思主义者号召各民族的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实行不分民族的团结和联合。反对狭隘民族主义。,第九章 第一节,b.,民族压迫的实质是阶级压迫,,它是压迫民族的统治阶级对被压迫民族的压迫。故,民族斗争,说到底就是阶级斗争。,B.,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的,区别,:,a.,民族与阶级的,含义不同,。它们是不同共同体,划分的标准也不同:阶级是以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作用和取得报酬的方式不同而形成的不同集团;民族则是以四个特征来区别的。一个民族可分不同阶级,一个阶级也可由多个民族的成员构成。,b.,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的,范围不同,。民族问题核心是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问题;阶级问题的核心是政权问题。民族问题只存在民族之间,不存在民族内部;民族问题比阶级问题要广泛和复杂。,第九章 第一节,c.,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的,地位不同,。当民族受到侵略而争取民族独立时,阶级矛盾从属于民族矛盾。,d.,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的,消失不同,。民族问题是随着阶级问题的变化的。首先是阶级消灭,国家消亡,最后才是民族的消亡,即民族的融合。,(,4,)民族问题是社会政治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社会政治发展总问题就是革命和政权问题,其他所有问题都是围绕这个核心的。,a.,从民族问题对革命和政权问题的依赖性来看,解决民族问题不能离开当时的政治问题。,b.,从民族问题对革命和政权的影响来看,一个社会,民族解决得好坏,是直接影响到革命是否成功,政权能否稳定的大问题。,第九章 第一节,2,、宗教问题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宗教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现象,宗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影响着人类的思想与现实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1,) 宗教是基于人的信仰而存在,并直接影响到人的思想和行动,决定着人的现实生活状态。,(,2,)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宗教曾作为阶级统治的手段,与政权建立了紧密的联系,从而不仅在精神上统治民众,而且在政治上统治民众。,(,3,)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生活中,宗教既不是意识形态的基础,也不是社会治理的工具,而仅仅作为一种民众信仰现象而存在。,既不能夸大宗教的影响力,也不能忽视其对现实社会发展的作用。 积极与消极作用。,第九章 第一节,第九章 民族与宗教 第二节 当代世界的民族与宗教问题,一、当代世界的民族问题,1,、当代世界民族问题变化发展的三大冲击,(,1,),战后民族独立与解放运动的冲击,。民族国家纷纷独立,成为反对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2,),两极格局冷战的冲击,。民族问题被纳入了东西两大阵营的对峙之中。,(,3,),全球化浪潮的冲击,。民族问题演化成如恐怖主义、经济民族主义、宗教冲突等新的全球问题。,2,、当代世界民族问题空间分布的多层面性,全球性的民族问题(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三个层面 跨国性的民族问题(泛日尔曼主义等),一国内的民族问题,3,、当代世界民族问题的基本特点,(,1,)民族问题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 一战后,(,2,)世界性的民族主义浪潮持续不断。 二战后,(,3,)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紧密相关。 冷战后,(,4,)民族问题深刻影响着国际政治、经济与文化发展。,第九章 第二节,4,、当代世界民族问题对国际政治生活的影响,(,1,)民族问题特别是民族冲突导致地区政局不稳,引起社会动荡、严重影响该地区有关各民族人民的社会生活。,(,2,)民族冲突又使国际政治问题的解决形式出现了重大变化。联合国在解决民族冲突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3,)民族冲突又对国际关系格局以及相关国家的政治和外交关系产生重要影响。联合与纷争,(,4,)霸权主义及其大国的干预和操纵仍然影响着地区民族冲突并使民族冲突问题进一步复杂化。,第九章 第二节,二、当代世界的宗教问题,全世界约有近,50,亿人信仰宗教,其中信仰基督教约,20,亿人,穆斯林约,13,亿人,佛教约,4,亿人,印度教约,8,亿人,犹太教跃,1500,万人。,1,、现代宗教的特点,(,1,)宗教宽容与信仰自由已成为许多国家奉行的原则。,(,2,)宗教信仰多元化,宗教教派林立。,(,3,)宗教日益趋向世俗化与理性化。,宗教世俗化 关心世俗世界的日常生活,教徒的宗教活动日益生活化。,第九章 第二节,自我变革与发展,宗教的理性化 宗教向科学让步,教徒对一些教义不完全相信,2,、当代世界宗教的消极作用,(,1,)宗教激进主义相当活跃,并成为一系列新的宗教与政治问题。,(,2,)宗教之间的冲突明显增加。,(,3,)借宗教之名有恃无恐推行霸权主义。,第九章 第二节,三、当代世界民族、宗教问题的根源,1,、冷战体制的瓦解,客观上使长期被冷战格局抑制的民族宗教矛盾得以释放。,2,、经济全球化的加速,进一步扩大了南北国家发展上的差距。,3,、一些宗教力量试图利用冷战后留下的空间以及经济全球化所形成的新的世界发展趋势,扩大势力范围,追求自身的全球性扩展。,4,、西方国家插手民族宗教问题,借机干涉别国内政,谋取政治利益。,第九章 第二节,第九章 民族与宗教第三节 中国的民族与宗教问题,一、中国的民族与宗教概况,1,、中国的民族状况,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56,个民族,总人口超过,13,亿。汉族最大。分布广泛。,中国各民族发展不平衡。,中国民族问题的关键,就是在平等处理民族关系的前提下,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实现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繁荣与复兴。,2,、中国的宗教状况,中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目前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信教群众约有,1,亿多。,中国的宗教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建立了符合中国实际的宗教关系:,(,1,)宗教压迫和宗教剥削已经不复存在。宗教业者成为自食其力的宗教活动者。,(,2,)办教的宗旨和目的发生了变化。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宗教的基本办教宗旨是,团结广大信教群众和宗教界人士,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独立自主办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协助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保卫世界和平的运动。,(,3,)宗教具有稳定社会秩序的特定功能。,第九章 第三节,二、中国的民族政策,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中国的民族政策,中国的民族政策,主要是有关汉族与少数民族关系的政策,其实质是促使各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民族平等是基础,民族团结是必然结果。,中国民族政策的,内容,:,(,1,)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2,)民族区域自治;,(,3,)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第九章 第三节,(,4,)培养少数民族干部;,(,5,)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6,)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7,)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中国民族政策的,基本目标,:创造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维护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保障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根本利益。,中国民族政策落实的,制度基础,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九章 第三节,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涵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前提是国家的集中统一,核心是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根本目的是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自治区,(,2,)自治地方分三个层次: 自治州,自治县(旗)。,第九章 第三节,以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主建立;,以两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主联合建立;,(,3,)自治地方类型,以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主建立;,大中套小;,一个民族在多处有聚居区。,(,4,)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A.,国家统一与民族区域自治相结合;,B.,民族自治和区域自治相结合;,C.,拥有国家法律赋予的双重权力;,D.,单一制国家结构下的民族区域自治。,第九章 第三节,(,5,)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P271,第九章 第三节,三、中国的宗教政策,1,、概况,中国是个多宗教的国家。,宗教事务条例,中国有宗教活动场所,10,万余处,宗教教职人员,30,万人,宗教团体,3000,多个。培养宗教人员院校,76,所。,2,、中国宗教政策的具体内容,基本政策,: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基本方针,:“全面落实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基本内容:,(,1,),全面正确地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第九章 第三节,每个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个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哪个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面,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哪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现在不信教的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能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或不信仰宗教的公民。,(,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任何宗教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都不能干预国家行政、司法、教育等国家职能的实施,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反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宗教活动不得妨碍社会秩序、工作秩序和生活秩序。,即“政教分离”。,第九章 第三节,(,3,)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我国宪法规定:“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A.,要求他们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B.,要求他们从事的宗教活动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和民族的整体利益;,C.,支持他们努力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文明进步要求的阐释;,D.,支持他们同各族人民一道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动。要鼓励我国宗教界发扬爱国爱教、团结进步、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支持他们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祖国统一多做贡献。,第九章 第三节,参考书,思考题,1,、什么是民族问题?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主张是什么?,2,、为什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它对促进中华民族的大团结起到什么作用?,3,、马克思主义是如何从宗教的起源来把握宗教的本质及其特征的?,4,、如何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发挥宗教在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5,、中国宗教政策的基本内容是什么?,6,、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的关系如何?为什么说民族问题是社会政治总问题的一部分?,7,、简述当今世界民族问题的特点?,8,、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的基本关系是什么?在当今世界,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和影响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