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上传人:少*** 文档编号:243357982 上传时间:2024-09-21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4.9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二,课,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课标,要求,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知道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重点,古代中国农工具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民以食为天,“,,,农业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超过75,农民的生存和发展是国家建设不可忽视的基本问题,农业的发展对于我国国力的增强具有重大意义,农村的稳定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今天,让我们翻开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篇章,了解中国古代农业走过的历程,关注农业发展的现状,一起构想中国农业健康美好的未来。,导言,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名曲欣赏、体味意境,什么是小农经济?,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如何理解?,学生阅读,一、小农经济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力牛耕的出现和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小农经济开始形成。,1、小农经济的形成的条件,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生产满足家庭基本生活需要的产品,是一种自足自足的自然经济。,2,、小农经济的含义,特点: ,自给自足,性;,分散性,;,保守性,封闭性;脆弱性。,6、,生产规模小,分析小农经济有何特点,该如何评价?,利:较稳定,有利于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弊:,比较脆弱,难以应付天灾、战乱及苛捐杂税; 自给自足,,,较少商品交流,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的交流,特别到了近代成为社会发展的因素。,阅读理解,3、,地位:,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这种小农经济的经营形式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推动着传统农业向精耕细作的方向发展。,“,精耕细作,”,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精耕细作,二、精耕细作农业的突出成就,1、扩大耕地面积:,垦殖平原;开垦丘陵、湖边低地和滨海滩涂。,2、提高复种指数:实行,间作,,,套种,和,轮作复种。,3、提高土地利用率,耕作农具改革创新:西汉,的耧犁;唐代曲辕犁,牛耕图,铁制农具,这种牛耕方式,俗称,“,二牛抬杠,”,,,也即文献中所说,东汉,的,“,耦犁,”,。,唐朝的曲辕犁,汉代耧车的发明,发明于唐代的曲辕犁,特点:,结构合理、使用轻便、回转灵活等,能调节深浅,耕作平稳、深浅一致,极易适应水田耕作。,耕作技术方面:,特别是对中耕,人们更总结出一套锄早、锄小(草小即锄)、锄了(将草锄净)、锄不厌数(不怕次数多)的除草保墒技术。,灌溉工具的改进,春秋战国之际,桔槔:井上汲水工具,辘轳:利用轮轴原理制成的井上汲水工具,筒车复原图,现,代,筒,车,三国马钧翻车,复原图,施肥方面:商周时代使用粪肥和绿肥,后扩大肥源;注意合理用肥。,4、选育良种,(1)育种方法:穗选法、株选法,(2)无性繁育技术:有扦插、嫁接等,5、掌握农时:通过天文观测,创造二十四节气,6、意义:古代中国农业达到古代世界的最高水平,奠定了中华文明持续发展的深厚根基。,总结,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使用铁农具和牛耕,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耕作方式的变化体现了生产力的进步。,活学活用,1.铁农具和牛耕在中国古代农业出现的时间是( ),A.原始社会,B.商周时期,C.春秋战国,D.秦汉时期,2,.汉代以后,我国农具改革的又一次重大突破是:(,)A.铁农具的使用,B.牛耕的出现,C.曲辕犁的发明,D.筒车的发明使用,3,.商周时期我国的农业生产主要采取大规模简单协作的生产方式,这是由于( ),A.良好的社会道德秩序,B.低下的生产力水平,C.抵御自然灾害的要求,D.奴隶制的生产方式,4,.春秋以后我国自耕农农业经营的主要方式是( ),A.,“,男耕女织,”,B.种植业和家庭饲养业相结合,C.,“,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D.种植业为主、渔猎为辅,5、,“,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体现了家庭式经济的什么特点( ),A.,落后性,B.,脆弱性,C.,封闭性,D.,分散性,6,.,中国古代主要耕作方式是( ),A.,精耕细作,B.,粗放耕作,C.,选择耕作,D.,计划耕作,A,7,、春秋时期,促使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产生的主要条件是( ),A,铁器、牛耕的使用,B,社会人口的增加,C,国家分裂的影响,D,统治阶级的提倡,当今中国农村人口膨胀,农民生活条件急需提高,如何处理好,“,三农,”,问题是中国社会走向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回顾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结合农业发展的现状,谈谈你的看法和建议。,各抒己见,1.,精耕细作和现代科学相结合;,2.,因地制宜,发挥各地特色优势;,3.,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4.,完善水利设施,政府重视。,思路提示,1、,今也农夫之所以蚤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叔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译文,:现在的农夫之所以早出晚归,努力从事耕种、植树、种菜,多聚豆子和粟,而不敢倦怠,为什么呢?答道:他以为努力必能富裕,不努力就会贫穷;努力必能吃饱,不努力就要饥饿,所以不敢倦怠,1,、这则材料既反映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又真实具体地记述了当时的农民为了吃饱饭而艰难劳动,改进农业技术的情景,在小农经济的经营模式下,自耕农和佃农都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然而,个体小农的经济力量比较薄弱,很难扩大生产规模。为了解决温饱问题,他们只能在小块土地上实行集约经营,加大投入,精耕细作,充分挖掘土地的增产潜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解决一家人数口的生计,所以,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起到了推动农业精耕细作的作用。,2、小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小农经济非常脆弱,常因水旱灾害,急征暴敛或土地兼并破产。,谢谢!,再见!,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产业结构;,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不断完善,;,“,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学生回答,学生阅读,再次阅读教材,说说为什么中国古代农业经济会形成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产业结构?,一、农业的起源,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1、我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形成南北两个不同的农耕系统;,2、在发展的初期就显出,地域,的差别,中国是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之一。,(南稻北粟),碳化稻谷,(河姆渡遗址出土),炭化了的粟和菜籽,(半坡遗址出土),2、我国原始农业的特征?,二、农具的进步,生产力的进步,中国古代农具发展的重要阶段及各自的特点:,中国,农具,发展,原始农业阶段,春秋战国时期,汉唐时期,“,刀耕火种,”,:,指原始的耕种方法。先砍伐树木,焚烧树桩与荒草用作肥料,然后就地挖坑种植农作物。,(工具简陋、不便捷、效率低。),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畜力取代人力使用便捷,效率高。,唐代曲辕犁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生产率.,课堂小结,下:半坡遗址出土的磨制石斧,石犁,石锄,石镰,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原始农业阶段,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春秋时期的铁锄,战国时期凹形铁锄,战国时期铁锄,战国时期铁犁头、铁镰刀,请你总结从春秋到明清水利设施的兴修情况,说一说水利兴修与农业发展的关系?,再读教材,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西汉:漕渠、白渠,两汉:治理黄河 (王景),地方特色灌溉工程:坎儿井 (西域),1农具,用材质量,的变化,耐用性、实用性能加强:由石器、骨器、木器到金属工具,到,铁农具的出现;,2工具,种类,不断增加,技术得以突破,能完成多道工序:由耒、耜到曲辕犁;,3农业,动力,的变化:由人力到畜力,牛耕的出现对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思考1:结合上述中国农具的发展变化总结其发展变化的特点?其变化体现了什么发展过程?,古代农具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变化过程,课堂小结,提示,思考2:结合农具的发展说明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如何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入,文明时代,,,耒、耜,是人们的主要生产工具,中国农业进入,“,耜耕,”,时代;,商周时期,虽然出现了少量的,青铜,农具,但耒耜仍是人们的主要生产工具;,春秋战国,时代,,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施肥和灌溉技术的发展,标志着,“,男耕女织,”,的这种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的形成。,个体农耕,千耦其耘,提示,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自耕农经济的形成,我国农业耕作方式变化的根本原因:,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春秋战国时期,个体农耕,生产力的提高,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成为中国古代农业主要的耕作方式,自耕农经济,课堂小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