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七讲 荀子及其思想体系,主讲:张利军,2010-04-02,第七讲 荀子及其思想体系,一荀子其人与,荀子,一书,二荀子的主要思想,三荀子思想的影响,一 荀子其人与,荀子,一书,1,、荀子生平,荀卿,赵人。曾经游学于齐国。在齐襄王时,荀卿在稷下学宫,“,最为老师,”,,,“,三为祭酒,”,。有齐人说荀卿坏话,荀卿于是到了楚国,被春申君任命为兰陵令。但春申君一死,荀卿失官,终老于兰陵。荀卿嫉世事之乱,而,“,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后人所绘荀子像,荀子(约公元前,325,前,299,年),2,、,荀子,一书,荀子,书初由汉刘向校录,名,孙卿新书,。,汉书,艺文志,著录,名,孙卿子,。唐杨倞为之作注,省称,荀子,,后遂为通名。,刘向,叙录,云:“所校雠中,孙卿书,凡三百二十二篇,以相校,除复重二百九十篇,定著三十二篇。”,汉书,艺文志,作三十三篇,宋代学者王应麟谓传写之讹,近是。,汉刘向刘歆撰,清姚振宗辑录,邓骏捷校补,上海古籍出版社。,隋书,经籍志,作十二卷,今本二十卷乃唐杨倞因“文字繁多”,所析。,荀卿成书后,刘向校录订讹删复,重新编订,经过传抄又将孙卿子与孙卿赋合为一书,,唐代杨倞改编为二十卷,篇目编次也有改动,且将,大略,宥坐,子道,法行,哀公,尧问,六篇附于书末。认为是汉儒杂录,非,荀子,之旧。,荀子,学术梗概:,荀子思想中最大特色,在其性恶论。,荀子深信学问万能,学习和积累的结果可以尽变其旧,前后判若两人。,学问之得,全在于其所受教育如何,故主张“隆师”。,名师或不获亲接,则求诸古籍,故荀子以传经为业。,重视环境与后天的努力对人的改造,言政治、言教育皆以礼为中心。,“礼,时为大。”故主张法后王而不贵复古。,荀子,各篇重要内容大体如下:,劝学,上半篇主要讲性非本善,待学而后善。要点是讲明“假于物”之义,“渐积”之义,以明教育的效果。下篇杂论求学及应问的方法。,修身,教人以矫正本性的方法,结论归于隆礼而尊师。,不苟,教人审度事理。,荣辱,论荣辱皆由人所自取,其中多阐发性恶之语。,非象,辟相术之迷信,有“法后王”一段,乃荀子学说特色之一。篇末论“谈说之术”。,非十二子,批评当时各家学派学说,并针砭学风之阙失。所述各派实为古代学术史的重要史料。,儒效,大抵为儒者辩护。中有“隆性隆积”一段,为性恶论之要语。,王制,富国,王霸,君道,臣道,皆荀子政治论。,天论,批驳先天前定之说,主张以人力征服天行。,正论,杂取世俗之论,批评而矫正之。,礼论,为,荀子,重要的篇章,论及礼的起源,礼之三本;三年之丧等。,乐论,论音乐原理及音乐与人生的关系。,解蔽,为荀子之心理学,其言精深,当精读,利于修养。,正名,为荀子之逻辑学。,性恶,为荀子思想的出发点,最应精读。,成相,赋,为荀子美文,余篇泛览即可。,读,荀子,一为修身应用,一为学术研究。,为修身而读,荀子,可以唤起人的自治力,常约束自己,不至松弛堕落。又可增加人的自信心和勇气。又其思想剖析深刻处,读之能令人思虑缜密而遇事果断。为学术研究而读,荀子,,是为求了解荀子思想的全面系统,及其在思想史上的地位。应初读,劝学,观其大概,次读,性恶,观其思想根基所在。,次读,解蔽,正名,天论,三篇,观其所衍生的条理。次读,礼论,乐论,,观其应用于社会所操之工具如何。次读,正论,非十二子,观其对于异派之攻难及辩护,可以了解荀子的思想和教育。,富国,君道,王制,则可以了解荀子的政治学及其政术。若彻底了解荀子思想,可以以若干问题为纲领,搜集全书关涉某一问题的论述,比较勾稽,求其真意所在。,荀子,的古今主要的注解本:,唐杨倞注,荀子,;清代学者卢文弨、郝懿行、王念孙、俞樾都对,荀子,做过校注工作,至王先谦,荀子集解,综合各家所释,间下己意,此为研读,荀子,书必备之本,收入,“,诸子集成,”,中。近人梁启雄著有,荀子简释,,注释简明,今收入,“,新编诸子集成续编,”,中。,当代人注解本有杨柳桥,荀子诂译,,齐鲁书社,,1985,年版。,杨柳桥,荀子诂译,,齐鲁书社,,1985,年。,二 荀子的主要思想,1,、荀子的,“,天人之分,”,说,1,)“天人之分”非“天人相分”,荀子认为人具有同天、地同等重要性,天、地、人有不同的职分。,“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天论,),天地的职责:,“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天论,),人的职责就是利用天地提供的一切,来制造自己的文化。“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故错(措)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天论,),人不能与天地争职分,:,“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谓之能参。”(,天论,),人能够治天时、地财而用之,则是参于天地。如果舍弃人事而欲知天意就会使人感到困惑。,“,天人之分,”,中的,“,天,”,:,“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致其用,上以饰贤良,下以养百姓而安乐之。夫是之为天神。”(,荀子,王制,),在荀子的理论中“天”既具有自然属性,也具有有目的、有意志的神性,还具有道德属性。,荀子认为“天德”里最重要的是“诚”,“天地为大,不诚则不能化万物。”(,不苟,),天论,篇从各个方面论述了天的大公无私,好不偏袒的品格,由于天具有大公无私的品格,就会使处于战乱之中的人们不会怨恨天。正所谓“知天命者不怨天”。(,正论,),“天帝”本来是人按照世间的帝王塑造出来的,而荀子却把这颠倒过来,说世间的君主都是“天帝”的影子。荀子进一步把君主的仁、礼都说是天施的,由天意所决定的。后世的“天人感应”说当与荀子这一观点密切相关。,2,)“制天命而用之”并非人定胜天,荀子在天人之分说的基础上,又提出“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天论,),“制天命而用之”,并不是要人们征服自然界,实现人定胜天,而是让人们认识和掌握天命,从而在天命面前可以有所作为。“制”字在先秦时期并没有制服、掌握之意。制的本义是裁断,引申为寻找、获取之意。,荀子对“制”加了一些限制,“所志于天者,已其见象之可以期者矣。”(,天论,),荀子把对于天的认识限定在已经显现出来的迹象所表明了的天命允许的范围内。如果人能够知晓天允许人做的事情和不允许人做的事情,在荀子看了就是,“,知天,”,。荀子所说的,“,制天命,”,就是,“,知天,”,,就是在天命允许的范围内,“,应之以治,”,。荀子要社会上不同阶层的人都要知天之命,努力地维护等级名分制度。,孟子认为成为圣人的途径是“知天”,“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而荀子则认为“唯圣人为不求知天。”(,荀子,天论,),在荀子的思想中“天”更多的是进行运动的一种神秘的力量,把天视为有意志的造物主,天造了万物,人和人身上的器官都是天造的。就连人的喜怒哀乐等感情都受到天的支配。,天还安排了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君与民都是天有意安排的结果。“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大略,)并且认为天对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以至于庶人的各个阶层的安排都是妥善的。,荀子所描绘的主宰人世的天,其功能是神秘的,其意志是不可违抗,其品格是公正无私的,其道德是虔诚无欺的,其目的是仁慈的。,2,、礼的学说,荀子,礼论篇,从礼的起源谈起:人的欲望,求满足欲望,无限量的求取,争夺,乱,先王制礼义治乱,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人欲与物相持而长,礼之所起也。,荀子提出,“,礼者,养也。,”,的观点:,从物养人的口、鼻、眼、耳、身体几个方面进行论证。,君子既得其养又好其别:,对于“别”,荀子提出了自己的界定,“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称者,各党其宜。)由是而引出天子出行的高规格车辆及车辆上相关的装饰都是为了养。,荀子总结到:“孰知夫出死要节之所以养生也!孰知夫出费用之所以养财也!孰知夫恭敬辞让之所以养安也!孰知夫礼义文理之所以养情也!故人苟生之为见,若者必死;苟利之为见,若者必害;苟怠惰偷懦之为安,若者必危;苟情说之为乐,若者必灭。”(,礼论,),“故人一之于礼义,则两得之矣;一之于情性,则两丧之矣。故儒者将使人两得之者也,墨者将使人两丧之者也,是儒、墨之分也。”,荀子在“礼也者,养也”的观点基础上,提出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礼论,),3,、人性恶之论,1,),“,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生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性恶篇,),荀子举下列两个例子:弯曲的木材一定要经过正木器的蒸烤、矫揉,然后才能够挺直;钝的金器,一定要经过石头的磨砺,然后才能够锐利。用来论证人性恶必须要经过师法的教诲,然后才能够纠正,得到礼义的渐染,然后才能够平治。,2,)荀子批评孟子“人之学者,其性善”的观点,说孟子“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进而提出性、伪之分:,“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性恶篇,),3,)荀子针对孟子所说人之恶是因为失丧本性善所致。荀子辩驳到:,“,所谓性善者,不离其朴而美之,不离其资而利之也。,今之人性,饥而欲饱,寒而欲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今人饥,见长而不敢先食者,将有所让也;劳而不敢求息者,将有所代也。,此二行者,皆反于性而悖于情也。然而孝子之道,礼义之文理也。故顺情性则不辞让矣,辞让则悖于情性也。,”,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4,)人之性恶,礼义又从何而生呢?,荀子说:,“,礼义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圣人过于众者在于其能起伪。人欲为善,都是因为人性恶。,荀子针对孟子所说,“,人之性善,”,,从反面予以批评,他说如果人性是善的,那么还用礼义、圣王做什么呢?古时圣人认为人性是恶的,所以立君上而临之,明礼义以化之。如果尝试去掉君上,没有礼义之教化,舍去法治与刑罚,观天下民众必然强害弱众暴寡,天下大乱很快就灭亡了。,5,)又有人说礼义虽是积伪所为,亦,是人之天性,所以圣人能生礼义。,荀子举陶人制瓦之事,论证陶人能制瓦,并不是陶人之性,而是陶人积伪而成。圣人能生礼义亦是化性积伪而成,并非圣人之性。又举涂墙之人与禹具有相同的人性,涂墙之人具有成为禹那样英雄的质,但是涂墙之人未必一定成为“禹”。积伪之故也。,4,荀子言治,既然人性是恶的,荀子就提出了以礼与刑来治理。“听政之大分:以善至者待之以礼,以不善至者待之以刑。两者分别则贤不肖不杂,是非不乱。贤不肖不杂,则英杰至,是非不乱则国家治。”(,王制,),1,)以礼就是要正名分,名份分则礼义隆。荀子所讲的正名既有伦理的,又有逻辑上的。提出法后王,何谓“后王”?,2,)荀子以“禁暴除害”为目的的战争观:,“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夺也。故仁人之兵,所存者神,所过者化,若时雨之降,莫不说喜。”(,议兵,),3,)荀子特别强调学习和实践对于人的改造:,“学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蓝而青於蓝;冰,水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劝学,),荀子指出了学方法:,“渐积”的方法,“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学的步骤:,从何学起?终于何?荀子也指出了出路:,“,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通过,“,渐积,”,的学习,诵经读礼,化去人性之恶。,5,、荀子对其他学派的批评:,它嚻、魏牟“纵情性,安恣雎,禽兽行,不足以合文通治”;(,非十二子,)弊在不合礼仪。,陈仲、史鰌“忍情性,綦谿利跂,苟以分异人为高,不足以合大众,明大分”;(,非十二子,),不苟,篇则批评田仲、史鰌是奸人,将以盗富贵贫贱之名于昏闇之世。弊在不明贵贱。,墨翟、宋钘“不知一天下、建国家之权称,上功用、大俭约而僈差等,曽不足以容辨异、县君臣;”(,非十二子,),在,天论,解蔽,乐论,富国,王霸,诸篇专评墨子,大致意思不离,非十二子,所言范围,弊在不符合儒家礼有等差。,正论篇,评宋子“见侮不辱”,,天论,解蔽,正论,针对宋子“情欲寡少”进行批评,如果人的情真要寡少,则赏罚便失去效用,“乱莫大焉”。,慎到、田骈“尚法而无法,下修而好作,上则取听于上,下则取从于俗,终日言成文典,反紃察之,则倜然无所归宿,不可以经国定分;”(,非十二子,),“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由法谓之,道尽数矣。”(,解蔽,)“慎子有见于后,无见于先。,有后而无先,则群众无门。”(,天论,),申不害“申子蔽于势而不知知(智),由势谓之,道尽便矣。”(,解蔽,),惠施、邓析“不法先王,而好治怪说,玩琦辞,甚察而不惠,辩而无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以为治纲纪;”(,非十二子,),子张、子夏、子游在,非十二子,中被斥为“贱儒”,,儒效,篇中被斥为“俗儒”。,子思、孟轲“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勮(巨)志大,阐见杂博。案往造旧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辞而祗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世俗之沟犹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传之,以为仲尼、子游为兹厚於后世,是则子思、孟轲之罪也。”(,非十二子,),老子、庄子,“,老子有见于诎(屈),无见于信(伸)。,有诎而无信,则贵贱不分。,”,(,天论,),“,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由天谓之,道尽因矣。,”,(,解蔽,),荀子处于战国末期,批判吸收了诸子之学,他对诸子的批判总结有其自己的立场,但从中可以看到思想史发展的痕迹,也可以了解到思想学说继承的大致情况。荀子对于诸子的批判继承使得他的思想更加丰富了。,三 荀子思想的影响,1,、荀子思想对于原始儒家,“,内圣外王之道,”,的发挥,特别重视了实践经验对人的改造内容。,2,、荀子性恶论思想对于思孟偏重于修心内省的一个纠正,但有走向了经验论的倾向。,3,、性恶论及治理性恶的方法为韩非子所继承,并被放大,成为韩非子法家思想的重要来源。,先秦儒家思想发展轨迹:,周公孔子(原始儒家)内圣外王之道,既重视内心的自省又重视社会实践对修身的作用,孔孟之间的儒学及思孟学派都侧重求心修心,而没有明确提到以实践充实个人的道德,他们的实践多为政治实践,荀子则更加侧重社会实践经验的作用。,在此思想演变的过程中,原始儒家所提出的许多命题被系统化,成为专门的理论,成为留给我们今天的丰富的思想素材。,谢谢大家!,zhanglj356,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