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系统生理学

上传人:cel****303 文档编号:243329725 上传时间:2024-09-21 格式:PPTX 页数:47 大小:2.6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循环系统生理学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循环系统生理学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循环系统生理学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以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以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四章 循环系统,二、体循环和肺循环:,(一),体循环:,动脉血由左心室搏出,沿主动脉及其分支到达除肺泡外的全身毛细血管,进行物质交换后,再汇入各级静脉 ,最后经上、下腔静脉及冠状窦流回到右心房的循环。,(二),肺循环:,静脉血由右心室搏出,经肺,动脉,及其分支,流到肺泡毛细血管,在此进行气体交换,再经肺,静脉,流回左心房的循环,1 概述,一、循环的概念意义:循环是各种体液不断地流动和相互交换的过程。,完成循环功能的结构即循环系统,包括心血管系和淋巴管系。,1,第二节 心脏的生理,一、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心脏的生理特性多直接或间接地与其生物电活动有关。,1、心肌细胞的静息电位:值约为-90mv,形成机制似神经和肌肉的静息电位机制,主要是K+的扩散电位(-95mv)。除K+的扩散电位外,Na+、Cl-也参与形成静息电位、使之低于K+的平衡电位。,2,2、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特征:复极化较复杂且持续时间很长,动作电位的升支和降支不对称,具有平台期。,(1)0期(去极化期):Na+通道开放,膜内电位急剧上升出现超极化。,(2)1期(快速复极化初期):仅出现部分复极,膜电位迅速由+30mv下降到近0mv,耗时约10mv。,1期和0期共同构成动作电位的主要部分峰电位。,(3)2期(平台期、缓慢复极化期):膜电位基本停滞于0mv水平附近,历时10mv。,(4)3期(快速复极化末期):由0mv附近迅速下降到-90mv,历时100-150mv。,(5)4期复极(恢复期):借助于“钠-钾”泵将产生动作电位时流入膜内的Na,+,、Cl,-,和Ca,+,排出细胞,并将流出细胞的K+吸收回细胞。,3,4,第二节 心脏的生理,(一)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1、自律性:组织细胞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通过自身内在的变化,自动的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窦房结是主导整个心脏兴奋的正常部位正常起搏点;其他自律性组织潜在起搏点。,窦房结,房室结,结间束,房室束及其分支,5,窦房结,房室结,结间束,房室束及其分支,2、传导性:心肌的兴奋可通过闰盘在心肌细胞间传递。,机能合体性:心肌细胞间虽无互相连接的原生质结构,但在机能上类似合体细胞,故称机能合体性。,兴奋在房室交界处延搁一段时间然后才向心室传播房室延搁。,6,3、兴奋性:心肌由于不应期长,每次后必有舒张,因而不可能产生强直收缩,而总是有舒有缩地交替进行。,7,4、收缩特性:机械变化也分3个时期。特点:,(1)全或无现象:只要刺激达到阈值而引起心脏某处细胞兴奋或起搏点自动兴奋,兴奋就可迅速传到整个心房肌或心室肌,引起整个心房或心室肌收缩。,(2)不发生强直收缩:由于绝对不应期正对应于收缩期,故此期内不会发生再次兴奋。使心脏能始终交替收缩和舒张,有利于血液回心。,(3)能发生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在有些病理情况下,或在局部反应期内,受到一个较强刺激或异常病理刺激,则心室可以接受这一额外刺激引起一个额外收缩。期外兴奋、期外收缩 、代偿间歇。,8,(三)理化因素对心肌生理特性的影响:,温度,:影响心脏的物质代谢速度,尤其窦房结。一般温度下降,心率减慢(12-20次/分钟/,0,C);温度升高,心率加快。,pH,:偏低,收缩力减弱。偏高,收缩力增强而舒张不完全。,血钾,:过低,自律性增高,出现期外收缩和异位节律;过高,心动过缓、收缩力减弱。,血钙,:降低,收缩力降低;增加,收缩加强。,血钠,:升高,三性皆升高,收缩减弱。,9,(四)心动周期(心脏的泵血功能):,1、心动周期:心脏一舒一缩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心动周期。如图所示:,房室共同舒张的时间约占一半()称为全心舒张期。,0s 0.1s 0.2s 0.3s 0.4s 0.5s 0.6s 0.7s 0.8s,心房,心室,10,2、心率和心音:,(1)心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称心率。成人为75此/分,生理变大范围是60-100次/分。运动员可慢至40-50次/分,发热时体温每增加1心率增12-20次/分。,(2)心音:是心脏瓣膜启闭、心肌收缩及血流使血管壁振动所产生的声音。一般可听到第一、第二心音。,第一心音:低沉有力,持续时间长()。发生于心室收缩期。意义:标志心室收缩期开始,反映心肌收缩力强弱和房室瓣机能状态。,第二心音:音调高时间短();发于心室舒张期,标志着心室舒张期的开始,反映半月瓣机能状态。,第三心音:发生于快速充盈期末;是血流突然减慢引起心室壁和瓣膜发生振动所致。,第四心音:但在异常有力的心房收缩和左室壁变硬的情况下,心房收缩使心室进一步扩张,引起振动。,11,(五)心输出量和心力贮备:,1、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收缩时每分钟向动脉血管射出的血量称心输出量。是衡量心脏功能的基本指标。,成人男每分输出量约为5000ml (70ml/次X75次/分),女低10%(约4500ml),运动时可高达2500035000ml/分。睡眠时低25%,而饱餐时可增25%。,心输出指数:在空腹安静时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每分输出量称心输出指数。人体在安静状态下的心输出量并不与体重成正比,而与体表面积成正比。,2、心力贮备:心脏在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下,适应机体需要而提高输出量的能力,称心力贮备。包括心率贮备和心搏贮备。,心力贮备的意义:心力贮备的大小则可反映心脏泵血功能对代谢需要的适应能力。,12,(六)心电图:将测量电极放置在人体表面的一定部位记录到的心脏电变化曲线。,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已发生兴奋的部位和未发生兴奋部位间存在一定的电位差,发生一次规律性的电变化,即一个完整的心电图。,心电图不是记录一个心肌细胞的电变化,而是一个心动周期中整个肌群的电变化,它只能测出两点或两个部位间的电位差。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可记录到P、Q、R、S、T5个波段,当下一个心动周期开始时,将重复出现以上5个波段。有时可能在T后出现一个U波。心电图频率,各段波形的形状和经历时间,可以反映一个心动周期中心脏各部位的生理状况。,13,3、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1)心肌收缩力:是决定心输出量的主要因素:收缩力越大,则射出的血量越多。心室充盈度心肌细胞初长度心肌收缩力搏出量,施塔林心脏定律。,(2)心率:在通常情况下,心输出量随心率加快而,增加,但不成正比关系。,保证血液供应,(3)静脉回心血量:心室舒张未期容积,提高心肌收缩力,另一方面,回心血量多,心室充盈度越大,心输也量随之增大。搏出量=舒张未期V (145 ml)-收缩未期V(75 ml)=70 ml,(4)心房压和动脉压,动脉压愈低,则压力差愈大,心输出量也增加,反之则心输出量减少。,心房压愈高,心室充盈越多,心输出量越大。,14,(六)心电图:将测量电极放置在人体表面的一定部位记录到的心脏电变化曲线。,由于人体是一个电的导体,故可将电位差及其变化反映在体表,在每一个心动周期中发生一次规律性的电变化,即一个完整的心电图。,心电图不是记录一个心肌细胞的电变化,而是一个心动周期中整个肌群的电变化,它只能测出两点或两个部位间的电位差,心电图频率,各段波形的形状和经历时间,可以反映一个心动周期中心脏各部位的生理状况。,15,第三节 血管生理,一、血管的种类及血管壁的组织结构:,(一)动脉:按管径大小,分大、中、小、微动脉四级。,1、一般结构:,(1)内膜:是3层中最薄的一层,又依次分3层。,内皮:是衬于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内皮下层:是位于下面的薄层疏松结缔组织。,内弹性膜:为弹性Pr组成的数um厚的有孔薄膜。,(2)中膜:较厚,主要由多层(10-40层)环行排列的平滑肌构成,平滑肌之间有弹性纤维,或其连成的弹性膜(是由平滑肌产生),具有使血管扩张或回缩的作用。在病理情况下,平滑肌可移入内膜,增生并产生结缔组织,使内膜增厚,这是动脉硬化发生的重要病理过程。,(3)外膜:由疏松结缔组织组成.,16,第三节 血管生理,一、血管的种类特点:,(一)动脉:1、中动脉:含丰富的平滑肌。中动脉与较大的小a合称肌性动脉。,2、大动脉:具有强的弹性,称“弹性贮器” 。,3、小动脉:,4、微a:,小动脉与微a的数量多,总横断面大,血流阻力主要由它们产生,合称外周阻力血管;对器官、组织的血流量调节,及正常血压的维持发挥作用。,内膜,内弹性膜,平滑肌,中膜,外弹性膜,营养血管,外膜,脂肪细胞,内皮,内皮下层,内弹性膜,17,(二)毛细血管,管壁仅有一层内皮细胞及其外面的基膜组成,细胞间有大的间隙(10-20nm),有的细胞上有贯通细胞全厚的小孔(60-80nm)。“交换血管”,连续毛细血管,有孔毛细血管,血窦,连续毛细血管,有孔毛细血管,血窦,18,(三)静脉:,依次分为微、小、中、大4级。,管腔大,管壁薄,内、中、外3层膜无明显界限,平滑肌和弹性纤维均少,弹性小,中静脉以上的有静脉瓣。“容量血管”,。,静脉瓣,19,(四)微循环的血管,微循环,:指由微a到微v之间的血循环。,1、微a,2、中间微a,3、真毛细血管,4、直捷通路,5、动静脉吻合 支,6、微v,平滑肌,真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真毛细血管,真毛细血管,微动脉,中间微动脉,微静脉,动静脉吻合支,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直捷通路,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微静脉,20,(五)血管分布的主要规律,1、在身体左右对称的部分,血管分布常有对称性。,2、动脉干一般在躯干、关节的屈侧或深部隐蔽处走行,并常和神经、静脉伴行。,3、动脉从干发出后,常以最短距离到达所分布的器官,管径粗细与器官行使的功能相适应。,4、容易受牵引或压迫的器官,以及经常变换形状的器官,其血管常通过侧支吻合成网或弓。,21,二、血管生理:,(一)血流与血流阻力、血压,1、血流量:单位时间内流过血管系统某一截面的血量。,2、血流阻力(R ):血液流动时,血液与血管间的摩擦阻力以及血液内部的摩擦阻力。,R与血管长度L和血液的粘滞度成正比,与血管的半径r的4次方成反比。小a和微a口径变化对血流影响最大;,粘滞度主要决定于RBC数,另有血浆蛋白和胆固醇浓度。3、动脉血压的正常值及其生理变动,血压血管内流动着的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动脉血压:收缩压、舒张压。随年龄和生理状况而变化。,国人的收缩压为90-130mmHg ,舒张压为60-90mmHg。,高血压(高于140mmHg/ 90mmHg);低血压(低于90 mmHg/60mmHg)。,22,(二)动脉血压的形成,1、心血管系统内有足够的血液充盈是形成血压的前提。,去除心脏收缩造成的压力成分,心血管各部分由于血液充盈造成的压力-充盈压。体循环充盈压近7mmHg。,2、心室收缩:心脏射血所作的功,部分形成流速,一部分产生侧压(血压)。,3、外周阻力:如果无小血管产生的外周阻力,能量全部转化为动能。,4、大a弹性:一是使射出的血在血管的持续流动,二是缓冲血压变化(详见影响因素)。,充盈度通常是稳定的,它对动脉血压的产生影响不大。心室收缩程度和速度越大,则动脉血压越大;外周阻力越大,则动脉血压也越大。,23,(二)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1)心脏的每搏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增加,则动脉血压尤其是收缩压增高,脉压增大。,(2)心率:心率加快,动脉血压主要是舒张压升高,脉压减小。,(3)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增加,同心率影响。,(4)动脉弹性:弹性增大,可缓冲血压波动的幅度(收缩压变低,舒张压稍高,),,脉压变小。,随年龄增大,由于管壁中弹性纤维减少而造成弹性减小。因此,老年人收缩压较高。同样会造成老年人外周阻力增加,舒张压也升高。此即老年人易患高血压的原因之一。,(5)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比例减小,则降低血压。脉压不变。,24,(二) 动脉脉搏,脉搏:随着心脏的周期性活动,血管发生的周期性搏动称脉搏。脉搏发生在A和较大V上.,动脉脉搏动脉血管的搏动。,静脉脉搏右心房内的压力波动可以逆行传递到接近心脏的大V,形成静脉脉搏。,脉搏的传导速度远较血流速度快,且从主动脉到外周动脉,传导速度逐渐加快;动脉硬化时,传导速度增快。正常情况下,主动脉脉搏传导速度为3-5m/s,较小的动脉为15-35m/s,25,(三)静脉血压和静脉血流:,1、静脉血压:血液对静脉管壁的侧压称静脉血压。,由于消耗能量,静脉血压会变的更低,从微静脉到大静脉依次递减:接近右心房为0。,中心静脉压(近于0)、外周静脉压。,2、静脉血流:影响因素有:,(1)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平均充盈压高,则有利于静脉回流。血量增加、容量血管收缩都可使充盈压增高。,(2)心肌收缩力:增强时,可使心室排空较完全,心房和大静脉抽吸血液的力量就愈大,故回心血量就多。,(3)重力和体位改变:平卧有利于回流,直立位不利于回流。,(4)骨骼肌的挤压:骨骼肌与静脉瓣一起对静脉回流起“肌肉泵”的作用,使静脉回流加快。,(5)呼吸运动:吸气有利于体循环静脉回流,呼气不利于体循环静脉回流。对肺循环的作用则正好相反。,26,(四)组织液的生成和回流:,1、生成和回流:,生成:血浆中的成分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回流:组织液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以及形成淋巴再注入静脉的过程。,有效滤过压=组织液生成压-组织液回流压=(毛细血管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毛细血管内,组织间隙,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27,2、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1)毛细血管血压:血压高则生成多。,肌肉运动、炎症时,微a扩张,毛细血管血压升高;是右心衰时,V回流受阻,毛细血管血压逆行性升高。,(2)血浆胶体渗透压:渗透压降低则生成多。,某些肾脏疾病时,大量血浆蛋白随尿液排出,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3)淋巴回流:回流受阻则生成多,在受阻部位之前组织液积聚,呈现水肿。,丝虫病时可发生这种情况。,(4)毛细血管通透性:通透性大则生成多。,烧伤、过敏反应等情况下,毛细血管壁小孔的口径变大,通透性增高,致使一部分蛋白质进入组织液,使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而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升高。,28,一、神经调节,(一)心血管的神经支配,1、心脏的神经支配:心脏受双重植物性神经支配。,(1)心副交感神经迷走神经:起于延髓的心抑制中枢(迷走神经背核或疑核),大多数心内神经节位于窦房结与房室交界附近,发出节后纤维支配窦房结、心房肌、房室交界、房室束及其分支少数分布与心室肌。,迷走神经兴奋时使节后神经纤维兴奋并释放乙酰胆碱,与M型受体结合,使心肌细胞出现抑制效应。,(2)心交感神经:起自胸髓第1到5阶段灰质外侧角。,递质:节前纤维释放Ach,节后纤维释放EN。,受体:节后纤维为N型(兴奋),心肌为1型。,结果,当交感神经兴奋时,使心肌兴奋,29,2、血管的神经支配:,(1)交感性缩血管纤维:起自胸髓1-腰髓3节段的侧角。,递质:节前纤维释放Ach,节后纤维释放EN。,受体:节后纤维为N型(兴奋),平滑肌为(收缩),,2,舒张。,去甲肾上腺素对受体的激活能力较强,主要使受体激活,引起细胞膜和肌质膜对Ca,+,通透性增高,结果使细胞内【Ca,+,】升高,平滑肌收缩力加强,缩血管。,(2)舒血管神经:数量少,分布范围非常小(主要是小动脉)。,交感性舒血管纤维:主要分布于骨骼肌内的血管,节后纤维递质是乙酰胆碱受体为M型,使血管舒张,增加血液供应。,与舒血管纤维不同,它平时无紧张性活动,只有动物处于激动或准备做剧烈运动时才发放冲动。,副交感性舒血管纤维:少数器官除接受交感性血管运动纤维支配外,还接受副交感神经纤维支配。,节后纤维释放Ach,血管平滑肌受体为M型。,作用:使器官的血管舒张,外周阻力减小,增加血流量,但对总外周阻力影响极小。,30,(二)心血管中枢:广泛分布于各级中枢。,1、脊髓的心血管神经元:,(1)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脊髓的胸腰段灰质侧角。,(2)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脊髓骶段相当于外侧角。,2、延髓的心血管神经元:是心血管活动的基本中枢。,(1)心交感中枢:延髓网状结构背外侧部也称加压区。,(2)心迷走中枢:延髓网状结构腹内侧区,称减压区。,3、延髓以上的心血管运动神经元:,(1)下丘脑:间脑之下丘脑是较高级的植物性神经中枢,调节控制机体的体温、摄食、水平衡、睡眠、觉醒、性功能等生理过程,并对惊恐、发怒及其他情绪反应有关。,(2)大脑:是调节心血管运动的最高中枢。,31,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一、神经调节,1、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减压反射: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压力感受器兴奋,使心交感神经中枢紧张性下降,迷走神经中枢兴奋性升高,血压降至正常水平。对防止血压过高有重要的,监护作用,。,当动脉血压降低时,则压力感受器发放冲动的频率降低,发生相反反射,使血压回复正常。,2、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当血液成分改变时(如缺o2、Pco2、H+ ),其传入冲动增加,分别由窦神经、迷走神经传至延髓,使延髓呼吸中枢和心交感中枢兴奋,呼吸加强,血压升高,循环加速。,32,33,二、体液调节,(一)全身性体液调节:,1、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二者使血压升高途径不同:肾上腺素主要通过兴奋心脏起作用,去甲肾上腺素通过兴奋血管平滑肌起作用。,2、血管紧张素:,(1)使全身微动脉平滑肌收缩,是主要途径。,(2)使肾上腺皮质增加释放醛固酮,后者可使细胞外液的量和血量增加,进而升高血压。,3、加压素:即抗利尿激素,可使血管收缩,升高血压。,34,(二)局部性体液调节:增加开放的毛细血管的数量,并增大毛细血管通透性。只能在产生这些物质的局部发生作用,调节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1、激肽:作用是使血管平滑肌舒张。,2、组织胺:使局部毛细血管和微静脉管壁的内皮细胞收缩,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大,促进血浆成分从血管中滤出,造成局部水肿。,3、前列腺素: 作用是使大多数组织的血管舒张。,4、组织代谢产物:舒血管。对脑血管有较强作用的是二氧化碳、氢离子,对心肌有较强作用的是腺苷和低氧,对运动中的骨骼肌有较强作用的是低钾、低氧和高渗透压。,35,第五节 器官循环,一、冠状循环:占心输出量的5-10%,供氧量占10%。,特点:心舒期供血量大于心缩期。,心舒期供血量占80%,而心舒期只占20%。,二、脑循环:占心输出量的15%,耗氧量占20%。灰质血流量与白质之比为6:1.,特点:血流量的变化较其他器官小。,36,5 淋巴系统,一、淋巴管系:,(一)毛细淋巴管,(二)淋巴管,胸导管,左锁骨下淋巴干,右锁骨下淋巴干,右淋巴导管,右颈干,左颈干,右支气管纵隔干,左支气管纵隔干,左腰干,右腰干,肠干L1,乳糜池,T9-10,L5,锁骨上淋巴结,37,(三)淋巴干 左、右颈干, 左、右锁骨下淋巴干 , 左、右支气管纵隔干,左、右腰干、肠干。,(四)淋巴导管1、胸导管2、右淋巴导管:,左锁骨下淋巴干,右锁骨下淋巴干,右淋巴导管,右颈干,左颈干,右支气管纵隔干,左支气管纵隔干,左腰干,右腰干,肠干L1,乳糜池,胸导管,锁骨上淋巴结,38,二、淋巴组织,(一)弥散淋 巴组织,以网状纤维和网状细胞连接成多孔的支架,网孔中充满了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常以T-cell为主。,(二)、淋巴小结,以B-cell为主,兼有T-cell等,有2种状态:,(一)初级淋巴小结 无生发中心,较小。,(二)次级淋巴小结 小结中央细胞有丝分裂相多,该中央为生发中心。,39,三、淋巴器官,(一)中枢淋巴器官(初级淋巴器官):,发生较早,是淋巴干细胞分裂、分化为T-cell和B-cell的场所。,1、胸腺,(1)位置和形态:,40,(2)胸腺的功能:,分泌多种胸腺激素(胸腺素、胸腺生成素、胸腺体液因子等),它们有促进胸腺细胞分化作用。,皮质生成各类T-cell,并向外输送。,维持机体免疫自稳功能:选择性地清除那些识别自身抗原的淋巴细胞,防止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41,小梁周窦,生发中心,输入淋巴管,输出淋巴管,淋巴小结,髓索,髓窦,被膜下窦,毛细血管后微静脉,被膜,浅皮质,小血管,门部,脂肪细胞,深皮质,(二)周围淋巴器官1、淋巴结,(1)位置和形态,(2),淋巴结的功能,滤过淋巴,进行免疫应答,42,2、脾,(1)位置和形态:2、脾的功能:滤血、免疫、造血、贮血,被膜,脾索,脾窦,脾小结,动脉周围淋巴鞘,小梁动脉,小梁,小梁静脉,红髓,脾小结,中央动脉,边缘区,白髓,43,3、扁桃体,组成:腭扁桃体、舌扁桃体、咽扁桃体、咽鼓管扁桃体,结构:淋巴小结、弥散淋巴组织。,44,四、淋巴循环的生理意义,(一)回收蛋白质:,(二)运输脂肪和其他营养物质:小肠绒毛内的毛细淋巴管吸收了80-90%的脂肪。,(三)调节血浆和组织液间的液体平衡:一天回流的组织液大致相当于全身血浆总量。,(四)清除组织中的红细胞和其他微粒:可被淋巴带走,并被淋巴结中的巨噬细胞清除。,(五)免疫防御功能:产生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参与免疫反应,对人体起到防御保护作用。,45,复习题(三),一、概念:大循环、小循环、静脉角、肝门静脉、微循环,二、问题:1、中动脉管壁的组织结构,2、毛细血管的种类及结构特点,3、微循环血管的组成,4、各心腔的结构,5、心传导系的组成,6、心的血管及其走向,7、主动脉各段的主要分支,8、静脉系的组成及重要血管,9、淋巴干、淋巴导管的组成.,46,再 见!,4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